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認識與古籍版本鑒定

2010-04-11 16:20薩枝新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10年1期
關鍵詞:刻書活字墨色

薩枝新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 福州 350003)

1 感性認識的定義

大凡我們認識事物,不外乎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種。感性認識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如眼,耳,鼻等肉體的感觀,對客體產生直接的面對面的印象,它是對客體外表的初步認識。感性認識是基礎,沒有了感性認識也就無所謂理性認識。感性認識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理性認識的質量。因此,對待感性認識不能掉以輕心,須認真以對。

2 古籍版本的感性認識

古籍版本的鑒定實際上是對古籍版本的認識過程。它也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本古籍到手隨即翻閱數遍,頭腦里就要有一種印象,大致對其版本有個判定,這種印象即是感性認識,包括對古籍字體,行款,紙張,墨色,刻書風格等外表特征的感覺,它是通過人的肉眼所產生的印象。在此基礎上,結合理性認識,如查找避諱字,翻閱工具書,分析序跋內容等,從而比較準確地鑒定出古籍的版本。

3 積累古籍版本感性認識的意義

3.1 古籍與現代書籍的版本鑒定方法不盡相同?,F代書籍距今的時間短,且都附有版權說明,版本一目了然。古籍則因其年代久遠,有的書破損嚴重,甚至無頭也無尾,更談不上有牌記和序跋,要鑒定其版本難度較大。我們即可利用平時積累的古籍版本的感性認識從書的字體,刀法,紙張,墨色等方面來鑒定其版本。此法固然一時不能準確地確定該書為某年某地的版本,但亦能初步判斷其為某個階段的版本,這是搞好古籍版本鑒定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3.2 古籍因其所處年代較早,許多都已成為文物。于是就有些不法商人為了謀利,常常在書的版本上玩花樣,新紙染舊的有之,挖改序目的有之,換改牌記的有之,目的就是新本冒充舊本,殘卷冒充全本。當我們發覺某書版本的鑒定條件有矛盾時,就應多幾個心眼,運用平時積累的感性認識,鑒別它的真偽。比如某書的牌記是記載清乾隆年間的,而實際上從紙張,字體,行款上都像是清末的,此時就要從查避諱字,找工具書等其它方面,鑒定其版本的真實。

4 獲得古籍版本感性認識的途徑

4.1 勤,就是要多接觸古籍。版本接觸多了,自然就會融會貫通,辨別出差異。為了能更好地把古籍版本鑒定好,花些時間,費點功夫,鉆進古籍堆里,日久天長,印象自然會加深。只有這樣才能見多識廣,感性認識油然生成。

4.2 細,就是要做有心人。古籍版本的鑒定是一項細活,不同版本古籍的外表特征差異有時是很細微的。譬如一本古籍無論從字體、行款、牌記、序跋、避諱字等方面都鑒定為清乾隆間刻本,但如仔細從其板壞損嚴重,墨色、紙張都較新來看,就應斷為清乾隆間刻清末重印本。這點只能靠細心方能做到。

4.3 讀,就是平日多讀些有關古籍版本鑒定的理論書籍。知曉古籍版本的常識,結合自己工作實踐中的問題,從書中得到更多的知識?,F在是信息時代,網絡科技高速發達。網上可查到許多古籍版本的書影,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以期達到加深古籍版本感性認識之目的。

5 對常見古籍版本的感性認識

5.1 木刻本

5.1.1 明初刻本(洪武至正德間)。此時的刻書風格基本承襲了元代,字體多為趙孟頫體,黑口,四周雙邊。象明正德十一年刻的《懷麓堂詩稿》二十卷(明·李東陽撰)就是例子。此間多用白棉紙。

5.1.2 明中葉刻本(嘉靖至隆慶間)。此間文化上興復古潮流,表現在刻書方面,大興翻刻宋本之風,刻書字體一變為方體字,版心由黑轉為白,字為仿宋體,橫平豎直,起落頓筆都有棱角,特別是白口歐體,更為多見,它方正工整,字體飽滿,行格寬松,撇捺直挺,美觀大方。如明嘉靖三十五年刻的《榖庵集選》十卷附錄二卷(明·姚綬撰)即是。此間多用棉紙。在裝訂上,普遍采用了線裝形式。

5.1.3 明末刻本(萬歷至崇禎間)。萬歷間的刻書量頗多,書市上魚龍混雜??虝煮w橫輕豎重,即所謂的宋體,又類似顏體字,版式一般為白口,左右雙欄,上魚尾上方多刻書名,或刻年月,下方刻卷數,下魚尾下方是細黑口。多用黃色竹紙,少用棉紙。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刻書的質量粗劣,字體上又變為狹長的橫輕直重的字體,版心白口較多黑口較少,竹紙多棉紙少。

5.1.4 清初刻本(順治至康熙間)。清初的官刻本在版式上基本沿襲了明代風格,都是大字寬欄,行格疏拙,漸變為比明代更為顯著的橫輕豎重的扁體字,而撇捺落筆尖勁開展。順治時的家刻本,仍舊是長方宋體,橫輕豎重,撇長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橫筆粗肥。這種字體后稱為硬體字,在清刻本中最為普遍,如清康熙年間刻的《楊龜山先生集》四十二卷(宋·楊時撰)即是例子。另一種與硬件字相對的字體叫軟體字,即請書法好的人手寫字樣上板刻書,其字體圓潤飄逸,柔軟優美,給人以一種美的感受。此體一直延續到清嘉慶年間。如清康熙年間刻的《淵鑒類函》四百五十卷(清·張英撰)就是代表作。

5.1.5 清中葉刻本(雍正至嘉慶間)。此間刻本的字體大都延續清初。象《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清·顧棟高撰),它刻于清乾隆十二年的萬卷樓,是乾隆年間軟體字精寫本的又一力作。這種軟體字到了嘉慶年間已少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嘉慶間流行著另一種由瘦長仿宋體衍變為方形的仿宋體的硬體字。清嘉慶十三年涵和堂刻的《二曲集錄要》便是。這種字體是清初橫細豎粗的長形硬件字的變體,固然還是保留著原有的字體的許多風格,但此體字寬和高基本相等,字體開始顯得肥大,筆畫之間相對寬松,給人一種方方正正的感覺。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及拐角之處都十分分明,棱角明顯,且顯得有力。此時用紙多用毛太,宣紙和毛邊。

5.1.6 清末刻本(道光至宣統間)??虝鴺I走向蕭條,刻書的質量大滑坡。字體上在嘉慶的方體字的基礎上變得肥粗,豎筆畫變得越來越粗短,尤其是豎,撇,捺筆畫,字體仍是以方為主,字排列得密密匝匝,尤其是官書局的刻本給人一種黑壓壓的感覺。如清道光同治間刻的《左海續集》(清·陳壽祺撰)就是例證。

5.1.7 民國刻本在印刷上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木刻本的市場越來越小,逐漸被石印、鉛印所替代。它的刻書風格仍承襲清末,沒有多大變化,但有一種從清末到民國都比較流行的刻書風格,即字體較小,且呈長方體字。雖然還算橫輕豎重的仿宋體,但它的橫輕豎重的程度大為縮小,反差不大,乍看似鉛印本。它的天頭地腳的空間留得較大,且上框線和下框線很粗,紙張一般是宣紙。如民國二十三年郭氏刻的《侯官郭氏家集匯刊》(郭則沄撰)是代表。

5.2 木活字本

木活字本最早應該追溯到元朝,此后代代相傳,一直延續到民國期間,甚至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還有少數的民間作坊用它來印制家譜。有關木活字本的風格特點,行款,紙張與它所處時代的木刻本基本相同。字體一般都是仿宋硬體字。但木活字本也有其自身的特點:(1)排字不整齊。有的傾斜不直,有的字排得歪歪扭扭,甚至倒置。(2)字體大小不一。木活字是逐字一刻,很難照顧統一大小。同一字在同頁書上就有大小不一。(3)墨色有輕有重。這是由于排字時凹凸不平,印出來自然墨色就有深淺。(4)字與字之間的筆畫絕不交叉。它們各字獨立,互不接觸,自然就不會像板刻書一樣常常上下字筆畫會交叉。(5)活字本無斷板或裂板的現象。因為它是印完即拆版,就談不上斷板或裂板。(6)行格界線時有時無?;钭直拘懈窠缇€為拼排的,拼排不齊,就著墨不均,故出現此狀況。

5.3 石印本

這是由外國引進的先進印刷技術。清光緒和民國間最盛行。它的表面特點是上下欄很粗,且整齊,字體絕大多數為手寫的楷書。墨色較濃,字體排列整齊,大小一致。紙張一般是用宣紙,書的開本大多是在32開左右,有的在空白處還有油跡殘留。有一種仿宋體的石印本常與鉛印本相混淆,一時難以辨別,這時應觀察紙張的正反面是否有凹凸感,如有,肯定是鉛印的,若無,應考慮是石印的。

[1] 古籍版本知識[M].北京:中國書店,1961.

[2] 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魏隱儒.古籍版本叢談[M].太原:山西省圖書館,1978.

猜你喜歡
刻書活字墨色
無色中的有色——李立揚詩歌中的中國畫墨色之美
如何使墨色有變化
論元代儒學刻書
活字蹦跳
把玩活字 續寫光陰的故事
進“門”填字
渴望
膠印機墨色智能控制技術盤點
明活字印本《適情錄》排印技術考
明代安徽官方刻書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