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聯對比,因果不爽

2009-07-24 08:51余曉萍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6期
關鍵詞:項羽劉邦

摘 要:項羽、劉邦是秦漢時期楚、漢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領袖人物,二人事跡在司馬遷著的《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中蟬聯,形成鮮明對比,清楚地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因果關系,向世人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和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

關鍵詞:本紀 對讀 項羽 劉邦 成敗興亡

兩千年前的楚漢相爭,最初能料定漢勝楚亡的人恐怕不多。楚、漢力量對比懸殊的雙方在短時間內發生的戲劇般變化,讓人百思有味,生趣無窮。

通過描寫項羽、劉邦這兩個領袖人物的形象,展示導致楚、漢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存亡興滅的原因,這應該是司馬遷撰《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的動機。兩篇《本紀》在《史紀》一書中蟬聯,形成對比,再加上在其他篇章中的劉項二人事跡,清楚地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因果關系,同時也使世人看到了那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和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

《史記》首先從劉邦、項羽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和個人品性寫起。項羽,其先人“世世為楚將,封于項”,其祖父項燕“為秦將王剪所戮”。楚國破滅后,叔父項梁帶著他“避仇于吳中”。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觀秦始皇游會稽時口吐狂言“彼可取而代也”。由此可知,項羽出身于楚國的世襲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知識、軍事知識、軍事技能的熏陶,個人武藝高強,同時與秦王朝有殺祖、滅國、毀宗的深仇大恨,因此他具有自覺而強烈的造反動機,是秦王朝潛在的一個大敵。而劉邦平民出身,“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昂镁萍吧?,以至酒債累累,卻不思償付,每到年終,酒家只好“折券棄債”;赴呂公的宴席,“不持一錢”,卻要蕭何在禮單上給他大書“賀錢萬”(此舉竟贏得呂公賞識而以女妻之,是為呂后);“徭咸陽”、“觀秦皇帝”時,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些行徑,使人們認識到,少時的劉邦,只是一個游手好閑、橫行無賴之徒,但卻對富貴榮華有著強烈的向往。因此,沛縣人殺了縣令造反后欲推選出領袖之時,因“蕭(何)、曹(參)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眾莫敢為,乃立季(劉邦字)為沛公”。時代形勢把劉邦推向了中國的政治歷史舞臺,劉邦流氓、無賴的心性也使他勇敢地站到了時代大潮的風口浪尖之上。

當秦王朝在反秦戰爭的烈焰中灰飛煙滅之時,項、劉二人分別成為兩大軍事集團的領袖人物。但其實力,不可同日而語。政治上,項羽因鉅鹿戰功已成為各路反秦義軍實際上的統帥。他自立為西楚霸王,“政由羽出”,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以瓜分全國土地,成為秦朝之后實權上的天子。對此,大多數諸侯是承認并擁護他的。而劉邦,雖有“先入定關中”之功,卻被項羽剝奪了“王關中”的資格,被安置到巴、蜀、漢一帶的偏僻崎嶇之地。劉邦對此,也不敢說半個“不”字。軍事上,項羽有四十萬同秦軍打過硬仗、惡仗的精兵,而且還能號令其他各路諸侯軍隊。劉邦入關時雖有十萬軍隊,但到去做漢王之時,項羽卻只“使卒三萬人從”(硬奪去了七萬卒,還很可能全是精銳),另外“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兩部分人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十萬之數,而且編制散亂,將不知兵,兵不知官,戰斗力不強。在這種劣勢情形之下,劉邦集團內部又開始出現了不穩傾向,“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此時的劉邦,可以說處在他投身社會運動以來的最低谷,其前途真是岌岌可殆哉!

然而,這些都是表面的、暫時的現象,項、劉雙方本質上的優劣勢卻是潛伏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矛盾斗爭的演進,這種潛伏著的優、劣勢便逐漸浮現出來并最終決定雙方的命運。

歷來天下紛爭之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道理很好懂,但參與爭奪天下的人,真正能夠做到的卻不多,所以許多英雄爭不到天下(如東漢末的袁紹、唐末的黃巢、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許多爭得了天下(如西漢末的王莽、明末的李自成)或半個天下(如東晉時的前秦王符堅、五代時的唐莊宗李存勗)的人,他的天下最終被別人奪去。劉邦和項羽,在爭取民心上,存在一個鮮明異常的對比。

早在反秦戰爭之時,劉邦就約束部下“諸所過毋得掠鹵”,因此,在諸侯中贏得了“獨沛公素寬大長存”的美譽。及至咸陽,則不失時機地向秦人宣布“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等主張,幾句話便把亡秦的各階層人士安撫得妥妥貼貼。因此,“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食軍士”,而劉邦又“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于是“秦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爭取民心的工作劉邦做得非常好。在楚漢戰爭開始的第二年,劉邦又在自己的控制區內實行土地改革,“諸故秦苑囿園地,皆令人得田之”使一大批無地農民得到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同時,又兩次“大赦罪人”,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以上說明,劉邦集團從起兵之初,就比較注意民間疾苦和人民愿望,所以采取了許多延攬民心的措施,其直接效果,就是他在第二年八月東出陳倉、還定三秦之時,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此外,從政治策略上來說,劉邦在力量尚弱之時,注意掩飾自己的長遠戰略目標,以此來麻痹項羽,爭取在政治上的主動權。當他剛從漢中偷渡陳倉、占領關中之后,張良就送書給項羽,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使項羽認為劉邦不過是想實現當年的約定,稱王關中而已,因此不把劉邦放在心上,而跑到北方去鎮壓造反的齊王田榮。劉邦則乘機東進,一舉攻占中原重鎮洛陽。在洛陽,劉邦聽到項羽殺死義帝的消息,則 “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這恰到好外地抓住項羽政治上失策的把柄,把自己出關東向,蠶食諸侯王地盤并進而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巧妙地變成為義帝報仇,為諸侯王雪恥的堂堂正義之師了。

項羽則不然,他一生信奉的是“以力征經營天下”,自恃“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因此時時處處以殺伐立威,直到垓下突圍時,仍以自己的英勇無敵驕示部屬,從來沒有考慮過在政治上延攬民心。起兵之初,項羽叔侄便毫無道理地殺死主動找他們商量起兵反秦的會稽守殷通,并其門下數十百人。在進攻襄城時,由于襄城軍民“堅守不下”,便在攻克之后,把守城軍民全部活埋。鉅鹿大戰后,項羽收編了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吏卒,等到西進至新安時,那些投降的秦吏卒因不堪忍受諸侯吏卒的“奴虜使之,輕折辱”發出了許多怨言,項羽便下令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萬新安城南”。以當時的情形而論,這確實是非常棘手的問題。諸侯吏卒之所以欺辱秦吏卒,是發泄他們當年征發到秦中時所受到虐待的憤恨。項羽對此事前沒有預防措施,事發時也沒想到、或者也沒有能力制止。而“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這就威脅到項羽集團自身的安全。當時的歷史,還沒有妥善處理這類事件的成功先例,但卻有四十年前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余萬而終于滅趙的榜樣。待到進入關中,與劉邦在鴻門宴見面以后,項羽即“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項羽這一坑一燒,直接的效果,是彈壓住了秦朝社會各階層人們的不滿或反抗;而其長遠的效應,卻是在他同劉邦爭奪天下時才顯現出來。漢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彭城大戰,劉邦慘敗后,逃至滎陽,“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未登記服兵役名冊),悉詣滎陽,復大振……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穩定了劉邦的后方根據地。漢之四年(公元前203),在廣武一線,兩軍相持數月,“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漕”,而劉邦方面,卻因為“關中兵益出”形勢逐漸演變到“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疲食絕”的局面,劉邦終于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并很快進行垓下決戰,徹底消滅了項羽集團。關中人民對劉邦集團的態度是全力支持,對項羽集團的態度是拼死抵抗。

在軍事上,若從戰術上相比,行軍布陣,沖鋒陷敵,斬將搴旗,項羽遠遠地超出劉邦(彭城大戰中,項羽以輕騎三萬奔襲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足以證明),可是在戰略上,項羽卻犯了一系列錯誤,完全是一個莽夫。

這首先表現在項羽不都關中而都彭城,放棄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優勝之地,卻為衣錦還鄉的虛譽而建都于四戰之地的彭城;而劉邦在第二次奪取關中后,則一直以此為根據地同項羽抗衡,并且在奪取天下后,建都關中,形成虎踞龍盤、俯瞰山東之勢(關于建都關中,項、劉二人都先后有人向他們提醒過,但項羽是“烹說者”,劉邦則采納之)。其次是在楚漢戰爭全過程中,項羽都采取四面出擊的方式來對付反抗他的諸侯。而沒有集中力量打擊劉邦。漢元年,他派兵南擊彭越;漢二年,項羽率兵北擊田榮、田橫,二田未滅,劉邦攻占了彭城,他又自率精兵三萬回師救彭城,結果同劉邦僵持在成皋、滎陽一線,而北方田橫復振;漢三年,“項王自將東擊彭越”,讓劉邦鞏固了成皋陣線;漢四年,廣武相持未決之際,項羽卻派大將龍且北擊韓信以救齊、趙,又落得個損兵折將的結果,“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他第一次產生了恐懼情緒;同年,項羽經不起彭越在后方的騷擾,把生命悠關的成皋戰線交給庸將曹咎防守,再次東擊彭越,結果讓劉邦攻破成皋防線,在“兵疲食絕”的情況下,不得已接受了劉邦“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的議和,而劉邦卻乘“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之際,違約乘機“追項王至陽夏南”,并迅速調集韓信、彭越、劉賈、英布、周殷等各路大軍“皆會垓下,詣項王”,完成了對項羽的最后包圍。在同一期間,劉邦采取穩定關中,堅守成皋—滎陽戰線,確保戰略后方安全的戰略,然后派韓信北擊燕、代、趙、齊,派彭越(后又加派盧綰、劉賈)騷擾項羽的戰略后方下邳,努力把戰爭打到敵占區去。劉邦曾在滎陽突圍后,率兵南下宛、葉,引誘項羽南追,東救下邳,疲于奔命,而劉邦又掉頭北上,恢復鞏固了成皋陣線,致使項羽一方面不能牢固控制自己的后方,一方面又陷于三面作戰的危險之中。最終軍事較量的結果自然是劉勝項亡。

劉、項之所以在政治軍事戰略上有如此優劣之差,同他們個性及人才戰略有關。項羽的個性,若從個人道德方面看,自然也有值得稱道的一面,但他作為一個參與群雄角逐的政治家、軍事家,其性格的主導方面,卻存在著嚴重不足。他極端迷信武力而剛愎自用,因此他便聽不進、聽不到許多極其有益的意見,從而錯失了許多屬于自己的靈計妙策和大略雄才。當時兩個最優秀的人才在經過對項羽的觀察分析后得出過結論:“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勞當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遇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边@是韓信去楚歸漢后,被劉邦破格擢拜為大將時對劉邦說的話。而韓信之所以去楚,乃是因他曾經“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另一個也是去楚歸漢的人,對項羽的評論則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陳平)乃去楚”,“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這是陳平在楚漢相持滎陽時,為堅定處于困境中的劉邦信心而對劉邦說的話。綜合韓、陳二人的話,我們看出,他們認為項羽致命的弱點有:①匹夫之勇;②婦人之仁;③殘暴好殺;④任人唯親;⑤意忌信讒;⑥注重虛譽?!妒酚洝分卸嗵幟鑼懥隧椨鸬倪@些性格特征。鉅鹿大戰后,“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惴恐,莫敢仰視”。以諸侯將領的表現,寫盡項羽以武驕人的情態。鴻門宴上,因項伯的一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的勸說而許諾不殺劉邦,放縱自己最大的潛在敵手不辭而別,“婦人之仁”、“恭敬慈愛”之情莫此為甚。入關以后,“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逼溷怪G之心昭然天下(此后誰還敢向他獻計獻策?。?。陳平使反間計后,“項王果大疑亞父(范增)。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時劉邦被困城中,朝不保夕),項王不信,不肯聽”,白白丟失了一次捉殺劉邦的絕好機會。

項羽手下,原是人才濟濟。韓信、陳平因出身低微,在以六國舊貴族為領導力量的項羽集團中沒有立足之處,加上項羽全無人才意識,二人毫無進身之階,遂先后去楚歸漢。張良本韓國貴族,項羽分封天下后,張良也跟韓王一道隨項羽東歸。但后來項羽先是限制韓王去他的封地,后來又無端殺掉韓王,逼得張良只好逃跑,“間行歸漢王”。這三人后來成了劉邦打天下、安天下最得力的股肱大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萬世英名。除此三人,項羽營中就只范增可用。但這范增投效項羽叔父項梁之時,已“年七十”。雖然《史記》上說他“好奇計”,即也只是“好”而已,始終未見他有過“奇計”。相反,在一些大事上,他不是默默無聞,便是出餿主意。舉凡坑秦降卒,屠咸陽,焚秦宮室,分封諸王,棄關中而都彭城,弒義帝殺韓王,軍事上四面出擊等項羽的一系列錯誤之舉,均不見范增有一言半句的諫說建策。其余龍且、鐘離昧、曹咎、司馬欣等輩,均為一介武夫。項羽自身個性和才智學識如此,而對人才戰略又不重視,其暴興暴亡,實是理所必然。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出版社,2006.

[2]巴城.中國歷史故事總集上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3]韓兆琦.韓兆琦《史記》新讀[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4]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M].重慶出版社,2008.

(余曉萍 四川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 646005)

猜你喜歡
項羽劉邦
多多益
朽木頌
劉邦:我的腳丫子呀
項羽虞姬
四面楚歌
本期資深大廚:周恩來
劉邦記嫂之恨
劉邦斬丁公
項羽并非自刎而死
周恩來妙語評項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