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勰文學批評中的“情”

2009-06-13 06:26蔡建滿
西部大開發·中旬刊 2009年12期
關鍵詞:批評真情佛教

摘要:劉勰的文學批評極為重視“情”,這種批評理念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源于他多年身在佛門;二是受《詩大序》等儒家思想的影響;三是受當時重人物品鑒的時代風氣的影響。

關鍵詞:批評;真情;佛教;人物品鑒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631(2009)12-0108-02

劉勰的文學批評極為重視“情”,《文心雕龍?總術》稱“自非圓鑒區域,大判條理,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此“情源”即《物色》的“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使心搖動的物色,產生感情,要“情曄曄而更新”,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制勝文苑。他在《詮賦》中強調:“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就是說,情思因外物而興起,所以含義一定要明顯雅正;外物通過情思來觀察,所以文辭一定要巧妙艷麗。巧麗的文辭,雅正的含義,如同玉的美質和文采互相爭勝。他還在《神思》中強調,優秀的作家應該做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精神靠物象來貫通,是情思變化所孕育的。他在《風骨》篇的結尾,主張作文應“情與氣偕,辭共體并”,即情思和氣質相配合,文辭和風格相結合。他在《定勢》中還主張“繪事圖素,文辭盡情”,繪畫要講究著色,文辭要盡量表達感情;“因利騁節,情采自凝”,寫作應像乘勢而有節度地馳騁,文情和辭采自然結合。

劉勰以“情”論詩,《明詩》篇認為詩歌應當“持人情性”,指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納英華,莫非情性”。也就是說,人天生具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這些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他為了挽救當時的浮靡文風,反對光追求形式,缺乏真感情,有意避開曹丕的“詩緣情”。他贊美建安詩歌“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贊美正始詩人“嵇志清峻,阮旨遙深?!迸u晉代詩人“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批評劉宋詩歌“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劉勰以“情”論文,《情采》篇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薄段男牡颀?體性》開篇便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現,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附外者也?!鼻榕c理是作家的感情和思想,是創作的靈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將真情輸入作品,欣賞者通過作品領會作者深情,進而觸動自身的真情。無論創作還是鑒賞都應有真情實感,只有通過真情的互動,作者和讀者才能達到審美上的共鳴。劉勰認為只要作家作品表現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作品就會體現出作家的個性而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定勢》篇說“夫情致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這里的情致就是個性化的情感,“因情立體”中的“情”指的就是人的內在的情性。顯然,在劉勰看來,人的內心的真情實感是文學創作的驅動力,也是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如《文心雕龍?體性》篇所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蔽膶W作品的創作時作家主體情性推動的結果。

在《情采》篇中,劉勰更是提出了“情者文之經”的科學命題,他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以此為標準,他還對詩人和辭賦作家的“情”進行了比較:“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彼€進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他還批評了后世作家“采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綜上所述,以“情”論文是劉勰文學批評的重要理念。而綜觀《文心雕龍》一書,“情”大致有三種含義:一是感情,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欲信,辭欲巧”。二是情理,如:“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三是情趣,如“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

劉勰以“情”論文的文學批評理念的形成原因。首先,從深層次來說,劉勰以“情”論文的文學批評理念與他多年身居佛門,熟知佛教經義有關。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勰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論,因區別部類,錄而序之”。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世上一切有情均為因緣和合而成,若無情便無因,“有情”,梵語寫作SattVa,音譯薩埵,亦譯作眾生?!段ㄗR述記》曰:“梵音薩埵,此言有情?!檎邜垡?能有愛生故?!比缛?、狗、鬼、神等皆是。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態之不同而區分為“十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鬼與地獄。前四種為圣道,是不輪回的,而后六種稱為六道眾生,是要輪回的。輪回的意思是在這六種狀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狀態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會投生到那一道,這種力量叫“業力”。聲聞與緣覺一般稱之為羅漢,“天”道由于心的狀況不同又分為很多種,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很多種天,諸天有天眾與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輪回,也就是其修為已在天道之上,但天眾是在輪回之列。人間的眾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義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羅是有天的福報,但缺乏天的德性,它與天道眾生一樣具有神通,但阿修羅的特質是“嗔恨”心很重,故兇猛好斗;人若行布施為善,但若“嗔恨”心重,則死后可能生阿修羅道中。雖然佛教把有情分為十界,其實心的狀態是“連續的”,例如最下等的人與最上等的畜生之間的差別是很小的。雖然劉勰的文學思想主要是屬于儒家的,但這種佛教思想顯然對于劉勰的文學批評理念也有重大影響。

其次,從文學批評史來看,劉勰以“情”論文的文學批評理念,來源于《詩大序》中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因此,他認為情志應該相互結合,不采用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对姶笮颉分鲝垺鞍l乎情,止乎禮義”,情需要止乎禮義,劉勰很贊成這種主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情要“真”,《文心雕龍?情采》提出“為文者要約而寫真”,“文質附乎性情”,反對“采濫忽真”。批評“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為文者淫麗而煩濫”這種情是假的。劉勰講的真情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感情的真,即“為情者要約而寫真”;另一方面是景物的真,即《物色》里的“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他還稱“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不僅沒有真情不行,寡情用繁情來掩飾的,也會使人生厭。劉勰還從寫作上強調要寫真情,《宗經》篇稱“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以“情深不詭”為六義之首,不詭即要求情真,更要求情深。

魏晉南北朝士人創造了一個“美在深情”的時代,王弼在《老子注》中所的“暢萬物之情”,嵇康所說的“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都強調的是一個“情”字。尤為著名的是陸機的《文賦》中所說的“詩緣情而綺靡……誄纏綿而凄愴”,強調的也是情感的問題。他還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镀P,聊宣之乎斯文”。這里所謂情感,又是包括景物講的。一方面說明情由景生,一方面再說明所生之情表現提煉的人生,這樣才能寫成好文,所以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把景物局限于四時萬物,那么這情感也只是士大夫階級的情感而已??傊?自《詩大序》到《文賦》,都對劉勰的以“情”論文的文學批評理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再次,劉勰以“情”論文的文學批評理念還與當時廣為盛行的人物品鑒“重情”的風氣有密切關系?!妒勒f新語》記載了許多名人“重情”的事例:

《世說新語?傷逝》第四: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焙喎溲?更為之慟。

《世說新語?傷逝》第十一:支道林喪法虔之后,精神殞喪,風味轉墜。常謂人曰:“昔匠石廢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鐘子,推己外求,良不虛也!冥契既逝,發言莫賞,中心蘊結,吾其亡矣!”卻后以年,支遂殞。

《世說新語?傷逝》第十六: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闭Z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世說新語?言語》第五十五: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條,泫然流淚。

《世說新語?惑溺》第二:荀奉倩于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

此外還有劉伶縱酒、魏文帝臨喪做驢鳴等故事,這些故事表明當時社會的人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正始之際的思想家何晏、王弼的“圣人有情無情”的爭論,將父子、朋友、兄弟、夫婦之間的深情發揮到了極致,宗白華先生因此感嘆漢末魏晉六朝是“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劉勰生活在這個時代,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在《文心雕龍》中這部巨著中把“情”作為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標準?!扼w性》篇中把風格分為八種: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這八種風格,其實是人的風格,是出于“情性所鑠”的個人因素,也就是說作家個人的內在情性決定了作品的風格,這種批評范疇也是受當時人物品評“重情”的特點所形成的。

參考文獻:

[1]劉勰著周振甫譯. 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郭紹虞著. 中國文學批評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3]馮達文 郭齊勇. 新編中國哲學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4]劉義慶. 世說新語[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蔡建滿,男,文學碩士,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主持與播音系講師。

猜你喜歡
批評真情佛教
風雨真情
佛教藝術
真情
真情是不虛、不私、不妄之情
印媒:克里訪印“批評”莫迪
看中國·在浙江
“抗冰雪,獻真情”救災款物捐贈者名單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陳哲文(韓國)佛教題材作品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