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道德關懷 促進災區兒童精神重建

2009-06-30 01:01華京生
中國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災區關懷道德

華京生

摘要:本文在對道德關懷和精神重建進行內涵界定的基礎上,提出道德關懷是幫助災區兒童實現精神重建的有效策略;平等、理解和對話是道德關懷的實施基礎和重要原則;全面和諧發展是對災區兒童實施道德關懷的終極目的。

關鍵詞:災區兒童道德關懷精神重建

分類號:B849

在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的今天,在我們重建災區教育時,不能忽視災區兒童精神重建的重要意義。

1災區兒童需要道德關懷

1.1對災區兒童實施道德關懷的必要性

災區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除了具有和一般兒童相同的年齡特征和發展規律外,由于其特殊的生活境遇,還體現出不同于一般兒童的多方面特點。自然災害,比如這次汶川大地震,使數萬孩子的家園損毀、校舍坍塌,平時十分熟悉的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學習環境頃刻間蕩然無存。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物質環境的破壞帶來的打擊只是一個方面,家庭的破碎、喪親之痛以及突如其來的災害對其心靈所造成的沖擊則是更加嚴重的。這些九十年代甚至新世紀出生的孩子生活在相對富足的時代和環境里,條件相對優越,可以說從未經歷過苦難、饑餓和生命的威脅。災害發生后,很多孩子出現了持續的恐懼、沉默、孤僻、自閉焦慮、排斥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創傷心理學認為,災難一般都會使個體因心理失衡而產生思維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家園、校舍和自然環境的重建在人力、財力調配得力的基礎上只是個時間問題,而災區兒童的心靈康復和精神重建并不是一個短時間容易解決的問題,亟待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許多心理專業的學者和學生親赴災區進行心理援助,事實證明是有效果的,參與援助的孩子的真實情感得到了流露和宣泄。情緒也暫時得以改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重大災害即使對成人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心靈的康復和精神狀態的徹底恢復對于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這就需要一個長效的精神援助機制和德育策略,筆者認為,道德關懷不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1.2道德關懷的界定

所謂道德關懷,“是指政府以及社會有關組織和個人對被關懷者在心理與生理、物質與精神上的道德關照和熱情扶助,讓他們感受心靈的關懷、情感的撫慰、社會的溫暖,改善精神狀態的能力,激發他們內在的精神動力,激起他們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指導他們的行動,并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其自身的精神狀態,促進個體全面和諧發展,進而促進群體間的全面和諧發展?!币虼说赖玛P懷首先是一種關懷行為,是一種實踐活動。關懷作為人的一種基本情感,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以身份、職業、社會地位的不同而轉移,只會由于關懷能力和關懷著眼點的相異而使關懷的層面和程度產生不同?!瓣P懷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察賦?!比缤P懷是人的基本情感一樣,關懷能力是人的一項基本能力。因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關心、關懷他人的能力和義務,也有接受他人關心、關懷的權利和需要。

本文所指的道德關懷特定地指向災區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通過德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幫助,引導災區兒童戰勝災害帶來的精神失衡和心理危機,克服自卑、脆弱、敏感的心理,建立自信,恢復這一年齡階段孩子應有的特征,培養他們接受關懷和關懷他人的信念,增強對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應對各種人生境遇的能力,完成精神的重建,進而促進他們和諧而全面的發展。

1.3對精神重建的界定

當前對于很多災區兒童來說,完成精神的重建是非常迫切的,這是他們未來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精神的重建應是包括信仰、道德、倫理以及為未來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建立基礎的初步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等多方面的重建。需要指出的是,災區兒童的精神重建并不是僅僅恢復到災前的精神水平層面,這些孩子在災難中獲得了與其它同齡孩子不同的體驗,在互助友愛中對情感、倫理和道德產生了初步的認識,他們的精神重建應是以此為契機,獲得一定程度提升的精神重建。但是,精神重建不是災區兒童個體自行能夠完成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全社會的道德關照和熱情扶助。在此,道德關懷作為一種關懷實踐活動,與災區兒童的實際需要是深深契合的,道德關懷理應成為精神重建的一個有效途徑,前者是方法和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災區兒童迫切需要道德關懷。

2“平等對話”是實施道德關懷,完成災區兒童精神重建的基礎

2.1平等是實施道德關懷的首要原則

“平等”應該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基礎??梢韵胍?,人們在不平等的前提下進行交流和溝通,是無法保持自信和自如的狀態的。尤其在情感、價值等精神層面的對話和互動中,平等顯得更為重要,否則溝通就會失卻其真正意義。我們在以往的災區援助中,更多地會把被援助對象看作弱勢群體,更多地強調從經濟幫助、物質救濟等層面對弱勢群體進行救助,雙方簡單化為一種俯視性的援助與被援助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形成平等對話的,援助和關愛也沒有真正抵達心靈。在巨大的標簽效應下,援助演變為一種慈善活動,被援助者在無形中被邊緣化。因此,在對災區兒童實施道德關懷時,“平等”應當作為首要的理念和策略原則,“關懷是雙方的,而不是單方的,它要求雙方的相遇,要求他們在社會情境中溝通與交往,構成心靈喚醒體系?!薄瓣P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信任、尊重、對話的平等關系?!标P懷者應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走進災區孩子的心靈世界,不應把他們看作弱者和被援助的客體,而應把他們視為勇敢走過災害的強者,是擁有巨大能動性的主體。

2.2理解和對話是道德關懷的重要原則

除“平等”外,“理解”是另一個重要原則,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心靈對話的過程,對話則是理解的更高層次。在哲學解釋學中,對話不僅僅是指兩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談話,而且是指雙方心靈的敞開和接納,是雙方的互相傾聽、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著名學者多爾認為,在一個真正的對話中,最關鍵的是“通過轉變自己成為另一個自己而達成理解”,對話中既要“學會表達”,又要“學會傾聽”。因此在對災區兒童實施道德關懷時,雙方應充分交流溝通,相互包容和尊重。實施道德關懷的一方應換位思考,和他們達到“融合”。關懷雙方不是簡單的“主體一客體”關系,不是敘述和傾聽的單向線性關系,而是能動的交互的“主體一主體”關系,應引導孩子們敞開心扉,袒露精神自我、道德自我,與關懷者進行互動,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關懷者應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經歷和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結合孩子們在災害這一特殊境遇里獲得的體驗,激發他們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價值感,了解到他們真實的思想、情感、價值觀以及他們各自的精神困境,幫助和引導他們完成精神和道德的構建,讓雙方都在真實情感的流露和彼此的

感動中完成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生成與提升。

3災區兒童道德關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

首先,道德關懷必須著眼于災區兒童的生命個體,關注他們的主體需要。對災區兒童實施道德關懷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一切從災區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理解和尊重他們,探詢他們真正的精神危機之所在,有的放矢地實施幫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指出人有多種需要,分為五個等級,人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還有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側重于在物質方面提供的救助是必要的,它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但它卻是外在的,無法從心理、道德、精神的層面實施長效的幫助,忽略了災區群眾,特別是災區兒童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而災后兒童在安全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等方面顯然存在缺失。兒童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個性、人格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處在形成的過程中,而自然災害這一特殊的人生境遇給這一發展過程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極易使這些發展中的個體在個人尊嚴、生命和價值觀以及對未來的期望等諸多方面產生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對他們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道德關懷必須從災區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關心、愛護他們,給他們以安全感、歸屬感,維護他們的自尊,增進他們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決心,讓他們感到國家和社會都在幫助他們,他們并不孤單。

其次,道德關懷應當面向災區兒童全體,兼顧個體差異。災區兒童所面臨的精神困境和對道德關懷的主觀需要是道德關懷面向全體的基礎,道德關懷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讓災區的每一個孩子感受到關心與呵護,不因年齡、家庭、個性等的不同而不同。同時,每個災區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也有不同的年齡特征。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如性格、氣質、能力等彼此不同;他們的個人需要、興趣、理想、信念、意志乃至自我意識也存在差異;而且他們的生活經驗和道德認知水平亦不同。因而道德關懷必須富于針對性,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照顧到個體間的差異。在災區兒童群體中,年齡特別小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忘記災害帶來的創傷,更容易適應新環境,而年齡大些的孩子則相對難得多。性格堅強、樂觀,生活經驗相對豐富、抗壓與應變能力較好的兒童在災害后樂于接受關懷,善于配合與合作,這樣的孩子相對容易走出困境。比如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的抗震小英雄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而性格懦弱、悲觀,生活經驗和各方面能力較弱的兒童,較難應對突發災難帶來的壓力和困境,這樣的孩子往往自暴自棄,更加封閉自己,無疑增加了道德關懷的難度,延長了精神重建的周期。因此,必須針對不同兒童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實施道德關懷。要尊重他們,耐心引導,對于秉性堅強、樂觀向上、能力較好并樂于助人的兒童,應肯定他們的優點,表彰他們的行為,以進一步鞏固他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對于性格懦弱悲觀、能力較弱的兒童,應首先耐心疏導,鼓勵他們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宣泄情感,堅定他們的信念,不拋棄、不放棄,使他們樂于接受關懷和呵護,進而學會關懷他人、幫助他人。

再次,道德關懷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促進災區兒童全面而和諧的發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最終將體現在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上??档略f:“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钡赖玛P懷的目的在于人的本身。災區兒童是發展中的個體,道德關懷應以其特有的倫理和人文視角,關注和引導災區兒童健康個性的生成,致力于災區兒童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和諧,這是災區兒童健康、全面與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自然災害給這些孩子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這群孩子從災害這一特殊的人生境遇中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對生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互助中學會了合作與感恩,他們的生命感和道德感由此不同于同齡的其他孩子,這無疑將成為我們德育工作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每個兒童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危機的環境更能激發其意志,堅定其信念。如果能有效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激發出自身的潛能,他們可能比那些未曾經歷過災難的兒童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因此,道德關懷應當積極引導他們,在關懷與呵護的基礎上,引發他們的生命思考,懂得敬畏生命、愛惜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價值,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應對人生中可能面臨的各種變化以及對抗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本領和技能。并且,道德關懷應使這些災區的兒童在受到關懷的同時學會關懷他人,培養起良好的關懷能力,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關懷不是單向的灌輸行為,不是讓災區兒童被動地接受關懷,而是讓他們在關懷中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積淀未來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和能力。

(責任編校周耿)

猜你喜歡
災區關懷道德
古今一脈相承,兼顧現實關懷
關懷理論視角下教師關懷關系的構建
跟蹤導練(五)(2)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花溪區委離退局積極為云南魯甸災區捐款獻愛心
災區笑臉
親切關懷 殷切希望
何為“純粹的知識關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