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

2009-02-12 08:47曾文雄
關鍵詞:研究內容積極心理學啟示

曾文雄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近十年來出現的心理學研究新方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背景、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從多個側面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及其與傳統心理學流派的關系等進行了論述,并對積極心理學進行了評價和啟示分析。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評價;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1-0004-03

近十多年來,西方心理學興起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將心理學的視點轉移到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的科學,是一門促進人們幸福的科學。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是探究人類適應復雜社會的美好行為,關注構建人類的性格力量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修正了先前心理學發展的不平衡,強調心理學的發展既依賴于預防和治療人類的心理疾病,同時更依賴于培養、構建人類的優秀品質,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平衡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背景

(一)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現實背景

從1879年單獨成為一門科學之日起,心理學就被賦予了三項使命:第一是心理疾病的治療;第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有意義;第三是人才的發掘和培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心理學的主要任務變成了治愈戰爭創傷、治療精神疾患和研究心理問題,以及找到治療和緩解的方法。心理學對人的積極情緒的研究似乎被遺忘了。當時心理學家以醫生治療病人身體疾病的模式來對待人的心理問題,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從負向、病理的角度來了解心理問題上,致使傳統主流心理學被誤認為是“病理心理學”、“消極心理學”。時至今日,這種“臨床心理學家”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專業人數的總和。

值得肯定的是,消極心理學發現了許多有效的診療方法,在許多心理問題的治療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沒有心理問題并不等于心理健康。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對正常人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心理學產生了,積極心理學家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研究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積極心理學把心理學長期被遺忘的兩個使命重新提上了日程。

(二)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可以說是積極心理學的最早研究。后來隨著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心理學研究者開始探索和研究人性的積極層面,大大地推動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層面,重視積極的心理活動。人本主義和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提出,為積極心理學的崛起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學家對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視。早期積極心理學家為了能躋身于主流的心理學領域,Seligman等人一開始否認積極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關系。但從兩者的理論主張上不難看出它們的淵源關系,兩者幾乎擁有相同的研究主題,都重視人的積極層面,如積極情緒和積極人格(馬斯洛稱為健康人格)等。

2002年以后,隨著理論和研究的發展及深入,積極心理學改變了原來的態度,也開始承認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有一定的淵源。另外,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也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來看,積極心理學在人類進程和潛力開發方面與建構主義心理學是相同的。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里,未來的大多數心理學家不應該是悲觀的病理學者,而應該是積極建構人類精神的促進者和培養潛力開發的專業人士。另外,從建構主義心理學那里,積極心理學還學會了防止樂觀偏向,即不盲目樂觀,而把握現實性樂觀的理念。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一)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積極的情緒體驗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積極情緒體驗,以及積極情緒與個體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上。以1967年Wanner發表《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為標志,心理學家開始了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經過近四十年的研究,幸福感研究已發展到多種理論框架的整合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Diener,他最早的觀點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認知和情感的評價。2000年,Diener發現了先前的觀點的不足,于是他修正了他的一些觀點,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主體主觀上對自己擁有的生活狀態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所持的一種肯定態度。同時,他提出人的氣質、人格控制源傾向、自我概念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相關;宏觀條件如社會關系、經濟健康狀況與幸福感存在聯系。近年來國內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研究的重點大都集中在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錢觀念、文化、健康、社會支持以及信仰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快樂作為一種積極情緒體驗,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很多研究者從認知、跨文化、人際關系、進化等多種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他們比較了快樂的人與不快樂的人在社會信息加工上的不同,還有快樂與收入水平、親密的人際關系、宗教信仰等的關系的研究,還有一些研究者從跨文化的和時代變遷(進化)的角度對快樂進行了研究。Buss從事物進化的角度指出,快樂既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更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同時提出了提高人的快樂程度的建議:有選擇地控制一些心理機制 (不適應、嫉妒、競爭性選擇等),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機制(婚姻友誼、緊密的親屬關系、合作性聯盟等),可以增加人們的快樂??鞓肥怯绊懭诵睦磉x擇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模式。人類只有對其充分關注,才能真正改善人類自身的生活質量。

(二)積極的人格特質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因為積極心理學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有適應性的整體為前提理論假設的。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積極心理學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性、樂觀、愛、工作能力、勇氣、交往技能、美感、堅持不懈、寬容、創新、理想、靈性、天賦和智慧等。在積極的人格特質中,其中引起關注較多的是自我決定性和樂觀。自我決定性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發展能作出某種合適的選擇并加以堅持,Ryan認為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對個體的內在動機、社會性發展和幸福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這種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認知評價得以實現。

樂觀也引起較多關注,因為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樂觀的人總是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生活。 Seligman在“習得性無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習得性樂觀”的觀點。Seligman等人的研究表明,樂觀主要還是后天形成的一種人格特質,雖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 。另外,Peterson通過研究樂觀主義與社會文化背景的關系,他把樂觀人格特質分為“現實性樂觀人格”和“非現實性樂觀人格”。在一定條件下,非現實性樂觀人格對人的生活、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容易使個體產生樂觀偏差,忽視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危險,即判斷自己的風險要比他人的風險小,盲目樂觀而不現實。這樣就產生了矛盾:現實主義會提高成功適應環境的可能性,而樂觀則會使我們有比較好的主觀感受。但Sandra和Schneider于2001年討論了一種“現實的樂觀”,認為“現實的樂觀”與現實并不相互抵觸,因為從原則上說,人們能夠做到樂觀而又不自欺,似乎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同時,這種對于“現實的樂觀”的研究也是積極心理學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

(三)積極的社會環境

積極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影響天才發展的外部條件。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個體積極品質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環境,積極心理學把積極的社會環境分為積極的社會大環境,如建立使公民有責任感、有職業道德的國家法律法規;還有積極的社會小環境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證實:當孩子們的周圍環境,如同伴、老師提供了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際關系;反之,這些孩子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Kasser等人對18歲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親是冷酷、挑剔、愛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關注外部、實利的價值;而“母親是溫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個體則更有可能發展內在的價值。

因此,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人的積極品質與環境的關系,以及良好社會、積極社區和積極的組織對人積極品質的影響。在造就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及影響天才發展、創造力的體現、培養和發揮的環境因素上,許多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更多的是來自培養而非與生俱來,Sternberg等人認識到了積極的社會環境是人為創設的。他們依據創造性投資理論,提出了發展創造性潛能的策略,主要包括鼓勵假設性的質問、允許含糊和不明確、容許犯錯、鼓勵他人對問題進行定義或重定義、對創造性的想法和產品進行獎勵等策略。

三、積極心理學的評價和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的評價

1.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不僅是心理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最大的意義在于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空檔,積極心理學與傳統主流心理學并不是相對立的,它使傳統心理學長期被忽視的兩個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視,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給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空間,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它使原來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學變得更完整、更平衡。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幸福生活、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心理學。它給心理學提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使心理學致力于社會人變成正常人上升為使普通人過得更幸福。過去消極心理學作出了許多相當有價值的研究,但它在心理研究的方向上卻出現了偏向,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正好修正了心理學研究發展的軌道。積極心理學使心理學的許多領域轉向人的積極層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改變了過去人們總是認為心理學僅僅是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的錯誤認識。

積極心理學繼承和發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高揚人性的積極性、建設性,它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歸宿,實際上,關注人性積極層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同時,它也批判了“消極心理學”的觀點,如認為人要么由本能驅使要么由環境決定的消極、被動的人性觀,把人喻為動物和機器。

2.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積極心理學興起不久,它的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完整。盡管積極心理學吸收了消極心理學中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人本主義的人文關懷和后現代建構主義的觀點,但其最大的問題在于還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夠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縱向研究和跨文化的研究。首先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價值取向,導致它在其研究對象的取樣上還不夠全面,忽略了兒童和老年人這兩個重要的群體。另外,由于積極心理學興起只有十幾年,其發展的歷史較短,到目前為止還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還不是很成熟,具體表現為方法如何整合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積極心理學研究技術等。目前積極心理學只涉及關于積極心理治療的一些概括和籠統的理論,對于具體的操作和實證研究還有待更多的探索,其實積極心理治療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但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很不成熟。積極心理學學科由于本身興起歷史的相對短暫性和復雜性,加上人類心理的多變性,如何吸取已取得的心理學成果來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也是積極心理學家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教育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教育實踐中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而傳統教育強調的教育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但在過去的時間里,教育者經常會碰到許多難解的困惑,當我們對學生進行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時,與之伴隨的新的錯誤、問題和缺點又出現了或優點消失了,就像人的“好動”與“活潑”總是共存的。所以說,在對待有錯誤、問題和缺點的學生時,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應該去認識每一位學生的積極面。

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里,教育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控制,因為這樣只會造就一批沒有自己思想的盲目服從者、接受者,而是要創建一種積極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揮。另外,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激發和強化所有人積極的人格特質,要求教育盡可能地建設一個積極的教學環境,當這種環境的激發和強化使學生的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

參考文獻:

[1]Martin E.P.Seligman.Learned Optimis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8.137~173.

[2]Martin E.P.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3]Snyder C R,Lopez S J.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45~

750.

[4]任?。e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嚴標賓,鄭雪.自我決定論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貢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25(3):94~99.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電郵:zengwx123@tom.com)

編輯/何 妍 終校/李益倩

猜你喜歡
研究內容積極心理學啟示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詩經·周頌》的研究綜述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職校生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活動班會創設研究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關于圖像處理中幾個關鍵算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