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2010-01-08 05:27劉新娥
北大荒文學 2009年12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教材課文

劉新娥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目前的確有許多中學生對語文有厭學的傾向,認為枯燥,單調,對語文沒有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本人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深深感受到,語文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梁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夠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梁就是讓學生走近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理解的差異??傊?教師要扮演好橋梁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與教材交流。

在學一篇新課時,首先應從減輕學生閱讀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

1.在導入新課上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要找準知識切入點,密切聯系學生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設情景設疑激趣。例如,我在教學<<端午的鴨蛋>>時這樣導入:每年的五月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大家談談在你的家鄉是怎樣過端午節的?這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發言,談感受,看學生的學習熱情起來了我隨即把話題一轉,說:“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汪曾旗的家鄉高郵,端午節是怎樣過的?!币还澱n下來,學生始終保持著較濃的學習興趣。

2.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質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新課改下,好的語文課,不是要求語文老師口若懸河,而是要改變“課文闡釋者”的舊形象,創設學習情景,促使學生愛讀書,愛表達,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課,語言交流課。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是教師培養出來的。即所謂有什么樣的老師才會有什么樣的學生?!都で閺V場,大家唱》這個電視節目的開辦,就是因為主持人創設了一種無拘無束的平民化環境,觀眾感到親切,愉悅,積極參與,觀眾喜歡看。在教《俗世奇人》這篇課文時,我讓同學大膽質疑。果然有同學說“盡管這篇課文中表現的是‘刷子李和‘泥人張的‘絕活,但是在當今社會如果不講究人際關系,沒有和諧的人文環境,同樣也不能顯露出來?!睔夥諏捤闪?有價值的問題接連提出來,班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是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得,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就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怎樣才能做好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呢?

1.培養閱讀者興趣,要給學生閱讀自由。比如閱讀內容除了不健康外,不管歷史﹑科技﹑社會等都可以閱讀。

2.做好閱讀指導,如怎樣選書、看書等都要做認真指導。

3.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每天定時閱讀的習慣、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閱讀中提問的習慣等等。

語文教師做好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三、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

語文課,如果老師勤一些,做好這臺戲的組織籌劃,學生就會對語文這門課產生新鮮感。語文要上得生動有趣,老師要有創新精神,要把語文精彩的一面展示給學生。針對有些課文內容較深奧,讓學生感到枯燥,語文教師應該制作一些課件,用豐富多彩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在教《雪》這篇文章時,我制作了三幅畫面:(1)江南雪景圖;(2)小朋友們堆雪人圖;(3)北方雪景圖。我讓學生看著圖說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得特點,通過畫面你能聯想到什么?有的同學說江南雪像江南的美少女,嫵媚嬌艷,而北方的雪像粗獷強健的小伙子,蓬勃有力,有的同學說看到北方的雪景圖,聯想到北方的戰士那種堅強不屈,勇于獻身的精神。學生的思維激活了,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一堂課就這樣輕輕松松的結束了。另外,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出題時多出些主觀性試題,在評價時不要求統一,尊重個性差異,只有這樣學生主體性才會得到體現,學生才敢想敢做。

四、在學習上,做知識的引導者,探究方法的指導者

作為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完成學業,促使其心理和行為發生改變至關重要,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指導策略對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良好的思維習慣及收到好的學習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學生的主動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通過自己的分析、肢解課文,然后把“教學要求”中學生須掌握的東西告訴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記下來,背會,從而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結果是,學生所得的只是教師灌給的機械的、死板的所謂“知識”,而不是通過自己體會感悟來的。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自己學習的欲望,只等著教師課堂上的灌輸,思維滯后,不會自己去理解把握文章,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結果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語文新課程的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教學,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苯處煹淖饔靡巡粌H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更應該加強學法的指導。

五、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點在熏陶、感染。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得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不斷有新的認識,在教改深入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和良好的語文習慣,這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教材課文
教材精讀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背負十字架的勇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