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蘇軾的文化人格塑造及當代意義

2009-07-07 07:36董以平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9年6期
關鍵詞:超越精神家園困境

關鍵詞:文化人格 困境 超越 精神家園 陽光心態

摘 要:在對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困厄生活的磨礪下,蘇軾塑造了一個健全、圓融、可親、可愛的文化人格,實現了困境中的精神超越,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這個載體歷久彌新地不斷傳承并在當今社會呈放特殊的光彩,為當代人建設精神家園、塑造陽光心態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不可否認,蘇軾創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它展現了最為健全、最為圓融,可親、可敬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通過這個文化人格,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將現實性與超越性水乳交融的智者,一個最具魅力的人生大師。劉小川在《品讀中國文人》一書中說:“沒有人比他更豐富,他似乎窮盡了生命的可能性,窮盡了中國文化的可能性,他抵達了生存的廣度和深度的極限?!?/p>

一、超然的文化人格

蘇軾的文化人格塑造,首先是解決了“出”與“入”的矛盾,實現了在困境中生活和精神的超越,并大大開拓了“人生如夢”這一古老哲學命題的新境界。

出仕與退隱既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生面臨的文化選擇,也是處理自我與社會關系的一種方式。儒家文化的現實精神和進取態度一直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然而世界未必總如人意,甚至是總不如人意,這就需要精神的解脫和心靈的安慰,因此道家的“無為”就自然而然地起到了這種作用。儒道互補就成為“出仕”和“退隱”這一矛盾產生的文化土壤。然而,縱觀中國文化史,無論是屈原式的悲愴、阮籍式的妄誕和乖戾,還是陶潛式的隱逸,似乎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雖然他們的精神魅力令人仰視,但他們塑造的文化人格卻有些失衡。

蘇軾處在表面平靜而矛盾聚集的時代,他的家庭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時代和家庭深刻地影響著他的價值觀,對“功名”的追求是他青年時的唯一選擇,他自信“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22歲就考中了進士。蘇軾為官期間,對社會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寫了大量的改革弊政、明道致用的政論,堅守著處“盛世”而作“危言”的“救時濟世”的人生價值取向。但是,蘇軾卻在仕途上終生坎坷,夾在新、舊兩黨之間,同時為兩種相互敵對的勢力所不容,再加上他的書生意氣,屢遭打擊和迫害,貶黃貶惠貶儋,成了其命運的必然。巨大的人生落差、痛苦的內心掙扎,使“出”還是“入”這一人生課題,當然地擺在了他的面前。

蘇軾的思想,儒佛道三家雜糅并存,在屢受打擊、生活困頓的情況下,佛老的“出世”思想不能不深刻影響到他。他的詩文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了那種人生的空幻感。李澤厚先生說這種人生空漠感,比以前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那“是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

蘇軾的散文,直接寫出了這種感喟: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前赤壁賦》)

生命短暫,長江永恒,而自己好比朝生暮死的蜉蝣,滄海中的一粟。想要如神仙般遨游無窮,與明月一樣永生不滅談何容易,只能把悲傷的簫聲寄托在秋風中!這是怎樣的一種空幻和蒼涼。

蘇軾的詞也深刻地抒發了這種感傷: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西江月》)

“人生幾度新涼”把自然與人生結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喟嘆。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冷的夜色,凄美的意境,哀婉的心緒,這美麗而凄涼的背后,是彌漫天地的清寂和茫然。

面對這種根本意義上的人生空幻,有兩種選擇,一是消極避世,遁入虛無;一是超越功利,升華境界。值得欣慰的是蘇軾選擇了后者。他的這種文化選擇,既是精神價值長期積淀的結果,也是生活歷練的結晶。既然悲哀和空幻具有普遍性,那為什么不從中超越出來,變空幻和悲哀為希望和樂觀呢?于是,在蘇軾這里,實現了對佛老思想中虛無頹廢觀念的擯棄,代之以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實現了對“悲哀的止抑”。坦然地面對生活的困厄,積極地對待生活,從內心沖突中領悟,從精神困境中解脫,他的內心建立起了一個寧靜、平和、淡泊的美好的世界。

在《后赤壁賦》中,我們的心靈真的能觸摸到這個世界: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

《康震評說蘇東坡》分析說:“《后赤壁賦》更像是仙境中的一幕戲,詩人一會兒扮作道士在月下飛翔,一會兒化作仙鶴掠過小舟,一會兒在悠長的簫聲中靜靜入睡,醒來后卻故作驚訝地問觀眾:究竟是我夢見了道士仙鶴,還是道士仙鶴夢見了我?其實,觀眾早就明白,那是一幕詩人的獨角戲,戲中的道士、仙鶴代表著他融入宇宙自然的永恒靈魂,代表著他對現實世界的超越與解脫?!?/p>

《定風波》把這種超越定位在現實生活的層面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一幅披蓑煙雨行吟圖,表現出一種閑庭信步的瀟灑,一種寵辱不驚、心如止水的沖淡平和?!皩λ心婢持械娜?,《定風波》宛如一顆定風丹?!侨祟悗p峰人物的尋常體驗?!?/p>

由此看來,不用退隱,照樣能實現精神的完善和超越,蘇軾用他的文化智慧,很好地解決了“出”與“入”這一人生難題,使其文化人格的塑造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人生如夢”一般總是和消極悲觀的感慨連在一起,而蘇軾卻把它變得豁達超邁,生趣盎然。這是蘇軾用他的文化智慧走出的一條從苦難中省悟,從省悟中超越的路徑。

《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把“人生如夢”的況味提升到了精神的極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江河,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騰,滔滔巨浪,雄奇峭壁,多情美人,風流英雄,千古功業,怎能不讓壯志未酬的蘇軾感慨萬千!然而,這些英雄和功業都隨歷史的云煙飄然而去了,人生如夢,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我們還感傷什么呢?

《康震評說蘇東坡》中說:“這是一聲宏偉的嘆息,一個壯闊的悲哀,一次飛越歷史的翱翔?!灰贋樽约旱睦洗鬅o成而悲傷、嘆息,要知道,個人的情感無論多么強烈,在宏闊壯烈的歷史巨變中,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矯揉造作,那么可憐可笑?!瓚斚硎苋松?,笑傲江湖。蘇軾就在這種個人與歷史的強烈對比中獲得了對人生的自覺,從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達觀世事?!?/p>

在宏大的背景中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從而超越悲哀,超越自我,蘇軾將“人生如夢”這一命題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二、現實的生活態度

蘇軾的文化人格塑造還在于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效仿的生活智慧??鄻酚芍奶幨谰?,得失隨緣的養心原則,使其熱愛生活、善于生活,既善于體驗生活中的美,又善于表達這種美,從而充滿了清潔的人文氣息和可愛的世俗氣息。

一個愛字詮釋了蘇軾無法遏止的生活熱情。到了杭州他寫“故鄉無此好湖山”;到黃州他寫“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到惠州他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一路詩情,愛灑遍地,哪像一個被貶之人!

蘇軾的貶謫生活是困苦的,然而,他能從這種孤苦的環境中很快解脫出來,開荒種地,選址建屋。在飄雪的冬季,蘇軾的新家建成了,蘇軾把其名為“雪堂”。城外的荒地上長出了大麥,滿眼的金黃,蘇軾干脆給這塊地取名“東坡”,并自稱“東坡居士”,由此,一個響徹中華文明歷史的名字橫空出世了!

蘇軾還是一個美食家,在艱辛的日子里,他津津有味地研究著食譜,據記載,他發明“東坡肉”、“東坡羹”、“東坡酒”??嘀杏袠?,正來自于蘇軾浸入心底的對生活的熱愛。

蘇軾還是一個幽默大師,《臨江仙》寫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看似充滿悲情,卻是心靈解脫之后的調侃和幽默,據說第二天一早就傳蘇軾昨夜帽掛江邊,乘船出海了!知州帶人去查看,誰知蘇軾正在家中呼呼大睡,鼾聲如雷。如此莊重的悲情,卻被如雷的鼾聲冰釋消解了,這不是幽默是什么?

勇敢的確認悲劇人生的存在,以瀟灑直面逆境,以樂觀自適善待生活,以苦中求樂享受人生,以超逸、曠達表達生命的詩情,既把自身融入世俗生活中,又永遠行走在精神的高原,這就是蘇軾文化人格的厚度、寬度和長度。

三、積極的當代意義

當代社會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是,現代人的心靈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精神植被卻遭到摧殘,人們焦慮、抑郁、迷惘、困惑,不斷追問究竟什么才叫幸福,翹首渴望一個精神的家園。而蘇軾以他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力量,勾起我們對遙遠歷史的回眸,對和諧明天的向往,對當下生活的凝視?!按诵陌蔡幨俏徉l”,建設精神家園的過程,也是靈魂激蕩、文化積淀的心靈過程。

蘇軾文化人格的當代意義,還在于可以幫助人們塑造積極健康、快樂和諧的陽光心態。在當代,不同利益之間的碰撞和博弈,很容易讓人們產生挫敗感、自卑感、失落感,從而造成心理潮濕。蘇軾逆境人生中的瀟灑和從容,真的可以成為當代人擺脫心靈枷鎖的導師,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把握當下、寬容達觀、陽光心態的理念和蘇軾是那么息息相通。蘇軾用自己的人生體驗為我們塑造陽光心態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精神的認同,情感的共鳴,就是當代人和蘇軾的精神節點,這個節點就像我們守望的精神家園的一簇圣火,而點燃這圣火的,正是那個輝耀千年的偉大人格。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董以平,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語文教學與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蘇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 李澤厚.《美的歷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 王水照、崔銘.《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李思民.《學術探索》.指歸在批評——蘇軾人生價值取向對當代知識分子的影響.2007年第6期.

[5] 《康震評說蘇東坡》.中華書局,2008.

[6]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超越精神家園困境
失樂園
失樂園
跟蹤導練(一)
跨界與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文化定型的利用與超越探討
安吉拉·默克爾能否解救歐洲的困境
中學生英語·閱讀與寫作(2008年4期)2008-12-2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