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語文課堂多媒體應用

2009-09-02 06:43袁玉蓮
科教新報·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課件

袁玉蓮

近二十年以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走進了語文課堂,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其獨有的魅力和優越性。多媒體技術包括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電影、電視等,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

但盡管多媒體擁有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動態感強、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的優勢,倘若不顧語文的學科特點,無故濫用,那就得不償失了。下面,筆者就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濫用的弊端談幾點不成熟的認識。

第一,濫用多媒體限制了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發揮,造成資源浪費。多媒體有時只是“板書”的電子化或漂亮的圖片,毫無用處。如果非用如此昂貴的電腦設備,實在有些屈才,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教師課件預先做好,教學過程中很難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修改課件,最終只能硬把學生往自己的教學思路上拖,這樣教學靈活性大大削弱。其結果只能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第二,誤用多媒體,忽視了語文課的個性特點。眾所周知,語文課的特質要求語文教師用優美文雅的語言,通過生動且富有魅力的范讀,去誘發課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所蘊涵的豐富情感,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美的情感渲染給學生,創設課堂美的氛圍,并通過師生的思維互動,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而這一切,多媒體的機械操作是難以取而代之的。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名家的誦讀,通過影視、圖片對課文內容進行直觀展示,甚至整堂課沒有一個字的板書,完全依賴媒體來顯示文字。大量內容使學生抄不勝抄。孰不知,語文教師一手漂亮優美的板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多媒體技術摧殘了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想象能力。筆者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時有深刻的感受?!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多么豪氣縱橫的傳世名句!但當筆者把一幅波濤滾滾的江水圖展現在學生們面前時,卻只聽到寥寥的幾聲嘆息,更多的是竊竊私語。課后,學生直言不諱:“我想象的‘大江比這雄偉多了?!崩蠋熀蛯W生的兩種想象發生了矛盾。審美觀的不同、時代的差異、代溝的存在,再加上素材的局限,個體的創造肯定無法滿足集體的需要。文學本身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最美的景象只存在于詩人的心中,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經驗去把它從文字符號里還原出來,從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畫蛇添足的圖案緊緊約束了學生的美妙思緒。說得嚴重一點,硬性地把多樣的想象局限在單一的形象中,對文學藝術來講,簡直就是犯罪。

第四,視覺感受妨礙了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F在的教學軟件大都采用“提綱+圖片”的制作結構,為了教學過程的順接與課件的完整,在問題后往往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展示,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于這一模式 ,“聰明”地省了回答的力氣,依賴老師的答案,對主動回答不感興趣,越講越少。如在教《游褒禪山記》的過程中,筆者給出了作者游蹤的線路圖之后,學生就說:“畫面不是已經把問題展現得很清楚嗎?看不就行了?不言自明不是更強于回答?”他們哪里知道,語言往往是思維的表現,只有說出來思維才能連成一條線。否則,思維就是塊狀的。表達不出來,說明思路不通暢;思路不通暢,又怎么培養良好的閱讀鑒賞能力?還有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他們在習慣了使用教學課件后,也容易出現讓學生“看題”而非“讀題”的課堂引導方法。但語文本來就是一種“磁性傳遞”的教學,教師的語言表達少了,學生又如何能有較高的敘述論證能力?無疑,中學語文新教材中反復強調的口語能力訓練有時在多媒體技術面前變得蒼白無力了。

第五,濫用多媒體,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罢Z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是語文的靈魂,語文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情感和提高學生自身修養為長遠目標的特殊教學活動。隨著多媒體手段多樣化的出現,以音像制品為代表的大眾消費文化正在崛起,這種“文化快餐”雖然粗淺單一,但直接作用于視聽覺,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因此很有市場。長期欣賞這些東西,學生就會離“崇高”、“高雅”、“經典”等東西越來越遠,對“白紙黑字”的文本越來越遠,越來越無親近感。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辭、元曲、明清小說等座座文學藝術豐碑,不僅文字優美還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學生從中閱讀,不僅可吸收語言精華,提高語感,更能從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多媒體教學手段,是運用圖片、音像等手段對整篇課文肢解,學生只能從中學到一鱗半爪,獲得感官的刺激遠遠大于他真正要理解掌握的東西。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正確認識、使用多媒體教學呢? 因為,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比如可利用其視聽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變抽象為直觀,加快課的進度,提高課的密度,總之,是提高課堂效率。

(一)正視輔助地位,慎用多媒體

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卻無視多媒體的輔助地位,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完全依賴這種電教手段。教師成了電腦操作員,看大屏幕顯示器代替了學生的其他課堂活動。課堂缺少活力,這也就失去了多媒體運用的本質意義。有一些教師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先進。于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內,進行著傳統模式教學,只不過是用鍵盤代替了粉筆,用屏幕代替了黑板,實行的仍然是“滿堂灌”或“滿堂問”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不應單純注重教學手段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重視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理論、教育觀念的轉變,不能只注重媒體研究,而忽視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研究。

(二)注重學科性質,巧用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運用圖片、歌曲、影視等剪輯鏈接使思維中的想像變成了現實中的可視現實,而正是這些變化使語文教學更容易偏離學科性質,出現異化現象,即脫離原始文本。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任何脫離文本的解說都是徒勞的,也是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的。因為任何言語作品都是由內容和形式構成的,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內容,即文本本身。要明確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須細心解讀原文。而影視作品是人拍出來的,它代表的是那個人的認識,并不能代表作品本身。因此。語文教學中解讀文本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但必須在“巧”字上做文章。比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介紹與理解文本內容密切相關的一些輔助資料,然后再引入對文本的分析解說。這樣必能收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

(三)不流于形式,要講究實效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而要講求實際效果。一要根據課文教學的需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相應的信息資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過適當的途徑,運用有效的形式,讓學生學得活,學得好,得益多。只注重形式,單純作信息技術表演,將徒勞無功;二是不能單純注重信息量,要使學生感興趣,使學生樂于接受。網絡教學不是輸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是學生能正確反饋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過多少信息。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做到適量、適度,把效果放在第一位。

多媒體教學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配合作為一個嶄新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它的獨特性、先進性、高效性,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展示在人們的面前。如果我們在運用過程中能時時注意為教學服務這一點,揚長避短,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會發揮出更大的優勢。

猜你喜歡
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課件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效結合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課件
多媒體技術在高職計算機教學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廣西民辦高校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①
初中數學教學中課件設計的重要性
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及對策
WEB課件開發系統的設計思路
淺談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
精簡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 服務生物課程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