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為何懼怕“中國模式”

2009-10-14 05:02鄭永年
領導文萃 2009年17期
關鍵詞:第三世界中國模式民主

鄭永年

擔心被“中國模式”取代

西方認為,西方世界基本上有著共同的價值體系和相似的政治制度,而中國崛起的價值取向和西方的并不一樣,政治制度更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所以恐懼感頓時油然而生。西方感覺到“威脅”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靈。

其實,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民主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影響的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當西方人將他們定義為“失敗國家”的時候,卻可能忽略了其實他們的失敗就是西方民主的失敗。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反思西方的制度到底是否適合自己。此時,中國的經驗取得了成功,很多發展中國家轉向重視中國經驗,而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擔憂的。

“中國模式”并非與西方完全矛盾

中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和西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相反,我個人看來,其實是與西方的制度有相當的互補性。即使是那些對中國經驗感興趣的第三世界國家,多數也并不認為“中國模式”就是西方天然的反面。在二戰以后和冷戰終結之間,世界上一直只存在兩個發展模式,一個是西方的那套模式,主要在西方陣營內部;另一個就是跟西方對著干的模式,比如,蘇聯的模式,以西方的對立面而存在,而且和西方幾乎完全沒有交叉點。而“中國模式”與上述兩種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吸收世界先進發展經驗基礎上的一個整合?;仡櫼幌缕鋵嵅浑y發現,中國的發展經驗是在改革開放后,與外界的對話中發展形成的。中國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學,既向西方大國學,也向新加坡等小國學,中國的模式里整合了很多經驗,其中也包括第三世界一些國家失敗的經驗。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無形中對國際體系做了一個整合,這是“中國模式”的最大特色。具體來說,“中國模式”就是先發展經濟,以及與此相配套的社會文化等基礎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講求分配和發展民主政治,這種分階段發展的方式是一個有序的漸進過程。

有人故意將“中國模式”簡單化

當今的西方政治勢力擔憂甚至打壓與他們不同的價值體系,其實還有著政治考量。很多人依然停留于意識形態至上的冷戰思維,因此故意將“中國模式”簡單化。

具體來說,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中國模式”與西方那套模式是天然對立的,所以諸如“西方講自由,中國不講自由”,“西方講人權,中國不講人權”,“西方做生意講很多條件,中國不講條件”等說法就紛紛出籠。無論是一些NGO(非政府組織),還是其他的政治組織,都在故意將“中國模式”簡單化。他們中有些人確實對中國不友好,甚至非常反華。但也有人可能受到誤導,也想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他們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整體大環境的引導。

中國需要總結自己的經驗

面對西方有意的曲解或無意的誤解,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應該花點時間好好總結一下自己前30年的發展經驗,把自己過去“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形成一套能夠和西方溝通的話語和理論。雖然“中國模式”依然在發展和變化,但確實到了總結一下的時候了。

民主政治并非西方的專利。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等價值具有普世性。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一直在逐步改革,只是沒有西方期待的那么快。但西方國家實際上也是從先經濟后民主的道路上走過來的,它們的謬誤在于,以現在的價值來判斷和衡量其他非西方的制度,這是不公平的。他們自己經過數百年積累走完的路,卻要求發展中國家幾年走完,這也正是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負擔特別重的地方所在。從比較的角度來論,中國的發展和轉型速度已經很快了。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應該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尤其需要回顧一下我們從哪里來,并要到哪里去。就目前來看,“中國模式”還在發展,并沒有完全成型,是發展中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讓西方明白“中國模式”對他們并非只有競爭。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

猜你喜歡
第三世界中國模式民主
何為“冷戰”?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淺談“第三世界”的真——從弗雷格對“真之符合論”的批判出發看其對“真”的界定思路與動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