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作亦精彩

2010-06-09 09:41趙清林
新課程研究·作文教學 2010年2期
關鍵詞:套作李煜作文

趙清林

“除詩歌外,體裁不限”,“不得套作”,是多年來高考作文中常設的禁止性規定。在廣大語文教師及文學工作者的一再撻伐之下,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部分逐漸剔除了對體裁的限制,但“不得套作”這個要求卻在材料作文中得到了加強,如2009年全國高考的19套試卷中,有全國I、全國Ⅱ、海南寧夏、安徽、江西、遼寧、陜西、天津等八套試卷不約而同地要求考生在作文時“不得套作”。

“不得套作”,其實,也就是要求學生不得以材料為主要內容進行摹寫、改編、擴充。命題者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能是擔心學生在進行摹寫、改編、擴充時會出現作文格式或主要內容的雷同現象。但筆者認為,作文中要求學生“不得套作”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套作同樣能寫出精彩的作品。

先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一句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之前寫愁的詩歌很多,如李白、杜甫等,但李后主卻以水喻愁,將抽象的情感作了形象化的表現:愁如春水,澎湃洶涌,綿長無盡,不可遏止。

李煜之后,眾多的作家紛紛以此作為摹寫“愁思”的榜樣進行套作?!霸噯栭e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辟R鑄《青玉案》里套用了李煜的設問格式,而其用博喻手法寫景抒情則超越了李煜:“煙草”連天,表示“閑愁”遼漠無邊;“風絮”滿城飛舞,表示“閑愁”紛煩雜亂;“梅雨”連綿,表示愁之長,永無盡期。在如此遼闊的空間,如此長遠的時間,賀梅子把本不可捉摸的東西,寫得形象、真切、豐實而不覺其抽象,可謂高手。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秦觀《江城子》中的句子,這里他巧妙地將愁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淌的東西,套用李煜詩句不著痕跡。

南宋詞人李清照為表達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來載:“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币装簿邮恐段淞甏骸窂囊饩车剿囆g手法,與詞宗李煜《虞美人》都極為相似。

隨后,董解元在《西廂記諸宮調》之《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中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p>

王實甫《西廂記》之《正宮·端正好·收尾》則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p>

從李煜起,賀鑄、秦觀、李清照、董解元、王實甫等在不斷地套作、繼承中形成了寫愁的獨特思路和一脈相承的意蘊,而且他們的作品都堪稱文學史上的杰作。其實,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歌時所領略到的“大漠孤煙”“小橋流水”“柳溪晚釣”“枯樹歸鴉”“夜半懸月”等各種優美的意境,哪個不是作家們在不斷的套作之后形成的文化積淀呢。

以上談到的是古代作家在創作中局部套作的問題。還有一種套作幾乎是全文摹寫,但卻并不影響作家作品流傳后世。宋代文學家王安石(1021-1086)有詩《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而稍在其后的詩人方惟深(1040-1122)寫有《舟下建溪》一詩:

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這兩首詩歌均以“月黃昏”渲染氛圍、表達心緒,選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客船、無燈的“小(野)店”、半死的“沙楓”,營造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寫出了荒村月夜泊舟的靜謐境界。特別是方氏《舟下建溪》一詩,尾句改用“猶有”一詞,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完好,說明在建溪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那種旅途漂泊的孤寂悵惘的心緒。這首詩雖是套作,但因詩人精心選材巧妙構思而另外翻出新意。如果以今天我們高考命題者的標準,方惟深的《舟下建溪》肯定會判為不合要求,但王安石卻非常賞識方惟深及其作品,《中吳紀聞》說:“子通(惟深)最長于詩,凡有所作,王荊公讀之,必稱善,謂深得唐人句法?!薄吨巯陆ㄏ芬埠敛焕獾氐玫搅送醢彩耐瞥?,鄭岳在《莆陽文獻》中說:“荊公愛之,嘗書坐右”,可見王荊公對此詩是非常認可的。

古代文學創作中套作作品不乏其例,現代作家也有以套作手法創作的名篇。唐末溫庭筠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望江南》:

望江南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州!

如果讓大家以此詩為材料寫一篇作文,結果會怎樣呢。鄭愁予先生這樣寫道: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這是典型的套作溫庭筠《望江南》而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只是敘述的視角是鄭愁予先生“自選”的“過客”而不是《望江南》中的“怨婦”罷了。這首詩承襲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它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永恒的、美麗的中國故事。它以江南的小城為中心意象,寫思婦盼歸人的情思,意境優美深婉,纏綿之情不絕如縷。這首詩,篇幅不長,輕巧清雋,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廣為傳誦,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國詩歌中一顆璀燦的明珠,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它為詩人奠定了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鄭愁予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詩歌藝術長河中一顆閃亮而神秘的星”。這樣套作出來的作品難道不精彩嗎?

筆者在進行發展性評價研究時,有學生對鄭愁予先生的《錯誤》進行了如下套作:

錯 誤

安徽省濉溪中學 黃雨辰

“子駿,你來背誦一下孔圣人《論語》中的一段話?!狈蜃佑媒涑咔昧饲眠€在和周公下棋的子駿,子駿緩緩起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支支吾吾了一陣,呆站在原地。按照慣例背不出四書五經是要挨戒尺的,夫子狠狠地在他手心上打了幾下,又憤憤地說:“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也!”坐下后,子駿又繼續去夢周公了,夫子捋了捋他花白的胡子,語重心長地說道:“別忘了你們還有兩個月就要進京趕考了,十年寒窗苦讀不也是為爭那一日金榜題名嗎?”

悠揚的古鐘聲從對面山廟里傳出,我們踏著鐘聲紛紛走出學堂?!榜Y沃,我們去找嵐兒吧?!弊域E在身后叫住我?!班??!蔽尹c點頭,心里還在納悶,這家伙什么時候醒的啊,莫不是他聽到夫子強調的金榜題名而覺得有壓力了吧?

過了學堂前面的青石板橋,再走幾步便到了嵐兒家的閣樓了。哦,忘了介紹了,我,子駿還有嵐兒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和子駿也都鐘情于嵐兒,只是嵐兒獨鐘情于子駿,他們才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我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孩童時的玩伴罷了?!皪箖?!”子駿在樓下喚她,紅色閣樓的二樓小窗被輕輕推開,探出嵐兒笑盈盈的臉?!吧蟻戆??!甭曇羧缦蓸钒懔镞M耳朵。

上樓喝嵐兒親手泡的菊花茶是經常的事。桃木圓桌,三個方凳,紫色砂壺在嵐兒的手中輕盈的晃動著,杯中的菊花茶隨茶水起起伏伏,如同我并不平靜的內心。要我如何能平靜的了呢?四目相對,含情脈脈,不用只言片語便可了悟其中深情,然這圓桌之邊,獨我一人,惟我,是多出來的那一個。輕抿一口菊花茶,茶的香甜迅速蔓延到那顆苦澀的心……

進京趕考的日子步步逼近,子駿的進步也在日日增長,不知是夫子的那一句“金榜題名之日”刺激了他,還是那日嵐兒和他的幾句耳語鼓勵了他,子駿夜夜挑燈,白天學堂里夫子看他時的目光里也開始有了欣賞和贊許……

赴京趕考的前一天,子駿和嵐兒相約在河畔,涼風調皮地繚亂了她額前的發,他為她輕輕捋好,她輕偎在他的懷里,那條青色發帶隨風舞動,他的手緊緊地握著她纖纖玉手,她甜甜的笑著,臉頰微微泛紅,嘴角的小酒窩那樣深,那樣可愛。

“若我考取了功名,定要八抬大轎抬你進門,讓你享受榮華富貴,你要等我?!?/p>

“我會等你的?!彼p聲地應著。

他們看著前方,仿佛看到了幸福的未來

河的另一側,是孤獨的我,本想來告訴他們自己的決定的,但實在不忍破壞這美好的畫面,只好默然離去,那一日,那副美好畫面的一角,有一顆破碎的心。

終于到了赴京那一日,嵐兒來送我和子駿,或者說,是專程和子駿道別的,兩人依依不舍了許久,直到我們不得不啟程。我和子駿一路頻頻回首,嵐兒緊緊相追,最終,還是消失在視野里。半途中,我停下馬,子駿也掉轉馬頭,疑惑地看著我。

“我要走了?!蔽业恼f。

“去哪?”子駿很是驚訝。

“一個屬于我的地方?!蔽倚π?,不再給子駿任何回復的余地,騎上馬,策馬前行,而另一端的子駿也只是愣了一會便繼續趕路赴考。

別了,江南,多情的的水城,別了,嵐兒,如江南般柔情的女子,別了,子駿,我相信你定能考取功名,和嵐兒幸福地在一起。我揮淚策馬,不知要前往何方,或許我只是要逃避,逃避這江南曾帶給我的一切,我想去嘗試全新的生活,所以,我選擇離開,放棄功名,放棄曾苦苦追求的一切……

可揭榜后的一個月,我還是回到了江南,騎著馬,望著潺潺流水,當年子駿和嵐兒相依偎的美妙畫面又浮現在眼前。

踏過青石板,前行,便來到嵐兒的閣樓下,我正猶豫著是否上去,二樓窗扉竟急促地打開,那女子的目光在我臉上掠過后便從剛開始的喜悅變為暗淡,那女子便是嵐兒,嵐兒淡淡地笑了笑招呼我上樓,我點點頭,走進那再熟悉不過的紅色閣樓。

古木雕刻而成的精致的扶手已經覆了薄薄的一層灰,看來嵐兒已經許久未下樓了,上了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還是那桃木圓桌,三個方凳。桌子椅子茶具都還是那樣干凈,嵐兒應該是天天擦拭,等待子駿回來的那一天吧。

嵐兒緩緩為我泡菊花茶,才一個月不見,她已經瘦了一圈了,臉色也愈發蒼白了,她向我問起子駿的事,原來她并不知道我放棄了科舉考試,而子駿自那日赴京后便失去了聯絡,所以但有馬蹄聲經過窗扉,她都會急切地探出頭去看看是不是她的子駿回來了?!拔也簧萃裁窗颂Т筠I迎我進門,只要他還能回來找我,我便心滿意足了。馳沃,你有他的消息嗎?”我看著茶里的菊花,靜默了片刻然后搖了搖頭。

菊花茶里,是菊的一顆死心。

離開閣樓前,站在閣樓下,我又看了一眼閣樓上那個還在癡癡凝忘遠方的女子,便策馬揮鞭再一次離開了這溫柔多情的江南。

其實我是知道子駿的消息的,揭榜那一日,我看見子駿的名字躍居第三位,中了探花,同時也看到了皇榜上赫然寫著招子駿為駙馬,我本以為這并非子駿的本意,誰料一日我在街上見到他,便上前去質問他嵐兒怎么辦,而他竟冷冷地回一句,“她等不到我便自會放棄,金榜題名也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我現在的生活不比狀元還風光?哈……”說罷揚長而去。就是因為放心不下嵐兒,我才會在一個月后回到江南,但我忘記了嵐兒是柔情的江南養育出的癡情女子,縱使她知道子駿變的如此這般勢利,又豈會輕易放棄她的等待,而我,又怎么有權利去打碎她的夢呢,所以我選擇向她隱瞞,也選擇再一次離開,繼續我漂泊的生活。

或許,一切都是一個錯誤。和子駿、嵐兒的相遇是個錯誤,離開江南是個錯誤,經過她的窗下是個錯誤,子駿的選擇是個錯誤,嵐兒的等待是個錯誤……可是,如果沒有這些美麗的錯誤,人生還會是完整的人生嗎?

而我,只不過是嵐兒人生中一個匆匆的過客……

讀罷這篇小說,誰能不被文中詩意的語言、凄迷的意境所折服呢,這樣套作出來的作品難道不算精彩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課堂上,語文老師經常把一些古代詩歌和寓言故事如《登鸛雀樓》、《刻舟求劍》等抄在黑板上,幾乎沒有任何禁忌地讓學生讀后寫作文。大家便思緒馳騁,各展其能,補充進合理的想象,如景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對話描寫等,把詩歌把寓言故事擴展開來,寫成一篇篇生動的記敘文或小說。我們的想象力,我們的作文能力,也在那種傳統的套作中得到了提高。

大家一定還記得197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吧:讀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把它改成“陳伊玲的故事”,要求不要另外編造情節,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組織,按原文的內容寫一篇以陳伊玲為中心的記敘文。這是一道典型的要求套作的作文,想來當年的考生也一定寫出不少的上乘作品吧。

實際上,套作一直是為文的傳統,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式。后世作家在寫作時總會不斷地套作著先輩們的作品,并在這種不斷的套作中形成一種風格、一種流派。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庇纱丝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嚴禁作文中的套作現象,因為,套作同樣能寫出精彩的篇章?!?/p>

猜你喜歡
套作李煜作文
沙地幼梨樹行間套作大豆高效種植技術
趙匡胤:臥榻之側,容不得李煜長吁短嘆
我們家的小“坑貨”
與“三劍客”的書信
誤做皇帝的李煜
云陽縣豌豆—玉米—紅薯套作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株型和幅寬對套作大豆產量的影響
No.3 最佳小詩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