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保守兩黨制的構想與實踐

2009-09-29 05:57呂耀東
日本學刊 2009年6期
關鍵詞:議席政權自民黨

呂耀東

內容提要:實現保守兩黨制是小澤一郎等保守派政治家提出的構想。但這一構想的實踐并不順利。新進黨成立后雖一度形成了該黨與自民黨相對峙的格局,但這一格局很快因新進黨在1996年大選中失敗而解體。1998年參議院選舉自民黨慘敗、民主黨大勝,使兩大政黨格局在參議院初露端倪。2003年民主黨與自由黨合并以及日共、社民兩黨議席的減少在客觀上推動自民、民主兩大政黨格局的形成。民主黨在2009年眾議院選舉中獲勝,使自民、民主兩大保守政黨實現了政權交替,成為戰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轉折點。

關鍵詞:保守兩黨制自民黨新進黨民主黨

冷戰結束后,隨著保守政黨與革新政黨對峙的“1955年體制”的解體,崛起了以建立保守兩黨制為目標的新型保守政黨。其中,新進黨和民主黨前赴后繼,在構建日本競爭性政黨政治格局中曾經或正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兩黨在本質上絲毫沒有淡化保守主義政治理念,與傳統保守政黨的根本區別是,兩黨始終將推動政治改革、政權更迭和實現保守兩黨制模式等作為立黨宗旨。它們對于日本保守兩黨制的構想及實踐,徹底改變了二戰以來日本的政黨政治結構及政黨格局,正在對21世紀日本的政治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日本保守兩黨制的緣起及構想

政黨與議會制及選舉制度密不可分,是聯系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重要橋梁,是“政治民主”的主要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政黨作為資產階級民主制中的一個權力主體,是通過持續不斷的激烈選舉出演并保持其政治角色的?!霸谌毡?,壟斷資產階級、財團操縱選舉活動,控制議會立法,掌握政府權力,通常也是通過政黨來實現的?!痹凇?955年體制”時期,以自民黨和社會黨為代表的“保守”與“革新”兩大政治勢力,形成了與當時冷戰格局相對應的對峙局面,這種政治力學維持著日本政治的超穩定局面?!?955年體制”是按照政黨的意識形態、政治主張等思想傾向形成的“非對稱性”對立。保守政黨一直作為執政黨而存在,革新政黨則長期處于非執政的在野地位,只能進行監督政府,牽制執政黨的活動,被稱為“萬年在野黨”。事實上,“1955年體制”就是日本的政黨政治持續保持保守政黨長期執政和革新政黨長期在野的獨特格局。

隨著東西方冷戰結束,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開始發生變化,昔日因意識形態劃分的“保守”與“革新”對立局面逐漸消失,不僅改變了“1955年體制”的基本政治結構,也啟動了日本總體保守化的進程。在1993年自民黨下臺后,日本的在野黨迎來執政機緣,除了共產黨外,社會黨、公明黨和民社黨等均進入過多黨聯合政權。傳統在野勢力在實現執政愿望的同時,逐漸消融了與保守政黨的政策界限。特別是在國內的某些政策上,朝野的分歧日漸縮小,意見走向趨同,在事實上造成了保守政治勢力的擴大。同時,隨著日本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國民的生活水平相應提高,中產階層不斷擴大,日本社會出現了“生活保守主義”的傾向,國民普遍認同保守政黨執政帶來的經濟繁榮,希望維持穩定的政治局面。這種政治意識,正是形成日本政壇總體保守化的社會土壤。

然而,日本社會在認同自民黨的保守主義政治路線的同時,卻反感其“金權政治”所滋生的嚴重腐敗現象。因此,以曾是自民黨實力人物的小澤一郎為代表的新保守勢力開始策劃“政界改組”,倡導“革新政治”?!澳敲?,小澤設想的政治制度是怎樣的呢?他自己有很直接的回答:‘以(所謂的小選舉區的)政治改革……嘗試建立兩大政黨體制……,而且‘其中必須確立較為強有力的領導者?!彼鞔_提出了日本需要建立類似美國式的、富有效率的“兩大保守政黨制”的構想。這是日本保守勢力的自我“揚棄”,是拋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1955年體制”、尋求探索日本全新的政黨政治模式的理念創新。

所謂保守兩黨制,就是指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兩個勢均力敵的政黨互相對峙,通過議會選舉或總統選舉的勝利而輪流上臺執政的政治制度。通常是在定期舉行的選舉中,兩黨進行爭奪,其中,控制了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便作為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代表,組織政府,行使國家權力,被稱為執政黨;在選舉中失敗的政黨則稱為反對黨、在野黨或非執政黨。這正是小澤一郎在1993年出版的《日本改造計劃》中渴望建立的保守“兩黨對峙”或“兩黨競爭制”,以此取代“1955年體制”下保守與革新兩種不同性質政黨的“兩黨對峙”模式。以“改革派”自居的小澤一郎認為,冷戰結束后,日本要改變過去的政治體制,首先要改變在冷戰條件下形成的傳統政黨政治格局,改變執政黨和在野黨長期安于現狀的政治力學關系,實現從“保革對峙”到“保保聯合”政黨體制的過渡,建立真正的保守兩黨制。

以實現保守兩黨制為政治理想的小澤一郎,就“革新政治”指出:“在日本這樣的民族性與國情下進行改革,不在體制內積聚實力和能量來做的話,到底是不能成功的。所以,盡可能在一直支撐體制的人中間,擴大有共同改革志向、或者說有共同認識的人數,以這種實力的能量來一同轉向改革?!奔磳⒅就篮系母鱾€新保守政黨聯合起來,組成實力強大的新的政黨。但是,建立一個新的保守政黨,取得議會議席多數而執政,并不是小澤一郎的最終政治理想。因為,“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受到了外來壓力。認識到外來壓力的嚴厲,并希望確立一種具有對外來壓力有效地作出反應和處理機能的政治制度,是小澤政治改革主張的最根本的底蘊”。他認為:“政治改革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建立新體制,即首相名副其實主政,并且領導政治?!币驗椤艾F在世界的傾向是領導者的發言越來越重要。因為在現代世界政治中,領導者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小澤明確提出,日本需要以保守兩黨制確保政治家主導內政外交。因為“日本已經成為世界大國”,“逃避不了作為大國的作用”,日本有義務對“世界作貢獻”,并且成為與其他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普通國家”??梢哉f,小澤一郎在《日本改造計劃》中關于對內實現保守兩黨制、對外實現“普通國家”的政治構想,不僅是日本新保守勢力的政治追求,而且也反映了冷戰后日本政治變革的思想潮流。日本媒體評論指出:“時代要求再次使處于閉塞狀態的日本恢復活力”,因此,作為朝野政黨領導人的責任“要比以往的政治家重大”。

以“革新政治”為己任的小澤一郎認為,要盡快對現行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政治改革一定要在多數決定的基礎上,以政黨的政策之爭推動政治”。小澤一郎在《日本改造計劃》中,全面闡述了他的執政理念。他主張改變官僚主導的行政體制,實行選舉制度的改革,推動建立保守兩黨制。他認為,現行的政治體制還是在冷戰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必須進行改革,必須從派閥政治及無競爭性政黨體制的“無責任的政治”中擺脫出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守兩黨制。隨著“1955年體制”下的原有兩大政黨自民黨和社會黨在選舉中的失利,日本新黨和從自民黨分裂出來的新生黨及先驅新黨取得了勝利。以此為起點,日本的政黨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皩崿F‘兩黨制是小澤多年

的政治理想和目標,而這種追求既符合多數國民對政黨制度模式變化方向的看法”,也得到政治學者們的高度關注。有學者指出:“日本政壇的變化,其實是循序漸進地朝著‘兩大保守黨制(實際上就是政壇總保守化)的目標發展?!睂τ趯崿F兩大保守黨制的方式與途徑,民主黨少壯派代表人物前原誠司明確指出:“要創造出以兩大政黨政治為目標的政權交替的可能性,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取得政權?!倍梢焕?、菅直人、鳩山由紀夫和岡田克也等現任民主黨核心人物,早在1993年夏天就已確立追求“政權交替”的遠大目標,具體經歷了非自民黨聯合政權的細川和羽田內閣的實驗、新進黨的奮斗與落敗解體、民主黨的崛起等發展階段,非自民黨勢力的不斷重組聚合至今已走過十多個年頭??梢哉f,新進黨、民主黨等新保守政黨的崛起,意味著日本政黨格局中的保守勢力大增,從而導致日本政黨政治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日本政局向保守兩黨制演變的政治生態環境。

二新進黨和保守兩黨制實踐的受挫

新進黨的成立,是“1955年體制”后日本各個新保守政黨以及“中道”政黨的首次大組合。它是由新生黨和公明黨為中心,聯合日本新黨、民社黨、未來新黨、自由之會等在野黨聯合組建而成的日本第二大黨,其籌劃者是新生黨的代表干事小澤一郎。

1994年底,日本在野的新生黨、公明黨、日本新黨和民社黨等黨派的議員在國會召開新黨籌備大會,并投票選舉前首相海部俊樹為新進黨首任黨首,小澤一郎當選新進黨首任干事長。新進黨成立大會上通過的《綱領》指出,新進黨“要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發揮先導作用”,但近期的政治目標是“打倒自民黨、社會黨、先驅新黨三黨聯合政權”,并建立一個新進黨政權。這說明新進黨的立黨理念已經突破日本傳統保守政黨的思維模式,小澤一郎的“變革政治”、“普通國家”的理念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新進黨的政策主張。

新進黨的誕生,是繼“1955年體制”解體后日本政壇的一次政界大改組,形成了“自民黨對新進黨”的兩大政黨的對峙,標志著日本政黨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多黨聯合組成的新進黨在眾議院擁有169個席位,在參議院擁有56個席位,其國會議員共225人,占全部國會議員的28.2%,取代社會黨成為僅次于自民黨的第二大黨,號稱日本政壇“最大的在野黨”。對此,日本有評論認為,這是日本實現兩大政黨輪流執政邁出的第一步。在“1955年體制”后的首次參議院(第17屆)選舉中,社會黨慘敗,自民黨成績平平,新進黨議席大增。新進黨不僅又獲得了40個議席,超出改選議席的一倍以上,而且所獲得的選票超過其他各黨派,成為按得票數分獲議席最多的政黨。議員人數上升為238人,占全部國會議員的31.1%。新進黨在參院選舉中獲勝,也說明支持該黨的選民在不斷增多,新進黨成為名副其實堪與社會黨(1996年社民黨改為社會黨)、自民黨及先驅新黨三黨聯合政權相抗衡的力量,同時也給聯合政權形成了巨大壓力。雖然選舉結果與政權更迭并無直接關系,但各黨派在選舉中議席的得與失將關系到其在國會中勢力的強弱,對多黨聯合政權的穩定、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95年底,新進黨干事長小澤一郎高票當選新黨首。被稱為“鐵腕人物”和“幕后的實權者”的小澤從幕后走向前臺。當選后的小澤隨即強調,要“確立可向奪取政權邁進的舉黨一致的體制”。之后,小澤一郎大刀闊斧地進行黨內人事調整,建立起了舉黨一致體制,創造了在總選舉中與自民黨一決雌雄的黨內機制,邁出了奪取政權、追求保守兩黨制的步伐。

但是,小澤一郎試圖問鼎政權、追求保守兩黨體制政治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在1996年被稱為“預測面向21世紀政治走向”的第41屆眾議院選舉新設定的500個席位中,自民黨占239席,同為眾議院解散前執政黨的社民黨和先驅新黨分別占15席和2席。在野黨方面,新進黨占156席,民主黨占52席,共產黨占26席,其他黨派占10席。身為第一大黨的自民黨擊敗新進黨取得了勝利,但沒能奪得單獨執政所需的過半數議席。這是因為,在選舉之前成立的民主黨以比例代表選區為基礎,作為較有實力的第三極迅速崛起,阻止了單獨執政政黨的出現。然而,對于志在取代自民黨而執政的新進黨來說,156席的戰績沒能超過其在眾議院解散前的160席。這樣,小澤一郎想通過新進黨在第41屆眾議院選舉中獲得第一大黨地位,進而取得政權、實現保守兩黨制的戰略嚴重受挫。

隨著新進黨在大選中敗北,脫黨者日漸增多,該黨支持率每況愈下。新進黨內圍繞“是建立在野集合體制以抗衡自民黨政權,還是建立聯合自民黨內保守勢力的體制”分為兩派。小澤一郎在當選新進黨第三任黨首后,對黨綱進行了修改,希望消除黨內隔閡,重振新進黨。然而,這并未給新進黨帶來政治上的復興,反而使黨內潛伏的矛盾日益表面化。前首相羽田孜、細川護熙等人先后脫離新進黨另立“太陽黨”和“五人黨”。在成立之后的不到三年時間里,新進黨流失的議員有40多人,大大削弱了黨的實力,也動搖了黨的凝聚力。新進黨內追究小澤一郎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同時由于原有黨派之間在“政策和信念”上的差異,黨內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導致新進黨的支持率每況愈下。新進黨成立之初,曾有輿論認為日本政治將進入兩大政黨制的時代,但事實并非如此,日漸萎縮的新進黨已失去了與自民黨相抗衡的能力,新進黨未能構建起兩大政黨體制中的另一極,1997年底,小澤一郎在已經無法控制黨內局勢的情況下,宣布解散新進黨。曾經是日本第二大黨且執政呼聲很高的新進黨在歷史上僅存在3年零17天。

但是,新進黨的解散并不是建立保守兩黨制政治實踐的終結。因為,實現保守兩黨制是整個日本新保守勢力的政治理想,正是在建立保守兩黨制的旗幟下,才形成了新保守勢力一次又一次的聚合。新進黨解散的主要原因,是小澤一郎的獨斷專行、密室交易和幫派政治的政客作風。而與之相對立的自民黨在1993年下野后,經過不斷調整逐漸恢復元氣,不但聯合社民黨和先驅新黨重新掌權,而且先前離黨者又開始回歸自民黨,使該黨向心力不斷增強。到1997年9月,自民黨眾議院議席又達到過半數的251席。力量對比失衡導致新進黨在選舉中失敗。新進黨解體后,小澤一郎在1998年另組“自由黨”,新進黨其他成員則成立了國民之聲、和平新黨、黎明俱樂部、友愛新黨和改革俱樂部。加上在新進黨解體之前就已脫離新進黨成立的“五人黨”和“太陽黨”,日本政壇又出現了小黨林立的局面。新進黨的解散,引發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壇上的第二次動蕩和政黨之間新一輪的分化組合,并直接推動民主黨成為日本第一大在野黨。

建立保守兩黨制,需要形成保守政黨的兩極格局。事實表明,小澤一郎締造輝煌一時的新進黨,完全得益于選舉制度的改革。新進黨成立之初,正逢日本選舉制度由過去的中選舉區制改為“對大黨有利”的小選舉區與比例代表并立制。新生黨、日本新黨、民社黨、前公明黨等黨派統合成的新進黨,形成抗衡自民黨、社民黨和先驅新黨三黨聯合政

權的競爭性格局。所以,新進黨從它誕生時起就帶有強烈的“選舉聯盟”色彩,當黨內各派在能否實現兩黨制問題上出現政見分歧后,新進黨走向分裂、解體成為歷史必然。由此可見,民主黨的發展和壯大,是新興保守政黨構建保守兩黨制的力量聚合,是新進黨解體后各在野黨再次走向大聯合的必然結果。

三民主黨的崛起及其“政權更迭”目標的實現

在小澤一郎帶領新進黨抗衡自民黨聯合政權、貌似形成保守兩黨制之時,民主黨作為日本政壇的“第三極勢力”悄然崛起,其“唯一目標就是要從自民黨那里奪取政權”。這不僅體現出“政黨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不得不具有‘應該競爭的性質”,也延續了日本新保守勢力追求保守兩黨制的政治理想。

(一)民主黨崛起的歷史必然性

“1955年體制”解體后,日本政界出現分化組合局面,傳統在野黨日漸衰弱,新興在野黨勢力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鳩山由紀夫、菅直人等一批年輕政治家決意建立與自民黨、新進黨抗衡的“第三極”政治力量,于1996年年初開始醞釀籌備建立新黨,并提出“要研究首相公選制和國民投票制”等政治改革口號。1996年9月28日,日本民主黨成立。新進黨、社民黨和新黨魁黨等52名前眾議員和5名參議員共57人加入了民主黨,民主黨作為僅次于自民黨和新進黨的第三大勢力正式形成。該黨的基本目標是改變日本官僚主導型的社會結構,建立一個自立與相互依存的以市民為中心的社會,基本理念是“友愛精神”和“市民自由主義”,“實現民眾主導政治變革,在21世紀的日本創造出以自立的個人為基礎的富裕市民社會”,并宣稱要尊重和平憲法,以日美關系為基軸構筑與亞洲各國的信賴友好關系,確立自主外交。

民主黨基本上是以先驅新黨和社民黨中一部分年輕激進的政治家為基礎形成的,在成立之初,并未對自民黨與新進黨兩大保守政黨對峙結構形成多大影響,但該黨創始者鳩山由紀夫將實現兩黨制和政權交替的構想賦予民主黨。1998年4月27日,日本民主黨、民政黨、友愛新黨、民主改革聯合十個在野黨派組成了新的民主黨。前民主黨代表菅直人、前民政黨黨首羽田孜分別擔任新的民主黨代表和干事長。由此,新的民主黨在國會擁有了93名眾議員和38名參議員共131個席位。菅直人就民主黨的發展目標指出:“要竭盡全力,把民主黨作為政權更迭的核心,使其在歷史中發揮作用?!彼粲醭俗悦顸h之外的所有政黨,在展望將來的聯合政權方面進行合作。由于民主黨的成立,以1997年年底新進黨解散為契機而開始的在野黨重組因此而告一段落,政界改組進入了新階段。除了當時小澤一郎領導的自由黨與和平新黨、黎明俱樂部回歸公明黨外,新進黨解體后形成的各黨派全部參加了民主黨。民主黨的實力迅速擴大。在1998年7月12日舉行的第18屆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慘遭失敗,僅獲得45個議席,大大低于改選前61個議席。而民主黨在大城市中所獲議席數大為提高,由改選前的18個議席增至27個議席。民主黨在國會眾、參兩院的議席總數達到147個,占全部國會議員席位的近20%。

2003年9月24日,日本民主黨和以小澤一郎為首的自由黨在東京簽署合并協議書,正式將兩黨合并為一個新的民主黨?!斑@次民主黨和自由黨的合并,實現了創造能夠承擔政權交替的強勢政黨的共同愿望?!毙碌拿裰鼽h有眾議院議員137人,參議院議員67人,成為能夠與執政的自民黨相抗衡的第二大黨。新的民主黨代表菅直人在簽字儀式上說,兩黨合并后,民主黨具備了迫使自民黨交出政權的重要條件。小澤一郎也表示:“我相信我們將在眾院選舉中完全可以獲勝?!边@也表明了小澤希望通過民主黨和自由黨的“強強合并”,在眾議院大選中戰勝自民黨的強烈愿望?!?003年民主黨與自由黨合并后,能夠與自民黨對抗的在野黨已經成型,形勢也出現了轉機。小選舉區制度之下容易發生政權更迭。若兩大政黨并肩而立,同一政黨就難以一直取勝?!?003年的日本眾議院大選結果表明,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市部”的小選舉區內,在野的民主黨取得巨大勝利。日本媒體評論指出:“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此次選舉,那么也許這是向與自民和社會兩黨的‘1955年體制相匹敵的新的‘2003年體制邁出的第一步。因為民主黨的議席大幅增加,已經出現了形成以自民黨和民主黨為核心的兩大政治勢力的動向?!蓖瑫r,“眾議院議席的變化,將給日本政治帶來結構性變化。一是選民愿意看到兩大政黨體制,議席數也體現出日本政壇已步入兩大政黨對峙時代;二是政策在此次選舉中充當主角,以政策為核心的政治開始建立起來”。盡管民主黨在2005年的第44屆眾院選舉中敗北,但針對執政黨在養老金等問題上的失策,民主黨提出許多民生理念,繼續推動政權更迭。在2007年的第21屆參院選舉中,民主黨獲60個議席,大大超過改選前的32席,首次成為參院第一大黨,而自民黨僅獲得37個議席,大大低于改選前的64席,實力大為下降,政權運營也變得舉步維艱。此后,民主黨成為對自民黨最具牽制作用的在野黨,并贏得2009年眾議院大選而實現了政權更替,使日本政治初步形成了兩大保守政黨體制的雛形。

(二)民主黨適應日本社會變遷的政治理念

隨著日本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出現與之相適應的政黨執政理念的多元化。民主黨作為一個追求“政權更迭”的議會型政黨,其大部分國會議員分別來自自民黨、原社會黨、原民社黨等黨派。該黨根據政治傾向可劃分為三個集團:以羽田孜、鳩山由紀夫等為代表的中間偏右政治集團;以菅直人等為代表的中間派政治集團;以橫路孝弘等為代表的中間偏左政治集團??傮w來說,民主黨在政治上采取“中問路線”。隨著不同黨派的加盟,民主黨的政治理論和政策主張也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新的民主黨成立之前公布的基本政治理念草案主張實現“穩健民主”,提出要在尊重競爭原理的同時,照顧社會弱者的利益,力爭建立“自由、安穩的社會”,“打破無法擺脫舊思維和利權結構的舊體制”。民主黨表示,將站在以往被排除在既得利益之外的民眾的立場上,代表“生活者”、“消費者”和“納稅者”的利益;力爭實現個人自立、共生共存的社會,為此將開創“穩健民主”的新道路,政府的作用應局限在為建立上述社會機制而努力;要促進能夠實現政權交替的政治勢力的結合,采用由國民選擇政權的方式建立政府。這說明,民主黨是日本社會變遷的產物,是適應日本社會階級階層結構變動、迎合“中間階層”壯大而成立的。

在1998年4月的新民主黨成立大會上,通過并確定了民主黨代表“生活者”、“消費者”和“納稅者”利益的“基本信念”和“基本政策”。首先,在基本理念方面,要超越“市場萬能主義”同“福利至上主義”的對立概念,以建立自立的個人共存的社會為目標,開創把政府的作用限于建立上述體制的“民主中庸”的新道路。其次,在政治革新方面,主張要分散權力,簡化中央政府的職能;加強內閣職能,引進副大臣制度;國會議員徹底公開資產,并禁止團體的政治捐款;不斷

修改選舉制度,降低開始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盡快實現定居的外國人的地方參政權等等。

自民黨自小泉執政以來,為了對抗支持基礎源于城市階層的民主黨,積極推進了以自由競爭為主的經濟結構改革。自民黨雖然在城市擴大了支持范圍,但改革結果是農村被邊緣化,失去了自民黨傳統的支持“票田”。對此,民主黨公布的2009年眾議院競選綱領進一步承諾“重建國民生活”,提出包括支付兒童補貼、設立針對農業漁業人口的每戶收入補貼制度、免收高速公路費等利民政策。正是民主黨突出“重建國民生活”的政治理念,使得民主黨贏得大選,實現了政權更迭。

(三)民主黨執政對日本政黨政治的影響及前景

2009年的第45屆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是,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獲得308個議席,建黨以來首次單獨獲得過半數的議席,獲得歷史性的勝利。這是二戰后日本最大的在野黨首次因大選中獲得過半數議席而贏得政權。執政的自民黨在此次大選中遭遇歷史性的慘敗,僅獲得119個議席,遠遠少于選前的223席,自1955年建黨以來首次失去了眾院第一大黨的寶座。對于自民黨大敗、民主黨大勝的選舉結果,有媒體稱這是“日本現代史上的一道分水嶺”,即日本正式走出了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形成兩大保守政黨勢均力敵的格局。對此,日本經團聯會長御手洗富士夫指出,日本政黨政治“進入了可以真正進行政權更迭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戰后憲政史上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從現在日本政黨政治的總體構成來看,自民黨和民主黨兩大政黨均屬于保守體系。保守主義政治家中曾根康弘指出:“自民黨和民主黨都是保守黨,因此總是缺乏個性。在政策方面,自民黨與民主黨大同小異,感覺只是有一些調整”,“但兩者在本質上卻沒有大的差異”。具體來說,民主黨主張在對外政策上積極地參與聯合國主導的國際事務及“國際貢獻”,但仍然堅持日美安保體制,主張建立“緊密且對等的日美關系”,只是更多地強調要平衡發展“亞洲外交”,與自民黨的對外政策略有不同;在政治改革方面,自民、民主兩黨均主張強化政府權力,加強政治家主導,只是民主黨主張地方分權,強調國民參與監督??v觀自民、民主兩黨的發展歷史,“從基本政治理念上來說,民主黨與自民黨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因為民主黨的主要成員就是來自于自民黨中比較激進和左傾的派別,所不同的僅僅是具體政策上的不同,某一個問題上堅持的程度不同,而且這些不同在相當程度上也只是為了選舉”。正如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在第45屆日本眾議院選舉前宣稱的那樣,“實現政權更迭就是勝利”。這充分反映出民主黨實力派人物小澤一郎立志追求保守兩黨制的政治理想??梢哉f,民主黨在日本政黨格局中地位的基本確定,是日本政壇“總體保守化”的必然趨勢,也標志著日本保守兩黨制構想的初步實現。

正在不斷發展壯大的民主黨是日本新保守勢力再聚合的結果。它的存在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日本政黨格局的力量對比。如今,實現政權更迭的民主黨并未停止追求保守兩黨制的步伐。雖然民主黨兌現了與社民黨、國民新黨聯合執政的選舉協議,但是,社民黨和國民新黨已強烈要求凍結民主黨在競選綱領中提出的削減80個眾院比例代表額定席位的方針,設置三黨間的聯絡調整機構。對于社民黨要求“任何內閣決定都必須先經三黨在聯絡調整機構內達成共識”的提議,民主黨則以這“可能會導致政府和執政黨的二元體制”為由予以否定。因為,多黨聯合政權中,“聯合伙伴數量越多,政黨之間意識形態的距離就越大。越是重要問題越難形成一致意見。再有,聯合執政黨的數量一多,意識形態取向的政黨和實用主義取向的政黨混入的可能性就大。如果異質度較高,那么陷入閣內不統一狀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谶@樣的原因,為了避免多黨聯合政權出現政見對立,民主黨在2010年參議院補選獲勝后,可能將“削減80個眾院比例代表額定席位”的方針提上議事日程。因為日本的選舉方式由小選區制和比例代表制組合而成,前者被認為有利于形成兩大政黨制,而后者能夠反映民意卻有礙于兩黨制的確立??梢哉f,通過削減眾院比例代表額定席位等措施,打壓“異質度較高”的社民黨和共產黨,進一步擴大“總體保守化”范圍,將是民主黨實現單獨執政、追求保守兩黨制目標的可能選項。

四結語

上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社會階級階層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流動造成了日本社會的城市化、國民觀念多樣化和大眾參與政治程度的日益提升。同時,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意識形態為主的世界格局發生了主題的轉移,多元化成為新時代的顯著特征。這客觀上要求日本改變過去的政黨政治模式及格局,順應由集權化向分權化、官治向民治、一元化向多元化的大眾民主政治轉變。為了適應這樣的政治變化,日本各個政黨通過分化組合、政界重組,努力克服自身不足,積極調整執政理念,尋求民意的支持。多元化的社會結構需要多元化的政黨政治模式,新進黨、民主黨崛起本身就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日本社會變遷的必然趨勢?!白呦騼牲h制已是日本政治的發展方向,選民將根據手中的選票對政黨的政策以及政黨本身進行符合自己愿望的選擇?!睆倪@個意義上說,不論民主黨是否還會出現“新進黨現象”,民主黨必須出臺有別于傳統保守政黨的執政理念及政策,反映日本社會的變遷,迎合大多數新興社會階層樂見保守兩黨制的政治訴求。

從構建日本保守兩黨制的過程來看,新進黨和民主黨兩個保守政黨的先后崛起,有著日本政黨政治發展的邏輯必然性和連續性,是日本構建競爭性政黨政治的現實要求,符合日本政治生態的客觀現實。日本政權更迭的實現,使日本的“總體保守化”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總體保守化”不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且具有一定指向性。我們可以把這種指向性理解為一種狀態,即保守兩黨制??傊?,日本保守兩黨制的構想及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傳統的政黨政治模式,全面推動了日本社會的政治發展。

(責任編輯:夏鈺)

猜你喜歡
議席政權自民黨
韓國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與現代化模式研究
蔡英文“政權”下兩岸關系的走向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