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真道人居理念及其當代價值

2010-03-22 02:52趙衛東
周易研究 2010年6期
關鍵詞:當代價值

趙衛東

摘要:全真道內丹修煉得以進行,需要滿足法、財、侶、地四個方面的條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場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體現在其對修道場所的選擇上。其在選擇修道場所時所體現出來的崇陽、擇靜、取便和尚簡的理念,對于當代社會合理而科學的擇居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關鍵詞:全真道;人居理念;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95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6-0080-05

道教與風水學有極深的淵源,最早的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就曾經談到葬宅的選擇對后世子孫的影響,其云:“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處也,名為初置根種。宅,地也,魂神復當得還,養其子孫,善地則魂神還善也,惡地則魂神還為害也?!爆F存《道藏》中亦存有多部風水學著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成書于唐宋間的《黃帝宅經》和成書于明正德嘉靖間的《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除此之外,《道藏》外諸類書中亦有一些由道士所著或與道教相關的風水學著作。金大定年間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雖然明標“三教合一”,但自王重陽開始,就具有明確的道教認同,而且隨著全真道的發展與興盛,這種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在道教認同感的驅使下,自金末元初開始,全真道就在齋醮科儀、經籍編纂,宮觀制度、信仰對象等諸多方面與傳統道教實現了契接,同樣也接受了傳統道教中的風水學理論。但因為全真道奉行出家制度,所以其風水學理論主要體現在對修道場所的選擇上,

以內丹為主要修煉方式的全真道,對于修道所必須滿足的前提條件有嚴格的要求,清代全真道士黃元吉就曾經談到修道成功所必須具備的內外條件。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卷二中云:

修行人知生死之關,明真假之故,欲窮生身受氣之初那一點虛無元陽,必先向色身中調和坎離水火。適后天水火既調,然后坎中一陽自下而上,離中一陰自上而下,上下相會于虛危穴中,烹之煉之,而先天一氣來歸,玄牝之門兆象矣。此坎中一陽、離中一陰,即內財也。日夜神火溫養,不許一絲滲漏,即積內財也。能向自家身心尋出一個妙竅,即內法也。前言本來人,即內伴侶也。云虛危一穴,即內地也。欲煉神丹,四者豈可不備乎?內之法財侶地,吾已追破。外之法財侶地,諸子諒已知之,吾不再贅。

黃元吉認為,若要修道成功必須具備內外兩個方面的條件,即內、外法財侶地。所謂內法財侶地,即“能向自家身心尋出一個妙竅”(法)、“坎中一陽,離中一陰”(財)、“人受氣成形之初一點靈陽之氣”(侶)、“虛危一穴”(地)四個方面。因外法財侶地的說法早已為內丹修煉者熟知,所以黃元吉在這里并沒有多作解釋,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卻恰恰由對外法財侶地的理解體現出來。

清代全真道士傅金銓匯輯的《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卷二《法財侶地》,對清以前歷代高道有關外法財侶地的言論作了匯總。由此可以看出,法財侶地說在唐宋時期已普遍流行,至元代全真道士上陽子陳致虛時走向成熟,并被后來的內丹修煉者視為得道的必要前提。近世蕭天石先生就曾經說過:“道家修丹,重法財侶地。主陰陽修為者,固不可缺;主清凈修為者,亦莫不然?!庇诖丝梢妰鹊ぜ覍Ψㄘ攤H地的重視。按照《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中的記載和蕭天石先生對法財侶地的理解?!胺ā笔切逕捤枰牡そ浥c口訣;“財”即修道所需要的費用。以上兩者都與人居環境無關,與人居環境有關的是“侶”和“地”兩個方面?!皞H”指修道的外護;“地”指修道的環境。其中,最能體現全真道人居理念的是“地”,所以我們先從“地”講起。

《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卷二輯錄了彭真人、陰真君、真一子、陳摶、呂洞賓等諸多關于擇地的論說,其中引陳摶語云:“莫近丘墳污穢田,亦嫌戰地產人眠。鐘來靈氣方為福,便是求仙小洞天?!庇衷疲骸吧搅朱o處最宜良,或在城中或在鄉。土得厚時丹得厚,妄為立見受災殃?!庇衷疲骸笆乙讼蚰久娉?,兌有明窗對名光。照顧有名人莫曉,暮陰不得閉金墻?!憋@然,在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之前,陳摶等已經對修道場所的選擇有了自覺認識,但王重陽對此并沒有專門的論述,他只是在《重陽真人立教十五論》中的“住庵”和“蓋造”兩部分,間接涉及到了這個問題。然而,從王重陽在修道過程中曾三次更換場所來看,他對于修道環境還是非常在意的。按照金源壽《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的記載。王重陽立志修道后,“于終南劉蔣村創別業居之,置家事不問,半醉高吟曰:‘昔日龐居士,如今王害風?!?《道藏》第19冊,第723頁)醴泉遇仙后,又“于南時村作穴室居之,名日‘活死人墓,后遷居劉蔣村北寓水中坻,凡肆口而發皆塵外句?!?《道藏》第19冊,第723頁)王重陽之所以多次遷移居所,目的無非是為了尋找到一個適宜的修煉場所。

因為早期全真道奉行苦行的原則,對于修煉場所并沒有特別要求,所以在王重陽以及全真七子的現存著作中,很少有人專門談到如何選擇修道場所的問題。但隨著全真道在金末元初的興盛,其修煉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由苦行游方轉變為住觀修持,所以,至明清時期,關于如何選擇修煉場所的理論逐步成熟起來。明代全真道士伍守陽就主張選擇“福地”作為修煉場所,其在《天仙正理》中云:

福地者,不逢兵戈之亂,不為豪強之侵,不近往來之,中,不至盜賊之擾。略近城市,易為饑食之需;必遠樹林,絕其鳥風之聒。屋不逾丈,墻必重垣,明暗適宜,床座厚褥。加以潔精芽茶淡飯,五味隨時,調養口腹,安靜氣體,亦易易事耳,然亦古人之長慮也。

按照伍守陽的觀點,最適宜的修煉場所應該滿足安、靜、便、簡四個方面的條件,“安”即是“不逢兵戈之亂,不為豪強之侵”,“靜”即是“不近往來之沖,不至盜賊之擾”,“便”即是“略近城市,易為饑食之器,必遠樹林,絕其鳥風之聒”,“簡”即是“屋不逾丈,墻必重垣,明暗適宜,床坐厚褥,加以潔精芽茶淡飯”。與伍守陽相比,近世陳攖寧先生對如何選擇修道場所的論述則更為詳盡和具體,其云:

選擇適宜于修煉的場所,須要近山林,遠城市,有終年不斷的泉水,有四季長青的樹木。東南方形勢開展,可以多得陽光;西北方峰巒屏立,可以遮蔽冬季寒冷風。地方民俗要純良,購買用品要便利。又要植物茂盛,才有生氣,最好有松柏杉等類樹木,由針狀葉中吐出特別香氣,人吸入身內大有益處,此種樹木皆要成林,香氣散布,始覺濃厚,稀疏幾株,無濟于事。

以上可以看出,全真道選擇修煉場所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充分體現了全真道的人居理念。

1、崇陽

與傳統風水學一樣,全真道在選擇修煉場所時,亦把陰陽理論視為首要原則,視陽地作為最適宜的修煉場所。所謂“陽地”主要是就地理方位和周圍環境來說的,按照傳統觀念,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水之南、山之北為陰。全真道宮觀大多選擇背山面水之地,即是遵循了這一原理。全真道以陽地為修煉之所,是對傳統道教風水理論的繼承,《太上秘法鎮宅靈符》云:

謹按《上元經》云,昔漢孝文皇帝問天老曰:“人家謂有三愚之宅者何?”天老答日:“三愚之宅者,其宅前高后低者為一愚,北有流水者為二愚,東南高、西北平為三愚?!?《道藏》第2冊,第180頁)

其中之所以視北有流水者為愚宅,就是運用了水北為陰的理論。但全真道之崇陽,不僅僅是對傳統道教

風水理論的繼承,而且還是其內丹修煉的需要?!剁妳蝹鞯兰吩疲骸凹冴幎鵁o陽者,鬼也;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痹谌娴揽磥?,仙是純陽而無陰的,而人則陰陽相雜,人若想修煉成仙,就必須煉盡陰滓,還純陽之體,并把這一過程稱之為“取坎填離”。從具體修煉程序上來說,這一過程又可以稱之為“水火交媾”。心屬火,為離;腎屬水,為坎。離中一陰為真陰,坎中一陽為真陽。在離中真陰與坎中真陽的帶動下,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交媾。結成大丹。藉于以上理論,全真道修煉者視陰氣為修煉之障礙,主張在修煉過程中要盡量避開戰場、醫院、墓地等陰氣較重的地方,前引陳摶所云“莫近丘墳污穢田,亦嫌戰地產入眠”就是遵循了這個原則。

2、擇靜

全真道內丹修煉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活動,稍有不慎,就會給修煉者帶來生命危險,而對修煉者造成影響的無非有內外兩個因素。內在的因素即是修煉者本人的私心雜念,當年馬鈺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王重陽云:“挈丹陽居昆崳山煙霞洞,因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頭痛。其痛不可忍,有若斧劈。令其下山,在家調治,其痛愈甚?!?《道藏》第25冊,第782頁)“心未死”即是指私心雜念太重,而王重陽給馬鈺開的藥方也無非是“清靜”二字,其云:“清凈修行合上真,敢將此語昧天神。為公不信偏頭痛,顧我無緣正法親?!?《道藏》第25冊,第782頁)并要求馬鈺“斷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道藏》第25冊,第780頁)。內在的私心雜念卻是由外在的干擾所引發,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云: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奔偃缤庠诃h境不安寧,修爍者就很難獲取內心的清靜,所以,全真道在選擇修煉場所時,往往選擇幽靜之地。

3、取便

全真道內丹修煉,既然以滿足法財侶地四個方面為前提條件,那么,有伴侶同修共證就是修道所必須,按照陳攖寧先生的觀點,五個人一起修道最適宜,“所謂五個人,乃最合適的道友二人或三人,傭工人或一人,連自己共五人?!庇羞@么多人生活在一起,自然就需要很多的生活給養,假若躲進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這一點就很難滿足。正因如此,伍守陽才強調要選擇那些“略近城市,易為饑食之需”的地方作為修煉之所,陳攖寧先生亦主張修煉場所“購買用品要便利”。雖然按照擇靜的原則,修煉場所距離城市越遠越好,但為了能夠及時補充生活給養,修煉場所又不能過于偏僻。調和以上兩點,全真道在選擇修煉場所時,往往選擇那些距離城市遠近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地方。

4、尚簡

王重陽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云:“凡出家者,先須投庵?!?《道藏》第32冊,第153頁)要求出家的全真道士必須首先投庵。早期全真道雖然主張出家住庵修行,但因奉行苦行的原則,反對居住和建造豪華宮觀。王重陽云:

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只修外功。不修內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道藏》第32冊,第153頁)

王重陽之所以反對居住在豪華宮觀,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修內重于修外,二是建造豪華宮觀會斷地脈、取人財、損己福。馬鈺嚴格遵守其師規定的蓋造原則,終生堅守“茅屋不過三問之戒”。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語錄》卷二云:“昔丹陽師父初立教法,以去奢從儉、與世相反為大常,凡世所欲者舉皆不為,只緣人多生愛欲不休,以至迷卻真性而不能復,故有道伴不過三人,茅屋不過三間之戒?!?《道藏》第33冊,第162頁)馬鈺不建豪華宮觀的原因與王重陽基本相同,也害怕建庵會傷地脈、害生靈、損己福,其云:

馬風子,創置屋三間。動土興工經一載,殺傷螻蟻命須還。死墮鬼門關。錯中錯,追悔亦應難。造下業緣須受苦,刀山劍樹定躋攀。怎得列仙班。(《道藏》第25冊,第462頁)

丘處機也繼承了王重陽、馬鈺住庵尚簡的原則,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語錄》卷二中又云:

嘗記師父(丘處機——引者注)初入長春宮,登寶玄堂,見棟宇華麗,陳設一新,立視良久乃出,眾邀之坐,不許。此無他,亦恐消其福也。(《道藏》第33冊,第163頁)

全真道選擇修煉場所堅持的崇陽、擇靜、取便、尚簡四個原則,雖然是出于內丹修煉的需要,但因充分體現了全真道的人居理念,所以對于我們今天選擇居住環境,亦富有借鑒價值。陽地一般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空氣暢通,陽光充足,這正是最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大城市核心區域人口日益密集,雖然有諸多方便,但噪音超標、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問題,使它不再是最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更多的人開始由城市走向鄉村,選擇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城郊作為居所,這與全真道擇靜的人居理念正相符合。如果選擇居住在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深山僻地,雖然獲得了清靜,但因遠離學校、醫院、商場等現代生活所必備的設施,也會大大地降低生活質量。按照全真道的人居理念,要解決這一矛盾,應該選擇那些既能擺脫大城市的喧囂,又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的地方,生活便利已經成為人們擇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選擇好了居住環境,就需要營造新居,這個時候全真道所提倡的尚簡的人居理念就排上了用場?,F在許多人在營造居所時往往陷入一個誤區,以為房子越大越好,裝修越豪華越好,而實際則不然。人居環境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文化、教育、醫療、運動、休閑、消費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活質量并不僅僅體現在房子的大小和裝修是否豪華上。若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一味追求豪華住房,不僅會使自己陷入經濟困境,而且還會引發諸如衛生清潔、物業費用、裝修污染、安全保障等各種各樣的困擾,假苦能遵循全真道所提倡的尚簡的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住房,自然會避免以上各種問題。

除此之外,人居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法財侶地中的“地”主要涉及的是全真道對修煉場所周圍自然環境的選擇,而其中的“侶”則是內丹修煉者自覺營造的最適宜的人文環境?!兜罆回炚鏅C易簡錄》卷二引上陽子言云:“求財求侶煉金丹,財不難兮侶卻難。得侶得財多外護,做仙何必到深山?!痹趦鹊ば逕捳呖磥?,煉丹必須要有侶相伴,而且尋找侶比財更難。王重陽在《重陽真人立教十五論》中對于尋道伴之難有所說明,其云: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與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舍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干打閧,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道藏》第32冊,第153頁)

王重陽認為,選擇道侶應該先擇人而后合伴,而擇人的標準有三個,即明心、有慧、有志。明心即心地明徹,明心之人其心不被外景干擾;有慧即有悟性,有慧之人其性不愚濁;有志即有志氣,有志之人善始善終,有所為有所不為。本著以上三條原則,王重陽在終南山修道時,選擇了和德瑾和李靈陽作為道侶?!督鹕徴谙稍聪駛鳌ぶ仃栕印吩疲骸肮镂辞?,棄活死人墓,與和玉蟾、李靈陽結庵于劉蔣?!?《道藏》第3冊,第372頁)

全真道對于道侶的選擇如此嚴格,原因是在修煉的關鍵時刻,道侶直接掌握著修煉者的性命,假若選擇不慎,不僅無補于內丹修煉,而且還會貽害自身。論志煥編《盤山棲云王真人語錄》引王志謹言云:

初心出家,未能獨立,須仗叢林,或結道伴,遞相扶持,不至偏頗。然有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志節,煉心地,究罪福,絕塵情,逍遙方外,同志相求,遂與為友,此等謂之云朋霞友也,以其心與云霞相似,塵事礙他不住故也。又有習學經教,琴書吟詠,高談闊論,褒貶是非,此等謂之良朋知友,以其雖不煉心,亦不能作惡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看經典,不顧罪福,出語乖訛,作事狂蕩,觸著一毛,便起爭斗,夸強逞俊,恃力持勝,欺壓良善,相率成黨,此等之人謂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謝之后,各有安置去處,隨其功業,各得受報:其云朋霞友,升入無形,游宴玉京,或為神仙,或為天官;其良朋知友,塵心未盡,不出人倫,往復受報;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養,全無功德,填還口債,或墮酆都,或墮旁生,輪回苦趣,若到如斯,悔之何及?聰明達人,細細思之,各尋長便。(《道藏》第23冊,第719-720頁)

王志謹把道伴分為三等,即云朋霞友、良朋知友、狂朋怪友,以此三等人為道伴,將有三種不同的結果。以云朋霞友為道伴,有助修行;以良朋知友為道伴,雖無助修行,但無害于己;以狂朋怪友為道伴,不僅無助修行,而且還會貽害于己。顯然,王志謹認為,最適宜的道伴應該為云朋霞友,而識別云朋霞友,就是要看他是否能夠做到“有志節,煉心地,究罪福,絕塵情”。人文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具有決定性作用,正因如此,古代才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了自身生活的安寧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在選擇居住環境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人文環境的問題。全真道內丹修煉過程中選擇道伴,實際上就是有意識地營造一個適合修煉的人文環境,其在選擇道伴時所遵遁的原則,對于我們今天擇鄰而居亦具有啟發意義。

責任編輯:林忠軍張文智

猜你喜歡
當代價值
河南民俗體育“獅子爬天橋”的當代價值初探
讓長征精神照亮“新長征”征程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反杜林論》中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意義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