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與開發本土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2009-10-12 04:28洪雪珍
幼兒教學研究 2009年8期
關鍵詞:社區資源課題利用

洪雪珍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不僅要求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幼兒年齡水平、興趣愛好并能促進其發展,更要能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感興趣的材料入手,即要求活動選材生活化 ,從身邊取材。讓孩子感受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因此,如何開發與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科學活動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探討的。為此,我園確立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并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深入調研,了解和挖掘科學活動的教育資源

我園地處泉州新區——洛江區,是城鄉結合部,既是正在發展的新城區,又是舊日的農村,富含許多教育資源。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張課題資源調查表,讓三段的子課題組進行調查。本著教育性、適宜性、安全性原則,對社區中能挖掘與利用的教育資源進行普查并分類,根據名稱、資源內容、地址、聯系人、備注等登記成表,以便在課題研究中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發現在社區中能讓我們利用的分為幾類:1.企業資源:有工藝品廠、電池公司、面具廠、服裝廠超市等。2. 家庭資源:在家庭資源中含有許多的人文資源,例如家長的工作單位,家長的素質、家庭環境等。3. 自然資源:山山水水、農場等。在這些資源中,有的可以拓展為教育活動內容,例如我們通過參觀自來水廠開展了《水》的主題;有的可以為我們的教育活動提供活動材料,例如面具廠為我們提供了面具模具,讓孩子嘗試用紙漿進行復制各種臉譜。我們再把資源進行梳理。根據這些資源與各段的實際,分別制定出三個段的子課題。小段孩子最關注的是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例:吃、玩等,因此小段的課題定為:利用家庭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中段:利用社區自然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大段:利用企業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

二、依據原則,善于有效利用已有資源

(一)資源的利用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從社區資源中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既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讓孩子通過探索學習,能有所發展和收獲,既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能太難,難易適度才能激發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從而主動地學習和探索。例:大一班吳秋煌老師的《奇妙的染料——果蔬汁》,開始幼兒很感興趣,可是由于提供的材料探究性不夠強,沒有挑戰性,操作過程時間太短,操作的結果與幼兒還沒操作前的猜測一樣。因此,幼兒不感興趣。而大二班張麗婷的《玩電珠》探究性強,幼兒很想知道“什么材料會導電,什么材料不能導電,為什么?”在找出導電的材料后,教師又提出,誰的電珠最亮,為什么?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興致很高,即使是活動結束后孩子還是意猶未盡。

(二)社區資源的節約利用

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要注意因地制宜。我們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和安全的廢舊物品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科學活動,并滲透進行環保教育。如大班利用廢舊報紙、塑料瓶和各種盒子等開展了環?;顒印都埬鄻贰?。中班利用看過的報紙開展了《報紙先生》的活動。小班利用各種廣告紙開展了《有趣的紙樂器》等。但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源的節約和充分利用。

1. 不要浪費資源,學會節約地利用資源。例:一課二研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染料——果蔬汁》,第一次研討中,我們除了發現本活動不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外還發現浪費了許多水果青菜。同樣的一個目標——知道植物中有很多色素,顏色可以從植物中提取,我們可以選擇其它的資源來組織活動。在第二次的研討中,教師讓孩子自己到小區撿剛飄落的鳳凰花瓣、摘小草和樹的葉子等為操作材料,既節約了資源又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樣達到了教學目的。

2. 提供的材料要充足。例:大班《沉與浮》的活動,第一次研討時,由于操作材料不夠充分,孩子難以從自己的探索中得出物體的沉與浮的一般經驗。在活動的第二次操作中,教師讓孩子想辦法讓會浮的物品沉下去,讓會沉的物品浮起來。由于教師提供的石頭都很大,但相應能撐它浮起的泡沫板很小,因此很多孩子認為沒有辦法讓石頭浮起來。而第二次的研討中,教師提供的材料很充分,孩子能充分地探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3.懂得充分地利用社區資源來組織科學教育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數學《美麗的動物新村》活動,讓孩子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進一步了解樓房中門牌號的實際意義。教師在帶孩子參觀小區的過程中,不懂得利用現有資源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因此在組織活動中花了很多精力準備了很多教玩具(用厚紙板畫的幾幢樓房等),都無法讓孩子了解門牌號的意義。在第二次研討中,教師事先發張調查表,讓家長和孩子去調查所住的小區里共有幾幢樓房,你住第幾幢,幾層幾號房。然后再組織幼兒參觀小區,并記錄了某位同學的住房號。這樣,該活動所需突破的重難點都迎刃而解了。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是非常重要的。

三、組織教師學習討論,研制科學活動方案

正確的理論指導是課題研究的基礎。為此,我們在課題研究之前及過程中注重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我們請來了附幼的兩位教師給我們進行指導與培訓,還通過網上自學、資料共享等形式,讓老師們進一步學習科學教育活動的有關知識;并了解老師們對本課題研究中所面臨的難題和困惑,幼兒園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園本培訓。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對所調查的資源進行篩選整合,立足于選取與幼兒生活中密切相關的身邊能取材的資源,確立相關的主題活動和領域活動,各課題組根據自己的子課題制定了教學研究方案。如比,小段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了《好寶寶》、《好吃的東西》主題;中段利用社區的資源開展《水》、《我們生活的地方》等主題活動;大段利用企業資源開展了《有趣的臉譜》等主題活動。并結合全園“一課二研”的活動開展了與課題相關的領域活動。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活動中、我園的杜小燕、陳阿娟兩位老師的科學活動《我會做豆漿》、《有趣的復制》在泉州市教壇新秀比賽中獲獎;陳阿娟的主題活動《花生寶寶大樂園》、吳秋煌的《快樂的農家》、杜毅芬的《紙泥樂》、陳羽《各種各樣的房子》選送參加泉州市活動案例評比分別獲得一、三等獎和優秀獎,杜毅芬的《紙泥樂》收入省級匯篇。

四、積極營造科學教育活動氛圍,為幼兒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機會

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少不了社區和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因此,我們通過園、班級的家教宣傳欄,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讓家長得以理解、重視和支持。并在家長開放日開展了有關我們研究課題的活動。如:大班開展《有趣的測量》讓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既當“教具”讓孩子測量手臂的長度,又與孩子一起測量操場的長度。從而使家長對課題研究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家長都熱心地對我園的課題開展提供幫助和支持。如小二班的劉松寧的爸爸在南洋藝品公司工作,幫我們聯系讓孩子去參觀各種工藝品制作,大一班的林子璇家長幫我們聯系了食品廠,帶孩子參觀了糖果餅干的制作過程,并拍成錄相,讓孩子了解各種復制的現象。通過家長會、問卷調查、通知欄等向家長介紹即將開展的活動內容及要求,指導家長帶孩子一起進行與主題內容有關的觀察、參觀、購買圖書、查資料和圖片VCD的搜集等。營造了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氛圍,并且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在此過程中孩子已不知不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和獲得相關的經驗。并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布置到墻飾中,在早接待或自由活動的時間里,幼兒通過相互間的交流,獲得間接的知識經驗。例:大班開展關于《橋》的主題活動,家長與孩子收集了許多各式各樣橋的圖片,有關橋的過去、現在等文字、圖片資料。老師與孩子一起布置成主題墻飾,讓孩子互相參觀、交流。又如:中班開展的水的主題活動,老師讓孩子搜集各種各樣的水,然后布置到自然角中。孩子在一起會互相介紹:這是海水,它咸咸的;這是礦泉水沒有味道,有許多礦物質;這是已被污染過的水,所以很臟,又有點臭等等。幼兒七嘴八舌的,在一起交流,不但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在科學活動中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才能很好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鼓勵幼兒積極地大膽地探索。教師應耐心地觀察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一個寬松、安全、鼓勵、支持的心理空間是非常必要的。哪怕在探索中孩子有時有破壞行為和錯誤的探索結果,都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才能真正地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在幼兒周圍生活中潛在的很多的教育資源,包括一切人文資源和物質資源。這些資源雖然在幼兒身邊,但幼兒卻不一定會去關注,有時甚至熟視無睹。所以要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科學活動能引導孩子學會關注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變化,探究其發展規律和事物間的聯系,使他們知道“科學就在身邊”。為他們認識周圍世界提供了感性經驗。因此,如何有效地深入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是我園將繼續研究的課題。我們將以此為主線認真地總結自己的經驗和不足,探索出一套適合園所的全新教育課程。

猜你喜歡
社區資源課題利用
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園開放式教育實踐探析
畫與理
第十單元 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第二課時)
讓社區資源成為提升幼兒人文素養的寶庫
高中生物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利用“隱性”圓,巧解一類題
竹溪縣實施“五個一”工程開展草根課題研究
“研”
廢物巧利用
從課題指南或總課題中選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