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語言順應論看翻譯中變譯的合理性與趨勢性

2010-08-15 00:43丁寶昌
關鍵詞:合理性跨文化譯者

丁寶昌

(長春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從語言順應論看翻譯中變譯的合理性與趨勢性

丁寶昌

(長春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比利時語用學家耶夫·維索爾茲提出的語言順應理論認為語言是交際的主要工具,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對語言進行選擇的過程。語言順應論可以對翻譯實踐中變譯策略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并為其存在提供理據.概言之,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保證交際目的實現和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有時可以采用變通的手段(即變譯)來處理語料。變譯現象有利于譯者在翻譯中發揮譯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通過變譯,使特定讀者的需求得到滿足。

順應論;變譯;合理性;趨勢

一、引言

語言順應理論由耶夫·維索爾茲在《語用學的理解》(1999)年中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交際的主要工具,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需要作出不斷的選擇,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語言選擇可在四個層面進行,即語音、詞匯、結構、文體。語言的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特征決定了語言的選擇。變異性是指語言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供選擇的;協商性是指語言是靈活的,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或關系相對應的;順應性是指語言使用者在可選項的可變范圍內做出可商性的語言選擇,最終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1]作為語言的基本屬性,以上三者之間互相聯系,密不可分。語言順應論告訴我們,語言在交際中需要不斷作出選擇,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目的和環境。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以語言為載體,在翻譯中譯者為了使譯語適應交際的外界環境、目的和對象,就必須不斷地做出選擇,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和避免不利結果。這就是說譯者為保證交際目的的實現和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有時可以采用變通的手段即變譯來處理語料。

黃忠廉認為,變譯是譯者根據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2]在中外翻譯史上,變譯的例子很多。近些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人們信息需求的多樣化,翻譯實踐中變譯手段的使用更為常見。大量的變譯事實證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將成為趨勢。

二、語言順應論指導下的文學作品翻譯中的變譯

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項綜合活動,它不僅涉及到譯者的雙語修養,還涉及譯者的綜合素質,如:知識面,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美學修養等眾多因素。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由于原作者與譯者在時代背景、文化環境、思維方式、表達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原語與譯語在語篇形式和語篇功能上在很多情況下難以一致,與原文完全“等值”的譯文是不存在的。所以,譯者在翻譯中為適應譯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際環境和讀者要求所作的變通翻譯是可接受的。近代的翻譯家嚴復在翻譯實踐中采用了很多變譯的方法,其譯本大多獲得了成功,吸引了大批讀者。在現代,許多翻譯家提出的翻譯標準也多體現了變譯的原則.如林語堂翻譯的“美的標準”,錢鐘書的“化境說”,鄭海陵的“和諧說”,它們都指出為了致力于整體性的構建,適當的變譯是翻譯實踐中必不可少的。

我們以《名利場》的翻譯為例,在各種譯本中,楊必女士的翻譯最為有名,她的譯本“讀來就像讀《紅樓夢》《兒女英雄傳》等中國小說一樣舒服,完全沒有念不下去,詰屈聱牙的地方---當然也不是中國小說,是另一種味道的小說?!敝阅苋绱?是因為楊必女士在翻譯中為了適應讀者理解和交際環境的需要采用了變譯的策略,從而取得了的成功。

三、語言順應論指導下的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變譯

二戰以來,科技、經濟、法律、貿易、金融、旅游、傳媒等非文學領域的翻譯出現了空前的高潮。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 Eugene A Nida認為文學翻譯在大量的翻譯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為適應挑戰和讀者的要求,變譯策略的重要性及合理性大大地凸顯出來了,以致德國學者Christiane Nord宣稱,“按照譯語文化的準則來調整或改寫原文是每個翻譯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3]下面我們略舉幾例來看看變譯策略是如何適應譯文環境以達到交際目的。

例1:這里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有的似玉柱神鞭,頂天立地;有的似銅墻鐵壁,巍然屹立;有的似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似盆景古董,玲瓏剔透….神奇而又真實,迷離而又實在,不是藝術創造勝似藝術創造,令人嘆為觀止。

譯文: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columns,walls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unforgettably fantastic images.

上例的原文表達妍麗虛華,對仗工整,讀起來聲韻優美,朗朗上口。但文章大部分語言表達只是堆砌詞藻,實質性內容不多??紤]到英文重實的特點,譯者翻譯時采用了刪減和改譯的方法,去除了重復內容,只抽象概括出原文中的實質性內容即具體的景物加以譯出,譯文簡潔,符合英語讀者的習慣,也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2:我們力求使這本刊物充滿著浪漫的人文精神,深邃的哲思和妙趣橫生的智慧,同時也希望它高而不孤,博而不雜,溫柔敦厚,真率可喜,在你我之間聯結溫馨的友情。設想我們長夜相對,促膝談心,它會是幾畔的一杯清茗,當你好整以暇,細細品味,齒頰間悠遠的清芬會令你回味無窮;若你為俗務所苦,只能在匆匆之間淺啜,亦會覺得到有暗香緩緩拂過心頭。

譯文:In trying to fill the journal with romantic humanism,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sparking wit,we hope that it will be your—yet not aloof,erudite yet not confusing,tender,honest,frank and pleasant friend.It is like a fragrant cup of tea that will leave you a delicate aftertaste when you leisurely savor it,or a warm,quiet fragrance in your heart with only a quick sip.

原文文筆優美,譯者為適應譯語的行文習慣,增強譯文的可讀性,故打破“句本位”框框,言簡意賅地譯出了原作意圖。若不去掉一切無關的內容,譯文勢必會給讀者以累贅之感,從而影響譯文的表達效果。

例3:清朝乾隆年間,揚州早已是一個興旺發達的城市了。

譯文:during the regin of emperi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64-1911),Yangzhou was already a prosperous city.

在涉及名勝古跡時,總會涉及到歷史事件或朝代名稱,考慮到國外讀者對我國歷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譯時譯者增補了該朝代的起止年份,這些變譯手段就是為了使譯文順應外國人易于理解的目的。

四、結語

通過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順應論對翻譯中變譯手段的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理據,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翻譯中,譯者需要根據交際環境和交際對象的變化而不斷地作出語言的選擇。為了預期的翻譯目的,適度的使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譯手段是合理可行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變譯被大量應用在翻譯中,特別是在非文學翻譯中。由于變譯為譯者在翻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了條件,突出了譯者的主體意識,提高了譯者在譯語文本中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在當今跨文化的交際中,變譯將是今后翻譯中的主流趨勢。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黃忠廉.釋“變譯”[J].外語研究,2002,(3).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王憲生.翻譯要對譯文負責[J].上??萍挤g,1997,(4).

丁寶昌(1970-),男,碩士,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翻譯教學法研究。

猜你喜歡
合理性跨文化譯者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新形勢下新聞采訪行為的合理性探討
域外證據領事認證的合理性質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關于如何加強建筑設計的合理性問題探討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討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