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思維的類型與方法

2010-04-12 21:00陳立勛
關鍵詞:思維設計

陳立勛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2)

設計是人類重要的物質生產與文化活動之一,本質上是一項同時具有審美性質與高度智慧的造物活動,與物質生產、商品流通、人們的生活發生直接的關系。由于這些特征的存在,常常使人懷疑它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思考:論學術性,它不及人文學科中的哲學、史學、美學純粹;論藝術性,它又不及文學與繪畫那樣超然雅致、富有詩意。然而,當設計的創造思維急速運轉之時,其思維特征與藝術創造學科的思維特征極其相似,如果不經過類似于藝術創作那樣一個自由想象的階段,設計的造物過程就不可能完成,正是由于存在這么一種充滿奇異歷險的體驗,吸引了無數優秀的創造人才參與其中,盡管這支由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組成的隊伍從事的是不同的工作,但他們的目標驚人的一致:即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充分展現人類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生活。設計活動又是人類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活動之一,盡管多門類學科的知識儲備是從事設計活動的前提條件,但卻不是它的充分條件,充實的知識并不能自動轉化為活躍和充沛的創造力,只有當設計者創造性地成功運用各種代表過去智慧與成果的知識時,知識才能產生它的真正價值。在本質上,設計是一門永遠面向未來的學科。由于藝術設計兼具藝術創作思維特征和創造性特征,再加上受到當代人腦科學研究進程的限制,使得有關設計思維的研究與探討舉步維艱。

一、藝術設計思維的類型

我們將要討論的設計中的若干種設計思維方式,實際上早已客觀存在于形形色色的設計活動之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對此梳理與分類,從而凸顯出不同的思維特征。設計中的多向度思維特征,是以萬變應萬變,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進行大致分類,大致有如下幾類。

(一)滿足需求型設計思維

人類的需求是設計活動中最重要的原動力,沒有需求,就沒有設計的產生。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的需求僅滿足于獲得簡單的工具。工業革命后,就不再滿足于手工藝的單件生產方式,機械生產與流水線生產成為生產方式的主流。20世紀中葉以前,設計活動基本圍繞著批量生產這一主軸展開,設計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終級目標,是設計思維最常見的方式之一。

如果圍繞著“需求”展開設計,那么,首先要分析人到底有那些需求。需求可分為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與之相對應的則有不同種類的專業。譬如住的需求,必須由建筑專業來滿足;穿的需求,須由服裝專業來滿足。要真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需要不同專業對不同種類的需求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市場調查分為兩種:一種是橫向的調查,一種是縱向的調查。橫向的調查主要是了解市場的覆蓋面與來自消費者的信息反饋??v向的調查主要是了解該行業近幾十年內需求沿革的變化軌跡。以服裝行業為例,設計者不僅要了解市場上的服裝消費情況,同時也要研究以往服飾流行的變化軌跡。在深入了解過去與現在的情況下,再進行預測性質的前瞻性設計。國外企業進駐中國市場,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分析工作,在中國各地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以了解中國人對色彩、圖案的愛好取向。盡管產品設計在斯德哥爾摩的工業中心完成,但都是針對中國市場進行了修改。以上兩個實例可以說明,需求型設計思想必須基于對市場需求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它的創作源泉與靈感也來源于對市場服務對象的認知程度。

(二)改進型設計思維

人類任何的發明成果,總是要經歷產生、流行、衰落、消失4個階段,即便是非常優秀的設計作品,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步入博物館。這些客觀規律的存在,客觀上為改進型思維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改進型思維同樣也必須對被改進物具有深刻的了解,如果沒有深刻的了解,有可能重復停留在原來的基礎水平之上。譬如我們要進行電冰箱的設計,首先要了解現有電冰箱有哪些缺點,它的哪些優點要保留?哪些缺點要改進?哪些功能要增加?是整體改進還是局部改進?生產手段有沒有實現的可能等等。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還要廣泛聽取經銷商和客戶的各種有益建議,只有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提出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改進設計方案。在進行改進設計的過程中,對于某些知名度已經很高的產品,改進計劃的速度和幅度都要非常謹慎地制定。

(三)概念型設計思維

概念型思維設計是一種觀念先行的設計,它與市場、工藝、材料等關系并不十分密切,設計能否最終實現并不是它首要關心的問題,只要概念能夠成立,就可以采用相對應的設計手段表現其內涵。例如國際性主題設計競賽,往往首先提出一個概念,要求參賽者通過設計表達對該概念的理解,特別是近年來的國際性設計競賽活動,允許通過各種手段演繹一種概念。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已沒有藝術與設計、平面與立體、空間之類的區別。如2004年上海國際雙年展“都市營造”的概念,日本大坂國際設計競賽歷年來的中心概念“風”、“水”、“融”、“火”,波蘭國際招貼畫競賽中心概念“東方與西方”等。概念型思維訓練也在國內外的高等設計院校廣泛運用,由于它不受技術條件與經濟條件的約束,相對來說,對于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非常有益。實際上,在藝術創作領域,根據某種學術概念進行創作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如存在主義作家薩特,他的文學作品就是存在主義概念的形象演繹;希區柯克的電影,可以理解為他在用電影手法演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潛意識學說。概念型創造思維訓練有利于我們從設計的形而下上升到設計的形而上的思考,尋找從文字概念走到現實世界的實現通道。即使在區域規劃或城市總體規劃的前期,概念型設計也對今后的具體實例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四)轉化成果型設計思維

在科學技術領域和人文學科領域,通過轉化其他學科的成果而產生的新發明、新思想比比皆是,特別是科技界的發明家,往往能從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經驗與教訓,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發明成果。而科學界的某些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本身也具備相當大的轉化可能性。例如,上世紀上半葉的量子力學研究成果使得原子能的運用成為可能;廣義相對論幫助人類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秘。至于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產品更是不勝枚舉。即使在設計學科領域中,也有相互轉化、相互借鑒的事實例子,譬如在建筑設計領域,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吸取養料,轉化前人積累的知識成果為今天的生活服務,也不失為一種智慧的思考,即保留了傳統文脈的延續,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了傳統設計思想;把防震包裝材料的設計原理運用在防震建筑上,使得高層建筑提高了防震的能力;履帶的設計原理運用在健身跑步器上等等。在設計教育領域,運用設計基礎原理進行轉化設計,也是一種轉化成果型思維,如把色彩原理與色彩研究成果運用在設計中;把立體與空間構成原理運用在環境規劃設計中。此外,還有仿生科技成果的轉化設計,材料科技成果的轉化設計等等,均屬于轉化成果型設計思維。

(五)實驗型設計思維

盡管在大部分情況下,設計活動會受制于市場及委托方,但也會存在著那種非常個人化、類似于藝術創作型的設計。在人們呼喚情感回歸與個性凸現、抵御生活同質化的今天,為個人化的實驗設計提供了可能性與現實性,與藝術作品的創作相仿,實驗設計不是為當下的需求而設計,而是為未來設計提供多種可能性,對于過去,它是一個顛覆者;對于未來,它擔當著預言家的角色。實驗型設計允許存在偏激與失敗,因為先行的探路者往往最易被擊倒,但實驗型設計的創造價值卻不會因為它的失敗絲毫受損。與市場需求型設計思維不同,實驗型設計并不針對龐大的消費人群:也與概念設計不同,實驗型設計常常處在設計的初始階段,本身也沒有清晰的概念,實驗型設計完全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完成,由于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實驗性與學術性,因而作品的接受面有限,只適合絕小部分的高消費受眾和部分鑒賞家的口味,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根本沒有受眾。然而實驗室對于設計界觀念的更新和對設計的推動作用卻不可低估,盡管絕大部分的實驗作品不能成為流行的消費品,卻會對未來的時尚走向產生不小的影響。

目前,國內的實驗性設計僅僅存在于學術性較強的設計教育領域和某些研究機構,而在某些發達國家,著名設計師和設計公司每年都有新的實驗設計作品問世:法國每年春秋兩季都有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舉行作品發布會與時裝表演,其展示的作品并非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和大部分顧客,而是帶有類似先鋒藝術作品性質的設計風格展示,顧客定購的不是服裝,而是在定購“藝術品”。在國內,上世紀90年代有部分國內外先鋒建筑師在中國長城腳下建造了一批實驗性建筑,結果出乎意料,有很多人訂購那些看起來不能居住的房子。

以上多種設計思維向度的羅列只是按照方法論進行分類,在實際的設計思維活動中,還遠遠不止以上幾種思維類型,并且各種思維類型互相之間交叉融合。

二、藝術設計的思維與方法

近年來,人們愈來愈重視藝術設計中的思維訓練,這種重視并不僅僅體現在設計教育中訓練方式的轉變,更多的是體現在教育觀念的轉變。養成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掌握正確的設計方法,較之單純地傳授設計技能更為重要,這樣的觀點在設計教育界已經深入人心。有一種觀點認為:本科生教育以傳授設計技能為主;研究生教育以研究設計理論與思維為主。而實際上,本科生教育是把學生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職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今后終身從事設計職業的基礎性塑造。對于如此重要的階段焉能忽視。而研究生教育,則可側重于針對本科生中的實踐教育,包括設計思維訓練給予理論的梳理。而如何實施或者如何加大設計思維訓練的比重,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藝術設計學科內部各專業之間跨度很大,各個專業需要采用不同的設計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給針對設計思維進行理論分析增加了許多難點。盡管如此,也并不妨礙人們堅持不懈地在此領域進行探索實踐。

(一)不受專業局限的寬闊視野

人們對于行業的分類、學科的分類,一是為了提高辦事的效率,二是為了便于深入研究。而杰出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往往會“越軌”去旁騖別的專業。對于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創造美好事物的癡迷,對于探索未知領域的濃厚興趣,是作為一名成功設計師必備的素質,而一旦出現創作沖動,似乎很難用某種專業力量加以限定。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建筑師設計服裝、畫家做雕塑、雕塑家設計產品、作家畫畫、畫家寫作等現象。過于明顯的行業意識、專業意識并不利于天才們的誕生與成長。在設計教育領域,那種狹隘的專業意識已經逐步失去市場,但嚴格意義上的“通識”教育也只有在基礎課中得到體現,而真正做到視野寬闊,必須始終貫徹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階段。也許有人會說,這種跨專業學習與融通,只是學生的個人行為與能力的體現,問題往往在于,我們是否提供給學生所需要的條件幫助學生確立這樣的意識。譬如,當一位平面設計研究生做出一件跨專業的或者看不出什么專業傾向的畢業設計作品,我們的容忍度有多少?

事實上,各專業之間創造資源的相互利用,是突破各個專業設計在設計創作過程中出現“瓶頸”時的重要手段,當你在自己熟悉的專業中滾打多年,感到缺乏創作靈感時,不妨從事一下別的專業,或是從別的專業眼光思考本專業的問題。例如,非洲雕塑對于畢加索,兒童繪畫對于米羅、克利,希區考克電影對于瑪格麗特,象征詩對于莫羅,街頭涂鴉藝術對于哈林都產生了奇效。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杰出藝術家與設計師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二)改變事物以及對事物的固定看法

現代藝術的貢獻之一在于提供給大眾更多的審美選擇,為藝術家的創造提供寬闊、多元的創作舞臺,在改變人們對于事物認識的固有思維,在創造新的事物的同時,提供給觀眾更多的選擇。譬如,雕塑在一般人的概念中靜態的、無色的、無生命的,但偏偏會有人做出一種活動的雕塑、有色的雕塑來。把這種概念運用于活動廣告、影視廣告中,會起到奇妙的效果。無獨有偶,在歐洲的一則現代舞演出中,有一種舞蹈就是來自于古典的雕塑,動與靜,有生命與無生命,光與影等沖突,演繹得非常充分與詭異。在法國的當代藝術展中,筆者看到一組活動的充氣雕塑,只有當充滿氣體后,其形態才能為觀眾所識別,觀眾要等待一會兒才能看到全貌,期間充滿懸念(無意中把電影的懸念手法也運用上去了)。

除了改變事物的性質以外,還有很多改變事物的方法,如改變事物相之間的比例,如大的形態改變成小的形態,或者相反,正與反、內與外、上與下等,都可以根據藝術創造的需要自由改變與創造。

除了顛覆事物的形態之外,也可以顛覆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系,如喜劇與悲劇、嚴肅與以戲謔、莊重與輕謾等,這樣的手法除了在平面設計中以及事物之間關系廣泛運用之外,近來在雕塑藝術中,甚至建筑設計中都有體現。當我們在遇到實際的設計項目時,我們是否也可以運用反向的思維方式思考一下,如遇到嚴肅的題材,我們是否可用喜劇形式表達,莊重的題材,是否可以采用輕松的語言表達。

(三)不同事物的意外結合

不管是在自然學界還是人文科學界,每個事物都有其不同的外形特征,而在藝術設計領域,均可通過自由組合的方法,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在人類的早期,已經出現過這種藝術創造手法,主要反映在神話傳說人物與動物的藝術造型中,如獅身人面、人面馬身,人身獸面等。在瑪格麗特繪畫中,也常常使用意外結合的方法,其實這種藝術手法已經運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起先出現在繪畫與雕塑藝術中,后來在平面中得到廣泛運用,近年來在其它領域,如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表演藝術領域也得到廣泛運用。最典型的就是如音樂噴泉、音樂煙花噴泉。在人們的常識里,音樂與水、音樂與煙花似乎沒有什么聯系,然而往往是這樣結合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些用連環畫形式編寫的產品使用說明書,印有當地城市地圖的廣告冊頁,DIY魔術式產品等,都是不同事物意外結合的典型例子。

(四)人文資源的借鑒與運用

在我們之前,已經有許許多多聰慧的人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利用人文資源的造型元素以及造型符號,加以創造性地發揮,可以產生一種新奇的造型形態。在建筑、室內裝飾、服裝設計專業領域內,這樣的成功例子不勝枚舉。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就是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建筑構件——斗拱的造型元素設計的;2007年有一款由年輕人設計的家具,就是運用了傳統“孔明鎖”的原理,采用當代的材料與加工技術,生產出前人可能想過而沒有條件實現家具產品,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肯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借鑒與運用往往并不局限于人文造型資源與圖象資源中,在前人的繪畫藝術作品、詩歌作品、文學作品、抽象的音樂作品中,也能得到豐富的啟示。最典型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雖然它不是設計作品,但是,其創造原理是相同的。在這一類的作品中,如果做得好的話,往往能給人以“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驚喜,而如果做得欠缺,又會給人留下墨守成規、低能抄襲的印象,這是需要我們值得注意的。

(五)前瞻性開發設計創造

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他不僅具備對于往事記憶的能力,而且還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想象與創造也是預測未來與推理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預測也就沒有想象可言,人類的科幻作品就是想象與預測的結果。人類的這種能力往往能產生奇跡。愛因斯坦發表著名的狹意相對論時,并沒有得到當時科學界的承認,諾貝爾獎是在八年以后才垂青于他,原因是狹意相對論完全是建立在猜想之上,直到八年以后才被實驗證實??梢?,人類前瞻性猜想的智慧多么不可思議。既然我們今天所享受的物質和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們前瞻性創造的成果,那么,我們就應該象他們那樣去預測未來、創造未來。目前,業內不是已經有流行色彩、流行款式的預測了嗎?說明預測未來的流行走勢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當今社會生活的變化,了解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完全有可能對5年后、10年后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那些變化,會提出那些需求做出初步的預測,并且能夠根據初步預測開發新的產品。在發達國家,預測學是一門專門的學科,某些大的專業公司與企業,已經把未來10年的產品樣式設計完畢并存儲起來,在特定的條件下,甚至可以起到引導消費的作用。譬如,根據種種數據顯示,已經有人預測我國在未來五年內將全面進入老年社會,老人產品的消費將會逐年增加。如果我們的設計師提前作好準備,設計出受消費市場歡迎的產品是完全有可能的。

(六)“無用”的探索,有用的推廣

世界上有用與無用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無用常常會轉化為有用。核彈與核能的應用,緣起于實驗物理學中原子的發現;生物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幫助醫學界攻克一個個難關。同理,基礎材料學科的研究成果,也促進了建筑設計等設計學科的發展。在設計學科范疇內部,也有很多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如造型結構研究、人體工學研究、物理色彩研究、光學色彩研究、材料應用研究、造型力學研究、視錯覺研究等。如果能夠把它們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的設計實踐中,同樣也會產生驚人的效果。我們知道,大部分音樂歌曲是先有詞、后有曲,也就是先有內容,后有形式,但是,也有例外,有的歌曲是先有曲,再填詞,即先有形式、后有內容。以此類推,當我們在進行造型探索、結構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某些突破性成果時,同時也可以考慮應用到設計作品中。某些好的設想與構思,在一定的條件下不能實現,也可以存儲起來,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幫助你成功解決問題。據傳意大利未來派設計師克拉尼喜歡到大學里擔任設計基礎課程,一邊鼓勵學生們進行大膽的造型實踐,一邊留心那些看似無用的探索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造型,從中得到啟發,并將之結合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

藝術設計是一門動態性很強的學科,難以用固定的模式對待它。我們試圖對設計思維方法作探究,其目的也是試圖建立辨證的思維模式,真正的目標是完成從“有法到無法”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識到,設計思維方法僅僅是一種幫助我們盡可能正確思考的工具,不能過于夸大它的作用,如果能夠通過我們有益的探索,清晰我們的目標,理清我們的思路,豐富我們的手段,并且能夠對以往的設計實踐進行準確的判斷與正確的理論分析,積累設計的知識與經驗,盡可能使藝術設計理論譜系化,從而對我們的藝術設計事業的發展有所幫助,也就足夠令本文的作者欣慰的了。

猜你喜歡
思維設計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