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木偶的美學價值以及傳承思考

2009-04-19 03:43許憲生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9年6期
關鍵詞:漳州木偶藝術

許憲生

閩南漳州木偶藝術,兼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一,木偶布袋戲,俗稱掌中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其二,木偶頭雕刻,即為木偶戲人物雕刻臉譜,以其工藝之精美而揚名海內外,素有“東方藝術珍品”的美譽。近年來,漳州木偶數次晉京和在海外演出屢屢獲獎,以其獨特的木偶造型風格,融傳統與時代氣息為一體的表演技巧、演出風格和演出形式,再次轟動了京華乃至海內外媒體,人們對漳州木偶藝術贊嘆不已。在木偶傳承和創造中,民間藝人以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審美眼光,在木偶中濃縮了戲曲物象和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理想,體現了一個古老神秘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漳州木偶的美學價值一方面蘊含著深層的文化內涵,既通過閩南民眾的審美情趣、審美觀點、審美意識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無限向往與不懈追求的理想。另一方面,漳州木偶又表現在其藝術形式美上,它包含木偶的工藝、造型、表演程式化的審美意境,從而達到一種既有傳統精神,又有現代元素美的視覺效果。本文就以上內容,作進一步剖析,從而更好地認識漳州木偶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傳承思的考。

一、漳州木偶的文化內蘊美

凝聚著民族智慧的漳州木偶是民間藝術的瑰寶,自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福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同漢、唐時期的木偶雕刻技藝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鱉山傀儡搬弄?!笨梢姰敃r漳州已流行木偶戲。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創造,漳州木偶雕刻既繼承唐宋以來雕刻和繪畫的藝術風格,又融匯了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因而,傳承于中原佛教文化傀儡戲,根植于閩南民俗土壤的漳州木偶具有以下文化內蘊美的特征。

首先,漳州木偶古老而神秘。由于漳州地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古時交通極為不便,蛇虬猛獸,出沒無常,天災頻繁,環境惡劣,人們生活波動,禍福難料,昔日有“蠻荒之鄉”之稱。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將軍建州以降,漳州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中原文化在這里積淀、變異,因而“敬天禮神,崇鬼尚巫”之風興盛,每逢敬神、菩薩生日等活動,必演木偶戲。一方面,漳州木偶以它歷史悠久的審美類型,集雕刻、繪畫、戲劇表演為一體,為我們展示了古老的木偶世界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受巫文化的影響,體現了閩南民眾對神、巫、鬼、怪的雕像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拜的敬畏。因而,漳州木偶又兼得閩南本土神秘色彩的藝術風格。今天,我們看到的漳州木偶布袋戲,盡管不能等同于遠古先民的巫文化以及萬物有靈的觀念,但仍然或多或少體現出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性。漳州木偶藝術根源于中原文化藝術,尤其與原始巫術和鬼神崇拜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它帶給人們美的享受,豐富了閩南文化;同時,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藝術再現,它又是我們研究閩南木偶的一個“活化石”。

其次,漳州木偶借程式而創造。在表現形式上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海闊天空的藝術天地。木偶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藝術,體現了生活的品格和氣息,不為表現時空而為表現精神境界,程式既體現了生活的內在精神和藝術的規律,又拉開了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特別是臉譜程式的表現,把觀賞者的聯想導向藝術的升華中。布袋木偶頭不過三寸,但從正面或側面觀賞它們,不只顯示出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區別,而且它們的神態與性格的善惡特征也很顯著。即使角色性格是丑惡的,造型特征也很講究藝術的裝飾美。漳州木偶造型,遵循某種程式概念中的臉譜意識,借用傳統畫論中所謂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意會出臉譜的五官及臉部各部分,特別在傳神的眼部,“意象”而大膽的“離形得似”,并運用極富東方裝飾特征的紋樣,創造出意象性精神的臉譜藝術。漳州木偶造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美學符號,成為民族審美心理的一種特定形式。

漳州木偶,傳承中原文化,根植閩南民俗,其作用在于驅災辟邪、驅魔鎮身、祈求先祖保佑的一種精神寄托。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演變和創造,漳州木偶包含了更為豐富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二、漳州木偶的藝術形式美

漳州木偶藝術的傳承、創造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強大生命力,一方面與其生成、發展、興盛的生活環境、民俗習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還體現了它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創造。迎合了人們審美情趣和愉悅性的精神需求。使其藝術創造的目的、功能、本質以及審美活動、藝術風格形式等方面,得到了盡可能大的發揮。從美學的視角來看,漳州木偶主要包括木偶工藝美、木偶造型美和木偶表演技藝美等三個方面。

(一)木偶工藝美

作為工藝美術的木偶,“以形寫神”的傳統造型方法和精湛的戲偶制作工藝,是深受民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的木偶頭、手腳造型均采用樟木,其木質有不易變形、含香味的特點,不僅適合藝人的精雕細刻,而且還可防蛀,保留的時間也特別長。大凡具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一般都具有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二是能夠表現精湛的技藝制作之美。漳州木偶兼備了上述兩個特點。民間藝人在傳承、實踐和探索中,積累了一整套制作工藝。單是木偶頭的雕刻工藝,前后需油胚、定型、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上粉、開臉、蓋蠟等十幾道工序。另外,世傳的涂料配制也很講究,精品木偶每種色彩都要涂上數十遍,力求木偶保存百年而不變形、不掉色。傳統木偶的制作除了木偶頭,還包括木偶服飾、內套、盔帽、兵器、表演所需的道具等多項手工制作,其過程費力費時,成本極高。精品木偶吸取了中國京劇臉譜的造型、色彩、圖案和服飾的優點,刻工細膩,生動傳神,服飾采用漳繡,艷麗華美,使其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工藝境界。從另一角度展示了中國臉譜和戲劇服飾縮影之美,具有收藏和表演的藝術價值。

(二)木偶造型美

漳州木偶造型是木偶藝術的核心部分,它的藝術魅力得益于創作形式上的處理,其寫實而又不拘泥于寫實,雕刻與繪畫完美結合的特點,表現了中國傳統藝術崇尚和諧與優美的古典美思想。木偶雕刻造型通過夸張、變形、強調、減弱、提煉、概括等藝術手段,以形寫神、神情兼備,以容取心,適得妙想。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木偶造型的神、佛并非表現得高高在上,而是有似與民眾生活在一起的理想化的人物,表現多有快樂的意思。絕大部分木偶造型是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精神追求和向往、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純真。

漳州木偶造型種類繁多,有戲曲劇目的生、旦、凈、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京劇《三國演義》的關公、曹操,《水滸傳》的梁山好漢等。木偶臉譜講究五形三骨,根據人的角色、身份、氣質來設置五官,運用造型、色彩、線條來突出人物的特征。

漳州為木偶之鄉,名師輩出,20世紀40年代,徐年松、許盛芳的木偶頭雕刻就以開臉

造型獨具一格而馳名國內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漳州木偶雕刻領軍人物徐竹初,作為木偶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之一。他不僅以繼承特殊的祖傳工藝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著稱,而且還創造性地將原有風格結合,一改傳統木偶造型不能活動的模式,在木偶內設置機關,在操演中可使木偶的下頜和眉毛、眼睛可以上下活動,增添了木偶傳神而有趣的動態造型,加強了人物性格的生動表現。如:徐竹初的代表作品《白闊》、《鼠丑》、《封神榜》里的楊任等,均以獨特的造型超出古人的創意手法,體現出木偶造型臺上演出栩栩如生,臺下靜觀也是賞心悅目。觀賞其作品,甚至可以從木偶雕刻的特點著眼發現以前尚未發現過卻很有價值的新而美的因素。

(三)木偶表演技藝美

任何民間藝術形式都是藝人們情感的載體。漳州木偶所體現的審美價值,還表現在木偶表演獨特的藝術形式。漳州木偶俗稱布袋戲,一是古代戲班外出演出,用大布袋就可帶走演戲用的行當,布袋一打開,就可開演各種各樣的小曲大戲。二是布袋木偶戲的木偶造型,除了頭、手掌和腳外,均是用布縫制而成,酷似布袋造型。由此,布袋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傳統的閩南木偶戲表演,有兩個流派。一為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表演上采用梨園戲做派。二為北派,流行于漳州地區;唱的是北調,如京調等,表演上采用京戲做派。隨著木偶藝術文化交流的互補和不斷交融,如今南北兩派的風格已不明顯。漳州木偶現有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三種,其中以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更具動作明快的特點。藝人可以憑借高超的技藝,既能表演戲曲中演員的唱念打斗,又能表演戲由中演員不能表演的動態,如:木偶頭可作360度的旋轉。又如:木偶全身都有動作,可做雜技、武打、搏殺、吸煙、躍窗等高難度動作,令人叫絕。木偶造型,一經讓它們動作起來的,能使木偶頭靜觀時更能引起“相反相成”的審美效應。木偶表演的技藝美,充分地、自然地、釋放出藝人們在木偶世界中的創造能量,施展出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非凡才智。正如翁偶虹題詩贊道的“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

三、漳州木偶的傳承思考

木偶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給人以不盡的視覺美感。當我們在欣賞一件件木偶作品或木偶表演時,仿佛又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如果說,蘊藏著傳統審美元素和文化內涵的漳州木偶藝術,以意象性的美學結構、民間藝術的手法,傳承、創造出像“程式”、“臉譜”等高超的技藝,體現了實用性與審美性并重的功能祈求,對現代藝術的表現極具啟示意義。那么,深刻認識和探討漳州木偶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和傳承,對于保護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

當代藝術已經呈現為多樣化的時代,漳州木偶在獲得無數榮譽光環的同時,也同其它民間藝術一樣面臨著新的困難。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審美意識也在發生變化,木偶藝術面l晦著現代新潮藝術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木偶技藝費時費力且沒有多少收益,木偶技藝后傳無人,這一民族瑰寶正面臨失傳的危險,做好保護、傳承和發展漳州木偶工作已刻不容緩。

(一)建立漳州木偶藝術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政府扶持,也要調動多種社會力量,漳州木偶在海內外名聲四揚,在漳州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演出場所,因此,建立一所既能展示木偶雕刻藝術,又能表演木偶戲劇的藝術館,是一件把保護、弘揚漳州木偶劇落到實處的大事。通過藝術館作為傳播漳州木偶的窗口,促進閩臺木偶藝術交流。不僅可以吸引許多國內外木偶愛好者前來參觀,還可將木偶制作成旅游紀念品,融展示、表演、旅游紀念品為一體。

(二)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木偶藝術作為以口頭傳承等為主要存在方式,在現代藝術多樣化與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正面臨變異、消亡和失傳的危機。從教育的視野去研究漳州木偶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將起到其他領域難以企及的作用。閩南地區的木偶戲有著較為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讓木偶藝術更好地在民間推廣、傳承,在閩南地區高校中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運用民間藝術、包括漳州木偶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系列活動,積極推進木偶藝術進校園,根據教學需要,組織民間藝人走進課堂授藝和表演“絕活”。推動民間藝術的健康發展,在保護中推廣,在推廣中傳承。

傳統文化產業需要創意和市場。民族文化的傳統血脈是不可割斷的,而且還要發揚民族精神,但傳統文化只有在繼承、交流、融合中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讓漳州木偶最大范圍地回到民間,集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于一身,繼續展示“創造偶人世界”的現代魅力。

猜你喜歡
漳州木偶藝術
木偶奇遇記
情調漳州
林語堂的漳州情結
漳州的水
紙的藝術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淚(一)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