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與中國的戰略突圍

2009-05-25 03:32于錦萍
改革與戰略 2009年4期
關鍵詞:影響機制中國經濟

白 旻 于錦萍

[摘要]首先,文章介紹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過程及其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其次,詳細剖析了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的傳導機制;最后,筆者對中國應該采取的戰略對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結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雙重“中心一外圍”的世界分工格局所累積的全球經濟失衡被打破的結果。面對這一危機,中國應該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立足廣闊的國內市場搞大國經濟戰略,同時積極參與全球多極化制衡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影響機制;戰略突圍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36x(2009)04-0072-03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迅速惡化,演變為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沖擊力強大的、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破壞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機,其對世界經濟的長期負面影響會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中國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和第三貿易大國,其經濟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不禁要問,這次爆發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以及中國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些影響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傳導到中國的?面對一系列的沖擊,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本研究首先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概況及其對中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描述。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機是通過怎樣的傳導機制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最后,筆者對中國應該采取的戰略選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全球金融危機概況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全球金融危機概況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次貸危機”,即“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債券危機”,其實質是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所作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過程中出現制度缺陷、鏈條斷裂的危機)。2007年春季,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顯現。同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隨后,有20多家次貸供應商宣布破產、遭受巨額損失或尋求被收購。隨之,大量次貸形成壞賬,基于這些次貸的證券也大幅貶值,“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短缺。2008年7月,美國金融市場再度緊張起來,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因陷入困境,被美國政府接管。進入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無奈破產;高盛、摩根士丹利實施業務轉型,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和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相繼被美國監管機構和美國銀行收購;華爾街經歷了一場“世紀洗牌”,并迅速波及歐洲、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按钨J危機”最終演變成一場世界性的金融“海嘯”。

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在美國,是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世界經濟結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過度超前消費的長期積累。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公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用明天的錢買今天的享受。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起貸款,次級債務大量涌現。銀行呆賬、壞賬成堆,相關投資銀行必然面臨破產。二是各種各樣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過多過濫。傳統上,銀行放貸后,應該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一旦對方無力償還貸款,造成的損失應由銀行來承擔。但是,美國的大批放貸機構卻在中介機構的協助下,把巨額次級貸款以證券的形式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機構購買。投資機構又把這些證券變成新的金融產品,賣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正是因為這樣不斷地轉手、轉換,使最初一美元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美元、十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經過轉手轉化后,最終形成為價值達數十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這樣,金融業的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金融產品的基礎——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了問題,整個金融衍生品市場就像空中樓閣,隨時可能坍塌。三是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滯后。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為例,它只負責監督美國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到2004年才有權監管投資銀行。這就使美國各大金融巨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人管控,可以不顧風險、自由自在地摘所謂的“金融創新”,催生各種金融衍生品。另外,在許多金融機構的貸款出現問題、金融產品漏洞百出的情況下,美國金融評級機制也出現嚴重失誤,大量問題債券、問題銀行長期被評估為“優等”,導致風險危機進一步加劇。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介入國際金融市場不深,目前還只是處在金融風暴的邊緣,但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高達60%的開放大國,中國要想獨善其身顯然不太可能,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所說,當年已經成為“近些年來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金融業由于所持有的美國銀行債券大幅貶值而直接蒙受了經濟損失。在金融危機中相繼宣布破產、遭受巨額損失或尋求被收購的美國次貸供應商,他們所持有的大量次貸形成壞賬,基于這些次貸的證券也大幅貶值。這些證券,我國金融系統也持有不少。僅中國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這三家銀行,共計持有雷曼債券就達4.134億美元,而這還只是目前看得見的賬面損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在中國《金融時報》撰文表示,中國的銀行涉及次貸的額度可能約在100億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環境惡化導致我國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資和消費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貿易是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我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的歐洲和美國內需減緩,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近期,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統計顯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遭受的損失更大。據有關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總額的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4.8個百分點。我國對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的出口189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回落4.6個百分點。受此影響,2008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3.3個百分點。作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出口增速放緩直接造成了我國工業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回落。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

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之所以轉化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并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這與目前全球所形成的雙

重“中心-外圍”格局的分工形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將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分裂成兩類國家: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的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是金融中心,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是生產中心。生產中心向金融中心出口制成品,金融中心向生產中心出口金融產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全球經濟的循環鏈。具體來講,如圖-1所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不需要太多的投資,所以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儲蓄。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正好反過來,他們必須多生產、少消費。全球化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跟發達國家很好地聯系在了一起。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利用本國的廉價勞動力生產產品向美國、歐盟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出口,再用賺來的美元購買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產品,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用出售金融產品得來的美元再購買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制成品。生產中心積聚了越來越多的美元,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債權;而金融中心則積聚了越來越多的制成品,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債務。這樣,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就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兩極,使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維系在“脆弱的均衡”上??梢哉f,近十多年來,全球都在用這種高成本的“透支經濟”(美國是金融擴張、中國等新興市場是產能擴張)來熨平全球經濟增長的周期。但是,膨脹不是無限度的,當美國“金融泡沫”和“債務泡沫”膨脹破裂導致其實體經濟劇減、消費收縮和資本流失的時候,全球這個“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所以,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向中國的傳導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過度消費型的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消費一生產供應的因果鏈條發生全面斷裂;然后是過度生產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發生經濟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次危機的爆發就是對全球分工體系中的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嚴重失衡的一次總調整。

三、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戰略突圍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是從失衡到再平衡的一個成長的過程。未來全球經濟將進入艱難的結構調整期,因此,只有改善全球經濟失衡的局面,全球經濟才能真正從危機中走出來。而全球經濟格局和全球貨幣體系的更迭注定是緩慢和漸進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中國必須首先轉變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首先要做到“獨善其身”,而后再盡力“接濟天下”。這就涉及到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戰略選擇。

在國內層面,中國應該將今后的經濟發展立足于國內,充分利用國內大市場的優勢,搞大國經濟戰略。這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轉變的力度。首先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因為,中國在生產上的龐大規模決定了其生產所需的投入的規模一定也是巨大的。要知道,200多年前在西方爆發的工業革命,至今也只不過將占世界人口15%的歐洲人及其后裔帶入了現代化的生活。而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則意味著占世界40%的人口將向現代化的生活邁進。當年西方實現工業化時的情況是太少的人口面對太多的資源,但與西方當年不同的是,東方是太多的人口面對太少的資源,以至于如果按照傳統的工業化模式讓東方的人民過上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則幾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用。所以,新能源革命很有可能首先爆發于中印這樣的超大規模國家。同時,清潔能源的開發,很可能成為21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成為最有創造就業和財富能力的新經濟支柱。其次是要進行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完全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中國可以利用自身的龐大的國家規模所帶來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優勢,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或產業資本、技術密集的環節)上摘自主創新與趕超戰略?!爸袊圃臁钡膽鹇灾攸c要從過去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產業鏈的高端,由加工貿易產業、服裝、玩具產業轉向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等全球戰略產業,由組裝工序等價值鏈的低端向核心技術研發和品牌開創等價值鏈的高端延伸,這樣可以拓展中國工業的范圍、深度,同時也會提高中國產業的競爭力,對我國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改變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最后是要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轉型。應該說,中國要成為金融大國、金融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內金融機構從資本充足率、治理結構、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總體還處于金融潛化階段,金融體系資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弱、缺乏金融資產的科學定價體系和機制等成為中國金融發展的障礙。那么,如何協調金融大國所需要的制度和環境,規避對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的競爭優勢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既要重實體,也要重金融。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裕,可以因勢利導進而推動金融體系由間接融資主導向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舉的結構性轉型;投資模式由政府主導向多元化投資并存的結構性轉型;金融類型由一般商業金融向商業金融、能源金融、農業金融、創業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并舉的三大轉型,這些都是推進我國金融深化的發展方向。

在國際層面,中國應該積極參與全球多極化制衡體系的構建。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美聯儲實行長期的低利率政策、濫用貨幣發行權、謀取鑄幣稅及國際貨幣的好處提供了可能。這種貨幣體系一方面助長了美國人毫無節制的借款行為和寅吃卯糧的消費行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榮;另一方面,通過所謂金融創新將風險轉移給金融市場中的其他投資者,并使風險擴散至世界各地。所以,改革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制止本次危機、防止發生下一場更嚴重的金融危機的關鍵所在。過去,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實際上是全球經濟制度的被動接受者,然而,金融危機后的重建,恰恰給了我們一個積極參與規則制定的重大機遇?,F在是中國參與并積極主導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的最佳時間窗口,必須謀求與中國經濟實力相稱的經濟話語權,短期內,中國應加強與全球各國的合作,建立中央銀行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對金融市場進行聯合、跨境、全面的監管,消除金融監管的空白地帶。長期內,中國應該加強與歐元區、拉美、東北亞、金磚四國的區域協調,廣泛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推動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多元化,以及國際大宗商品計價貨幣的多元化,努力參與構建新的、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打破美元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的格局。

[責任編輯:唐玉萍]

猜你喜歡
影響機制中國經濟
房地產投資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及效率評估
淺析“全面二孩”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基于“三元悖論”的中國抉擇
城鎮化進程影響居民福利的內在機制探究
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
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
警務監督對警民關系的影響研究
企業經營績效與創新投入的影響機制與治理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