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惑的雙頭鷹

2009-11-10 07:33白云居士
坦克裝甲車輛·新軍事 2009年10期
關鍵詞:俄國蘇聯石油

白云居士

慘痛的教訓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筆者談到,進入近代以后,俄國一直是作為列強的一員的,即使是某些時期軍事擴張受到挫敗,或是國內由于內斗和分裂而陷入低潮,也從來沒有以一個被人宰割的弱者形象示人。這除了俄國繼承了蒙古帝國軍事至上的國策和中央集權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

俄國資源之豐富,是每一個研究近代國際局勢的人都會驚嘆的事實,而除了東亞的中國和印度達兩個人口大國,在冷戰結束之前蘇俄一直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所有這些條件,再加上些適度的工業化,就可以產生出相當的國力,從而在世界列強角逐中占據有利的位置。在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時期,俄國始終是法蘭西帝國的一大威脅。當拿破侖想以軍事入侵迫使俄國屈服時,又遇到了俄國的另一大資源優勢——巨大的空間。廣袤的國土形成天然屏障,同時又蘊藏了深厚的國力可供消耗,深厚的國力又可產生龐大的軍力,這環環相扣的綜合國力優勢使得那位縱橫歐洲的軍事天才也一籌莫展,最終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并因此一蹶不振。

當然,在重工業化之前,俄國的資源優勢還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大部分礦產都在地下沉睡,此時的俄國在對抗先進工業化國家時還相當的吃力,這很典型的體現在三次大敗仗上。第一次是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聯軍遠征俄國黑海的克里木半島,最終攻下了俄國人以為固若金湯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第二次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門戶開放后的日本飛速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工業技術,短期內打造出一支西方標準的近代化軍隊,并最終以對馬海戰的輝煌勝利扒下了農奴制俄國的遮羞布,露出其虛弱的本質。此時的俄國,相對其他西方大國,主要的優勢只在于人口數量和以此為基礎的常備軍數量,而其工業基礎卻無法為這支數量龐大的軍隊提供起碼的裝備和補給。

這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俄軍面對德意志帝國的陸軍打得極其艱苦,坦能堡戰役之所以被殲滅了兩個集團軍,很大程度上就是機動能力、通信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而這背后體現的正是整個國家的工業化水準。隨著戰爭的進行,俄國的國力迅速被掏空,戰爭后期可以說是一潰千里,德軍甚至逼近彼得堡,并占領了烏克蘭的大片領土,這甚至使奪權后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接受了屈辱的布列斯特條約。

殷實的家底

憑借著豐富的資源,蘇聯在一戰后用更加極端的方法延續著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持續擴張,布爾什維克建立政權后在俄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運動,在蘇聯的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采取了高積累的政策,極度壓縮國民的消費、壓榨農民的財富,集中財富推進工業化,尤其是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重工業。這種政策之極端,甚至在20年代早期引起了一場席卷全俄的大饑荒,以至于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大規模糧食援助度過難關。

財富被大規模投資于工業化建設,此時恰逢西方陷入經濟危機,大量的成套設備被甩賣,于是一座座水電站、鋼鐵廠、鐵礦、煤礦、重型機械廠等在廣闊的俄羅斯大地上建立起來,短期內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鐵腕的集權、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可以說是這一套發展策略得以成功的基本條件。

有了這樣的一個重工業體系,地底下的煤炭、鐵礦、鋁土、石油才會最終變為坦克、卡車、火炮、飛機,并最終武裝出1200萬機械化裝甲化的蘇聯紅軍贏得衛國戰爭。

那么俄國的資源到底有多豐富呢,我們就以冷戰時期的蘇聯來看:2 2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超過美國和加拿大之和;700多萬平方千米的森林比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土都大;天然氣資源的蘊藏量接近47萬億立方米,年產量超過6000億立方米,相當于中國的十幾倍,居世界第一;煤炭資源與中美同為煤炭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之一;想找石油?巴庫的油田還沒采完,在西西伯利亞大沼澤下又找到了以秋明為代表的眾多大油田,由于石油天然氣和煤都極其豐富,蘇聯在1986年能源生產總量達22.5871億噸標準燃料,居世界之首,需要金屬和非金屬礦?元素周期表上的幾乎所有礦產在俄國都有發現,而且大部分都較成規模。

所有這些資源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還是石油和天然氣,蘇聯大量出口石油正逢世界石油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其燃料和石油產品出口從1970年的17000萬噸增加到1988年的44 700萬噸。其中,石油為20 500萬噸(超過中國現在的石油總產量),天然氣880億立方米,在全球的原油市場中約占10%。借助油氣出口,蘇聯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的“第三種力量”。這使得即使是美國的歐洲盟國,在面對中東地區在石油市場壟斷地位的桎梏時,也不得不與蘇聯保持了一種微妙的關系,而蘇聯也得以用石油和天然氣為武器,鞏固其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并拉攏西歐國家,分化其與美國的關系。80年代初,美國與歐洲在蘇聯向歐洲輸出天然氣的管道上的爭執很集中的反映了這一問題,美國竭盡全力地阻止這一管道修建的原因就是避免西歐被蘇聯所影響或控制。

可以說,沒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蘇聯根本無法維持自己粗獷而龐大的重工業體系,更不可能以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軍事體系來對抗世界。在冷戰高峰,蘇聯因巨額軍費而虧空的財政很大程度是靠出口石油、黃金等資源來填補。對照當時的美蘇軍費開支的消長,會發現蘇聯軍費開支的明顯增長與本國油氣開發取得了同步進展。1974~1984年,蘇聯僅從出賣石油與石油產品獲得的收入,最保守的估計也達到2700~3200億美元(當時一架最先進的重型戰機,價格也只有2 000萬美元上下)。

而就人口來講,冷戰高峰的70年代蘇聯的人口有2億5000萬以上,到冷戰結束時更是接近3億,僅次于中印這兩個超級大家庭。就二戰的經驗來看,蘇聯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它可以在戰爭早期經受了巨大的兵力損失后,仍然可以重建起一只龐大的軍隊,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為何兵源數量對于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是一項重要指標。當然,要想讓兵役年齡的人口數量優勢發揮出來,需要工業化的支撐,就如在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空有4億多的人口,也無法組織起足夠多裝備精良的軍隊,丟掉了半壁河山。

所以非工業化國家與工業化國家是不能去比兵源人口數量的,指望血肉去對抗鋼鐵或者指望鋼鐵去對抗硅片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有發展層次接近的國家之間,數量方面的差別才更顯得關鍵。

逐漸顯露的差距

說回到蘇聯,其重工業體系建立了,自然資源又是如此豐富,人口眾多且教育程度很高,那么蘇聯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呢?歷史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西方國家在勞動生產率上的

增長逐漸再次拉開了與蘇聯之間在發展層次上的差距,并使得蘇聯最終無法維持與西方的軍事和經濟對峙。

技術的進步有賴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單純幻想著靠政府包辦一切是不可能的,美國的強大就在于它整個社會始終保持著巨大的活力。而蘇聯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國家軍事工業綜合體榨取了國家的主要資源,而民間既沒能積累足夠的社會和經濟財富,也缺乏基本的自由和活力。最終只能主要靠對西方的科技進行跟蹤和模仿,其結果就是技術差距越拉越遠,起初靠更多的資源投入還能勉強維持均勢,但進入80年代后,隨著以信息、微電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興起后,就再也難以為繼。

舉例來說,當美國以B2隱身轟炸機為代表的空中突擊力量使得蘇聯的龐大防空網顯得過時的時候,蘇聯要想重建這一系統就需要天文數字的投入,那么蘇聯經過幾十年壓榨民間財富高積累建立的經濟基礎可以支撐這一切嗎?答案很簡單,不行。

蘇聯在80年代初在工農業的一些大宗產品的產量上已經很接近甚至于超過美國,有些人就產生了一個錯覺,以為蘇聯在經濟實力方面已經接近了美國。事實上,方方面面的劣勢積累起來,是國力遜于美國的蘇聯所無法支撐的。

蘇聯解體后的累累傷痕

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各種論著汗牛充棟,筆者就不深入探討了,下面重點分析這一巨變對俄羅斯國力的影響。

冷戰結束后,蘇聯曾經建立的盟國體系解體、傳統的信仰崩潰、整個國家解體為十五個國家,這方方面面的變化對國力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土地和資源看,俄羅斯的國土縮減為1700萬平方千米,比蘇聯時期減少了500萬平方千米,當然就面積來說減少的固然不小,但剩下的仍然巨大,減少了20%似乎還不是過分嚴重,不過,當我們換個角度看,就不同了。

上篇筆者曾經提到:這失去的500萬平方千米國土主要分布在其西面的歐洲方向和南面的中亞方向以及外高加索方向,這幾部分國土的意義要遠比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要大,失去的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以及東歐六國是歐洲與中亞的重要緩沖帶,提供了重要的戰略縱深,失去它們使得俄國西部國境線后退了600千米,而中亞方向則后退了1000千米。同時因為俄國與東歐連接的領土呈一個向東方逐漸擴大的喇叭狀,國境線越往東方退,邊境線就越長,加之東歐又是大平原,所以今天的俄羅斯西部形成了一個綿延2 000千米、無險可守的國境線,可以說這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

而且,因為失去的這些地區的緯度相對較低,光熱條件較好,比起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帶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所以解體后造成了另一個致命問題:現在俄國的人口只有蘇聯的一半,分裂出去的那14個加盟共和國帶走了1.4億的人口。2009年俄國的人口為1.42億,只相當于德國和法國之和。也就是說,近代以來俄羅斯相對于歐洲諸強的巨大人口優勢已經消失了,現在的俄羅斯就人日而言只是一個比歐洲幾個老牌強國略多的國家。而這個問題因為另一個情況的存在而顯得愈加嚴重,那就是俄羅斯平均年齡的降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口數量的萎縮。根據預測,按照現在的趨勢,到2050年,俄羅斯的人-口將只有1億上下,只相當于那個時候的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只和日本,墨西哥等國相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的2億多人口相當于世界的30 40億人口的十幾分之一,是工業化國家里的第一人口大國,而在未來,它將只占世界的百分之一多,由此也不難想象,俄羅斯將更加依賴自然資源而不是工業,用以維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

那么現在俄羅斯的礦產資源情況怎么樣呢,可以這樣說,還是非常的豐富,但是比起蘇聯時代有所削弱,某些資源的缺陷變大,有些優勢縮小了。我們先看對俄羅斯經濟至關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俄羅斯的石油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在二戰之后依賴的是西西伯利亞盆地的巨大油氣地質構造,這一地區完全處于俄羅斯境內,而且由于人口的劇減,國內需求減少了,可以說俄羅斯在國際油氣資源市場中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損失也不小,主要就是中亞里海地區的油氣資源被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國家瓜分,而傳統產油區外高加索也不再屬于俄羅斯。而天然氣資源則更加集中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這使得未來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供應中地位日益重要。當然,這個優勢地位對俄羅斯來說也是禍福參半,關鍵看國家和民族怎樣使用這個天賜的巨大財富。

蘇聯的重工業分布比較集中,比如其鋼鐵工業有五大鋼鐵基地:烏克蘭、中央區、烏拉爾、哈薩克以及西伯利亞,其它的重工業產業基地分布也大體接近于這種態勢,所以蘇聯解體后,分裂出去的主要是烏克蘭和中亞的部分重工業基礎,但其中高科技和軍工產業由于更多的集中于俄羅斯境內,可以說從硬件上來說,損失還不算太大。真正造成更大傷害的是,蘇聯解體以后長達近20年的混亂和衰敗。

在過去的接近20年的時間里,俄羅斯這個軍事至上思想深入骨髓的國家,面對全球化的商業環境并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健康發展道路。過去“寓民于軍”慣了,現在重新摸索“寓軍于民”談何容易,結果是俄羅斯的民用工業和第三產業并沒有興起,而軍工產業也始終處于勉力維持的境地。不止人員數量大大萎縮,年齡結構老化也非常嚴重,人才和知識的斷層已經形成。根據俄羅斯2006年公布的數據,俄羅斯的軍工行業技術人員的平均年齡已經從80年代的39歲增加到了57歲,可以說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增加新鮮血液,蘇聯建立的很多軍工生產基地已經破敗和消失,如果不是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大批軍工產品訂貨,俄羅斯的軍工產業體系將更加無法維持。

俄羅斯的發展趨向

2000年普京上臺后,俄羅斯的經濟一直保持了一個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有幾年甚至可以說是快速增長,這給了很多人一個錯覺,以為俄羅斯經濟恢復了,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俄羅斯的復興指日可待。甚至很多人開始幻想俄國重拾昔日蘇聯的榮光,再次成為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但這次的經濟危機給了抱有類似幻想的人當頭棒喝,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俄羅斯經濟迅速跌入冰窟。短短幾個月,俄羅斯股指如水銀瀉地般下跌,大批資金外逃,盧布如履薄冰。連國家財政的維持也成了問題,以至于莫斯科的政府機關要帶頭削減薪水和開支。

如果說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有一定偶然性的話,那么俄羅斯發生的這一切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俄羅斯經濟結構的極度滯后和扭曲。普京上臺后,恰逢國際油價結束了90年代的低迷期,從十幾美元一桶一路飆升到了2007年底的140美元,俄羅斯來自石油的收入急速膨脹,這對俄羅斯經濟來講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露,如果政府趁此機會著力調整產

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社會與經濟的活力,那么無疑將獲得更加持續的自我更新與發展的能力。

但是很顯然普京政府選擇了另一條路:普京政府通過對資本家階層的整肅,以各種手段把石油資源重新掌控在國家手中,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提高了薪水、增加了福利,更多的用于“重振國威”,撥給軍隊、增加軍事訂貨、重啟海外的軍事行動……在這一個時期內,俄羅斯確實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俄羅斯人在90年代以來被壓抑的自豪感于是重新被點燃。相應的,普京的個人威望也逐步被抬高到了一個巔峰,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則被逐步收緊,反對黨的空間被壓縮,媒體則被逐步控制,不同言論被一步步限制和壓制,這一切都被短暫的光環所掩蓋,只有少數人注意到了這背后的問題——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于石油美元的注入,而這是非常不安全和不穩定的。

就國際上來看,資源輸出型國家想躍過資源陷阱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國家都會躺在上天賜給的財富上昏睡,如阿拉伯國家,以那么少的人口和那么巨大的石油財富,最終也只是得到了富裕而不是發達,這種不發達的富裕在石油資源枯竭后如何維系呢?而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甚至在發現石油資源后反而在經濟和社會上瀕臨崩潰,這被稱為石油的詛咒。因為過于輕易得到的財富會破壞社會勞動拼搏的進取心,迅速涌入的石油美元造成社會分化和通貨膨脹,對其它產業也會造成打擊。

當然,俄羅斯在工業化的底子上比上述國家要好得多,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石油利潤的走向和分配,也將對國家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上У氖?,普京當政時期并沒有找出更好的方法趨利避害,這次的世界金融危機將各種危機都暴露出來,如今俄羅斯在世界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仍相當單?。好绹紦私鹑诤诵牡奈恢靡约昂接?、信息等高端制造業的頂峰,日本德國等國把持汽車、電器等重化工業,中國等國家在鋼鐵、造船、汽車、家電等中低端制造業全面開花,而俄羅斯呢,誰知道它有什么國際品牌,哪個產業可以引領潮流?能夠作為招牌的只剩下聯盟飛船和蘇27戰斗機等蘇聯的技術遺產。未來俄羅斯的實力取決于其能否找準自己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位置,對內部產業整合與升級,盡快擺脫對石油天然氣收入的依賴。如果能實現,那么憑借俄羅斯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素質較高的人口,仍然可以在大國角逐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俄羅斯的所謂復興仍會是水月鏡花……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俄國蘇聯石油
七顆鉆石
武裝保護蘇聯
石油PK太陽能
假如地獄里發現了石油
霧在做迷藏
哥德巴赫
更正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