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貴和思想的哲學解讀

2010-04-03 06:58韓美群萬漢峰
關鍵詞:陰陽儒家事物

韓美群,萬漢峰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貴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主導精神,理論界一些學者通常從政治、倫理、道德等層面對其進行片面的詮釋,認為儒家貴和思想取消斗爭與矛盾,缺乏發展觀念,是封閉、消極和保守的調和主義與折中主義,在整體上是落后與腐朽的。事實上,囿于時代條件,儒家貴和思想雖有不足之處,但其蘊含的積極、合理的因素仍值得我們挖掘與發揚。本文將從哲學的視野對儒家的“和”這一哲學范疇進行多維反思和透析,一方面對現有若干流行的觀點加以辨析和澄清,另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理論予以重新闡釋,并賦予其時代新義,創建新時代的和諧觀。

一、和:事物生成與發展的本因

何謂“和”?這是理解儒家貴和思想的基礎和前提。和,甲骨文即“龢”,從象形字的字形構成來看,“龢”由人、房屋、籬墻、莊稼共同組成,這一字形本身“猶如一首形象化了的田園詩,其中洋溢著一種生活的諧和感”。[1]《說文》中指出,“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笨梢?,“龢”字本身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其本質關系是一種不同要素的相互配合、協調,如同“和五音以悅耳”的美妙樂曲?!昂汀弊鳛椤褒槨钡暮唽懽凅w,從詞源意義上講,是從聲音之和、和羹之和、嘉禾之和等不同要素的有機結合中抽象出來的,它是人們對于事物辯證性質的一種感性反映。

明確地把“和”提升到精神本體亦即世界觀高度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史伯從分析周朝政治上的種種弊端入手,最后從哲學上概括出了“和”、“同”的概念,并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重要命題,指出了宇宙萬物生成和發展的本因和根據。史伯在回答周為何必然衰敗時指出:“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這里,史伯把“和同”作為國家興衰成敗的標志,認為周王“去和而取同”,必然導致周的衰敗。按史伯的觀點,“和”作為一種過程,就是“以他平他”,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和”作為一種結果,是以差異為條件的地位不平等的矛盾事物所達到的一種狀態。而“同”是“以同裨同”,它的結果永遠只是單一事物的無限反復。正如同一音調不成音樂,單一的調料調不出美味一樣,“同”只能導致事物的衰亡,“和”才是萬物產生的本源和動力。史伯之后,晏子與齊景公也就“和”與“同”進行了討論,晏子向齊景公解釋和與同的區別時,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韧踔疂逦?,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的這段話,將史伯的“以他平他”的“和”,進一步發展為“一氣,二體,三類,……”等不同事物之間的相輔相成與“清濁,小大,短長,疾徐……”等對立事物之間的相反相成兩種關系。

從總體來看,無論史伯或晏子對“和”、“同”的理解在質上都是一致的,他們不僅用“和”的觀點來解釋宇宙萬象,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和”的合理性和普適性,而且把“和”與“同”對立起來,深入到事物的內部,揭示了事物和諧體構成的本質根源和本質規律,因而得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一普遍性的哲學命題。這一命題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其主要意義是闡明了“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差異要素的有機結合,它具有差異性、有序性與和生性等主要特點,是萬物生成、發展的內在根據?!昂汀钡倪@一重要哲學思想,是儒家貴和思想產生的理論前提。荀子曾指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易傳》指出:“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交鞲,萬物始生?!?《易傳·系辭下》)王充也指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陰陽合,則萬物育?!?《論衡·宣漢》)這些都是說,天地、陰陽、男女等異質要素按一定規律有序的結合,就能充滿生氣,育生萬物??梢?,儒家的這些論述與史伯和晏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說明了“和”是萬物生衍的根本依據,是事物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規律。

二、和合:對立與調和的辯證統一

在中國早期文獻中,“和”字單用,以字為詞。至春秋時期,“和”與“合”并用,“天施地化,陰陽和合”(《辭源》),構成“和合”范疇?!昂秃稀奔础昂汀?,如前所述,“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差異要素的有機結合。這里的“統一”與“結合”是“‘對立面的統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平衡、協調、互涵、互補、互動、互依的動態的和合辯證關系”。[2]具體來說,它包括這樣幾層內涵:

其一,和合體在性質上包括陰陽正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在地位上有主輔之分。儒家所言“和合”主要包括三類關系的和諧,一是“一”與“一”的對立統一關系,二是“一”與“多”的多樣統一關系,三是“多”與“多”的系統統一關系。但無論哪一類和合體,從性質上來講,都包括陰陽正相對立的兩方面特性,即“無物不陰陽?!?《語類》六十五)張載曾用“太和”來說明這種狀態,他指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這就是說,“太和”之氣蘊含了浮沉、升降、動靜等一系列矛盾,它們因相因而相感,因相感而相成。同時,和合體中陰陽兩種不同的性質,在不同條件下地位又是不同的,有主輔之分。王弼曾指出:“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主矣。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周易略例》)這說明了陰與陽在具體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封建社會,這種思想還被推及到倫理及政治生活中,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春秋繁露·基義》)按陰陽之道,君、父、夫處于主導地位,臣、子、妻處于次要地位。這一思想雖然是為封建專制的神圣統治而服務的,但它關于對立事物的統一及其主輔之分的認識卻具有進步意義。

其二,和合體所包括的陰陽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調和與統一。首先,陰陽相互對立主要指陰陽之間的矛盾相互沖突、排斥和分離,而這種矛盾往往又是不可調和與此消彼長的。正如程顥所說:“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減?!?《語錄》十一)朱熹也有類似論述,他說,“天地間無兩立之理,非陰勝陽,即陽勝陰,無物不然,無時不然?!?《語類》六十五)其次,陰陽兩方面相互調和與統一是指陰陽相互依存、滲透、補充和轉化。相互依存是說陰陽兩方面沒有此方,也就沒有彼方,反之亦然,張載曾指出:“兩之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張載《正蒙·太和》)這里的意思是,無孤陰也無寡陽,陰陽總是相依相存。陰陽相互滲透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又復有陰陽。朱熹曾說:“統言陰陽只是兩端,而陰中自分陰陽,陽中亦有陰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雖屬陽,而不可無陰;女雖屬陰,亦不可謂其無陽?!?《語類》九十四)不僅如此,陰陽之中內含的陰陽還可以無限分解,以至無窮。陰陽“每個便生兩個。就一個陽上,又生一個陽,一個陰。就一個陰上,又生一個陰,一個陽?!辈⑶疫@種“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于無窮,皆是一生兩爾?!?《語類》六十五)朱熹的這些話雖然建立在樸素的純思辨的基礎上,但其中也包含了進步的因素,即陰陽相互包含和相互滲透。陰陽兩個方面,“陽代表能動的、剛健的、進取的、外向的、開放的、活躍的方面,陰代表受動的、柔順的、退守的、內斂的、閉合的、沉靜的方面,從外在的差異和對立來看,它們之間恰恰是相互排斥和相互沖突的,但是,從其內在的有機的統一來看,它們之間又恰恰形成一種互補互濟的關系?!盵2](P79)同時,陰陽對立的兩方面還可以互相轉化?!俺鲒と脍?,新故更代,陰陽迭循,清濁相廢;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已用者賤,當時者貴;天文地質,不易厥位”(《太玄文》)。因此,對立面相互轉化是顯而易見的,當事物在一個方向上變化發展,達到一定限度,就會轉而其相反,但如果沒有達到一定限度,就不會轉化?!瓣柌粯O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芽”(《太玄摛》)。因而事物的轉化是以“極”為條件的,并最終會達到平衡與統一。

其三,在和合體中,陰陽兩方面相互對立是手段,相互統一與和諧是最終趨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義證》中,融合陰陽、五行的思想,指出:“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下之所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边@里主要強調天地萬物生于和成于和、始于中止于中,提出了和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問題。不僅如此,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義》中,直接列舉了一系列的和合對立的兩面,明確提出了和諧的必然性,他指出:“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惡,不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币虼?,和合體陰陽相對、互補互濟,從而孕育了整個自然的此消彼長、和諧一致與生生不息。

從以上對“和”、“和合”的內涵及本質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和”、“和合”并不是無差別的專同與均一。相反,在內容上它包括了不同的事物及異質要素;在表現形式上它包括不同事物及對立要素之間的相反相成、對立和統一。所以,儒家的貴和思想并沒有排除斗爭與矛盾,那種認為儒家貴和思想取消矛盾和差異,只講和諧不講斗爭,是一種抽象與消極的思想,恰好是對儒家貴和思想的誤讀。

三、權變:發展觀的高度概括

儒家貴和思想理論致思的重點是陰陽對立面的平衡、中正與和諧。但這并不是說它就不講矛盾,不重視發展,完全就是封閉、消極和保守的思想。事實上,和合體中陰陽兩方面通過積極揚棄、反思和權變,最終會走向自我的否定和更高層次的和諧,從而推動事物的進步和發展?!扒雷兓?,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易傳·彖辭》),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變化中才能協調、和諧與發展。

儒家權變思想主要表現在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在自然界,新陳代謝是永恒不變的宇宙通則,運動變化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基礎和前提?!白釉诖ㄉ显唬骸耪呷缢狗?,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宇宙就像一條運行不止的大河,“流而不息,合同而化”(《禮記·樂記》),變化不已。自然界之所以此消彼長、生生不息,其必然性與合理性在于自然界中的自發的自組織和自協同功能,張載曾指出:“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氤氳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參兩》)這里的意思是,聚散、升降、氤氳等相蕩、相求、相揉而有序,從而推動事物的發展。王夫子繼承并發展了張載的氣一元論,指出:“升降相求,陰必求陽,陽必求陰,以成生化也?!?《張子正蒙注》)就是說,陰陽的互補互濟、協調一致是事物賴以變化和發展的內在根源。因此,儒家和諧思想是權變過程中的相對平衡、協調和有序狀態,是動態之和,是變中之和,是開放與積極的和諧。

在社會領域,儒家將天道推及人道,以人道效法天道,認為革故鼎新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權變是天、地、人的共性?!抖Y記》中指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盤銘》)其意思也是要遵天命革舊更新。特別指出的是,儒家強調革新與權變,并不是革除一切來重建新事物。相反,儒家主張有因有革、有經有權,主張繼承前人積極的文明成果??鬃釉赋觯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繼周者,雖十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可見,孔子并不主張因循舊制,而是認為應對其有所“損益 ”,即把變革與繼承、繼承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具體制度方面,儒家主張有因有革,有經有權?!洞呵锕騻鳌せ腹隆分赋觯骸皺嗾吆??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敝祆湟苍f:“經者,道之常也;權者,道之變也?!?《朱子語類》卷37)這就是說,在制度、倫理和道德等方面,權、變要與因、經、常相結合。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儒家的權變思想是對發展觀的一種高度概括,它要求我們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時,既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也不好高騖遠、脫離現實,而應審時度勢,因革結合,促進事物協調發展。這對于我們今天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四、貴和:處理自然、人、社會等關系的價值原則

和諧是人類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從價值觀上來看,儒家貴和思想倡導人們自覺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際關系及際外關系,以實現天、地、人的和諧一致。

其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出人應與天地萬物和睦相處,尊重自然、適從自然??鬃釉唬骸按笤請蛑疄榫?!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論語·泰伯》)孔子的本意雖然是頌揚堯帝則天愛民的政績,但其中蘊含的效法天地自然的思想卻不失現代價值。北宋張載概括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并將其上升為一種文化理念。他說,人應該“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集》),最終都是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然始終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中國社會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扒Q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率,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這就是說,包括人在內的天地萬物都是平等共生的。以這種博大的胸襟,視天地萬物于一體,平等、整體地觀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和諧價值觀。

其二,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主張人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具有平等性,強調人的社會價值,重視人們間的禮儀與謙讓,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中國古代主要通過道德修養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仁、愛、禮、恭、信、忠、孝等道德規范來實現人倫社會的和睦、團結與協作。仁愛思想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仁的實質是愛人,所謂“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就是以廣博的愛心對待每個人,而當你愛別人時,別人也會愛你?!皭廴苏?,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學而》)。這種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愛精神,是社會和諧的根基。

其三,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主張身心和諧或神形合一,即個人應保持平靜、悠然、恬淡、寡欲的心態??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論語·雍也》),這是達到個人身心平衡的重要原則。孟子指出,“存其心,養其性”,“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孟子·盡心上》),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比較好的修養,能夠保持內外和諧,才能安身立命。除了中庸之德、存心養性之外,一個人要保持身心和諧,還應做到平和與寡欲??鬃釉f:“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而》),它要求人在處理自身的欲望時,應保持平和與謙讓的態度,做到知足常樂。所以,一個人只有做到神形合一、身心和諧,才能以開闊的心態化解世俗的隔閡與不和諧,形成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五、中和:重要的思維方式

中和思想,又叫中庸思想。我國學術界有些學者認為應以中和思想來替代和合、和諧思想的稱謂。我認為,和合、和諧與中和、中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又有區別。和合、和諧主要是從世界觀上講的,而中和、中庸則主要是從方法論上講的。在方法論上,中和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它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關于適度原則的思想是一致的。我們過去認為中和、中庸思想是調和主義、折中主義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中庸》中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碑斚才返惹橛谎员碛谕?,而是內斂于心,稱為“中”;而當這些七情六欲需要外露,但皆顯露為中節而合乎禮儀者,稱為“和”??梢?,“中”與“和”是不可分割的,“中”是達到“和”的方法,“和”是“中”的目的和歸宿?!疤斓刂埔?,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于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為不失”(《春秋繁露·義證》),這里指出了“不和”、“不中”是天地人之間存在的必然現象,都可以因時而用,即當用中和者用中和,當用不和者用不和,但不和之用又不能絕對化和無限發揮,因為事物最終還是會走向和諧。這是對中和思想更全面、更辯證和更切實際的認識。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中”來達到最終的“和”呢?儒家通過歸納,提煉出了一種達到和諧的方法論,即中庸之道,主要指做事不偏不倚,亦即人的情感、行為等自覺控制在恰如其分的道德范圍內,而不是將其形而上的維持在事物絕對的中度。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直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遺書》)中庸之道也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的準則的方法和途徑??鬃诱J為,在認識上不懂得“道”的適用范圍和時空限度,在行動上就會出現“過”與“不及”左右搖擺的錯誤?!暗乐恍幸?,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在孔子看來,達到和諧的關鍵是,要懂得道的度量界線,才能“執其兩端而用中”,否則,“執中”、“用中”就是一句空話。

那么如何認識道的這種度量界線呢?孔子提出了“扣其兩端而竭焉”的研討方法。他曾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第九》)所謂“扣其兩端”,就是指將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反復推敲、比較,把握事物兩端的度量界線,然后采取正確的行動,以防止極端化的錯誤,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執兩用中”。例如,孔子曾談到的“勇敢”、“直率”等就有一個度量界線的問題,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薄墩撜Z·泰伯第八》事實上,任何一個事物的兩端都有一個時空限度,超越了這個限度,哪怕只走出一小步,都會向其反面轉化,出現“過”與“不及”的情況。

總的來看,中和思想所包含的中庸方法,要求我們在思考問題和處理矛盾時應遵循“道”的原則而不偏離,防止和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顯然這種思想與折中主義和調和主義有著本質的不同。同時,中庸之道所追求與崇尚的和合,在本質上是一種包括差異的、動態的、辯證統一的和諧狀態,這也與折中主義、調和主義沒有太大關系。因此,如果撇開儒家所堅守的禮儀制度、倫理道德和政治觀,從一個純哲學的視角來考察其中和思想的話,我們會發現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仍具有積極的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1]修海林.古樂的沉浮[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169-172.

[2]左亞文.和合思想的當代闡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1.

猜你喜歡
陰陽儒家事物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美好的事物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服藥先分陰陽
奇妙事物用心看
法于陰陽
論朝醫體質學的陰陽論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