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青春我做主

2009-10-27 10:53劉志超
作文成功之路(初中) 2009年9期
關鍵詞:藏品大腦青少年

劉志超

“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打狗他偏攆雞?!焙芏嗬蠋?、家長異口同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難管,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難教——叛逆?!?/p>

孩子說——

[叛逆貼吧]

○你做過哪些叛逆的事

1樓:老師K我我對抗,我媽說我我頂嘴,我爸打我我反抗,晚上常常12點才回家。

2樓:我喜歡與大部分人為敵,對手越強,我越喜歡。相反,對方投誠了,我會感到悲傷——同時我也喪失了戰斗精神。我討厭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東西與活動,例如,喜歡足球的人很多吧,就這個原因,我就不喜歡足球了。

3樓:我染發、扎耳洞、紋身、逃學……

4樓:你們的叛逆都很危險。我嘛,我就是喜歡與眾不同,喜歡在不經意間出其不意,讓人對我另眼相看。

5樓:叛逆是一種個性,并不是時尚,更不是拿出來顯擺的。叛逆是你知道自己所做的是自己喜歡的卻不被大眾認可的事,可是你仍然執著地去做,因為你聽從了自己的內心。艾薇兒是加拿大歌手,她絕對叛逆,16歲獨自去美國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所以我只能說你們的叛逆實在太淺薄。

6樓:哈哈,搞笑太搞笑,我為了自己的籃球夢背著父母參加校隊,逃課去練球,為什么逃課,因為學校給的兩個小時訓練時間太短。結果呢,政教處去了幾次,我被父母訓了幾次,被別人當廢物?,F在我只有苦苦支撐這可笑的身軀,守護自己的夢想,希望上帝老頭發發善心給個奇跡??戳藰巧系脑捨液孟胄?,哈哈哈……

7樓:“我是個好學生,我很乖?!边@是戴著面具的我,我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為什么?因為我成績好,人緣好,性格好……可是不為人知的是,我經常和那些混混在一起,與他們一起上舞廳,上游戲廳……我不想在老師、同學面前摘下面具,我覺得戴著面具很有趣。

○你為什么叛逆

1樓:我不是父母的乖乖女了,從那夜開始,從他打我那一耳光開始,我們之間的親情到此結束。父母不會傷心,因為他們還有一個很優秀的女兒——我的姐姐,她很聽話,學習很好,人很漂亮,她一切都好,而我……我的傷,我的痛,去和誰說?

2樓:討厭平凡!叛逆是想尋找自由,不希望被約束。

3樓:爸媽替我選我不喜歡的事,替我說喜歡,當我不練的時候就說,誰讓你當時說喜歡的,就罵我敗家子。好,那我就敗給他們看。

4樓: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沒有人能預測未來,誰都不知道未來是好是壞,所以沒必要所有的事都按照父母說的做。

5樓:規則是束縛弱者的,所以我藐視規則。

6樓:我最討厭別人威脅我,我決不順從。

7樓:我是個壞孩子,但我至少很真實!我不去偽裝自己,做自己想做的,用心!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由!好孩子明明不想做還要去裝乖,嬌滴滴地說自己是好孩子。真的是好孩子?我壞,但我壞得干凈,不是么?

8樓:好孩子是木偶,我們是有了自己意識的木偶,他們被擺弄著,而我們想要掙脫,想要自由。

9樓:做好孩子要付出很多代價的,最大的代價是失去自我,做壞孩子至少還知道自己是誰。

10樓:唯一證明我們活著的,就是叛逆!因為我們與眾不同,我們討厭千篇一律,我們要的是屬于我們的自由。

11樓:我只要自己的靈魂,就是上帝的也不要,只有我自己才可以約束我。

○孩子的困惑

1樓:我想問:“爸爸,媽媽,你們把我當什么?”我感覺我就像讓你們拿來炫耀的工具,你們總是給我很好的東西,讓我擁有希望,然后又挑刺,拿走,最后我只剩下絕望。

我是什么?我被你們玩得團團轉,呵呵,真的是團團轉啊!我像一條狗,你們拿著火腿腸,告訴我怎樣努力就能得到它。然而我努力了,20名的時候,我為了MP3努力到前10;前10的時候,我為了電腦努力到前5;前5的時候,我為了手機又努力到前3。好了,前3了。一次,沒考好,你們打擊我,說風涼話:“就是電腦和手機才把你害成這樣的?!蔽夷?。你們又說:“你也就這樣了,不會有什么作為了?!?/p>

好的,我證明給你們看!我努力了,第二了,我好高興好高興,給你們打電話:“爸爸、媽媽,我做到了,做到了!”你們滿含驚奇地問:“第幾?”“第二!”電話那邊沉默了,接著兩個人異口同聲:“看來你永遠也考不了第一!”、我顫抖著放下了電話,把頭埋進了臂彎。

“對啊,我永遠都考不了第一,我能干什么?”我這樣問自己。

“我永遠做不到最好,至少永遠做不到你們心里的最好。是么?”

“我只是你們偶爾拿來炫耀的工具,對么?”

當你們問我:“為什么現在變成這樣?為什么不愛學習?為什么不是小學的第一,到了初中就只能得這個成績?”我好想叛逆一次,好想大聲地告訴你們:“我從來就沒有愛過學習!”

那些你們想要從我身邊拿走的東西,都拿走吧。MP3、HP4、電腦、手機,通通拿走!

我累了,不想再做這樣一只團團轉的小狗。我想休息。懂么?不想起來了,永遠這樣,休息。

2樓:我今天也不乖了,第一次反抗這么多的大人,自己做了一回主,不過現在心情很糟糕,感覺很有負罪感,老天,救救我吧。

3樓:我就奇怪了,最近我爸我媽總找我的茬,說我怎么怎么不對,還老讓我想最近怎么那么多事,還總是說:“誰讓現在是我們養你不是你養我們呢?”什么事家長都無理辯三分。雖然是他們養我,但是我也是人啊,三天兩頭找我的茬,該怎么辦?可能只有我的家長這樣,我真無語了。

他們現在給的,將來會還給他們,連本帶利!

4樓:你笑的時候,所有人跟著你笑。你哭的時候,不會有人陪你一起哭。

5樓:我也很郁悶,在家長面前我永遠都是錯的!其實我真的不壞,真的不壞!可為什么他們總要和我吵呢?

6樓:當父母都用金錢控制你的時候,世界也沒有什么東西再值得尊敬。

[百感交集]

看了孩子們的話,真切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困惑、迷惘和無奈,以及一些孩子以自暴自棄的態度進行抗爭的快意,心中可謂五味雜陳。誰把孩子逼成這樣?這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孩子就是孩子,根本原因恐怕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因此各方特別是孩子及家長有必要對“青春期”進行客觀、深入的認識,并進行反思。

[認識“青春期”]

叛逆有“理”

進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常常和自己“對著干”。這諸多變化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于是父母感到親骨

肉成了“對頭”。其實他們逆反的對象并不只有父母,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傮w上講,這一時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是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自己看做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了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心理,產生對立情緒。另外,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常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產生對抗心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表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隨著身心的成長發育,逐漸從依賴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時期,是一個人漸趨社會化,形成獨立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

青少年叛逆是因“腦子有問題”

經常與父母發生爭執的孩子,大腦構造與普通孩子不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25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說,大腦發育分階段,叛逆的孩子在青春期早期,大腦內負責情緒的區域發育較正常孩子要快。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個現象會消失,因此家長不必太擔心。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選取137名處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描繪他們的大腦結構并錄下他們與父母發生沖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參與測試的孩子與父母在家庭作業、上床時間、使用手機和上網問題上發生爭執時,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如何與父母溝通,采取何種方式解決矛盾,并錄下溝通過程中腦圖的變化狀況。墨爾本大學研究人員尼古拉斯·艾倫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說:“我們發現孩子的腦量和大腦結構同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密切關系?!?/p>

經常與父母發生沖突的孩子,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比其他孩子發育更早。但是他們大腦內控制情緒的區域發育狀況卻不佳。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叛逆的孩子更容易產生焦躁、反常情緒,也更不善于控制局面。通常人長到20多歲時,大腦兩個區域的發展才會達到平衡。

艾倫還說,諸多因素會助長孩子叛逆的個性。比如家庭成員間不順暢的交流,或是孩子本身懶惰,或是孩子需要更多關于自身責任和尊重他人的教育。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家庭環境對孩子大腦發育也可能產生影響。早前的研究發現,極度受忽視、遭到性侵犯和受過身體虐待的經歷,也會影響大腦發育狀況。艾倫還提到,充滿壓力的家庭環境會影響早期青春期少女的大腦發育。

早前的研究也發現,大腦的發育分階段進行。青春期早期,孩子解讀憤怒語調與面部表情的能力大大減弱,因此12到14歲的孩子在社會智力方面變得遲鈍。所以并不是青少年故意與大人作對或難以相處,而是他們的大腦在特殊時期無法正確感知父母的感情,尤其是悲傷和生氣兩種感情。這是因為他們大腦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基因和荷爾蒙是引發這些變化的原因。到十六七歲時,青少年在感情感知上達到成人水平,會逐漸變得懂事。

[來自心靈深處的撞擊]

最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一提起家庭教育,很多人總把目光投向孩子,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對孩子的教育。

其實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客觀性,決定了青少年叛逆的必然性,也決定了青少年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家長必須充分了解必要的知識,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和孩子較勁,對著干,不驕縱,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梢韵胂?,一個不懂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只知粗暴管教,或一味溺愛的家長,必然會壓制孩子的天性,扼殺孩子的個性,或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唯我獨尊。

所以說,教育不僅要從孩子抓起,更要從家長抓起,使家長成為真正懂孩子,懂教育的人。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教育孩子的家長輸在起跑線上,孩子便一定會輸在起跑線上。想想看,教育者誤入歧途,被教育者怎能不墜入深淵?因此可以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誰的青春誰做主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編劇、導演和主角,怎樣“編”,怎樣“導”,怎樣“演”,根本上取決于自己。很多家長可以說從孩子未出生起便為孩子的人生寫好了劇本,做好了或努力做著編劇和導演應做的準備,可是即使喊破了嗓子,有哪個孩子會按劇本去演,會按他們的意圖去做,而且即便做了,結果也往往天差地別。因此家長只能做場外指導,盡己所能引導就夠了,畢竟孩子的人生要由自己去走,誰也代替不了。

但對于青少年來說,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心智和身體一樣正處于成長階段,還不成熟,比如充滿激情,但容易沖動,自制力差,做事缺乏周密的思考,不計后果,情緒不穩定等。因此青少年要時刻提醒自己,自身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或欠缺,要理智面對問題,調整情緒,與父母、老師進行交流、溝通,不使性子,不發脾氣,以免形成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導致信念動搖、意志消沉、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甚至進一步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毀了自己的一生。

總之,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已有了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并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等,只是他們成長的外部條件,如何接受他人教育和進行自我教育,歸根結底取決于他們自己。因此無論身處什么環境,青少年一定要珍惜自己,因為如果自己都不珍惜自己,誰還能幫上你。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確是誰的青春誰做主,誰的人生誰做主。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在一定層面上遵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而孩子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關系到自己的未來,乃至家庭和社會的未來。

[同學,讓我們用行動證明自己]

(見本期16頁《陸川:在父愛中成長》)

[家長,讓我們一起反思]

每一個孩子都是稀世藏品

馬未都

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社會熱炒它們之前“撿”回來的,也就是說,較大多數人之先,我已經看到了它們的升值

空間。這讓我想到了孩子。好的收藏家,多把藏品當做親生孩子一樣寶貝。實際上,我們又何嘗不把自家的孩子看做是獨一無二的藏品,去欣賞這些“藏品”,去發掘他們的“升值空間”?

好的收藏品首先得有個性,沒有個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贗品,起碼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是庸品的,可問題是,家長們不這么看,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

我很想給這些家長提個醒,藏品的價值并不取決于你看著順眼不順眼,而在于它的存世量與工藝特質。換言之,要想讓你家的“藏品”日后升值,就得發掘他自身的特點與風格。如果孩子喜愛繪畫、寫作,家長大可不必逼著他去考醫科大學,而應試著開掘他繪畫和寫作的潛能。

每種事物都有它的價值,就像我們無法比較木器、玉器、瓷器哪種更珍貴一樣。家長強行按照自己的思路,甚至按照社會上的高薪標準去設計孩子,出來的頂多是批量生產的優質商品,絕非“工藝藏品”,雖然也會有升值的空間,但絕對不是“稀世藏品”。

那么,如何發掘自家“藏品”身上的特質呢?你是“藏品”的主人,你有義務給自家“藏品”多“拋光”,給孩子多打氣,多鼓勵,多往他們“臉上貼金”。相當多的中國父母秉承了傳統價值觀中“恃才傲物被人孤立,謙虛謹慎受人歡迎”的理念,于是對子女的進步常常是“默認”,很少有西方式的擁抱相慶和擊掌鼓勁,因為擔心孩子經不起表揚,會翹尾巴。而每當子女考砸了,做錯事了,他們大抵又會談到自己如何如何付出,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省心爭氣云云。

其實,孩子沒有不喜歡聽贊美的。有時一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聽到師長的贊美表現得不屑一顧,并不說明他們不喜歡,他們大多認為這些贊美假惺惺,并非發自內心。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學校非常調皮,成績也很糟糕,父母老師軟硬兼施,但他不吃這一套??墒?,當一位實習老師夸他字寫得挺好時,他非常開心,還說:“我也一直這么認為。但沒有人發現!”

孩子們的心其實都跟明鏡似的,他們一直在觀察大人的態度,只不過他們跟藏品一樣,不會主動說出來,得靠你自己去揣摩、把玩。如果你能像那位實習老師一樣,說中孩子想表達、表現的,就找到了你家“藏品”提色、增值的好辦法。

[感悟]

愛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愛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別因為你的愛害了孩子。

[老師,讓我們換個樣子]

老師的樣子

李志萍

做老師這么多年,要不是朋友提醒,我還真不知道在大眾的心里,老師有固定的樣子。

在超市,碰到學生,問:“作業做完了嗎?”這是老師的樣子。

在公交車上,看到放學的學生,問:“今天講的聽明白了嗎?”這是老師的樣子。

周末,遇見和媽媽逛街的學生,說:“最近有進步,要保持哦!”這是老師的樣子。

“六一”兒童節,在歡樂谷碰到排著隊準備玩過山車的學生一家,摸摸學生的頭說:“你看你多幸福,爸爸媽媽陪著你玩,要用好成績來回報哦!”這是老師的樣子。

暑假,真巧,在麗江古城遇見父母帶出來旅游的學生,老師擦擦學生鼻子上的汗珠說:“好玩嗎?”“好玩?!睂W生答。老師說:“既然好玩?;厝ヒ獙懭沼洶阉涗浵聛砗屯瑢W分享哦?!边@也是老師的樣子。

朋友強烈抗議:“拜托,老師能不能不總是這個樣子?”

于是再和這位朋友出門,我提醒自己換個樣子。一進電梯,一個學生便對我敬了個禮:“老師好!”“你好!”我點頭說??吹剿种心弥膬杀韭?,我表現出孩子一樣的好奇:“這書好看嗎?”學生響亮地回答: “我的作業做完了!”

[感悟]

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學習,愛學生之心,責任心,不能不說強,甚至可以說強到有些神經。這樣的老師培養出的學生不“精神”了才怪。當然,這其中深層的原因在于人才選拔制度、考試制度,但既然大環境如此,老師、學生能否互相理解、體諒——老師理解、體諒學生的壓力,學生理解、體諒老師的苦心,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適應環境?

[綜述]

孩子就像小樹,需要修剪枝椏;但孩子不是樹,不能根據自己的標準強行修剪。而現行教育體制下,家長、老師等幾乎普遍存在一種“病梅心理”——符合“我”的要求和標準的才美。真美嗎?也許你眼中那根叛逆的枝椏就是孩子的特點、特色,而一旦失去了,他們便不能很好地成長。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更是如此。孩子說得對——我的青春我做主。

[請您發言]

針對“叛逆”這一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敘寫經歷,抒發情感,表達看法等。文體不限,字數不限。

注:將作文寄給本刊,本刊將在2009年第10期或第11期“青春在線之回音壁”擇優發表,并寄樣刊、稿費,同時贈合訂本一本。

猜你喜歡
藏品大腦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抱樸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國藏品
譚禮藏品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