?

民族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職能定位探討

2008-05-31 08:25秦中應
總裁 2008年12期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民族院校職能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簡述了民族院校外事工作的職能轉變歷程,認為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的職能主要在于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服務,即為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咨詢、建議、論證、監督、評價和指導,并協助相關國際交流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協助并監督交流協議的落實以及合作項目的實施。最后提出了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院校;教育國際化;外事工作;職能;建議

1民族院校外事工作的職能轉變歷程

1.1外事工作職能缺位

從新中國成立后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一段時期內,鑒于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條件,中國一直處于復雜的國際關系中,這就使得這一時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呈現出復雜的特點。就發展過程看,經歷了由開放到封閉的逐步演進;就開放的重點看,經歷了由對世界各主要國家開放到以蘇東國家為重點。

中南民族學院建校以來,對外開放主要是為外交的需要,成為外交工作的附屬物。這一時期雖然也有教育的對外交流,但這種交流只是出于教育以外的動機與目的,尤其是政治的原因。表現為交流的國家與地區主要局限在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而且對外交流主要是受外來環境的變化,缺乏主動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的動力機制。這時的對外交流的許多具體事務是由國務院、教育部、外交部直接下達意見、辦法和少數條例來指導,不僅不可能自由出訪,而且不能隨便接待外方來訪,外事接待完畢,要作接待情況匯報,政治色彩較濃,高等學校對外交流的自主權十分有限。這一時期中南民族學院的對外交往主要是接待來訪的國外教育考察團,主動的出訪很少。外事的主要工作是接待,而不是派出。因此,中南民族學院建院之初,學校的對外工作只是由學院辦公室具體負責對外有關公務的接洽以及外來參觀之接待聯系。后為適應學校外事工作的需要,學校于1986年設立外事辦公室,開始直接負責有關外事方面的工作,但院外辦的日常工作仍隸屬于院辦領導。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學校的外事部門只是負責外事方面的聯絡和接待,行使的是學校外事接待員、聯絡員、學校領導的陪同和翻譯人員的職責,缺乏對外交流的主動權。這就導致學校的對外開放雖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但總體上還處于不太成熟階段,還在較低水平的層次上運行。例如,在1960年以前,到中南民族學院參觀的外賓以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外賓為最多,共37批共459人。

1.2外事工作職能的轉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確立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并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融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建立在當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高等教育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開放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和開放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成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我國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面對教育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學校領導對民族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這一點可以從學校外事工作職能的轉變中看出。建院之初由院辦代行外事職責到1986年在院辦下設外事辦,1995年由外事辦改為外事處,2003年由外事處更名為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并新設立國際教育學院,由校長直接領導。這一切都體現了領導對學校外事工作更深層次的認識和學校外事工作的新起點。外事工作的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被動地等待安排到現在主動地要求加大對外交流。學校的外事工作以學校的發展為宗旨,從長期文教專家聘請、重大項目的引智、出國人員的派遣,到中外合作辦學,都突出地顯示了學校外事工作職能的轉變,因而學校的外事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校在國際化方面采取的措施,與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發展的速度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數量相對有了較大發展,然而辦學層次、辦學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舉辦教育國際論壇和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較少;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科研合作項目和轉化成產學研項目不多;吸引國際人才資源包括外國專家、外國留學生和我國在國外留學人員的機制與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被引進的國際人才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中外教育合作經費投人需要增加;學校的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需要進一步整合;國際教育合作人員的素質與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與儲備,等等。這充分證明只有外事工作的職能明確,民族院校的外事工作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否則就會受到影響。

2民族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的職能定位

2.1深化對民族院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職能的認識

一般認為高校外事部門是對外聯絡的窗口,但它更是對外交流的一個平臺、一個通道。面對教育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民族院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必須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整體發展來確定自己的戰略發展目標。努力把民族院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建設成為學校各個領域的教授、專家對外交流,接觸了解國際先進科學技術的平臺;建設成學校提升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的平臺。使之有助于我們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學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有助于學校不斷開拓新的學科領域。

2.2樹立“全民外事”的的觀念

一直以來,有人認為學校外事工作那是外事部門的事情,廣大教師、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外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遠遠沒調動起來,缺乏院系等中層單位的廣泛參與。往往是外事部門把對外交流的有關事宜進行得差不多了,相關院系和人員才被動地參與進來,相應的學校對外交流的效率也不高,這種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機制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即要打破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在外事工作中一枝獨秀、大包大攬的格局,形成各個院系和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全民外事”局面。

2.3突出民族院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的服務職能

服務職能,指的是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要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服務。即外事工作的目標要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的任務來制定;外事資源要按需分配,以保證質量。其工作重心主要在于對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咨詢、建議、論證、監督、評價和指導,并協助相關國際交流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協助并監督交流協議的落實以及合作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院系等中層單位參與外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面對教育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開展民族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建議

(1)跨越式發展:提高民族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起點和水平。

提高引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層次。從教育國際化戰略發展目標考慮,引進世界名校和名師,應成為民族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既要制定長遠規劃,又要爭取實際步驟。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實現以高職(???層次和通用性熱門專業為主向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為主的戰略轉移。

擴大接受外國留學生規模。擬制定高起點的戰略目標,歐美國家有的學校把招收外國留學生不低于10%作為考核學校教育國際化程度和學校聲譽的指標之一。中南民族大學在招收外國留學生規模的比例時,也需要加以參照考慮。如何通過拓寬對外聯系,設立留學基金等措施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實現留學生結構的多元化,從而為吸引多種人才創造條件,也是留學政策的題中之義。

派出留學生注重政策的區分度。在派出留學生規模上,根據不同教育層次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和注重政策的區分度,如對出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以開放為主,適當引導;對讀本科、??频?以引導為主,適當管理。

將吸引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和為國服務列為戰略重點。如將教育國際化戰略主要劃分為以上領域,則吸引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和為國服務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重點。這一戰略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能否取得主動權。如吸收留學人員戰略取得成功,則將教育國際化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和層次,即站在爭奪全球人才資源的高度上,實現主動利用國外的資源對人才資源再爭奪的戰略。

(2)確保教育主權:民族高等教育實行對外開放的前提條件。

在實施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過程中,要確保教育主權與高校的政治方向不受削弱,減少對外開放的負面影響。促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成功的辦學經驗,廣泛吸收境外的教育資源,推動本國本地區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在指導思想和具體措施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境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和先進科學技術知識,不斷創新;不能盲目照搬,而應根據實際需要,有所選擇,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補。在擴大對外開放的社會環境下,要積極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優化高校的育人氛圍,有效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以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在引進外資辦學、吸收境外教育資源的同時,必須維護教育的主權。

(3)主動進取:獲得世界高等教育市場份額。

對外交流需要主動的、互動的發展,民族高等教育只有體現主動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才能改變現有被動和以單向接受為主的整體格局。組建跨國教育機構,主動走出國門是實現戰略性轉移的關鍵,只有在世界市場中磨練、經受檢驗,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取得迅速的發展。實施戰略突破有三個重點:優勢學科、專業的對外合作辦學,漢語教育和網絡教育。

在整體上,民族高等教育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但在局部和個別項目上,仍存在現實或潛在的優勢。如中南民族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少數民族文化等特色學科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廣泛參與漢語教育。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日益發展,漢語教育逐步為人們重視。適時發展跨國網絡教育。中南民族大學有自己的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在互聯網和電子教育迅速發展,并成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的大趨勢時,如何順應這一趨勢,利用比較優勢到國外、境外開設網絡教育或網絡學校,也是中南民族大學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的領域。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分會編.大學國際化理論與實踐[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何海英.新時期外事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1,(1).

[3]@吳希杰.試論我省高校外事工作的重要作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8,(3).

作者簡介:

秦中應(1969-),男,土家族,湖北來鳳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專業博士生,主要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教育。

猜你喜歡
教育國際化民族院校職能
數字化時代政府掌舵職能的再思考
淺論江蘇省獨立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化高校聯盟體系下結構化MOOC框架 
民族院校英語口語預料庫建設初探
民族院校機電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初探
關于會計職能轉變若干問題探究
國際化時代下傳統文化的教育自覺
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基于就業生態位理論的班導師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