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市府大樓前的游行圈

2009-10-22 09:12資中筠
同舟共進 2009年7期
關鍵詞:轉圈薩科齊抗議

資中筠

在法國罷工、罷課、游行本是尋常事,不必大驚小怪。只要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除當事雙方外,不太引起社會的注意。當前經濟危機,自然矛盾加劇,群眾抗議行動就更多一些,不足為奇。不過我四月間到法國探親,卻遇到一種別出心裁的抗議活動,作為局外人,只覺得有趣,書以記趣。

起因是薩科齊政府的教改方案。據說這是政府少數人“拍腦袋”的方案,細節難以盡述,最主要的實質內容有兩方面:一是減少經費,一是在管理上反民主,走向集權。減少經費最重要的是減少教學和研究人員的名額。對在職的教授不能解聘,但是大批資深教授退休后空出來的名額,不再增聘,也就是大批副教授無望升教授,講師無望升副教授,依此類推,有志從事高等教育或學術研究的青年機會大大減少。同時博士生的助學金也大幅度削減。影響所及,在校生士氣低落,學習積極性下降。加以經濟不景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立竿見影的效果是高中畢業生考大學的大大減少,大學普遍招不滿學生。與此同時,因經費不足,設備陳舊難以更新,有的院系連復印機壞了都不能添新的。教授只有將資料拿到家里復印。另外,原來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生要當中學教員之前必須有兩年培訓(免費),改革后也將縮短、取消或收費。反對者認為此項規定既不公平又將降低師資質量。

在集權方面,原來大學由教授委員會管理,凡選舉院長、校長、評審課題、職稱評定、人事任免、畢業生學位授予、博士生助學金,等等,都由各級教授委員會決定,委員會選出主任管理日常事務,但權力有限,重大事務都須通過委員會?,F在政府的改革方案,權力將集中于各級委員會主任和校長一身,以上所列舉的職稱評定等,都將由主任一人決定,甚至博士生的津貼也由主任或校長決定,形同雇員。盡管校長和主任還是由委員會選舉產生,但是一個人權力太大,難免發生任人唯親以及其他種種弊端。據說,按照薩科齊的思路,再進一步,校長將由他自己任命,不再選舉產生。教育部官員也大換班,多為不懂教育的外行,教師們已很難與之溝通。法國原來引以為豪的大學教育、令人羨慕的大學生待遇,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已經在走下坡路,如果薩氏“改革”得逞,法國教育的“共和國傳統”(平等、普及)也將喪失殆盡,前途堪慮。

薩科齊方案的理念是把教育推向市場,這種思路想必國人相當熟悉,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特色。薩科齊本來屬于右派,在國家財政日益拮據的情況下,想要轉向美國模式也不奇怪,但是法國教育本是“共和國傳統”,沒有美國那種私人捐贈辦學的豐厚社會資源和成熟的市場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為卸包袱要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場,結果必然是“齊既失矣,魯亦未得”,受害的是廣大師生。按理說校長權力加強,校長應該歡迎,但是經費減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且多數校長還是對教育有責任感,因此也反對。從大的方面說,薩科齊上臺后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對電視臺加強控制等等,大多向著集權方向推進,早已引起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的不滿,如今涉及教育領域,影響深遠,更激起教育界廣泛抗議。

特別引起我興趣的是抗議的形式。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市府大樓前的廣場,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有人在那里轉圈游行,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二十人左右,半夜也至少維持十幾個人。據說先是巴黎第八大學發起的,很快全市的大學都參加進來。其組織形式很松散,并無正式的領導核心,只有幾個志愿人員負責協調、登記,各校的師生自愿到那里報名,參加的日期和鐘點都是自定,時間長短悉聽尊便。偶然發現某個時間段人數太少了(大約都在半夜),協調者就向某些學校發出呼吁,自然有人補充進來。我因好奇,一天下午專門由女兒陪同到市府門前去參觀,那天風和日麗,廣場上游人很多,遠遠望去分不清哪是游人,哪是游行者。走近后先看到樹立在地上的一排海報式的標語架,以各種文字簡單說明游行宗旨。從標語牌向里望去,果然看到一圈人在圍著圓圈轉。男女老少都有,三三兩兩,像是結伴散步,有人手中拿著書,邊走邊讀;有人胸前套著筆記本電腦,邊走邊敲;有人聊天聊得起勁,有三個人手中拿著資料夾,似乎在討論什么學術問題,十分投入,好像還有爭論;還有人帶著吉他,時不時彈幾下。我在那里呆了大約一小時,其間還到附近咖啡館坐了片刻,回來看,有新人加進來,有一名婦女牽著一個孩子,看來剛從幼兒園接回來,趕來參加。有人可能已離去,但大部分還是原來的,那三個人還在討論方酣,旁若無人。到5點鐘,市府樓上鐘聲敲響,忽然游行者在樓前站作一排,一人宣布:到現在為止已經堅持了436小時!頓時響起一片鼓掌歡呼聲。接著人群散開,繼續轉圈。我粗粗數了一下,那天大約有60人左右。這樣的游行,沒有人喊口號、舉標語,來去自由,各干各的,而且完全合法,因為事先問過市長,市長說沒意見,實際上也不影響市府辦公。也沒有很多人圍觀,旅游者把它作為一景,照幾張相,表面看不出什么聲勢。但是其齊心和韌性是驚人的。針對教改的各種方式的抗議運動從2月份已經開始。這一“轉圈游行”貌不驚人,卻能堅持不懈,沒有什么組織動員,卻如滾雪球般影響越來越大,不但巴黎,外地的學校也群起效尤,據說許多城市的大學師生也擇地轉起了圓圈。我去“參觀”那天是4月13日,根據報告的鐘點算來,已堅持了三星期,到我4月底離開巴黎時,仍方興未艾。

緊接著,政府“醫改”方案也照此辦理,權力向院長集中,同時減少政府補貼……于是醫務工作者集體抗議。我離開法國那一天剛好是“白衣戰士”大游行。那是規模宏大的示威游行……盡管“轉圈”不是罷課,各自靈活登記時間正是為了教學抗議兩不誤,但是實際上學校秩序已經打亂,在這種情況下還一如既往地安心上課是不可能的。薩科齊發下話來說他決不讓步。這是一場比韌性的斗爭,到此文發表時大概“轉圈”已結束,據說校方還要采取其他斗爭方式。雙方勝負如何,尚在未定之秋。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問題帶有普遍性,例如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引起下一代青年厭學,等等。法國高等教育應如何改革,我無從置喙,以上概括的薩科齊方案也可能不準確,因為不在我研究范圍。我感興趣的是那種別出心裁的抗議方式,既寬松又堅持。都說法國人最散漫,知識分子尤其各自為政,但是這次所顯示出來的齊心協力是驚人的。工人有工會,組織罷工司空見慣,而且各派工會都有自己的政黨,在議會有代言人。教師雖也有工會,但是種類繁多,非常分散,沒有自己的政黨。這次的抗議活動沒有嚴密的組織,也不作大規模動員,個人不受任何外界的壓力(例如若不參加怕被別人指責、扣帽子之類),完全自愿,來去自由,媒體起初也不予太多的關注,后來才逐漸有所報道,似乎沒有形成新聞熱點,但竟能這樣堅持不懈,形成這般氣候和規模,表現出這樣的集體韌性,實屬難能可貴。特別是參加者中接近老年的資深教授不少,有的已屆退休年齡,對他們來說并無切身利害關系,因為他們的地位、待遇是穩固的,不會受教改影響,但是他們關心的是整個法國的教育和下一代青年的成長,有一種責任感和危機感。也許這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公民意識”,是歷史形成的一種本能。當然他們也有優越的條件,就是行動不必冒風險,至少人身安全不會因此受威脅,或者“為首者”(似乎沒有)被記錄在案,納入另冊,或立即受到封殺,或以待秋后算賬,等等。這種良知和責任感值得崇敬,而幸運的是,表達這種責任感不需要特殊的勇氣,不需要悲壯,因而自然引不起“轟動效應”。

我寫此文時聽說“轉圈”已經結束,但抵制和抗爭還在以其他方式繼續。教師們表示有信心,因為據說戰后以來,法國還沒有哪一屆政府開罪了教育界而能站得住,總統盡管嘴硬,但教育部部長已經感到壓力,神經緊張云云。這場“較勁”最終效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2009年5月25日改定于北京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猜你喜歡
轉圈薩科齊抗議
自戀與自信
自戀與自信
布呂尼和薩科齊的婚姻
“藝”心抗議
抗議之歌
縫線抗議
薩科齊現場督戰抓嫌犯
上萬豬農扔糞抗議馬英九
布朗與薩科齊在G20上的“妥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