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化發展的社會教育價值

2010-08-15 00:48周松峰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主體人類價值

周松峰

(中共泉州市委黨校 哲學教研室,福建 泉州 362000)

以人為本是實踐價值的時代自覺,人是目的亦是手段,科學發展之實踐就是既要從目的上關懷自身,也要從手段上予以提升。文化發展的目的、方向、內容與方式的依據也就是對人自身目的與手段的關照,關照的路徑就是履行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人作為社會人,終其一生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時期的家庭教育,需要一定時期的學校教育,但作為終身學習及其教育來說更需要文化的終身社會教育。正如《易經》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幕侨嘶彩腔?,文化作為環境,從根本上塑造人的品質。對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的關注就是要從本質上體悟文化發展的意義,促進實踐中的文化自覺行為,明了文化發展的規范作為。

一、主體價值的時代自覺

人是萬物之靈長,是天地之心,是社會的主體,沒有人的社會存在,也就沒有價值目的性的存在,也就沒有世界絢麗多彩的創造。而價值觀念是人們關于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觀念的總和,是人類價值意識的高級形式;其間,人的類之價值是人之為人的理性共識,應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要予以把握與守持之理念。人類只有內在的自我價值不斷強化,才能自覺地規范自身的行為與思維,才能導引人類不斷地走向真善的過程。據此,馬克思認為,作為社會發展之主體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發展目標,以往一切社會的積極追求終究都是以人類利益增進為目標的。

在以往階級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價值往往甚為淡化以至于缺失,緣由就在于人自身利益追求過程中的異化與階級對立之強化。人類的存在依托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以自足,正因如此,人類不斷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通過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滿足社會需求、解決基本問題。但是,由于需求的無窮性與剛性,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無句號的歷史長過程,人們在凸顯人的實踐主動性、積極性的同時卻逐漸地淡化了自我的共同價值目的性,把人類自我價值讓度于物的獲取與積累而走向異化。更有甚者,在階級社會里,人群基于私有制形成了階級與階層,占統治地位與優勢的階級或階層出于對既得利益的維護,自我中心地也就不顧于另類群體的主體利益,進一步地推動與加深這一異化。異化導致的主體價值缺失使人們的社會關系體現于商品經濟關系,商品貨幣逐漸地走向前臺,阻隔了人對自身價值的觀照。階級與階層的形成,則使統治者首先著眼于社會經濟基礎的最大化從而瓜分利益極大化方面,進而促使整個社會只見物而不見人。

強調公有制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之進步性就在于凸現人類主體共性價值并質變著階級社會為最大多數人的運動。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適應時代的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不僅體現著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原則,更體現著主體價值的時代自覺:馬克思認為,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勞動過程?,F實的人及其活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得以生成和建構的首要前提和深刻基礎。從而,生產過程實質上就是人類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更替。人的本質是社會性,而社會關系實質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人也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也就沒有風云變幻的政治實踐。社會發展規律,實質上就是人的活動規律。若離開人與人的活動,就無所謂社會及其發展,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茖W發展正是基于這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彰顯出社會主體之主動性、動力性與目的性的意義。

二、實現主體價值的路徑取向

主體價值自覺的重要表現就是其實現道路的歷史抉擇。雖說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出發點與判斷標準,實現主體價值的路徑也應是科學發展;然而,更深刻地講,人的社會存在是價值目的存在與實踐中積極作為的存在的辯證統一,人的主體價值的凸現也應從兩者的辯證統一中求得。一者,人的主體價值首先是目的性,是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需求的滿足與根本利益的實現,在創造性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在利益的獲取過程中,在財富的積累過程中,都要以人并且是群體的人而不是少數的統治者與優勢地位的階層之利益為準則,否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都是見物不見人的。二者,實踐人之主體共同根本利益的手段是人及其對象化之物,第一位的是人,歸根到底是人,只有人之聰明才智的全面提升,只有人素養的培育,才能實現人的價值目的性,才能掌控實現目的的歷史過程。而在這兩者的辯證統一中,最終歸結為人之本身——目的的滿足是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手段、水平的提升本是主體提升的表現并成為目的性實現的前提條件。

價值取向于人本身也可從價值的內涵及其推演中得以考察。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實踐主體價值首先是滿足需要的目的性。人類按照自己的本性及其身心要求,影響、轉化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努力使其按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而變化,并使其間創造的一切成果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而為了使社會再生產的實踐能夠進行,就必須彼此之間發生科技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及其關系制度化、規范化,構成社會有機系統,以便保證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有效地順利進行。就此,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只是人為實現自己目的的中介、工具、手段。人化的自然以及人通過交往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都是以人為內在的尺度。人是經濟社會實踐的主體,若沒有人的參與,社會的物質生產,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不可能發動和進行。人本身的天賦、創造性和主體能力的充分發展是社會財富中最本質的東西,因為一切社會財富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都是人的主體力量的創造性成果。馬克思曾經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標準將不再是勞動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時間和數量,而是組成社會的個人能力和素質的發展。人力資源不僅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人的素質、人格、品質也是社會制度改革創新和高效運行的重要保證。而且,人的素養、數量、結構內在地規定著需求的狀況。就此,主體價值的實現終歸為人之本身的全面發展。

三、實踐主體價值的文化社會教育使命

人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人創造文化,文化也造就著人自身,沒有文化,人什么都不是。文化與自然相區別,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內在的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辯證統一;外在地構成人類成長及其價值觀念形成的人文環境,人也就時時刻刻生存在文化的環境之中,“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一個重要的標志是人類有自己的文化,而人之所以成為人,也正是因為他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系統中,是有文化的人”[1]56。就像卡西·爾所認為的,在人類世界中,“除了在一切動物種屬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以外,在人那里還可發現可稱之為符號系統的第三環節,它存在于這兩個系統之間。這個新的獲得物改變了整個的人類生活……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2]158?!叭魏谓袒睦砟畋旧矶疾粌H是一種理論,而是通過儀式、儀軌、習俗等方式,把自身蘊涵的文化信息帶入人的實踐活動,從而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教化的作用,影響到個體的人格塑成和生命成就?!保?]19孔子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化存在著、發展著,也就模塑著、教育著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狀況,進而形成人的價值觀念。

文化化人也就是人體現文化實踐的自覺性,也就是對文化進行歷史的發展與選擇,也就是文化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為。

人類代代更替與永續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每一代人沐浴著前代人的文化,承受著歷史文明的基因,再加上實踐過程中的文化創造與成就,人類不斷實現著自身提高并得以發展。然而,代際間的文化承接、同代間的文化熏陶以及其間文化的再創造大多不是自發的,而是社會有意識的自組織與抉擇。對文化的自組織與選擇即文化社會教育,教育的內容是文化,教育之本質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文化的雙向建構,即教育用文化完善人,又通過人來豐富文化,從而發展了文化與人的內涵”[4]253,“是一種為著生成的生成過程”[5]98。社會教育是社會文化教育單位與個體對社會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內在地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始終陪伴人一生并實現主體精神需求與素養提高,也就承受著主體價值實現的歷史使命。

四、文化社會教育的實踐重在文化的辯證發展

人的社會教育理性必然導引著對文化的自覺發展,文化在科學發展中體現其更為深刻的社會教育作用,實踐其教育的功能。實踐的路徑也就是文化的辯證發展:一是既保持文化發展繁榮的歷史自覺性,又樹立文化教育價值觀的共識;二是在既堅持多樣繁榮、又堅持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的辯證發展中求得社會教育;三是既格守文化教育的目的性,又堅持文化實現形式的多樣性與時代性。

1.在文化發展中堅守文化教育的價值共識。文化作為人的伴生物與創造物總是自覺與不自覺地發展著,在歷史的前期往往是不自覺的,其后往往又是自覺的。這種自覺的表征就是人們總是有意識地積極規劃、推動文化的發展,使文化成為主體的自為的社會實踐;并且文化的發展總是在其實踐的價值目的性指導下展開,并以文化發展的選擇性成就人類自身的文明。

社會主體凸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強調人類利益的根本性,強調人類存在的價值意義與實踐主體的主導性與第一性,本質上是明示著積極實踐的價值共識。其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的體現也就是文化社會教育價值的達成。

文化社會教育價值共識對文化實踐之根本作用就是導向性與總和性。社會主體是多樣性、多層性的統一,作為主體之表現的文化也是多樣式的,多樣式的文化要成就其科學的發展也就必須有正確的價值指向。當我們意識到文化對人自身的社會性模塑與培育,意識到文化只有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才能造就真正的社會文明,那么也就能自覺地堅持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積極地繁榮并規約文化發展的形式,促成文化發展總和的歷史前進。否則文化發展就會是曲折而緩慢的。

2.在多樣性文化繁榮的前提條件下,追求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歷史告訴我們文化總是多樣性存在與發展著的。就歷史時段適應性及其文化性質而言,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就地域的區別來說,有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別;就文化社會構建來看,有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有經濟文化與政治文化之界定。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層性決定于歷史序時發展中生產力的多水平。這種文化的多樣化就象生態的多樣性一樣構成文化生態,有著這樣的生態才促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促進及其進步,“文化多樣性可以啟迪人們的思想,……文化的多樣可以儲存好的和有用的做事方法、知識經驗”[6]137。而從文化的需求角度觀之,人的精神需求總是千差萬別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且就象馬斯洛指出的物質與精神的需求總是剛性提升的。不同的的文化需求對應于不同的文化多樣供給,文化也就在這需求與供給辯證統一中實踐自己的發展,也就在這需求的滿足過程中實踐其社會文化教育。美國學者拉斯等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交通和傳播手段日益發達,人口流動越來來越頻繁,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外來的各種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樣,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很難找到大家普遍承認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7]299這就需要相應的多樣文化比較,使人們在比較中體悟、自覺與提高,努力追尋與創造先進文化,在文化多樣性與主導性的統一下實踐文化發展的社會教育功能。

3.堅持文化發展的歷史與時代選擇。每一個歷史時代之文化總是在主流文化的引導、規約之下發展的,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從自己的價值與利益出發來構建社會意識形態。因而文化的發展總是一種歷史的選擇,體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如果沒有這種文化的歷史性選擇,也就沒有先進文化的主導與文化的進步,相反會產生諸如“劣幣”驅逐“良幣”的那種狀態,文化的教育也就走向反面了。這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發展的邏輯,文化只有在既多樣又有主旋律的情況下才得以順暢發展,也只在時代主導文化的指引下才能實踐文化社會教育的價值目的性。

文化發展的邏輯推演要求文化傳統與文化創造的內在結合。在人類代代相繼的文化傳承中,造就了各個時代的絢麗多彩的文化。這些文化以今天的眼光視之也就是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遵循著文化的發展規律,總是由低向高發展著的,發展著的過程中有文化的創新,更有文化的積淀、回歸。在此,某一時代對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回歸部分就是文化的傳統。從而,沒有傳統文化也就沒有歷史時點上的文化傳統,沒有文化傳統的現實中的發揚與進步也就沒有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文化傳統的歷史演進展示著文化歷史進程。文化傳統就時點上看,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樣態,但歷史地看文化傳統本能地又是動態的。這動態性的本質原因就在于,文化傳統既然是傳統文化的結果,其定有與現實相沖突或者不適應的內容需要實踐中的優勝劣汰;而在現實中表現出有生命力的成份需要實踐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實踐在發展,文化傳統更要在實踐自我的價值中求得內容的豐富與進步。這樣,在文化社會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就既要充分弘揚文化傳統中的先進內容,又要適應于時代的不斷的訴求與創新。

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力促文化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文化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樣,總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文化形式就是文化的載體與表現,體育、書刊、影視、網絡等屬于文化的傳播形式,而這些形式中內在的精神、價值與思維屬于文化的內容。文化社會教育實踐人的培育也就是通過這些文化的形式達到文化內化于人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保?]434文化內容的發展通過文化形式來實現、來展示,而文化形式作為文化的載體與表征,無不受內容的規約與決定。而且,文化與武化、工商化從來是結合在一起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文化與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相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踐文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就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發展繁榮文化產業與事業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從而實現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人們的生存、安全、社會、尊重、成就等逐漸提升的剛性需求中,文化生活的要求、水平也日益提高;而且,人們在七情六欲的身心需要之下,吃穿住行醫娛等需求多樣化更為顯現,多層性的文化生活也更顯其絢麗多彩的雜多狀態。對此,文化生活也應以市場機制為基本調節機理實現多樣化滿足。并且,在以信息高科技為主要表征的現代社會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大眾化,文化形式要有根本性的創新,必須以工業化、信息化為依托和載體,以普世化的影視、音響、網絡以及鋪天蓋地的出版物等為媒介,為蕓蕓眾生工業化地生產、傳送文化產品,以造就一種繁榮的文化環境,以滿足大眾化的日常精神消費,并就此在文化的滿足之余,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正確價值觀念的培育。

在這種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中不能只由市場經濟來調控,更重要的是體現文化社會教育取向的選擇性,每每注重政府對文化的宏觀調節。

總之,以歷史與邏輯的角度審視,文化的生成及其科學發展總有一個根據與內在的尺度,這種尺度的標準就是文化的價值在于人之本身,就在于文化發展之對人的教化,其時代實踐就是文化社會教育功能的彰顯,實質上是文化的辯證發展及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文化發展抉擇。相應地,文化社會教育的實踐路徑也就是文化自身的辯證發展。

[1]周蔚,徐克謙.人類文化啟示錄[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李景林.教化觀念與儒家的未來發展[J].人文雜志,2009(1).

[4]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扈中平,蔡春.教育人學論綱[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9).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1998)——文化創新與市場[M].關世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主體人類價值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