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外交”越來越務實

2009-01-14 09:35吳新明
黨政干部參考 2009年12期
關鍵詞:邦交國陳水扁馬英九

吳新明

9月15日,第64屆聯合國大會開幕,臺灣沒有請所謂的“友邦”提交“入聯”提案,這是17年來的首次。

從“重返”到“新加入”的嬗變

自1993年以來,每年聯合國大會之前或期間,臺灣都通過各種方式、以各種名義向聯合國提案,要求重返或加入聯合國。上世紀90年代,臺灣正處于“亞洲四小龍”領頭雁位置,李登輝自信心膨脹,為了搞務實“臺獨”,極力想加入聯合國。當時臺灣尚有50余個“邦交國”,每逢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9月的聯合國大會,李登輝都大把大把地撒錢開路,鼓動“友邦”為臺灣搖旗吶喊,當然無一例外都遭到大多數國家的反對。

陳水扁當政后,“入聯”訴求更是荒唐,手段變本加厲。2003年,臺灣要求聯大決議確認“中華民國”(臺灣)2300萬人民在聯合國擁有代表權,并采取適當措施執行這項決議。這是其首次在訴求中加入“臺灣”二字。2006年,臺灣又采取“參與案”與“和平案”兩案并陳策略,請求大會議程分別列入“臺灣2300萬人民在聯合國代表權及參與問題”,以及“聯合國維護東亞和平與安全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次陳水扁首次徹底扔掉“中華民國”這頂帽子。2007年,臺灣請“友邦”提案“以臺灣名義的新會員身份申請入聯案納入聯合國大會議程”。至此,臺灣首次成了“新而獨立的國家”,不再是“重返”或“參與”,而是“新會員加入”。每次聯大會議,無權進入會場內的臺灣代表以“友邦”代表團隨員身份偷偷摸摸混進去,其目的不是要發言,而是監督哪些“友邦”拿了臺灣錢,卻不為臺灣代言。會場外,不遠萬里從臺灣趕去的“臺獨”分子撒發傳單、聚會抗議,天上有氣球、飛機廣告,河里有游船廣告,地上燈箱廣告,聲勢可謂不小,結果卻總是鎩羽而歸。折騰十幾年下來,不僅聯合國沒有進去,“邦交國”也從1993年的50余個,減少到當前的25個。

“活路外交”正式亮相

2007年,馬英九正式公布競選白皮書,系統闡述“活路外交”理念。

馬英九上臺一年多來,臺主動向大陸示好:一是“外交休兵”,不再重金收買“邦交國”,減少“機密預算”,不像陳水扁那樣搞“金錢外交”,不讓有些無德國家游走兩岸,漁翁得利。二是低調出訪。以前陳水扁在位時每次出訪,目標國只是幌子,重頭戲是高調過境美國,隔三差五還要竄訪一下中東、東南亞一些小國。去年8月,馬英九首次率團出訪,途中“過境”美國西海岸,行程低調,輕車簡從,任務單純,不辦僑宴,不安排大規模接機,沒有媒體公開采訪,也未與美國政要見面。三是不再尋求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去年聯大期間,臺當局僅要求聯大審查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的基本權利”,目標訴求降為聯合國旗下專門機構,而不是聯合國會籍,操作手法也較溫和,取消了許多活動,未大肆炒作,似有一種“推而不動、光說不做”的意味。四是采取“守勢國防”,主動中止研發攻擊性武器,降低軍演烈度等。

大陸做出積極回應

馬英九的示好舉動,得到大陸的迅速回應,也成就了“活路外交”成果。臺灣一是保住了“邦交國”數目未減少。在去年那樣的金融危機大形勢下,許多國家都向大陸伸手求援,臺“邦交國”如巴拿馬等,急于與大陸建交分一杯羹。如果大陸稍稍松一下手,恐怕不止一個臺“邦交國”要投靠過來。但大陸都技術性押后處理,給馬英九留夠了面子。二是在出訪方面,大陸也一改過去嚴正抗議的立場,對馬低調過境之事淡然處之。三是在國際組織上給臺灣讓渡了一些空間。去年,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的“國際衛生條例”(IHR)。今年5月,臺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7月,臺又先大陸一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下屬的“政府采購協定”(GPA),得以分享國際采購的龐大商機。四是臺與非邦交國實質關系得以進一步深化。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給予臺灣入境免簽證待遇,日本給予臺灣學生假期打工機會。五是臺APEC代表層級提高。以前都是臺灣的商界人士出席APEC,去年連戰出席秘魯峰會,大幅提高了臺灣所謂國際能見度。六是兩岸僑務有了初步合作。以前不僅有擁護“中華民國”的“老僑”和擁護臺灣的“新僑”之爭,還有與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僑”之爭。去年兩岸僑務休兵,并有一定合作。在泰國紅衫軍圍困曼谷時,大陸包機撤僑,一并連臺僑也安全接回。大陸上述行為表現,與當年陳水扁在臺上時完全不同。按照陳水扁的總結,大陸當年對臺是實行“把臺灣的邦交國挖光、國際政治生路堵光、對等談判籌碼擠光”的“三光政策”。

多“專業性”,少“政治性”

今年臺不提案“重返或參與”聯合國大會,但新目標已經鎖定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臺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目前是熱門話題,這次臺灣遭逢莫拉克風災重創,不僅提高島內對于氣候變遷的注意程度,也向國際凸顯臺灣未加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災難性后果。

從一年來的臺灣已加入和想要加入的國際組織延伸開來,可以看出臺灣未來要求加入的國際組織的大致特征:一是強調“功能性”、“專業性”、“經濟性”,少強調政治性。二是該國際組織最好設置有觀察員,便于臺灣模糊身份,打擦邊球。三是強調“普世價值”和人類關懷,主打衛生、人道援助、貿易、投資、交通、金融、環保、人權、氣候變遷、永續生態等議題。四是強調“公共外交”和“柔性外交”,支持各類非政府組織(NGO)進行海外人道救助,協助邦交國發展生態旅游,鼓勵重要NGO在臺舉辦國際會議,與臺灣民主基金會合辦“亞洲民主人權獎”,協辦設置境外“臺灣書院”,以及提供獎學金鼓勵外國優秀學生來臺進修等,樹立正面形象。五是擠進國際組織下的條約或安排。六是爭取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七是擠入區域多邊機制,特別是東盟10+3+1(即東盟加中日韓再加臺灣),或加入新加坡、新西蘭、智利與文萊四國所簽署的“跨太平洋策略性經濟伙伴協定”(簡稱P4)。

臺灣不光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從最近臺“外交”部門換負責人就可看出。前“外交部長”歐鴻煉長期派駐南美小國,精通西班牙語。馬英九去年起用歐鴻煉,即是看中其在南美“邦交國”中的人脈,讓其鞏固南美“邦交”,嚴防丟失。新任“外長”楊進添曾任駐澳大利亞、印尼代表,對東盟事務較有發言權。今年底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后,臺將以此為跳板,爭取與東盟南太諸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活路外交”對大陸有利亦有弊。有利方面是,馬英九摒棄了民進黨時期在國際上與大陸針鋒相對、耗資源拼“外交”的策略,力爭在承認“九二共識”、建立兩岸互信的基礎上,通過與大陸協商、溝通來解決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降低了兩岸斗爭烈度,減少了大陸在國際上“競價”的成本,節省了大陸寶貴的外交資源。而且如果操作得當,還能夠形成“臺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大陸是臺灣宗主國、對有關臺灣的國際事務有最終決定權”的印象。但不利方面,一是臺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后,民眾對參與國際組織的要求越來越高,存在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二是臺當局存有“先觀察員再正式成員、先登堂再入室、先看人吃飯再上桌用餐”的想法,正所謂“人心苦不足,得隴復望蜀”。三是臺每取得一項“外交成果”,就會宣揚“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激發民粹主義熱忱,并可能在國際和島內形成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印象。這些動向雖未大露頭,但大陸宜深入探討研究,未雨綢繆。

(摘自2009年第21期《世界知識》)

猜你喜歡
邦交國陳水扁馬英九
臺當局竟把緊缺疫苗轉贈“邦交國”
臺灣“零邦交”的那一天不會很遙遠(社評)
賣水果
不夠用
蔡英文訪“邦交國”灰頭土臉
上萬豬農扔糞抗議馬英九
臺“防長”春節 秘訪“無邦交國”
馬英九接種 甲流疫苗
陳水扁入獄滿一年
陳水扁可能被釋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