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農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

2009-02-03 04:23朱光明劉美玲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社會現狀

朱光明 劉美玲

【摘 要】人類歷史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國民素質的高低,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當前我們務必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思路,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步伐。本文著重從促進社會和諧的角度,首先論述了提高農民素質對促進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作用,進而通過對當前農民素質中存在的不和諧表現與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農民素質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農民素質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新農村 現狀 對策

【中途分類號】D42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11-0-02

和諧社會是自然、社會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對立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正確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做出的全面部署,堅持協調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合乎時宜。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體現在農村就要求我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社會和諧的進程。因此,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對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

1 提高農民素質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

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是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按戶籍算,72%的人口是農村戶籍,按居住地來算,也有58.5%居在鄉村)。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民問題,始終是決定我們事業勝利發展的根本問題。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下大氣力、創造條件提高農民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1.1 提高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這些年來,我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但對農業農村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建設關注和重視得還不夠。而事實上,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自身發展能力建設,對農業、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才是更為根本、更為有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其研究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的專著《改造傳統農業》中也大力倡導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入,他明確指出,“各種歷史資料都表明,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有力的正相關關系”;有了新技術,還必須有能夠掌握這種技術的人才能真正推動農業的發展。

1.2 提高農民素質,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

促進社會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農民素質與其收入密切相關。提高農民素質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途徑。

1.3 提高農民素質,是廣大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融入現代社會文明的客觀需要

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以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基本趨向,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又無一不對提高農民素質提出了要求。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北京等24個大中城市的調查,目前企業大都對民工的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其中20%以上的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術水平方面,80%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的水平,81%的崗位需要熟練工人。低素質的農民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現代城市發展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2 當前農民素質影響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現象與原因分析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在“三農”問題上,有兩個不和諧的事實:一個是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題越來越重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從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04、2005年連續兩個中央1號文件,到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到關注農民工利益,等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另一個是“三農”問題形勢依然嚴峻,“三農”及由“三農”引發的各種經濟、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從糧食增產難、農民增收難到城鄉差距繼續拉大、地區差距繼續擴大,從部分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到較為普遍的上學難、看病難、打官司難問題,從一些失地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到農民工受歧視、農村社會保障缺失,等等,這些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我認為,我們必須抓住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來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程度。

2.1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這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大障礙。據統計,我國5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過正統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我國農民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在我國農民素質提高還沒有收到足夠的重視。農民素質低下不僅影響先進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使傳統農業很難向現代化方向轉變,也影響農民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參與。提高農民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2.2 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較缺乏

從總體上講,改革開放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但目前仍舊偏低,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科技含量,已經低到成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制約因素。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48%,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分別比發達國家低約30和40個百分點。在國外發達國家,各類高科技早已應用于農業中去,而我國農業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農業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

2.3 農民的心理素質保守僵化,道德缺失現象嚴重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多數農民基本上對數千年來形成的視土地為命根子、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心理狀況有所改變,但仍然存在著保守、落后的文化心理和觀念意識。我國農民受封建思想影響太重,傳統的家族觀念和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仍充斥大多數農民頭腦。一些農民存在小偷小摸、贍養老人、不供子女上學、重男輕女等問題突出。這些丑惡現象已嚴重影響了農民的進取精神,導致社會公德缺失,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相左,更與我們所弘揚的“八榮八恥”相悖,明顯的不適應和諧社會的建設。

2.4 農民的市場經營意識淡薄,小農思想仍然作祟

一些農民集體意識差,只顧自家利益,輕視集體和他人利益,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行為時有發生。更為重要的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亟需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來主導,由于我國農民長期受小農經濟的束縛和經營意識淡薄,其視野打不開,沒有“科技興農”的思想和意識,跟不上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性思維,絕大多數農民不具備國際競爭力。

2.5 農民的民主法治觀念落后,民主法制意識不強

我國的民主法治觀念非常淡薄,尤其是在農村的選舉問題上。盡管我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已經全部制定了關于村委會選舉的地方法規,使村民選舉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但是在農村知法違法、無視民主的情況嚴重。同時農民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權利的氣候還沒有完全形成,有的農民由于不懂法,自己犯了法還不知道;不少農民在自身權益遭受侵犯時,不知道通過正常的司法途徑尋求解決,而是要么托人情、找關系,要么漫罵、械斗或無原則忍讓,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私了、干部解決的情況較多。

3 提高農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對策

和諧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統籌發展的社會,提高農民素質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還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農民的素質狀況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提高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身心素質,為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更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

3.1 大力發展各類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奠基工程。農村教育處于我國教育的基礎地位,其教育水平的普及程度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對于農民的素質教育,應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首位,通過終身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3.2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增強農民謀生本領和致富能力,是迅速提高農民素質的現實選擇。從總體上說,我國農民的技術素質和致富能力普遍還比較低,還不能較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科技素質不高,導致了他們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敏感性、積極性差,一些農民只滿足于傳統品種和傳統栽培技術,同時由于農民文化素質低,掌握不了技術要領,許多新技術新品種的優勢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其使用新技術新品種和調整結構的積極性。必須從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統籌、實現社會轉型的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建立大培訓格局,抓好大培訓工程。為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教學質量,國家要加大經費投入,對就學農民給予一定的資助,培訓資金的籌集堅持以政府補貼(相關部門各自分擔)為主、社會資助為輔和農民少量分擔的原則,同時,充分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參與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

3.3 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韓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實現經濟騰飛,創造了“漢城奇跡”,但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整個社會出現了種種不和諧現象,然而,韓國借“新村運動”很快推動了社會和諧發展。韓國“新村運動”的第一任務是什么,如果問今天正在搞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和諧建設的人士絕大部分可能會回答:發展工業。恰恰不對,韓國“新村運動”的首要任務是“農村啟蒙”,改造農民的精神面貌?!靶麓暹\動”曾開展了“和諧與愛護鄰里運動”、“幫助恢復經濟運動”、“全國公園化運動”、“講道德守紀律運動”、“愛護環境運動”等各種活動。以思想啟蒙為先導,培養內動力,成為韓國國民永不枯竭的精神與奮斗動力,這種做法值得我國學習。

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素質的重要抓手。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需要從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環境建設、移風易俗等多方面入手,切實做好對農民的教育、引導、服務工作。

4 促進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提高農民的法治素質

村民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農村民主政治的一個特色,是農村權利的最大體現,其發展程度反映了社會進步程度。和

諧農村建設要求農民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強法制意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和諧發展的社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實行愚民政策,不是和諧;愚昧無知制造對立更談不上和諧。按照依法治國的理念培養提高農民的法治意識,讓農民以更加主動地身份參與民主管理、法律維權。

5 引導農民合理流轉,借助城鎮資源提高農民素質

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民進城好比進入一所大學,通過城市生活,可以開闊農民的眼界、解放農民的思想、提高農民的技能、增強農民的民主法制觀念、促進農民的言行舉止文明。

針對近年來農村人才大量外流,導致留在農村的人員文化素質日益下降,以及農民整體素質具有較強層次性的特點,在繼續鼓勵農民向非農化轉移、向小城鎮轉移、向外地轉移的同時,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鼓勵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創業,這些人員的“回流”,一方面可以改善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結構;另一方面能夠影響、帶動周圍農民素質的提高。積極發展個體經濟、私營企業,廣泛吸納人才到農村、搞農業。要通過吸引和培養農村精英,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者、農業經營者的人才結構,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

6 探索城市支持農村新途徑,幫助提高農民素質

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好“三下鄉”活動,進一步創新方法、開辟途徑,使“三下鄉”活動常下常新;多派既有農技知識又懂農業農村工作的干部深入基層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各種生產、生活難題;大力扶持發展科技、法律等“三農”服務組織,開設服務熱線,為農民提供相關咨詢服務。

企業應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大對農村的智力幫扶,資助貧困村社改善辦學條件,搞好文化活動場所、圖書閱覽室建設;向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強對所用農民工的培訓。農業龍頭企業應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輔導,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扶持發展科技示范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農民素質,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改造過程,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我們一定要把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具體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農民素質與建設和諧社會有機地統一起來,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真正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把美好的社會藍圖轉變為社會發展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張全建.建設新農村關鍵在培養新農民[N].光明日報,2006-09-18(8).

[2] 李水山.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N].光明觀察,2006-01-19(6).

[3] 付國榮.提高農民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戰略地位[N].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4] 羅保銘.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和諧海南建設[EB/OL].http://www.hainan.gov.cn,2006-02-08.

[5] 李廣.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EB/OL].http://www.cxjyzx.gov.cn.2007年第3期.

猜你喜歡
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社會現狀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的措施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