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時期隸書發展的不平橫性

2009-03-25 10:54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09年8期
關鍵詞:刻石帛書漢簡

胡 昊

摘要:本文以西漢時期隸書書法發展程度為研究對象,西漢時期石刻與墨跡兩種隸書發展的程度不同。本文主要通過這一時期兩種不同書寫栽體的代表作品,來分析這一時期隸書發展真正達到的程度。

關鍵詞:西漢刻石帛書竹簡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22-01

西漢書刻較少,近人徐森玉《西漢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計有十種:①《霍去病墓石刻字》,二石,一篆一隸。(圖一);②《群臣卜壽刻石》。文帝后元六年(前83年);③《魯北殿石題字》,景帝中元元前(前149年)刻;④《廣陵中殿石題字》;⑤《巴州民楊量買山記》(圖二);⑥《五風刻石》宣帝五風二年(前56年)刻(圖三);⑦《庸孝禹碑》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立。(圖四);⑧《上谷府卿墳壇》西漢孺子嬰居攝二年(公元7年);⑨《祝其卿墳壇》,篆書;⑩《菜子侯刻石》王莽新朝天鳳三年(公元16年)立。(圖五)

以上石刻,都不是什么封山祭祀,歌功頌德的豐碑巨碣,僅僅作為墳壇、宮殿的計時標。這一時期的刻石書體仍處于篆隸摻變之中,整個西漢中晚期刻石的隸書仍處于著重改造篆書的體勢,用筆還保留著濃厚篆意的階段。例如:《霍去病墓石題字》篆隸分石并存,其隸書與《萊子侯刻石》已開結體方整,用筆徑直不作波挑的刻石通俗隸書先河?!恩湫⒂肀芬猜源孀?。唯有《巴州民楊量買山記》是目前已發現的西漢刻書中最早微露波挑筆法者,但體勢仍較近于古隸。而更近于古隸的《五風刻石》則明顯地受到漢簡隸草的影響,獨具面目。

這一時期刻石,書風皆雄渾樸茂,凝重簡率。書寫不注重款示,無掛無礙,一任自然。隸書的波磔還不明顯。嚴格地講都非正規的漢隸碑刻。

發現漢簡之前,石刻文字幾乎是研究隸書的唯一資料。在已發現的漢代碑刻隸書里,具有典型隸書特色的要到東漢中期以后才充分顯示出來,所以前人往往把隸書成熟的時間定的比較晚,其實并非如此,從后來出土的大量漢簡、帛書等漢代墨跡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隸書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熟,只是石刻文字的書體要保守一些。

在眾多的漢代墨跡中,代表西漢早期隸書發展過程的足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和帛書。從字形和筆鋒分析,似非一人書寫,但風格接近。就竹簡風格來看,用筆上,橫畫落筆逆鋒頓按,運行時逐漸上提,收筆不回鋒,形成頭粗尾細的橫式。(圖六)馬王堆帛書中《陰陽無行》甲篇(圖七)這件帛書的書體保留了較多的篆書形體結構,但是從整體上看,它已不是很規范的篆書,而是一種由篆向隸書轉變初期的字體。首先是其形體已由長變扁,已沒有篆書那種縱長取勢的氣象。其次是字形結構也篆隸并存。第三是隸書的點畫用筆已很明顯,波、挑、捺等筆畫已使用得很普遍。

《相馬經》(圖八),(1)字型大都趨于扁平,構型比較規范,用筆已很有規律。(2)橫畫切鋒重入,呈方筆體勢,撇,捺。左波右磔,相當成熟而固定。(3)線條以方折為主,已完全沒有篆書線條圓轉的態勢,這已經是比較成熟的隸書,與西漢中晚期的碑隸相比,可謂各占勝場。

《老子》乙本(圖九),字型略扁,筆道方勁,左波右磔,伸縮自如,橫平挑鉤,隸法嚴謹,章法上則行距漸緊,字距拉開,整齊勻稱,完全是一利,已經基本定型的漢隸字體。

從以上作品的大致變化來說,呈現出古隸比較清晰的發展脈絡,即篆書的成分逐漸減少,隸書的成分逐漸增加。在西漢早期(武帝初年以前)簡帛上的隸書里,明顯地接近篆文的字型仍然很多。再居延。敦煌等地發現的武帝晚期以后漢簡上的隸書里,這種字型就大大減少了。

證明西漢中晚期隸書已經完全成熟的最有利證據,莫過于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四十號漢墓出土的大批竹簡古籍(圖十)。這批古籍用筆逆人平出,主筆皆蠶頭燕尾,中段稍提筆收束,波磔較豐肥,結構寬扁,重心安穩,形態舒和。與東漢中晚期的著名碑刻,如《乙瑛碑》(圖十一)《張景碑》(圖十二)等用筆結構極為相似,已完全脫盡了篆書筆意。

綜上所述,可以明顯的看出,在西漢時期,隸書在簡帛上的演變,遠高于刻石文字,已經從篆書完全演化成熟。而刻石文字表現出的更多是古隸形態。同一時期的同類文字,兩種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程度。所以說,刻石文字只是因為材料;習慣等原因沒有把演化程度表現出來而已。其實西漢時期隸書的發展,已經完全成熟。

猜你喜歡
刻石帛書漢簡
帛書《黃帝四經》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展的現實影響
元氏所出十六國后趙時期界封刻石小考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重建祖屋之刻石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