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平的“兩會”

2009-04-27 10:42張維燕
新聞與寫作 2009年4期
關鍵詞:兩會新聞媒體網民

張維燕

會議本身前所未有地透明,公民議政前所未有地深入,公共輿論前所未有地呈現出共商國是的民主生態,每個公民都可以借助網絡發表自己的政見,新聞媒體更是窮盡多媒體技術手段和組織策劃之功為公民議政提供輿論通道

在中國媒體一年一度的“兩會”報道大戰中,今年的“兩會”報道應該被濃重記憶,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變平的‘兩會”。

會議本身前所未有地透明,公民議政前所未有地深入,公共輿論前所未有地呈現出共商國是的民主生態,每個公民都可以借助網絡發表自己的政見,新聞媒體更是窮盡多媒體技術手段和組織策劃之功為公民議政提供輿論通道。人民大會堂里面的參政與人民大會堂外面的議政,正在抹平內外之界,“兩會”變平了。

“兩會”何以變平

“兩會”何以變平?當然首先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先進技術為民意參政創造了條件。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書的核心觀點:互聯網正在抹平一切疆界,在今天這樣一個以因特網為標志的全球化時代,一切都有可能通過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方式實現;這種全球化真正獨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國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個人持續的全球化。

那么,中國“兩會”何以在今年顯著變平?

也許這是30年改革開放的必然收獲。

也許這是去年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前所未有的公開信息和中國媒體前所未有地透明報道的延展。

也許百年奧運夢想的實現為國民注入了現代化的自信。

也許越是金融危機,公眾對國事的關注和參與就越深入。

總之,2009年,中國“兩會”迎來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背景。今年的新背景是,繼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之后,溫家寶總理又于“兩會”前夕在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兩個小時,被稱為“網絡時代的爐邊談話”“網絡問政”“蔚為大觀的網絡民意與現實政治對接”。今年的新背景是,決策層越來越重視傾聽網民的意見,天價香煙、“躲貓貓”等事件被曝光后,都很快得到了解決,網絡民意成為社會進步和推動改革不可忽視 的力量,網民被稱為“新意見階層”受到了中央最高層的重視。今年的新背景是,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今年的新背景是,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制度出臺都經過了公開征求全民意見的程序。一句話,以網民為典型的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行動和實效大大發展,同時政府對公眾意見的關心愛護乃至實際保障也更加自覺,先進技術為實現民主創造了條件,中國社會的民主生態迅速成長。

在這種背景下的“兩會”和“兩會”報道,必然是會議本身比以往任何年度都更透明,同時百姓對會議的參與和輿論監督也前所未有地大大邁進;必然是真正的會上會下共商國是,必然是媒體窮盡一切手段搭建代表委員與百姓、大嘴與小嘴直接交流碰撞的平臺。概括起來,今年“兩會”報道的最大特色是“會議公開透明,公眾議論風生,媒體積極監督”。

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先鋒,總能最敏感地把握、順應或領航時代的脈搏?!皟蓵弊兤?,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助推;“兩會”變平,又凸顯出新聞媒體自身的邁進。

“兩會”報道何以變平

在政治發展和輿論傳播的新背景下,今年“兩會”報道有以下特點:

(一)多媒體輿論生態蔚然成熟,高層政治與民間議政開通多渠道直通車,“兩會”報道的內容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來自會外的民意上升為主要報道內容之一,新聞媒體的報道理念從自上而下的“兩會”逐步轉為自下而上的“兩會”,“兩會”報道逐步回歸到“兩會”的本來意義,即百姓對政府的審議和監督。

今年全國政協會議首次給委員“發電腦”,“兩會”新聞中心首次設立“網絡訪談室”,邀請代表委員與網民“聊天”。在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網記者先大力介紹了一下“新華手機報”,趙啟正幽默地總結說:“我聽得很明白,你問題的重點是說你這個手機報很受歡迎,順便問了我一下有多少關于農民工的提案”。在總理見面會上,很多記者提問時也不忘順便推銷自家媒體的網站,紛紛主動報名“我是中新社和中國新聞網記者”、“我是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記者”。網絡和手機報把“兩會”開成了真正的“全民兩會”。

人民網仿真“兩會”議程設立“強國e兩會”“網民大會堂”大型互動專區,集發表議案、投票聯署、議題討論、拍磚評論、互動調查等多功能于一體,網民通過注冊“強國e兩會”會員證,可以在線填寫與政協委員手中提案表格一樣的提案,還可以發起網友聯合提案,“網民大會堂”則為網民打造了網上議事廳,網民可以注冊參與成為會議室管理人,自主設置會議廳和議題。網友還可以如代表委員一樣參與各種議題討論,最后形成網友決議,供代表委員參考。人民網把輿情內參送上了“兩會”,代表委員可自行領取參閱。

許多平面媒體的“兩會”特刊也都開設“e兩會專版”,把網上“兩會”搬上了報紙版面,增強了網民政見的影響力。

總之,新聞媒體在增加大會透明度和強化百姓參與度方面作出的努力,可謂撲面而來,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遼寧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向公眾直播。據北京青年報報道,3月6日,遼寧代表團負責人說,“人代會的代表審議發言沒什么可保密的,人民代表代表著公眾前來參會,他們說什么,怎么說都應該向社會公開”。于是,遼寧代表團團組審議時,首次使用衛星電視直播技術,人大代表討論時,百姓可以遠程“插話”,選民和代表實現了“面對面”的溝通。這個“見證履職,共商國是”的直播節目,是由前不久成立的全國50家電視直播聯盟打造的,是第一次在“兩會”報道中動用覆蓋全國的衛星直播網絡。央視直播負責人對節目的描述是,這不僅讓代表、群眾、記者、專家同時在線,共同見證代表履職全過程,展示民主程序,而且實現了百姓和代表的現場連線,百姓提出疑問和質詢,代表予以回應。媒體評論認為,就電視直播而言,這是一小步,設立“流動演播室”并不太難。但就民主政治而言,這卻是一大步,“人民大會堂”從形式到內容上做到了名副其實,其意義非同尋常。

技術改變輿論生態,輿論生態決定內容格局。多媒體輿論生態使“兩會”報道的內容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那就是會場內外的交流與碰撞更加便捷與海量,會外輿情、民間議政所占比例大大上升。今后“兩會”,新聞媒體挖掘報道的目光將更多地投向會外、關注輿情,新聞報道內容結構中表達民意的比例將繼續上升。

(二)評論與新聞比肩,成為新聞媒體“兩會”報道中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評論形態走向多元化,大嘴、名嘴、小嘴都在爭先恐后地發出聲音。在“兩會”報道這場戰役中,你也許可以在新聞上減少投入,卻必須在評論上加大投入。

最近幾年,許多報紙都開設了評論專版,而且評論專版的閱讀率往往高居各個版面之首,甚至超過了要聞版。在日常報道中,評論之重要,早已與新聞比肩,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今年變平的“兩會”和“兩會”報道中,評論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姓對“兩會”的深度參與離不開海量的擲地有聲的評論??梢哉f,沒有評論,信息交流通道再便捷、再多元,也無法讓“兩會”變平,

首先是平面媒體拿出了大量版面讓議論風生躍然紙上。如新京報評論版專門開辟專欄“議論風生·關注全國兩會”,每天都刊登多篇讀者評論,而評論的話題多針對會上代表委員的發言,如針對有代表提出“如果工廠趕工,工人又愿意加班,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月加班禁超36小時應該有所放寬”,有讀者撰文《放寬工時上限是在埋“健康炸彈”》。這些民間評論切中一點,說深說透,通過新聞媒體這樣具有影響力的平臺有力參與了“兩會”話題。再如東方早報為葛劍熊、薛涌、陶短房等多位會上或會下的專家開設個人專欄,使他們的政見得以充分表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許多平面媒體還專門設計了符合小嘴說話的評論形態,如南方周末組織了專版“民間點評政府這一年”。

其次是網絡媒體紛紛豐富評論形態,加大了評論的組織策劃。如財經網專門給用戶發送電郵評論版,設有重量級別不等的各種專欄,如專欄作家、意見領袖、辯論、網友來論、觀點述評等。

今年“兩會”報道中評論的突出作用究竟有多大?也許可以這樣說,就單個的媒體而言(通訊社除外),你可以在新聞上減少投入,卻必須在評論上加大投入?!皟蓵眻蟮赖奈κ菄@許多話題展開的,而對于一個又一個公眾關心的話題而言,媒體的魅力比拼正在于你能不能提供有深度、有啟發、有價值的討論,這種討論正是借助各種形態的評論展開的。

(三)地方“兩會”報道的影響力波及全國,許多新聞和話題在全國引起關注與討論,并延伸為全國“兩會”的熱點。地方“兩會”和全國“兩會”之界也被抹平了。一年一度的“兩會”戰役性報道,其時空概念須提前和深入到地方“兩會”。

今年“兩會”“會議空前透明、民間深度參與”的特點,在地方“兩會”報道中就已經強烈地顯示出來,許多代表委員“雷人”的議案和發言,如“設立學士后解決大學生就業”,“斗雞博彩合法化帶動經濟”,“心理疾病是公務員腐敗的重要誘因”,“拆遷應該設置綠色通道”和“高房價可控制人口增長與人口素質”等,受到廣泛的輿論關注和批評,而且這些輿論監督毫無省際約束,許多話題在全國媒體和網民中引起討論。

如燕趙都市報1月15日刊登時評《憤慨精英的高調不如反思草根的失聲》,評論的由頭是,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任志強在發言中指出,房地產是北京發展的重要支柱,住房價格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口素質的門檻,同時認為,過度擴張保障性住房建設,占用巨大的土地資源,使得房地產投資量縮小。

再如新華網1月14日網評《兩會花費應向社會公示》。評論的由頭是,陜西省政協秘書長姚毅在12日舉行的省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省政協會議力爭減少會議經費200萬元。

綜上所述一句話,“兩會”報道的戰役,今年是從地方“兩會”就打響了。如果哪家媒體還把“兩會”報道的概念定義在全國“兩會”,必然先輸一城。

結語

“兩會”變平了,“兩會”報道呈現出了新特點:在內容結構上,民意,由過去更多出于象征意義與會內互動的元素,上升為實質性深度參與的重要內容;在報道形式上,評論成為與新聞比肩的重要一翼;在時空概念上,地方“兩會”報道已經具有全國影響,其重要性大大提升。(程征、杰文津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單位: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猜你喜歡
兩會新聞媒體網民
雪中放牧新風景
“臺獨聯署”被島內網民嘲
新聞媒體與我國當前公共領域的構建
河北“全覆蓋式”對各級新聞媒體進行財政支持
網絡新聞媒體倫理失范問題分析
有感“網民節”
2.9億
首屆網民節遭遇“尷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