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機制

2008-11-07 09:21王守棟
江漢論壇 2008年9期
關鍵詞:節度使宦官唐代

王守棟

摘要:唐中后期,政治危機進一步加深,內有朋黨“挾怨憾結,傾軋排擯”,外有藩鎮“力大勢盛,尾大不掉”,中央集權岌岌可危。于是宦官作為維護皇權的政治勢力迅速膨脹,內挾朝臣,外制藩鎮,形成了唐中后期新的制衡機制,即宦官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制約外朝宰相,宦官監軍使制約藩鎮節帥的“二元”制衡機制。這種機制維系了唐中后期一百多年的統治。隨著這種機制的瓦解,唐王朝的統治也隨之走到了盡頭。

關鍵詞:唐代;宦官;宰相;節度使

中圖分類號:K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8)09-0056-05

唐中期,“三省”制衡的中樞體制開始解體。一方面,自開元初宰相張說奏改政事堂,使唐初奠定的“三省”制衡體制不復存在,尚書省退出宰相機構,而中書門下行政職能進一步增強,決策職能則相對弱化。隨著宰相職權的政務化,導致了中樞機構的不完善,為宦官參與機要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統治集團的構成在唐中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長期把持政權的關隴士族集團逐步瓦解,山東氏族也相繼衰落,而以科舉走上仕途的庶族集團還不成熟,這也為宦官勢力的興起客觀上提供了“生存空間”。

安史之亂,標志著唐王朝危機全面爆發。藩鎮割據、節帥叛亂、朝臣的內爭使唐王朝的統治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宦官作為第三種勢力內抑南衙宰臣、外監藩鎮節帥,成為維系唐朝統治不可或缺的政治勢力?;实墼谀涎?、北司、藩鎮三種勢力之間,力求達到平衡,但作為對策的重心,則主要對朝臣、藩帥權力的制約和權力分割。在中樞,主要倚重宦官樞密使,把決策中心由外朝移向內廷;在地方,通過監軍使加強對方鎮的控制;軍事上,宦官典領神策軍內控京師,外懾藩鎮。由此形成宦官樞密使、神策軍中尉與外朝宰相,監軍使與藩帥的“二元”制衡機制,君權只有在幾種力量的制衡中才能穩固。因此,制衡性的“二元”體制被君主視為王朝統治賴以存在的基礎。作為這一機制的重要一環——宦官勢力則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力量,是這一制衡鏈條中的關鍵環節。

一、宦官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對相權的分割

宦官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對外朝宰相的制約,是整個“二元”制衡機制的首要環節,這主要表現為宦官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對宰相權力的分割。

宦官樞密使設兩員,掌進奏文表,充當君主的喉舌;神策軍中尉分左右兩員,統領中央禁軍主力——神策軍。兩樞密使和兩中尉是唐中后期宦官擔任的最重要的官職,被稱為權閹四貴?!顿Y治通鑒》卷250咸通二年二月條:“中尉、樞密權重禁闈?!焙⒃疲骸皶r以兩中尉、兩樞密為四貴?!被鹿佟八馁F”的出現,與唐中后期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唐初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制度將秦漢時的宰相機構一分為三,使之相互制約,“慎守而循一”①;府兵制,使“兵散于府,將歸于朝”,形成“內重外輕,拱衛京師”的局面②。君主駕御“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雹厶浦泻笃?,隨著政治危機的加深,這種權力制衡機制逐漸瓦解。安史之亂,標志著唐朝危機的全面爆發,朝臣的不忠及悍將的叛亂,加深了皇帝對勛臣、宿將的猜忌,于是宦官作為皇帝信賴的家奴,被推上政治舞臺。權閹四貴的出現,正是這種歷史背景的產物。

1. 宦官樞密使及其職掌

唐代宗始設宦官內樞密一職?!顿Y治通鑒》卷272同光元年四月條胡注:“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則樞密之要,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后寵任宦人,始以樞密歸之內侍?!边@里,為我們勾勒出樞密使肇始的過程。即皇帝為分宰相之權,以宦官掌樞密,接受表奏、傳達帝命、參決機要,內樞密使應運而生。代宗始設宦官樞密,《冊府元龜·內臣部·總序》中記載:“永泰二年(766),始以中人掌樞密用事”?!顿Y治通鑒》卷234大歷元年十二月條:“宦官董秀掌樞密?!焙⒃疲骸笆呛笏煲灾泄贋闃忻苁??!薄锻ㄨb》的大歷元年(766)即兩《唐書》等史籍的永泰二年(766),這是由于諸書編纂體例上的不同所致?!杜f唐書·代宗紀》載:“改永泰二年為大歷元年?!庇纱丝梢?,正式由宦官擔任的樞密使一職出現于永泰二年。代宗永泰二年,宦官董秀是被任命的第一任樞密使。后來董秀因罪被殺,宦官掌樞密之權一度被取消。至憲宗時,正式確立內樞密使制度?!段墨I通考·職官考十二》:“元和中,劉光琦、梁守謙為樞密使?!薄秲愿敗瘸疾俊た傂颉罚骸皯椬谠椭?,始制樞密二人,劉光琦、梁守謙皆為之?!睆拇嘶鹿僬茦忻鼙愎潭ㄏ聛?,樞密使制度最終確立,直至唐末。

樞密使的職掌,《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云:“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币蚨鴺忻苁沟幕韭氄剖莾瘸释庑?、出納王言,是聯系皇帝與中書省的紐帶。隨著宦官勢力的膨脹,樞密使逐漸成為內廷中樞決策的主要成員之一,其權勢不斷擴張,蠶食相權。

2. 宦官神策軍中尉及其執掌

唐代宦官統帥禁軍始自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繼李輔國后,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相繼統領禁軍。自魚朝恩被殺后,代宗取消了宦官典兵之權,將禁軍權柄交與南衙。唐德宗時期,政局動蕩,經“奉天之難”,唐德宗對宰臣的猜忌進一步加深,于是剝奪了南衙的禁軍權柄,任命宦官為神策軍中尉,統領中央禁軍——神策軍?!顿Y治通鑒》卷263天復三年正月條:“(德宗)猜忌諸將,以李晟、渾瑊為不可信,悉奪其兵,而以竇文場、霍仙鳴為中尉,使典宿衛,自是太阿之柄,落其掌握矣?!薄杜f唐書·竇文場霍仙鳴傳》載:“貞元十二年(796)六月,特立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以帥禁軍,乃以文場為左神策護軍中尉,仙鳴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右神威軍使張尚進為右神策中護軍,內謁者監焦希望為左神策中護軍,自文場等始也”。 可見,宦官典軍制度正式形成于唐德宗時期,從此,宦官堂而皇之地執掌禁軍權柄,直至唐末。

神策軍中尉作為皇帝的特使,被賦予了統領禁軍的職權,此為神策軍中尉的基本職掌。神策軍中尉的職權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為鎮守。神策軍中尉率神策軍鎮守京畿,負責京城及皇宮、皇帝的安全保護。如“建中末,盜發京師,竇文場以神策軍扈蹕山南”④。唐敬宗時發生了張韶之亂,張韶率眾攻入宮中,左神策中尉馬存亮“自負上(敬宗)入軍中,遣大將康藝全將騎卒入宮討賊?!雹?二為出征。神策軍中尉還常常率軍出征,參與平叛。如德宗時,朱滔叛亂,圍攻唐將張孝忠,“(左神策軍中尉)竇文場率師援孝忠,滔解去,遂全其軍?!雹?憲宗元和初年,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叛亂,“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⑦ 率兵出征。 元和十五年(820),“十月,(吐蕃)侵逼涇州。(穆宗)命右軍中尉梁守謙充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行營都監,統神策兵四千人,并發八鎮全軍往救援”⑧。

神策軍中尉以統兵權為后盾,廣泛干預朝政,職權不斷擴張,參議軍國要政,成為唐廷中樞決策中的重要角色。

3. 權閹四貴對相權的分割

唐中后期,權閹四貴勢力不斷膨脹,樞密使是皇帝的喉舌,神策軍中尉則是最具實力的角色,二者內外相連,分割相權。首先分割宰相的議政權,進而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成為中央制衡機制中的關鍵角色,基本上形成了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宰相為主的新的中樞決策體系。

樞密使與神策軍中尉均具有參決機要的議政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神策軍中尉與樞密使均參與國家重大決策。樞密使早在憲宗朝,已頗有竊弄朝柄而干相權者。如樞密使劉光琦,每當“宰相議事,有與光琦異者”,他通過中書小吏滑渙達意,“常得所欲”,連宰相“杜佑、鄭纟因等皆低意善視之”⑨。元和初,河北王承宗叛,金吾大將軍盧從史與王承宗勾結,宰相裴垍與憲宗密謀除之,“(裴)垍因請密其謀,憲宗曰:‘此唯李絳、梁守謙知之。時絳承旨翰林,守謙掌密命”⑩??梢?,樞密使自產生之初,便成為中樞核心成員。對此敬宗朝諫官高允上疏云:“東頭勢重于南衙,樞密權傾于宰相?!眥11} 神策軍中尉同樣參與中樞決策,《舊唐書·澧王惲傳》載:“惠昭太子薨,議立儲副,(神策軍中尉)吐突承璀獨排群議,屬澧王,欲以威權自樹?!贝耸码m憲宗反對,吐突承璀未得逞,但說明吐突承璀以神策中尉身份參議國家大事。其他如文宗朝的神策軍中尉仇士良、僖宗朝的神策軍中尉田令孜、昭宗朝的神策軍中尉楊復恭等,都先后是中樞決策中的核心人物。

其二,參與宰相延英殿議政。唐中后期,每遇大事,皇帝召宰相在延英殿問對,決策大政方針。唐后期,宦官兩中尉與兩樞密使均有權列席?!顿Y治通鑒》卷263天復元年正月條:“宰臣延英奏事,樞密使侍側,爭論紛然,即出,又稱上旨未允,復有改易,橈權亂政?!庇謸顿Y治通鑒》卷263天復元年十月條:“是時,開延英,(宦官中尉)韓全誨等即侍側,同議政事”。正如唐懿宗時宰相于悰所言:“內外之臣、事猶一體,宰相、樞密共參國政?!眥12}

其三,在定策立君這一關鍵決策中,權閹四貴將宰相擠出圈外。唐自高祖以來,皇位繼承不穩定已成傳統,既是所立太子仍是“不牢固之繼承者,故有待于擁立之功臣也”{13}。玄宗以前,宰相參與定策儲君、擁立新君,宦官無權與聞。自玄宗始,宦官開始參與擁立皇帝,如玄宗即位前后的兩次政變,宦官高力士、楊思勗皆立殊功;宦官李輔國更是肅、代兩朝之定策元老。但直到憲宗,宦官雖參與定策,宰相仍起很大的作用。德宗、憲宗以后,由于內樞密使和神策軍中尉制的確立,權閹四貴在定策中逐漸占據主動?!短普Z林·補遺》卷7云:“宣宗崩,內官定策立懿宗,入中書商議,命宰臣署狀,宰相將有不同者。夏候孜曰:‘三十年前,外大臣得與禁中事。三十年以來,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說!遂率同列署狀”。由此可見,自唐中期有關定策大計,宰相已不得與聞,如文宗病危時,宰相李玨、楊嗣復等謀奉太子監國,左右神策軍中尉魚弘志、仇士良乃矯詔廢黜了皇太子李成美,改立穎王李瀍為皇太弟,李瀍即位,是為武宗。{14}僖宗病危時,群臣以吉王李保年長且賢明,欲立之,神策軍中尉楊復恭乃率兵迎立壽王李曄,是為昭宗。{15}可見,宰相在定策中已無足輕重。自穆宗至昭宗凡八帝,“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16},除唐敬宗系由太子身份繼位之外,其余穆、文、武、宣、懿、僖、昭七帝,均為宦官所擁立。

權閹四貴不僅干預宰相議政,而且干預南衙的行政事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其一,分割宰相的施政權?!段墨I通考·職官考十二》云:“僖昭時(中尉)楊復恭、(樞密使)西門季元欲奪宰相權,乃于堂狀后帖黃指揮公事?!碧茣r敕書用黃紙,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黃紙貼之,謂之帖黃。神策軍中尉楊復恭、內樞密使西門季元利用職務之便,用帖黃的辦法,擅改制敕,直接發布政令,侵奪宰相的施政權。

其二,分割宰相的詮選之權。早在玄宗時期,寵閹高力士便對朝宦的詮選和任命施加影響,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高力士)而取將相高位”{17}。唐中后期,宦官樞密使與神策中尉參與宰相、節度及重要朝官的詮選已成慣例。如德宗朝神策軍中尉霍仙鳴薦舉劉沐為宣武節度使,憲宗朝宰相皇甫鎛因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的舉薦而入相,文宗朝宰相李逢吉、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皆由樞密使王守澄舉薦,武宗朝李德裕因樞密使楊欽義之薦而入相,等等。

其三,分割宰相的財權。昭宗朝宰相崔胤兼鹽鐵使,神策軍中尉韓全誨“請割三司隸神策,帝不能卻,詔罷(崔)胤領鹽鐵”{18}。神策軍中尉兼領三司,掌握鹽、鐵、轉運之權,南衙的財政大權被分割。

唐中后期,因權閹四貴對相權的分割,宰相之權大大削弱,因而一百余年,沒有出現如李林甫、楊國忠那樣的權相。但宰相并沒有退出中樞決策機構,如憲宗朝宰相李吉甫、李絳、裴度,文宗朝宰相牛僧孺、李訓,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宣宗朝宰相崔慎等,在中樞決策中仍起重要作用。在宰相為首的南衙與權閹四貴為首的北司兩種政治勢力之間,皇帝力求達到均勢,以便駕馭。當前者勢大時,扶植后者,如德宗、憲宗、穆宗時期,皇帝扶植北司勢力,確立了權閹四貴的政治地位,以制約宰相。而隨著北司權勢的膨脹,文、武、宣三朝,皇帝則傾向南衙,以宰相牽制宦官。由此形成了北司與南衙相制約的制衡機制。

二、宦官監軍使對藩鎮的制約

宦官監軍使對藩鎮的制約是整個“二元”制衡機制中的第二環節,是唐中后期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必要手段。

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力量急劇膨脹,所謂“梁、徐、陳、汝、白馬津、盟津、襄鄧、安、黃、壽春,皆戍厚兵”{19}?!胺芥傁嗤趦鹊?,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20}。河朔節度使“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21}。中央集權體制受到嚴重威脅。怎樣有效地控制藩鎮,維護唐王朝的統治,是安史之亂后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肅、代兩朝,開始在方鎮設置常駐監軍使“護兵于鎮守”{22},以“監視刑賞、奏察違謬”{23};對河北驕藩實行羈縻,對中原江淮加強控制。于是宦官作為皇帝的特使分監各鎮,如邢延恩監淮西、翟文秀監邠寧、王定遠監河東、俱文珍監宣武、薛盈珍監義成、劉英倩監朔方、吐突承璀監淮南等{24},藩鎮監軍使由此產生。

1. 監軍使制度的確立

藩鎮監軍使真正形成制度,應是從德宗貞元十一年(795)置印開始。據《資治通鑒》卷234貞元十一年五月條:“甲申,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戊子,監軍王定遠奏請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后?!锼?,以李說為河東留后,知府事。說深德王定遠,請鑄監軍印,從之。監軍有印自定遠始”?!杜f唐書·李說傳》也持此說。監軍正式頒印,標志著唐代監軍使制度的確立。

德宗時期藩鎮監軍使制度化,不是偶然的。因為貞元年間是藩鎮最為跋扈的時期之一。肅、代時期對藩鎮“寬仁與姑息”,使其更加桀驁,如代宗不僅對參加叛亂的“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而且“瓜分河北地付授降將”{25}。安史舊部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薛嵩為相州節度使等,“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26}。德宗即位后不久這些矛盾日益激化,建中二年(781),成德李寶臣亡,其子李惟岳奏求旌節不許,便聯合魏博、平盧、山南東道起兵叛亂;翌年,范陽節度使朱滔再叛,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響應;興元元年(784),朱泚為涇原亂軍所立,自稱漢元天皇,李希烈于汴州稱帝,國號大楚,一時天下洶洶,至貞元二年(786)才暫平息,但淮西、淄青、河北等鎮仍虎視眈眈{27}。于是朝廷益弱,方鎮益強。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監軍使強化中央與藩鎮的聯系,監督藩帥、宣慰亂兵的使命則更加重要。于是德宗正式頒授監軍使印信,進一步嚴密其組織,強化其職任,提高其地位,完善其制度,使它更有效地發揮“監護統帥,鎮靜邦家”,“布皇恩于閫外,推赤心于腹中”的作用{28}。從而形成鎮鎮有監軍,道道有中使,遍及全國的監軍網。

藩鎮監軍使獨立于藩鎮自成體系,有專門使衙,其名號見于史書稱監軍府或監軍院。其官署建置,兩唐書和各典制史均無專門記載。其機構組成佐官屬吏零星散記于各史料之中,《資治通鑒》卷221上元元年十一月條胡注:“唐中人出監方鎮軍,品秩高者為監軍使,其下為監軍”。即言監軍使下有佐官若干?!度莆摹肪?45王行先《為李尚書謝恩表》:“臣謀言:監軍副使回,伏奉敕書手詔,宣慰臣及將士黎庶等”。所提監軍副使,即監軍使之副貳?!顿Y治通鑒》卷252乾符三年九月條,“仙芝陷陽武,攻鄭州,昭義監軍判官雷殷符屯中牟擊仙芝,破走之”。關于監軍判官在《全唐文》表奏中多次出現?!短茣肪?5《內侍省》:“天復三年二月敕:諸道監軍使、副監、判官并?!???梢姼北O、判官都是監軍使重要屬吏。監軍使除副監、判官等主要佐官之外,還有眾多的雜役小吏,《資治通鑒》卷235貞元十六年三月條:監軍使“盈珍遣監軍小吏程務盈乘驛誣奏仲南罪”。這里提到的“監軍小吏”,就是監軍府中的雜役。除此之外,在藩鎮各州駐軍之地,監軍使還要派屬吏到各地分監各軍,《資治通鑒》卷242長慶二年二月條:“諸節度使既有監軍,其領偏軍者亦置中使監陣”。這樣監軍在方鎮之內自成體系,直屬監軍使。綜上所述,監軍使建制為:監軍使為之長,副使協助處理日常事務,判官則分監各地,小吏則為臨時差遣來往于中央和藩鎮之間,上傳下達,形成組織完備的監軍體系。

2. 監軍使對藩帥的節制

監軍使作為皇帝在藩鎮的特別代表,其使命是“將我腹心之命,達于爪牙之士”{29}?!案┻_人情,仰喻天意”{30},即代表皇帝監督藩鎮,主要表現為:

第一,“奏察違謬”。這是監軍使最基本的一項職能,即監督藩帥是否有違、逆、離、叛等行為。如上元元年(760),淮西刺史劉展“剛強自用”,監軍使邢延恩入奏:“展倔強不受命,姓名應謠讖,請除之”{31};貞元十二年(796),宣武節度使李萬榮疾病,其子李迺謀亂,監軍使俱文珍與都虞候鄧惟恭聯合,“執迺,送京師”{32}。陳許節度使上官涚死,“子婿田稱迫脅涚子,欲邀襲位,懼監軍不順其事,將結謀伏兵以圖之”,監軍使范日用與牙門將王沛聯合,“盡擒其黨于伏匿之所”{33}。長慶二年(822)七月,汴軍亂,逐節帥李愿,牙將李■擅為留后,朝廷發兵進攻,久不克。八月“汴州監軍使姚文壽與兵馬使李質同謀,斬李■及其黨薛志忠、秦鄰等”{34},李■之亂遂平。

第二,“監視刑賞”?!斑B帥有奇勛殊績,忠國利人之大節,皆得以上聞”{35}。如李德裕在方鎮有政績,監軍使田全操等“繼以事聞,恩詔嘉許”{36}。此外監軍使對藩帥有規勸彈劾之任,如大中九年(855),浙東李訥剛愎兇暴,引起軍亂,監軍使王宗景因失彈劾之責,“杖四十,配恭陵。仍詔:‘自今戎臣失律,并坐監軍”{37}。

第三,慰撫軍士。唐朝后期,亂軍逐帥現象時有發生,監軍以其特殊身份代表中央安撫軍士,平息兵亂。會昌五年(845),昭義軍亂,節度使盧鈞逃,“監軍王惟直自出曉諭”{38};乾符二年(875)四月,西川“突將作亂,大叫突入府庭”,“監軍使人招諭,許以復職名稟給,久之,乃肯還營”{39};廣明元年(880),“河東節度使康傳圭,專事威刑,多復仇怨,軍變,殺傳圭,監軍周從寓自出慰諭,乃定”{40}。

監軍使在藩鎮中的職權范圍,除與軍事有關外,還參與其他事務,有的甚至怙權干政。如“嚴綬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監軍李輔光,綬但拱手而已”{41}。同時,藩鎮監軍使往往與中央宦官勢力內外相連,成為宦官勢力在地方的延伸。主要表現為:其一,大權閹往往出則監軍使,入則中尉、樞密,使宦官勢力內外相連。如憲宗朝權閹吐突承璀入為左神策軍中尉,出為淮南監軍使。穆、敬、文三朝大權閹王守澄出為徐州監軍,入為樞密使、右神策軍中尉。敬宗朝馬存亮入為左神策軍中尉,出為淮南監軍使。文宗朝大權閹仇士良出為鳳翔監軍使,入為左神策軍中尉;西川監軍王踐言入知樞密,樞密使楊承和出監西川。武宗朝楊欽義出為淮南監軍,入為樞密使。懿宗朝楊玄翼出為鳳翔監軍,入為樞密使。僖宗朝權閹田令孜由左神策軍中尉出監西川等等。其二,監軍使與朝廷“四貴”遙相呼應。如甘露之變,左軍中尉仇士良殺李訓等,并派人持密敕給鳳翔監軍張仲清,令殺死鄭注及其羽翼。張仲清以召鄭注議事為名,屏去其隨從親兵,殺鄭注及節度副使錢可復、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杰、掌書記盧弘茂等,鄭注幕僚也全部遇難。張仲清派軍將鄭注首級入獻京師,梟于興安門。

在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宦官監軍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并產生了深刻的政治影響。它構成了中央與驕藩聯系的橋梁,又是控制方鎮的工具。從而維系了唐中后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總之,唐中后期,宦官作為維護皇權的強大政治勢力內抑南衙宰臣、外監藩鎮節帥,成為維系唐朝統治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宦官中尉、樞密使與外朝宰相、監軍使與藩帥的“二元”體制,君權只有在幾種力量的制衡中才能穩固。唐末,由于黃巢大起義的沖擊以及南衙北司矛盾的加劇,藩鎮勢力異軍突起,“二元”制衡機制嚴重傾斜,昭宗天復三年(903),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勒兵入京,大殺宦官八百余人,根除宦官勢力,不久,朱全忠殺宰相崔胤,弒昭宗,“二元”體制不復存在,唐王朝也隨之滅亡。

注釋:

①②⑥{14}{16}{18}{20}{25}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23、1323、4925、5872、263、5886、2147、5834頁。

③⑤⑦⑨{12}{15}{21}{27}{31}{32}{37}{38}{39}{40}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978、7854、7731、7798、8162、1814、7215、7563、7045、7631、8014、8031、8215、8453頁。

④⑧⑩{17}{26}{33}{34}{41}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11、4712、3819、4757、4187、3081、489、4102頁。

{11}{23} 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8、2361頁。

{13} 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頁。

{19}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頁。

{22}{24}{36} 王欽若等:《冊府元龜》,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8124-8126頁。

{28}{35} 董誥等:《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85、7286頁。

{29} 元?。骸对祥L慶集》,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215頁。

{30} 韓愈:《韓昌黎集》,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第189頁。

(責任編輯 張衛東)

猜你喜歡
節度使宦官唐代
淺析唐朝節度使旌節制度
三國鼎立之袁紹殺宦官
遼代節鎮體制研究
公平交易是外交準則
三國鼎立之袁紹殺宦官(下)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論后唐莊宗明宗嬗代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