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游天姥吟留別》新析

2009-09-10 04:43錢金萍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 2009年8期
關鍵詞:夢境

摘要:《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是最能體現詩人李白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的作品,歷來被各種詩選本、教科書選用。在教學中,無論是哪種版本的教參尤其對詩中出現的夢境都釋義為“象征自己所向往的無限美好的理想境界”。結合詩人進出長安的歷程,本文對夢境的變幻提出了“象征詩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的變幻莫測”的觀點。

關鍵詞:夢游天姥 夢境 新析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是最能體現詩人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的作品,歷來被各種詩選本、教科書選用,廣為流傳,堪稱古典詩歌的佳作名篇。

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以主要的篇幅,突出地描寫了一個游歷天姥山的夢境。人們對此首詩的欣賞、評論的焦點也就集中在這個夢境上。由于對夢境的認識不同,產生了對此詩詩意的不同的理解。

值得探究的是,詩人在夢境里寄托著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傳統的看法是:此詩寫的夢境,五彩繽紛,瑰麗迷人,詩人以這個夢境,象征自己所向往的無限美好的理想境界。這種觀點雖相沿已久,但不能自圓其說的漏洞也明顯存在。如:詩歌在寫了夢境后,接著出現這樣的詩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弊x者會納悶,如果做的是一個象征自己向往的理想境界的夢,夢者應該感覺愉悅、舒適才是,而現在卻相反,引起了夢者魂悸魄動以至于被驚醒,驚醒后還不禁長長地嗟嘆??梢?,這并非一個五彩繽紛、瑰麗迷人的夢,它并不象征著一種理想境界。至少做夢者自己并沒有這樣的感覺。

于是有了別一種看法:此詩的夢境不是詩人所追尋的理想境界的象征,而是詩人曾有過的生活經歷的投影、折光。詩中所呈現的夢境中,確實出現了“熊咆龍吟”、“丘巒崩摧”這樣一些非人間的形象,這些形象,如果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確實會覺得恐怖、危險,但它們是作為道具、布景,出現在一個云霞明滅、仙人出沒的仙境、夢境中,那給人的感覺恐怕就是正常的自然的了。這是只要我們省察一下讀這個夢境描寫時的直接感受,就可得出判斷的。

本人認為,李白對這個夢境的描寫,既不著重于它的瑰麗迷人,也不著重于它的危險恐怖,而著重于突出它的變幻莫測的特點。從時空兩方面來看:首先,這個夢境中的時間變幻迅疾。詩中說,他聽了越人介紹天姥山后,“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中向天姥山方向起飛,是在夜里,到了目的地,向天姥山攀登,登到半壁,天就亮了;在山路上轉悠了一陣,“迷花倚石忽已螟”,很快天又黑了;待到看到洞天時,仿佛又轉入了白天……在夢中,時間真如白駒過隙,迅忽不居。其次,夢境中的空間也變幻迅疾。夢開始時是在東魯,一下子到了剡溪,一下子到了天姥山半腰,正在山石間轉游呢,一下子又進了洞天……空間轉換就像電影快鏡頭,一個個在眼前閃過,真是令人應接不暇。面對這么迅疾變幻的時間、空間,夢者情緒也就無法保持平靜穩定了。我們不妨看一下夢者情緒變化的脈絡: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空中聞天雞”,這階段是由入夢而登上了天姥山,長久的向往終于實現,夢者的情緒歡樂、輕松;但好景不長,很快就陷入“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境況,有路無處走,有景無法賞,頓時快樂、輕松減卻了幾分;接下去,“熊咆龍吟殷巖泉……水澹澹兮生煙”,迎面而來的是昏夜,一切顯得陌生,自己也顯得被動,此時的心情,已完全為迷惘、困惑所充塞了;誰知緊跟著來了個“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忽地展開了一層新異的天地,自己向往的仙境突然出現眼前,于是情緒陡地又向昂揚轉變,而后仙人紛紛出現——也許出于對神仙生活的羨慕,也許想及自己終歸是個凡人,無法參與仙班而悵然若失,此時情緒又一下子變得“魂悸魄動”,甚至連夢也做不下去了,醒來后,詩人“恍驚起而長嗟”,這是一種悵然若失的嘆息,不是嘆息夢境多么恐怖,而是嘆息夢中情事的瞬息萬變,好景不長。

夢境是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的投影、折光。李白對夢境有一種變幻莫測感,對照現實,現實中他對自己進出長安的歷程,正好也是充滿變幻莫測感的。從其它詩文中可以證實這點:李白年輕時起,就熱心于對功名富貴的追求。他廣泛結交朋友,希望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薦,達到仕進濟世的目的,《與韓荊州書》就是這方面努力的例子。于是,進展并不順利。直到42歲,才經吳筠推薦,被玄宗召進長安。這時他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歡樂之情溢于言表。進入長安后,玄宗一度對他恩寵有加,“帝賜食,親為調羹”,他也愿意為玄宗效勞(賦《清平調》詩)。對玄宗的厚待,他志得意滿,“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他還命高力士脫靴,還調侃皇帝身邊的龐臣。蘇軾說過:李白“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芥”。他自己也說說:“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青瑣赤墀賢”。意思是他對那些達官貴人們想取笑就取笑,想諷刺就諷刺。這些詩人式的狂放,自然招來權貴們的妒忌,而且影響到了玄宗對他的信任。最后對他來了個冷處理——賜金放還。他追求功名富貴的理想一下子成了泡影。在《夢游天姥吟留別》曲折宣泄,正是長安遭遇所形成的世事“變幻莫測”這種情結。

由上述可知,《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那個夢境,寄托了夢者一種變幻莫測感。這個夢,并不是李白理想境界的象征,而是李白進出長安這段生活經歷的影射。據此,詩中一些費解的句子也就可以得到圓通的解釋,如夢醒后,李白說的“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世間行樂,指追求仕進濟世,東流水,意指迅疾消逝,全句是說“追求仕進濟世、功名富貴,也和剛才的夢一樣,是變幻莫測的啊”。這樣,和上下詩意,就得以貫通了。

參考文獻:

(1).葉嘉瑩﹒詩馨篇·上[I]﹒中華文化集粹叢書

(2).徐文海 李曉峰﹒李白詩酒人生[I]﹒中國智賢人生叢書,1996﹒11

作者簡介:錢金萍,江蘇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常州成人中專語文中心教研組組長。多次參加華東六省十七城市中專語文骨干教師論文研討并獲獎。2008-2009江蘇省省級課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研究》課題組副組長,編號200859。

猜你喜歡
夢境
警惕!這8種夢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疫情中的“夢境”
夢境
心語
絕美海灘
盜夢空間
源于童年夢境的詭異世界
夢境
一星期沒換水的夢境
白晝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