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 生 遲到的狂喜

2009-02-05 03:56
中國新時代 2009年1期
關鍵詞:華生雙軌制經濟學

劉 亮

人物素描

2008年12月的一天,著名經濟學家華生在他位于北京北四環邊太極大廈內的辦公室里,接待了《中國新時代》記者。華生待人熱情,談吐儒雅,他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所走過的人生歷程和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

華生的履歷顯示,他1953年出生于江蘇揚州,曾經去農村插隊、到工廠做工,1982年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國內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后,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后回國創業。

華生現任燕京華僑大學校長,中國僑聯華商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華生是影響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三項重要變革(價格雙軌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股權分置改革)的提出和推動者之一,曾經獲孫冶方經濟學獎,中央國家機關優秀論文一等獎,并著有由英國麥克米蘭公司出版的英文專著和《中國股市的經濟學思考》等著作。

1979往事

1979年1月,26歲的華生在《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上,用筆名“戴群”發表了一篇經濟學論文,論文的題目叫《應當實行資金利潤率》。時至今日,華生讀到這篇文章還是會有些驚訝,因為這篇文章所談論的話題非常超前,重點論述了資金應該有償使用,應當采取資金利潤率去考核企業等問題。

看到自己的這篇文章能夠和當時的經濟學家、大學教授的文章發表在同一個刊物上,華生頗為興奮。他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文章的事情被同學知道之后,在同學當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極大地提高了華生的自信心和鉆研經濟學前沿問題的積極性。

當時,華生剛剛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政治經濟學專業師資班,讀大學一年級。這篇論文實際上是他在上大學之前,在工廠里寫好并投寄的。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頂著“黑五類子弟”的帽子,文革開始的時候,華生連外出串聯的資格都沒有,他曾經和幾個家庭出身也不好的同學一路步行,走了上千公里路到北京,要看毛主席。

1968年9月19日,年僅15歲的華生赴蘇北淮安下鄉插隊。1972年,作為知青點上的最后一名知識青年,華生被招工進了當地的一家黃盆廠——用黃泥和水,做土水缸。黃盆廠采用非常原始的勞動方式,幾千年來的工作條件都沒有變化,華生形容當時的工作條件是“一走進黃盆窯,就看到原始人”。

盡管只接受過初中二年級的正規教育,但華生一直都沒有放棄學習。在當時的環境下,尋找讀物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華生能夠獲得的僅有《馬列全集》和《資本論》。華生經常坐在車間里、田梗上,手捧著這些厚書,聚精會神地閱讀。支持華生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并且提筆開始撰寫論文的,是不能沉淪下去和相信未來的信念。

1979年第一篇論文發表之后,華生變得更加自信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自己的知識結構還有缺陷,社會科學類的知識很好,但英語極差,數學也不行。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后,華生開始惡補數學和英語,去數學系聽數學,跟英語班學英語,貪婪地求知。

整個1979年,華生都在如饑似渴地學習:去圖書館搶座位;假期也很少回家,而是留在學校里學習。那一年華生還養成了另一個習慣,就是開始更加密切地關注經濟學的前沿話題,當時最著名的經濟學刊物是《經濟研究》,華生每一期都會找來認真研讀。

“開放”是1979年最重要的主題詞,當年中美正式建交、在深圳等地開始試辦經濟特區,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前沿的經濟學家開始頻繁地出國訪問,或者請國外的專家到中國來,華生在《經濟研究》上也看到了更多的西方經濟學的前沿觀點,這為華生后來在推動價格雙軌制、股權分置改革等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對話華生】

《中國新時代》:您家庭出生不好,既下鄉插過隊,又當過工人,文革中您是否感到壓抑?

華生:我15歲下鄉,年齡很小,還算少年。剛去的時候想的不多,還不算壓抑。我在農村勞動很積極,在插隊的那個村里威信很高。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在農田里勞動,忽然病倒了,鄉親們把我送到醫院去的情景。

這幾年我多次回到自己當年插隊的地方,并且在當地捐建了一所小醫院。去農村和工廠有一個好處,就是了解中國底層的現狀,讓自己后來的研究能夠更多地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中國新時代》:您研究經濟學是自己感興趣還是受家人的啟發?

華生:我研究經濟和家人關系不大,因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應該說是受當時年齡大一點的知識青年的影響要多一些。只不過其他人學了幾天就不學了,而我則堅持坐在田埂上看馬列全集,一直堅持學習。

《中國新時代》:1979年,中美建交、特區建設等大事件對您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

華生:1976年之前,大家基本上讀的是書本上的馬列主義。1977年開始批評“兩個凡是”,進行真理標準的討論。到了1978、1979年,國外的很多新知識、新理論被介紹進來,大家也看到了國外的現代化、工業化,看到了世界的復雜性、多樣性,看到了中國和世界的差距。當時的人,思想都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1979年是中國真正打開國門的一年,當時的農村承包制改革還沒有全面鋪開,還在醞釀當中,當年的主題詞是“對外開放”,標志性的事件,包括中美建交和建設經濟特區等等。當時,我們在大學里看了《廬山戀》、《牧馬人》等電影,都講到了有親戚從海外歸來的事情。在之前的政治宣傳中,國民黨都是壞人,而在電影里他們成了歸國華僑。

開放打破了閉關鎖國,讓中國人發現了自己和世界的差距,對國人的觀念轉變可以說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接下來的改革。

《中國新時代》:是什么機緣使您參與了上個世紀80年代價格雙軌制的改革?

華生:價格雙軌制改革是1984年9月在浙江莫干山舉行的首屆全國中青年理論工作者年會上提出來的。當時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正面臨大的突破,需要一些政策性建議,因而用征集論文的方式網羅人才參與。記得王岐山、馬凱都是會議的核心組織者。我因論文入選參會。

會議價格組圍繞價格改革的思路展開辯論,吸引了其他各組前來助戰。論戰先是圍繞以調為主(大步調整或小步快調,田源、李劍閣為代表),和以放為主(張維迎為代表)展開,爭論沒有結果,后來我和何家成、蔣躍等幾個人,提出了計劃內調整、計劃外放開的雙軌制方案。

當時我們都是熱血青年,也不知道會議有什么背景,大家都毫無顧忌,滿腔熱情地為改革建言。時至今日,大家一提起莫干山,都記得當年挑燈夜戰,掛牌辯論的場景。

《中國新時代》:后來是什么原因,使你開始研究中國股市,尤其是關注股權分置方面的改革?

華生:關注中國股市,與我在英國的經歷有關。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我就開始買賣股票。

回國以后,我發現大家都在炒股,我是做研究的,所以不光想著賺不賺錢,而是開始更多地研究中國股市的結構和制度問題。我之所以能提出股權分置改革,是因為做了不同市場之間的比較,發現中國的股市存在缺陷,這樣才在1998年初發表了關于股權分置的文章,提出了改革這項制度缺陷的初步思路,后來我又更多參與了推動股權分置改革的理論探討。

成就大事記

1984年,華生與同伴提出的價格雙軌制改革思路被國務院采納;

1986年,華生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同年他提出了應該建立獨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1998年2月,華生首次提出了A股含權和股權分置改革問題,后來又陸續發表文章推動了這個問題在2007年基本得到解決。

猜你喜歡
華生雙軌制經濟學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雙軌制:轉型期的建筑業生產政體——基于Z、H兩個工地的個案研究
解讀保健食品注冊備案“雙軌制”
經濟學
我國社會保障雙軌制并軌背景下現收現付制的隱性債務探析
聰明人
基于“雙軌制”模式下MPAcc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經濟學的優雅
《福爾摩斯》
我們是朋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