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之辨:回到常識和現實

2009-03-03 10:01楊東平
內蒙古教育·綜合版 2009年2期
關鍵詞:讀經儒家文化現實

楊東平

近年來主要由民間力量和自由知識分子推動的新一輪“傳統文化熱”,與1980年代學術界的文化熱很不相同,無論各地開展的少兒誦讀經典活動,北京的一耽學堂以及一些民辦學校、農村新興私塾等,都致力于行動和實踐,探索在當前環境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之路。比較而言,媒體上學者對讀經的論辯仍膠著于義理、概念,陳義極高,立論極深,卻顯現出與社會現實的反差和疏離。這并不是說文化討論不重要,而是主張對當下“傳統文化熱”的研究,應當更多地從實證、經驗和常識出發,從社會現實中認識問題和探尋原因,套用一句顧準的話,應當從理性主義回到經驗主義。

民間力量復興文化傳統的自發努力,產生于喪失了道德感和文化意義的社會生活,來自社會深層民族性的覺醒和現實焦慮。在全球化和功利主義、工具主義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一代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正在迅速喪失,對文化傳統可以一無所知,對書法、民樂可以一竅不通,劍橋英語卻不可一日不讀,視麥當勞、肯德基直如親娘老子。各地在經濟開發中嚴重破壞歷史文物和自然環境,一些地方甚至將贍養老人的基本道德都難以維系,都反映了傳統斷裂所造成的深刻道德和文化危機。當下所謂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無論擁護還是反對讀經,基本已無國學素養可言,許多人甚至缺乏對傳統尊重的情感和企圖了解的態度;而擁護或反對讀經的上一輩學人,無不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和與傳統的天然聯系。

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認識,世界上各種文明類型的社會都可以演進、轉型而進入現代,儒家文化也完全可以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制社會兼容。因而,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以否定、割斷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文化方針和教育方針的。越是在全球化時代,民族化越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追求。一個不尊重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不可能贏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可能是作為“經濟動物”的崛起。這一切,正是當下傳統文化熱的社會動因和現實合理性。它主要不是學者討論出來的,而是產生于強大的社會需求。

當前在一些學校和社區開展的少兒讀經活動,準確名稱是“兒童經典誦讀工程”,取材主要為《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蒙學讀物、孔孟學說,以及唐詩、宋詞等歷代佳作,也包括近現代中外文化名篇,并不排斥現代社會普適的思想、文化價值,通過“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的誦讀活動,達成在民族文化、傳統道德和心理、情感方面對兒童的啟蒙。將此讀經混同于袁世凱的復古讀經,視為愚昧、倒退之舉,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解。

即便對那些高調的復興儒學之說,我也視為是一種善意的“矯枉過正”策略。由于儒教所依賴的農業社會、家族制度等宗法社會的基礎已不復存在,說它仍能成為現代社會的主宰性力量是不真實的。今天談儒家文化、談國學,不過是企圖重新建立與傳統的微弱聯系,培養對傳統的基本認知和情感,建立其作為多元文化之一元的合法性,哪里是要重新“定于一尊”甚至抵御現代文化,不過是爭取“一席之地”而已。比之佛教、基督教尚有寺院、教堂可以傳習,而儒教卻幾無立錐之地,顯然是不正常的。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延續和傳承文明,從而凝聚社會和民眾,并在繼承中創新。西方教育史上也屢次出現回歸經典的教育運動,20世紀出現過著名的永恒主義、要素主義理論和大學的“核心課程”。對此雖然也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沒有人會說他們是倡導愚昧或倒退、復辟之舉,正像沒有人會批評《圣經》陳舊過時。

今天,我們對弘揚傳統文化應當抱有更加民主、開放和寬松的心態。儒家文化教育應當進入學校教育的主渠道。除了少兒誦讀經典之外,中學、大學都應當開設專門的《儒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最重要的核心課程。

其實,五四時期的中國教育家已經接觸過傳統與現代化、民族化與國際化這樣的沖突和挑戰,處理得似乎比我們更好、更高明。如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提出的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便生動顯示了打通古今中外的理想和智慧,這難道不是今天我們也應當堅持和追求的嗎?

猜你喜歡
讀經儒家文化現實
唐文治讀經救國論的思想歷程與發生機緣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材料作文“讀經熱潮”講評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再看讀經:科學讀經 品味經典
現實的困惑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