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世界文學階段的比較文學
——第五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綜述

2010-04-05 13:53
當代外語研究 2010年9期
關鍵詞:比較文學文學世界

汪 沛

(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春,130021)

中美學界期待已久的第五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于2010年8月12-14日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主辦,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和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協辦。本次會議討論的主題為“走向世界文學階段的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ward the Stage of World Literature)。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文軍代表校領導出席開幕式并致歡迎詞,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謝天振宣讀了會長、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的賀信。樂黛云在賀信中強調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會議的歷史性作用和在當前的意義,同時也深情地回顧了中美比較文學的前輩學者錢鐘書、楊周翰、楊憲益、王佐良、厄爾·麥納、劉若愚、白芝、余寶琳、歐陽楨等對建立這一卓有成效的中美文學學者雙邊對話機制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她衷心預祝此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詞的還有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比較文學學會主席、耶魯大學波德·懷特·豪森比較文學講席教授蘇源熙、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美方代表團團長戴維·戴姆拉什以及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葉舒憲。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會副會長、中方代表團團長王寧主持。開幕式之后,王寧和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厄灣分校杰出研究教授希利斯·米勒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分別就下列論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1)全球化與世界文學的存在;(2)文學疆界的擴大和建構世界文學的意義;(3)翻譯在重建世界文學中的能動作用;(4)用英文和中文重寫世界文學史的可能性探討;(5)什么樣的作品應被視為世界文學?(6)如何確定評判世界文學的標準?(7)后殖民寫作對重建世界文學的貢獻;(8)華裔美國文學對經典重構的貢獻;(9)在文學受到嚴峻挑戰之際有無必要編輯世界文學選集?等等。當然,在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和討論中,還涉及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話題,諸如網絡文學的崛起及其對民族/國別文學和世界文學構成的挑戰,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和批評性接受,以及指向全球化的多樣化趨勢的世界文學的多種形式,等等。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試圖在一個廣闊的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學的語境下檢視中國和美國的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最新發展,分別通過世界文學在中美兩國的教學和研究中出現的諸理論問題,探討新的文學史編寫和世界文學選的編選策略。這對當今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代表們充分意識到,雖然一次學術研討會不可能對所有的理論問題均達成共識,但至少通過直接的對話、討論乃至爭鳴,在下面幾個方面取得了相對一致的意見。

首先,大家認為,世界文學已經不再是最初歌德所構想的那樣,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想象,在當今時代它已經成為一個令我們無法回避的審美現實,但同時世界文學也依然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希利斯·米勒在談到世界文學面臨的挑戰時指出,新的全球化的世界文學時代已經(再次)來臨,他為世界文學大計的實施而歡呼奔波?,F在人們所談論的世界文學已經大大不同于歌德當年對這一術語的構想,現在的世界文學語境包括當今全球化的諸多方面: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和文化互動;史無前例的旅行和移民;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全球性鏈接所導致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由人類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電信技術諸如計算機、手機、電郵以及因特網史無前例地將全世界的人們越來越緊密地連接起來。在全球化的時代,閱讀“文學”時并不一定要通過印刷本的形式,因此世界文學至少面臨著來自三方面的挑戰:1)翻譯的挑戰;2)再現的挑戰;3)對“文學”界定的挑戰。這三個挑戰不僅使得世界文學這個話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使得我們重新思考世界文學之含義。王寧的發言與米勒的觀點相呼應。他認為,歌德所建構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概念早先確實帶有某種烏托邦的色彩,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其闡釋為全球化在文化領域上一個自然的結果。目前這個概念已經具有文化全球化的含義。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世界文學已經從早先的一種“烏托邦”式的想象逐步發展演變成為一種審美現實。香港城市大學的張隆溪則認為,王寧對世界文學的描繪依然帶有很多理想的成分,要想使其真正成為現實,仍然有待于新的建構。

其次,世界文學是一個可以經過不同建構和討論的開放的不確定的概念。不同作家和批評家心目中的世界文學顯然不盡相同。因而在戴維·戴姆拉什看來,世界文學主要指的是文學的生產、翻譯和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而不是指其經典意義。他認為,文學必須是虛構的、美的和有價值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世界文學又是一種另類的話語。不同作家從超越他們自身文化的廣闊的文學世界中提取素材,以便創造出不同于他們自身文化中可見到的一種另類話語。這樣看來,文學創作、閱讀和欣賞在今天實際上已經大大超越了作家和讀者自身的文化。他甚至以《約伯書》、19世紀越南的故事以及不同國家的當代世界音樂為例來證實,這些作家是如何建構另一種話語的。在他看來,作家們的嘗試實際上消解了所謂單一的世界文學之宏大敘事的神話。

耶魯大學蘇源熙的發言實際上已經涉及了世界文學史編寫的問題。他認為,僅僅談論“世界文學”使得我們把文學想象為一種空間意義上的拓展。這難道是一種理想的知識運動嗎?對于該問題的思考,有必要作兩方面的考察:其一,這一思考的習慣很難與人們現存的關于文學具體性的觀念相調和;其二,通過文學翻譯和跨文化闡釋而達到的語義與文化層級的交互作用對單一的文學所必然走向的范圍拓展觀念設置了一定的障礙。他同時還探討了中國語境下出現的不同形式的世界文學現象。張隆溪則試圖將狹隘的帶有鮮明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的詩學范圍拓展為一種范圍更廣的世界性和普遍性詩學。按照他對這樣一種詩學的建構,雖然它仍然是一個始自亞里士多德對希臘史詩和悲劇的哲學討論的著名術語和概念,但在一個更廣大的世界文學語境下,已經包括了非西方文學作品,因此我們今天仍然可以提出不同的理解。我們甚至可以提問:定義詩學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它能夠探討何種批評論題?它能從世界上各種文學傳統中獲得什么樣的資源?在古代世界,東亞和南亞都有著特征鮮明的文學表現傳統,其強調的重點和批評的概念都不同于西方的希臘-羅馬傳統。因此,如果我們從一個廣闊的跨文化視角重新思考詩學的話,就能夠使我們得以去重新建構一個涵蓋西方和非西方文學理論的新的世界詩學。因而就這一點而言,還有更多的理論問題亟需探討,以便我們不僅能夠對西方傳統的詩學有更深的理解,同時對包括整個世界的詩學都有所理解,因為后者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并且在世界文學的概念中有著界定清晰的批評作用。

如果我們說張隆溪主要是從理論的視角提供另一種世界詩學的理論建構的話,那么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查明建則試圖證明,在挑選哪些作品適合翻譯出版方面存在著某種權力話語的干預作用,這一點在中國尤其突出。他以翔實的數據向大家表明,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經歷了對文學翻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干預。在那些年代,翻譯主要服務于政治,這無疑影響了對翻譯作品的選擇和世界文學內容的確定。而自從80年代以來,由于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少了,翻譯標準的確立主要依據文學性,這樣便形成了中國語境下的新的世界文學譜系。中國的翻譯家以極大的熱情翻譯了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而相比之下,曾經被奉為現代世界文學經典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無產階級文學則被放逐到了邊緣的境地。因此,翻譯實際上起到了重構不同形式世界文學的作用。謝天振和史志康的發言也以豐富的翻譯經驗研究例證證明了這一觀點。他們試圖指出,每一個國家/民族都在特定的歷史時刻有著自己的世界文學繪圖,因而世界文學版圖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者及其文學翻譯。當然,關于外國文學史的一些學術著述也作出了同樣的貢獻,但在很多情況下這樣的貢獻只是限于學術圈內,并沒有對廣大讀者產生廣泛的影響。對廣大讀者而言,翻譯者需不懈努力方能得到他們所期望的世界文學繪圖。

另外,與會專家學者還討論了根據某種特定標準來編選世界文學選集的必要性。如果世界文學仍然帶有不同民族/國別的經典文學之含義的話,那么就有必要確立一些標準,以便判斷什么樣的文學作品可以算作世界文學。在這方面,王寧認為,世界文學之所以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版本,與翻譯不無關系。他認為,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屬于世界文學,必須有如下幾個標準:(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時代精神;(2)其影響是否超越了本國/民族或本語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來的研究者編選的文學經典選集;(4)是否能夠進入大學課堂;(5)是否在另一語境下受到批評性的討論和研究。雖然“世界文學”概念的提出得助于中國文學,但中國文學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卻十分邊緣。因此,我們對衡量一部文學作品能否成為世界文學應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這種標準應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考慮到各國/民族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兼顧到世界文學在地理上的分布,即這種標準之于不同的國別/民族文學時又有其相對性。否則一部世界文學發展史就永遠擺脫不了“歐洲中心主義”的藩籬。

哈佛大學的馬丁·普契納作為在英語世界有著很大影響和讀者大眾的《諾頓世界文學選》的主編,則強調指出,世界文學內容的確立要以文學質量為主,換言之,要對文學進行世界性的建構。在他看來,所有的文學都可以被認為是通過詩意而非僅僅是模仿的手段創造的文學世界,因此他提出一個假設:這種創造世界的作用在世界文學中尤為突出,因為世界文學是從世界創世神話開始的,經過旅游敘事最后達到今天的全球化的文學階段。文學世界的創造因此便成了建立文學總體理論的一種嘗試,同時也是探討世界文學的具體方法。他通過聚焦英語文學譜系得出總結:編選一部從密爾頓到斯威夫特直至后殖民小說的世界文學實際上起到了創造不同的文學世界的作用。雖然編輯世界文學選并不一定意味著使世界文學經典化,但實際上卻使得入選的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經典化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謝永平作為一位后殖民和世界主義研究學者,認為最近對世界文學興趣的恢復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當代全球化的進程致使世界文學現象再度呈現于人們的視野,同時也使得僅僅立足于民族文學的狹隘視野變得不合時宜,甚至成為一種幻覺。在這樣一種“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的對照中,用“世界”一詞來修飾作為名詞的“文學”實際上意在表明,作為一個碩大的空間中的有界限的客體的全球,與作為一種關聯、隸屬或共在形式的世界是重合的。當人們說世界地圖時實際上指的是全球地圖。因此可以假設,當人們論證這樣的發展終將削弱世界感時,實際上通過全球媒體和市場而獲得的那種空間的擴散和廣泛性也就導致了一種世界性的、隸屬于同一個分享的世界的觀念的形成。從全球化的物質進程來理解世俗性也就導致了一種對世界文學規范的不完整的理解。北京大學的康士林在發言一開始就描繪了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是如何從初唐時代的玄奘西旅經歷了上千年歷史演變的。他認為,小說的行動聚焦于玄奘的那些有著人類特征的動物門徒的滑稽動作,尤其是孫悟空和豬八戒的言談舉止。這部小說已經牢固地確立了其在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經典地位,因此他發問,《西游記》屬于或者說應屬于世界文學嗎?根據王寧所提出的那幾條標準,它當然應屬于世界文學,因為它在過去的數百年里不僅經歷了翻譯、傳播、文選以及批評性反應等諸因素的選擇,而且也吸引了世界范圍內的批評反應和學術研究。

在為期三天的會議期間,代表們還分別以自己的經驗和研究成果探討了世界文學并提出一些鮮活的世界文學例子。四川大學的曹順慶的書面發言試圖提出一種比較文學的變異研究理論,并認為它將預示著國際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突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馬歇爾·布朗堅持認為,所謂全球主義不過是一種幻覺,我們當中從來就沒有人見過地球的球體模樣。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意識到,盡管全球主義無法演示,但卻勢不可擋。因此無論如何,全球主義以及世界文學肯定使我們更接近于世界其他部分。賓州州立大學的托馬斯·比比通過對尼采《悲劇的誕生》的重新閱讀試圖將他的“舒適”概念與其哲學和文化理論相關聯,此外他還重新評價了尼采對關于世界文學的討論提出的批判性見解。香港嶺南大學的丁爾蘇在發言中把英國湖畔派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中國語境下給予了重新定位。他認為,華茲華斯在過去數十年里經歷了不同的批評性和學術性研究,其地位始終是不確定的,時而被當作經典作家,時而又被排斥在經典的大門之外。今天,隨著人們對生態批評和環境研究的興趣與日俱增,華茲華斯又被重新挪用為服務于新的環境保護事業。上海交通大學的都嵐嵐在對各種世界文學選集中男女作家的不平衡選取提出質疑時指出,暢銷作家羅琳的哈里·波特系列作為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足以促使人們探討下列問題:(1)世界文學的特征;(2)決定一部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諸因素;(3)女性作家對世界文學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的陳靜以討論近年來新崛起的年輕一代網絡作家及其作品開始了她的發言。她認為,沿著這些網絡文學作者的成功故事,我們將發現,作為一種民間話語的網絡文學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新的話語空間,同時也建構了一種虛擬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傳統的世界文學觀念。哈佛大學的尼爾瓦娜·塔努吉選擇厄里克·奧爾巴赫和利奧·斯皮策的理論著作來審視“語境的”和“比較的”分析模式,她認為,奧爾巴赫的“氛圍現實主義”(atmospheric realism)概念應當與斯皮策對“環境”(milieu)和“氣氛”(ambience)這些術語的詞源學研究對照來讀,這樣便能對全球文學史的語境分析實踐提出后殖民主義的批判。

南京大學的何成洲從朱迪絲·巴特勒的性別理論視角出發,討論了幾部中國電影中的性別模擬現象及其在觀眾中的接受情況。他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1)性別操演并不一定是主觀的,但是卻表明異性的規范是任意的和不自然的。(2)與許多別的解釋不同的是,電影被理解成強化了中國當代的異性文化和性別二元論,并非對其提出挑戰。(3)在對這些電影及其接受情況進行重新語境化后,我們便發現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傳統價值體系是影響今日中國性別政治的強有力因素。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魯曉鵬考察了曾經活躍在香港的一個文學詩社,試圖證明香港獨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圍培育了一種超越民族局限的和具有世界主義特色的詩歌。在他看來,這種詩歌在被人們忘卻了半個世紀之后再度復活,亟待翻譯與認可。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的伊利娜·亞歷山德拉·奧利奇則向與會的代表介紹了長期籠罩在意識形態陰影下的羅馬尼亞文學的歷史演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陶家俊在發言中避免使用世界文學這一術語,而代之以跨文化翻譯詩學,并以此考察了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在中國的翻譯。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麥茲·羅森達爾·湯姆森在發言中探討了世界文學研究和教學的規模和范圍,并試圖對這些基本的活動進行劃分和歸類。他認為,界定世界文學的新方式將有助于將教學和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本人最近就受英國路特利支出版社約請將為該社編選一部《世界文學讀本》,將教學普及與研究提高結合起來。臺灣淡江大學的蔡振興嘗試著借助于瓦爾特·本雅明對政治傾向和作為文學品質的技術的討論來對澳大利亞作家理查德·弗萊格南德小說《古爾德的魚書》的生態-社會含義進行定位。葉舒憲在發言中提出了他對宇宙起源神話的人類學分析,并試圖將其與當今關于世界文學的討論相關聯。雖然這些論文并未直接討論世界文學問題,但其方法論卻對學界同行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洞見。

綜觀歷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我們不難發現,本屆會議有以下四大特色:首先是會議的主題和所有安排基本上都由中國學者提出并策劃,從而初步實現了中外文學交流和對話中的中國話語權的主導性轉變。本次會議的兩位主辦人王寧和戴姆拉什均對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理論有著精深的造詣,并掌握多種語言以及廣博的本國和世界文學知識。近幾年來,他們分別由國際著名出版社出版、并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這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多部,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梢哉f此次的中美對話完全是在同一平臺上用世界通行的學術語言英語進行的,便避免了翻譯的錯誤和干預。其次,出席本次會議的中美雙方學者的規格都很高,在以往歷次會議上較為罕見。美方出席會議的除了戴姆拉什外,還有希利斯·米勒和蘇源熙兩位院士,這兩位著名學者與中國學界長期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戴姆拉什和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的另一位教授馬丁·普契納分別擔任蜚聲文壇的《朗文世界文學選》和《諾頓世界文學選》的主編,他們對中國文學的關注無疑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美籍中國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和翻譯講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和考古學院外籍院士張隆溪的出席格外引人矚目,這不僅是因為他的三重文化身份,更因為他曾是出席1983年首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的最年輕的學者。出席會議的中方學者陣容也毫不顯遜色:王寧、謝天振和葉舒憲這三位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身體力行,率先在中國倡導世界文學研究,他們的出席無疑可與美方學者進行平等對話。劉康這位曾擔任過中國旅美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的中方學者,自始至終以東道主的身份參加了此次會議的籌備或主持。此外,國內各主要高校,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等,也派出了比較文學學科的領軍人物出席并發言。再者,會議首次邀請了兩位歐洲學者作為觀察員出席會議: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湯姆森和來自匈牙利科學院的彼德·海居。海居作為蜚聲國際比較文學界的權威刊物《世界比較文學評論》(Neohelicon)的執行主編,和出席會議的另兩位來自美國的正式代表和期刊主編托馬斯·比比(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和馬歇爾·布朗(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一道,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據悉,這幾位國際學術期刊的主編密切關注著各位學者的發言,并委托王寧為其刊物編輯專輯或精選優秀論文發表,從而使中國的人文學者得以在國際論壇上發出強勁的聲音。會議期間,各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共同關心的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廣泛的討論,取得了預期的積極成果。

據悉,第五屆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是中美文學和文化研究學者長期沿襲下來的定期學術交流活動的自然延續。首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于1983年在北京舉行,由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錢鐘書主持,出席會議的中美雙方正式代表各十人,中方代表包括楊周翰、楊憲益、王佐良、周玨良、袁可嘉、錢中文、張隆溪、趙毅衡等,美方代表包括厄爾·麥納、劉若愚、白芝、余寶琳、歐陽楨等。該次會議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在80年代的全面復興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根據雙方協議,第二屆研討論會于198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舉行,已故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厄爾·麥納和已故北京大學英文和比較文學教授楊周翰分別領銜中美雙方的代表團。在其后的漫長年代里,由于種種原因,第三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一直到2001年8月才在北京舉行。美方代表團由當時擔任耶魯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布勞德海德親自率領,中方代表團則由清華大學教授王寧率領。該次會議對于恢復中美人文學者之間的定期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國際國內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第四屆會議由王寧和劉康共同籌辦在美國杜克大學舉行,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和王寧分別代表美中雙方作主題發言。那次會議的議題已經涉及視覺文化問題??v觀這一歷史的發展和演變,我們欣喜地看到,第一、第二次討論會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探討的主要是文學在社會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功用。2001年在北京舉行的會議的中心議題則是“比較文學的全球化”,對前幾次的集中討論比較文學和詩學問題的議題作出了較大的擴展,具備了廣闊的跨學科理論視野。第四次會議則更是將文學研究拓展到對視覺文化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的有效嘗試??梢哉f,此次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這所百年老校舉行,將有力地提升該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和前沿性,并在國內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領域起到領軍的作用。根據會議學術委員會的磋商,初步決定第六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計劃于201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行,屆時中美學者將繼續本次會議的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猜你喜歡
比較文學文學世界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我與文學三十年
比較文學的發展與危機
文學
一部文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