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009-03-16 09:57何玉蘭
關鍵詞:張騫商鞅歷史

何玉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斠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目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體會:

一、講究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泵抗澱n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我在講《古代希臘》一課時,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誰知道舉世文明的全世界體育盛會是什么名稱?幾年召開一次?”因為2008年我國舉行了奧運會,所以叫了兩個差生都回答出來了。再問:“它起源于何國?何時?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但他們都知道是起源于希臘。不知道是何時,我接著講:“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給后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睂W生聚精會神地聽時,我導入新課:“帶著同學們沒有回答上來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希臘?!边@樣的導語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在講授《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目“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時,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作出“中國”和“西漢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也有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27“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吹竭@種用繩子串木簡做成的書,引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明太偉大了。我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西漢發明了紙,為什么東漢蔡倫又要改進造紙術?”由于課文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很難準確,而這個問題又是必須了解的。我告訴學生:“在蔡倫之前造的紙質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進?!蔽矣种钢虃悎D說:“東漢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造紙原料請同學們在書中找出?!边@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三、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找到機會逃出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這時我又強調張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探險家和外交家。在他第二次出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得到頻繁的交流,并為后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新疆地區正式歸于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和開辟“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使學生對張騫在歷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張騫對我國歷史上作出了什么貢獻”的思考題。

四、穿插故事和插圖,引發興趣

中學歷史教材在編寫上具有文字生動、內容具體、故事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歷史事件的經過和歷史人物的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穿插適當的故事內容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如我在講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二戰場的開辟——“諾曼底登陸”時穿插“盟軍為迷惑敵人,由邱吉爾手下的諜報機構布置迷魂陣,使希特勒上當”的生動場面和情節。學生特別感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奔ぐl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猜你喜歡
張騫商鞅歷史
張騫探西域
漢朝人為什么嫌棄張騫
商鞅: 史上酬勞最高的搬運工
西游新記7
樹敵太多商鞅
新歷史
張騫通西域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