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技道觀對教育技術的啟迪與反思

2009-05-04 09:14陳列尊張登玉
現代教育技術 2009年4期
關鍵詞:教育技術莊子傳統文化

陳列尊 張登玉

【摘要】莊子認為道是技的靈魂和歸宿,技是實現道的途徑,其最終目標是技道合一。運用它反思教育技術技與道的關系,糾正當前教育技術因技道分離而帶來的各種缺失,構建新的技道合一的教育技術技道觀,不僅能夠使教育之技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之道,而且能夠促進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研究與創新。

【關鍵詞】莊子;教育技術;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4—0018—04

今天,在科學的“普遍性原則”與發展的“效率性原則”的驅使下,人們特別渴望獲得一種普遍的方法,一種到處適用的點石成金術。而現代技術便自覺地充當了這種意義上的“方法”,如流水線生產、標準化作業、系統化設計等等,導致人類對技術工具的過度依賴、甚至“物化”的傾向。同時,技術也從整體上墜落為普遍合用的、提高效率的工具,技術本應包含的獨特而又豐富的人性內容被扁平化、虛化,導致“技術”那種原初的創造能力和活力逐步喪失,失去了“技以載道”的功能。[1]這些也同樣反映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如教學過程的模式化甚至工業化;教學設計的系統化與程序化;教學研究的實證化與數學化;教學實驗熱衷于“模式”的研究與構建卻疏于對“問題”的關注;過度依賴技術工具而忽略個人教育技能的提高;對未來發展的過度關注而漠視人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忽略審美體驗與心靈的成長;強調技術的科學性與工具性,甚至出現人的技術化和“人為物役”的現象,導致教育技術人文性的虛化與缺失;如此種種,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并開始從“廣義的技術觀”、“后現代主義”、“人本主義”等不同視角進行反思與重構。[2][3][4][5]

當然,借鑒國外思想理論與經驗反思教育技術及其發展無疑是必須的,但中國傳統的技術思想特別是莊子對技與道的思考,足以穿越悠悠千年的歲月之河,閃爍出智慧的光輝,啟迪與指導我們重新思考教育技術“技”與“道”的關系,幫助我們重構并實現“由技至道、技道合一”的教育技術技道觀。因此,探討莊子技道觀對教育技術的啟迪,不僅是對教育技術理論的反思與重構,也是教育技術研究本土化創新與發展的有益嘗試,在世界全球化發展呼喚文化多元的時代,既有現實意義,也具歷史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一 莊子的技道觀及其啟示

莊子之“道”既是本體的,又是本源的?!洞笞趲煛吩疲骸胺虻烙星橛行?,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盵6]“道”不僅指世間萬物的最高法則,也是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通俗地講,莊子之“道”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雖為“三才”之道,實則“道通為一”。而“技”就是指各種技術或技藝。莊子對“技”與“道”關系的描述莫過于《養生主》的“庖丁解?!盵7],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藝后,大為驚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而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痹谇f子看來,在“道”“技”之間,“道”是比“技”更高層次、更值得追求的東西?!暗馈彪m然與“技”有關,但又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因此,在庖丁由“技”至“道”后,解起牛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恢恢乎而游刃有余;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無論是欣賞者還是體驗者都是一種藝術和美的享受,所以庖丁解完牛之后“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沉醉在自己的勞動之中,獲得巨大的身心愉悅。除庖丁外,莊子還描述了眾多由“技”至“道”、“技道合一”的高人,如制輪的輪扁、大馬之捶鉤者、游水的呂梁丈夫、承蜩的佝僂者、操舟之津人等等。

在莊子看來,單純的技術只是對某一種特定工藝的把握,而上升到“道”的層面,則是更深入地接觸到這個事物與萬物相通的東西,接觸到萬事萬物的總規律。人們可以通過技藝精進來體“道”、悟“道”和得“道”。如庖丁對“道”的把握,已不再局限于解牛的規律了,因為無論是他本人還是文惠君都從中悟出了“養生之道”;另一方面,莊子認為悟“道”反過來可以加強自己的技藝,使得技術突飛猛進,到達“道技合一”境界。因此,“道”雖無形,卻隱含在人們的技術實踐活動中,“道”雖源于“技”,但又超越了“技”,是“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

從莊子的技道觀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啟示:

1 “技”乃性命所系、生命意義之所系

吳國盛教授[8]認為:古代的許多工匠、藝人,其所操持的手藝并非單單為養家糊口,而乃性命所系、生命的意義之所系。在庖丁、梓慶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追求過程中,技術并沒有片面化為達成某一單個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種全身心的修煉過程。他們所生產的技術產品不過是身心修煉的附產品,而他們的工藝活動成了他們的存在方式,在制作過程中,他們領悟到存在的意義和自由的真諦。庖丁之所以“提刀而立”、“躊躇滿志”,不正是因為其已出神入化地使“解?!钡倪^程成為一種“化技為藝”、由“技”進“道”、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詩意創作和生存之道了嗎?無怪乎文惠君要歡呼“得養生焉”!這又豈止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2 技進至道的過程是心靈成長、境界轉換的過程

“技”之進于“道”,既與操作者把握事物規律的深度廣度有關,也與他的心靈境界有關。技巧及知識的學習必須建立在精神的修養之上,這樣技巧、學識才有所依托。如果僅僅有技巧和知識的學習,那技巧、知識只能局限在實用的范圍之內,難以由“技”達“道”,進入自由之境、審美之境?!肚f子》中所講的得道者之所以有鬼斧神工一般的操作技術,都是由于操作者的心靈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他們忘卻了一切外界誘惑,進入“無待”的境界,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集中在勞動過程之中,把勞動契合到對天道的領悟之中,靜聽天籟,以本己之心去體味、去感受永恒的意義和價值,這即是技藝精進的過程,更是心靈成長的過程。若是心靈沒有成長與境界的轉換,那技巧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不過是維持生計或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它就永遠只能是“技術”,永遠成不了“藝術”,更無法由技至道。

3 “技”是體悟“道”方法,是通向“道”的橋梁

由技至道反對將“效用目標”作為唯一的現實指向,而將技術的學習與運用過程看成是求“道”的途徑。莊子[9]在《天地》寫道:“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梢?,“道”雖為本,“技”為末,但二者是可以相通的,就是說可由“技”通達于“道”。在庖丁解牛等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并不外于“技”,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見“道”,而是在“技”中見“道”。只不過“道”是依托整個的人生修養與人格境界轉換,再借助技藝的精進而“由技入道”,最終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4 “技”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統一,是實用指向與審美詩性的和諧統一

在勞動者和勞動工具之間,莊子更看重勞動者的技藝和心靈的感悟。莊子不贊同巧而無用的“雕蟲小技”更不贊同導致“天道”迷失的機心之“技”。在他看來,技術活動既要求“實”,更要求“善”和“美”。得“道”如庖丁等人的技術活動不再是“苦心智”、“勞筋骨”的痛苦過程,而是一種藝術創作與展示,是一種精神享受,勞動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心靈詩意的棲居。庖丁的難得不在于他解牛的熟練,也不在于他十九年所解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于硎,而在于他從解牛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道,在于他在解牛的過程中達到了一種自由的、創造的境界,在于他使解牛之技變成了一個合于“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的藝術享受,在與自然天道合一的自由中,實現了美的享受與身心的愉悅。

5 真正的“技”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只有在長期的實踐與靜觀中體悟、把握

在從莊子的觀點來看,以意會知識的形式積淀于工匠個體身上知識是難以提取、分離和共享的。要由“技”至“道”,既要掌握實踐各要素的自然與社會本性,又要掌握技術操作使用方法和行動規則,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直覺體悟,逐步趨近,將技術與人的身體、心智協調起來,逐漸同化為人體活動的一部分,達到技術操作者、技術工具和技術對象關系的和諧,以及技術操作者身體與心理活動的和諧,最終到達“指與物化”、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 當代教育技術技道觀的重建與實現

借鑒莊子的技道觀來考察教育技術,我們可以得出:教育技術之“道”既是技術之“道”,更是教育之“道”。而教育技術之“技”則是由方法、技能和工具三大要素有機結合的整體,教育技術之“技”必須服務于教育之“道”,借助“技”,不僅要建構知識與發展能力,更要建構與領悟人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既要面向未來,也要珍視現在,提升生命的質量?!凹肌笔菍崿F“道”的途徑,“道”是“技”的歸宿,必須以“技”體“道”、以“技”明“道”;而“道”是“技”的靈魂,必須以“道”統“技”、以“道”升“技”,最終實現“道技融合,技道合一”。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必須注意下面幾點:

1 必須重視師生心靈的成長與境界的轉換

莊子認為而技藝的學習、訓練和實踐不單是外在技巧的進步與成熟,更須心靈的成長與境界的轉換,才能在技藝上更上一層樓。庖丁視“解?!钡倪^程為一種由“技”進“道”、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詩意創作和生存之道,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境界!無怪乎文惠君要歡呼“得養生焉”!我們的教育者和學習者如能進入如此境界,將是多么令人鼓舞和羨慕??!有了這樣一種心境,教育者與學習者從教育過程中感受到的將不再是教、學的辛苦,而是創作與成長的快樂。

然而,在“關注發展”和“效率至上”價值觀的指導下,教育技術一直把提高知識建構、能力發展的教學效率作為主要目標,而過度強調發展而忽略現實體驗的意義與價值,顯然不利于學生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成長與境界的轉換。所以,必須重新思考教育技術運用關注發展、效率優先的原則,包括重視寓教于樂的娛教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營造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給他們以更多自由遐想與“游戲(play)”的時間與空間,幫助他們暫時重拾童心、“返璞歸真”,拋開世俗功利與成見,達到泯物我、超利害、同是非、輕松自如的境界,只是從事物本身去體驗事物,從運動本身去體驗運動,將整個身心沉醉于所從事的事物與運動之中,去頓悟、領略、體驗,不僅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移情想象與生命感悟的能力,讓“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更使“教”與“學”成為教師與學生“樂生”的要素,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意味著師生雙方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個性的彰顯和主體性的弘揚,意味著師生雙方經驗、情感的共享與視界的融合?!盵10]

2 重視教育技能與教育智慧的提升,尤其要重視教學實踐的個性化與多樣化

在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之前,許多以優秀教師命名的“某某某教學法”,他們的教學形式與教學風格豐富多彩,形態各異,教學方法往往極具個性,與他們自身特質、個性相契相生,融為一體,使學生的聽課變成了一種藝術享受。這些極具個性的教學藝術往往能夠產生一種神奇的迷人的力量,叫人流連忘返,駐足于前;能觸動人的感情深處,使人產生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氣質、情操、意志、品格,塑造人的靈魂,給人開拓的勇氣和創造精神。而教育技術廣泛運用以來,“某某某教學法”不斷消失,剩下的只是俱如“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之類的教學模式序列化動作的分步展開,而教學過程似乎成了標準化、程序化的“知識生產”流水線??梢钥隙ǖ氖?,如果教學自動化技術不能恰當地運用甚至濫用,將進一步導致生命價值、人性倫理、人生意義等被干巴巴、冷冰冰的幾條原理與規則所取代,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將更加單一化、標準化、程序化,生命的激情、人生的感悟、教學活動與過程的創造性、多樣性都將更加無從談起,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融教學藝術于一體的教育技術必然與教師個性化的教育技能與教育智慧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具有獨特性與多樣性的特征。而教育技能與教育智慧是行動性的而非理論性的,是情景性的而非程序化的,也是個性化而非普遍性的,它始終帶有個體的價值、情感和審美特征。要由技至道,不僅要掌握各種具體的工具技術、設計程序與規則的操作途徑或運用方法,還需要發揮人的主動性、直覺與創造性,不斷地去嘗試、體驗、積累,也包括對錯誤與問題的體驗,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直覺體悟,逐步提升個人的教育技能與教育智慧,將技術與人的身體、心智協調起來,逐漸同化為人體活動的一部分,達到技術操作者、技術工具和技術對象關系的和諧統一,以及技術操作者身體與心理活動的和諧統一,形成獨具個性的教學風格與教學藝術,實現教學實踐的個性化與多樣化。

3 注意理性與感性、“技”與“藝”、“技”與“美”的和諧統一

鄧杰認為:技術不能簡單地作為手段,也不是目的本身,技術只有實現了藝術化的目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11]只要技術上升到藝術,無論是欣賞還是體驗,都能產生美感,庖丁解牛之后的“躊躇滿志”,《孔子觀于呂梁》的泳者泳后的“被發行歌”以及文惠王頓悟之后的成就感、滿足感,都能使人的精神愉悅,心靈欣慰,進入人生的更高的層次,更高地體現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12]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要關注教育技術的工具性價值,也要重視其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技臻于美,使美蘊涵在高超的技藝中,不僅可以陶冶性靈,培養高尚的情操,還可以豐滿人生,凈化心靈;技與美的結合,可以培養出身心健康、情操高尚而有專業知識技能、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教育技術應該成為感性與理性的完美融合與和諧統一,教育技術的成功運用需要教師與學生等所有參與者情感的投入,一起用心去感悟、體會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

4 教育技術的應用要“自然”、“無為”,要“以人為本”

“自然”就是“道法自然”,“無為”就是不妄為、不強為,“以自然之道還治自然之身”。在教學活動中,技術、程序、規則的運用都必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應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并隨著實際教學活動的展開而靈活運用,以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為教育技術的最高追求。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營造教師與學生能自由運用技術、發揮個人潛能與創造性、方便情感的融洽溝通與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上,讓課堂的交流與對話少些功利多些人文關懷,使教學過程成為即增長智慧又修身養性的生命活動過程,而不是像當前教學設計所強調那樣關注各種人為設定目標的預測、控制、管理和教學活動按既定程序步驟的順序展開,防止將課堂變成“程序化的知識生產與管理過程”。

三 結束語

當前,東西方思想正出現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趨勢,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教學實踐的改革與創新,既要借鑒與引進國外理論,更要繼承與發揚光大自己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本文探討了中國傳統技術思想——莊子的技道觀對當前教育技術的啟迪與反思,并嘗試重構“由技至道、技道合一”的教育技術技道觀,使教育技術之“技”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之“道”,實現教育技術的“技”與“道”、“技”與“藝”、“技”與“美”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8] 吳國盛.技術與人文[J].北京社會科學,2001,(2):90-97.

[2] 劉美鳳.廣義教育技術定位的確立[J].中國電化教育,2003,(6):9-16.

[3] 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術的后現代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3,(11):9-13.

[4] 惠連曉,鄭旭東.走向后現代主義的教育技術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4,(9):15-18.

[5] 蔣家傅.以人為本、后現代語境下對教育技術的歷史唯物主義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8):3-7.

[6] 莊子,胡仲平編著.莊子?大宗師[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79.

[7] 莊子,胡仲平編著.莊子?養生主[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9-50.

[9] 莊子,胡仲平編著.莊子?天地[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22.

[10] 石鷗.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1.

[11] 鄧杰.關于教育技術藝術化理念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 2003,(5):12-15.

[12] 馬周周.教育技術之技、藝、道[J].電化教育研究,2004,(5):19-25.

猜你喜歡
教育技術莊子傳統文化
《莊子說》(二十二)
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院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從教育技術的視角看數字化教育出版
《莊子說》(二十)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研究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