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吳文化與蘇州創意產業發展

2010-08-15 00:48李斌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0年3期
關鍵詞:昆曲蘇州文化

李斌

(蘇州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一、繼承創新吳文化物質與精神成果,為蘇州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對蘇州文化創意產業而言,主要工作就是將深厚的吳文化運用到創意產業運營過程中,以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強自主創新,實現“蘇州制造”向“蘇州創造”轉型。

(一)吳文化物質成果是蘇州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狹義吳文化指西周末年泰伯、仲雍奔吳,到春秋晚期吳國滅亡的年間以及更早的歷史文化。廣義吳文化指在吳地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區域文化。吳文化區域是指中國東南沿海的長江和錢塘江三角洲地區。以蘇州為中心的區域是自春秋晚期以來吳文化的中心地區,也是最具吳文化特色的典型區域。蘇州文化積累異常豐厚,從刺繡、玉雕、年畫到園林、扇藝、建筑,既是人文薈萃的象征,又具文化產業的雛形,都能成為蘇州創意產業的豐富武庫與成長母床,是蘇州創意產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如蘇州先后有24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2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6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其中以昆曲、古琴為杰出代表。

(二)吳文化精神財富是蘇州創意產業發展的靈魂。第一,吳文化創新精神與創意產業創新性一致。創新是吳文化的核心價值。吳人善于創新,不循舊規,一直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吳民族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制幾何紋飾兵器和嵌鑄劍,而且春秋晚期吳地的生產工具,出現了農耕用的青銅褥和割刈用的銅鋸鐮與鋸鈕,是當時生產工具方面的一大創造發明。創意產業必須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與吳文化創新內核一致。建設創新型蘇州,僅靠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作為支撐。吳文化蘊含的創新精神、創新特質、創新品格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被蘇州創意產業借鑒與吸收,成為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吳文化崇文重教精神有利于創意人才培養。吳文化體現出鮮明的崇文重教特點。自東晉末至南北朝近二百年時間里,北人大批南移,其中文人學士的南下,如王充、嚴子陵、王羲之等文化名人,形成文人云集的景象。而且,吳地藏書豐富,為文人學士研讀提供了方便。僅常熟一地就呈現出一批代表一個時代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如趙氏脈望館、錢氏絳云樓、毛氏汲古閣、錢氏也是園、張氏愛日精廬、陳氏稽瑞樓、瞿氏鐵琴銅劍樓。這些藏書家兼著述、考訂、校讎、編纂、出版,在學術文化各個領域多有建樹,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教育了一代代讀書人,讀書種子不絕[1]2-3,形成吳地尚文重教的風習。創意產業必須依靠創意人,人的培養與教化是文化資源創造與提升的巨大動力。加強對創意人才的教育,成為蘇州創意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吳文化重教精神的重要體現。受到吳文化影響,蘇州較注重創意人才培養,如通過頻繁交流借鑒先進經驗、聯辦創意學院與人才孵化基地等,還對動漫、游戲等創意產業人員開展文化與文學教育,這些都促進了文化精神對創意產業的滲透,有利于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快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步伐。

第三,吳文化閑逸品性推動文化蘇州建設。吳文化不是匆忙的文化,而是閑逸的文化,體現出悠然陶然、不求聞達的生活態度。閑逸品性是蘇州重要的城市精神,從精神上看是吳文化寬容、高遠境界的體現,從形式上看是不急功近利、追求人的舒適和重視生活品質的一種生態定位。創意產業發展的終極目的要符合蘇州城市精神,即不能以量大、高速、浮華為發展指標,而要把閑逸、陶然、人本作為衡量標準,即從蘇州經濟走向蘇州文化,從蘇州文化走向文化蘇州。近年來,蘇州正沿著建設“可以自由行走的城市”的方向發展,創意產業應該有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如有人就提出,應該按照清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來建設古城,發揮出文化的優勢來,使蘇州真正成為中國罕見、世界少見的完整體現中國歷史文化風貌的著名城市。這個創意使人們認識到蘇州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意產業[2]。蘇州應該充分利用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結合現代人的休閑方式,發揮吳文化閑逸品性,把蘇州建成“符合人的尺寸”[3]9的魅力之城。

二、努力平衡四大關系,促進蘇州創意產業與吳文化和諧發展

(一)新與舊的關系。創意產業不能簡單等同于脫棄舊有文化、重新開發。近年來蘇州創意產業取得很大成就,如動漫作品《紅孩兒大話火焰山》榮獲第11屆政府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網絡游戲《航海世紀》三次摘得“中國民族游戲海外拓展”等中國游戲業最高榮譽,但是這些產品對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顯得并不充分。創意產業應該立足吳文化,尊重“舊”,學習“舊”,在“舊”中尋找“新”意,使得創意產業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的橋梁。文化發展本身就存在繼承與發展現象,既要有標新立異的創意,也要依托舊有的文化景觀。如蘇州各級各類的博物館多達幾十座,是吳文化的寶貴資源,雖然已有蘇州博物館建成,但市內仍有更多傳統博物館有待文化創意的介入改造,以提升蘇州城市的文化品質。民俗博物館原副館長朱年的意見是:“博物館在文物展品的陳列展示上,要嘗試運用現代電視聲像技術,更要突破常規,有創新思維”,進而“發展創新型的博物館,從而為大力發展蘇州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文化教育陣地”,[2]這是變舊為新的創意之見。有些吳文化遺產本身就是產業,只不過與市場接軌較慢,發展遲緩,如蘇州刺繡。刺繡產業的發展既要創新,又要保留傳統文化的氣質,蘇州已在嘗試借鑒與引入先進的工藝技術、設計理念對蘇州刺繡進行改造,將傳統的刺繡技藝與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相結合,并通過政府組織形成蘇州刺繡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化舊為新的路子。

(二)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文化由不同部分組成,形成一個整體。文化觀也是一種整體觀,體現為一種思考方式。借用文化的整體思考方式,蘇州創意產業也要注重對文化元素的多樣化吸收與借鑒,推進產業生態的多元發展與創新。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文化生態,是由不同產業互相支持、共生的,如高端生態位企業與低端生態企業同時存在,前者出于創新需要或推廣創新成果,促進低端生態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樣后者技術提升也能夠有效地對高端產業提供有力的支持。[4]29這就是從文化的整體觀出發來審視創意產業的綜合發展。在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重點、有步驟地推行創意產業是必由之路,如蘇州動漫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要重視創意產業的文化機制運行,走綜合協調發展之路,動漫產業投入大、周轉長、收效慢,每分鐘一萬元的制作成本僅通過影視平臺的運作只能收回不到20%的成本,[5]文化發展的整體性視角要求動漫行業應該從出版、影視多媒體、網絡游戲、品牌形象廣告、玩具服飾、日用品等上找到新的生長點。

(三)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蘇州創意產業對文化遺產的利用要建立在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和尊重上面,不能“過度消費”文化資源、一味榨取文化遺產的商業價值,一定要把吳文化的傳承與創意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走文化與產業雙贏之路。創意產業運作過程中,對吳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要把握“度”。如在昆曲開發與保護上,產業界把昆曲納入商業模式之中,如“吳地人家”董事長段海飛把昆曲概念引入餐飲業,以“戲夢緣”主題餐飲與“昆曲主題店”為招牌,吸引了眾多中外賓客。從商業運營上,這是對昆曲文化的創新繼承,體現了可貴的文化創意,也獲得了矚目的商業成就。但是它只不過是商業社會對昆曲資源的一次開采罷了。昆曲被商家不斷開采又得不到反哺式保護的話,昆曲文化的傳承就仍然只是噱頭和空話。在創意產業對以昆曲為代表的吳文化元素的利用上面,要防止商業利益對文化利益的侵犯,傳統文化資源并不是可以被濫用的,文化遺產的“過度消費”也會影響文化遺產的傳承。讓借鑒文化遺產靈感的創意產業獲得利潤后,以基金的形式反哺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失為一條保護與開發的新路。

(四)內涵與形式的關系。吳文化可分為有形的物質遺產和無形的精神遺產,即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地理景觀與民俗風貌等,如園林、古建、年畫、刺繡、磚雕、絲綢、美食、蘇扇等。精神文化包括吳地人們創造的作品、思想、藝術等。吳文化的物質成果固然重要,吳文化的精神財富更值得重視。吳文化的精神為“開拓精神、開放精神和尚武崇文”[6]1,對吳文化精神的開發,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多次開發和重復利用,這也給創意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意產業既要借鑒吳文化之形,在創意設計上引入吳文化多樣態的物質形式與元素,同時應注重學習吳文化的精神,在人才培養、產品內涵、企業品牌建設上灌注吳文化深厚的人文素養,為創意產業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三、利用吳文化物質形式與精神內涵,拓寬蘇州創意產業發展之路

(一)拓展吳文化資源的產業之路。創意產業是文化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緊密結合,是文化、科技、信息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互為條件、優化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只有將傳統人文資源、文化優勢與現代產業有機結合,才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蘇州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化資源總量多、品種齊全的城市之一。當歐美和日韓動畫片大量涌入蘇州時,蘇州的民俗故事、曲戲文賦卻靜靜閑置,得不到開發。豐厚的吳地文化資源沒有被激活的原因之一在于對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認識不夠。文化資源大市不等于文化產業大市,蘇州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并不等于擁有先進的文化產業。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一樣,必須經過一定形式的再創造,才能成為受消費者喜愛的文化產品。所以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地停在原地,要主動迎接現代產業的懷抱。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與上演,既召喚人們對古老吳文化代表昆曲的重視,又活躍了昆曲表演產業,使得昆曲發展獲得了經濟上的支撐,“引領了一條昆曲遺產保護傳承,薪火傳續、代有傳人的路子?!保?]98創意產業能激活吳文化的內核細胞,推動久藏深閨的吳文化傳播,進而獲得廣泛的現代認同,開創吳文化從資源向產業的新生機。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世界文化資源與中國的對接和交流提供了歷史性契機,也給毗鄰的蘇州帶來發展的機遇和開放的眼界,蘇州更應該抓住這個重大時機,立足吳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吳文化特色的產業。如蘇州設計師趙羽以傳統蘇扇為主題的《王健扇藝》,用“園”字幻化出的花窗,凸顯蘇州傳統與現代的城市美感;金笛卡通國際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動畫片《姑蘇繁華圖》,通過水墨人物、氤氳背景、明暗的墨容等元素,展示出蘇州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完美結合。蘇州在創意產業與吳文化結合的探索之路上,要繼續大膽借鑒成功經驗,以市場機制為主要手段,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和諧利用,從文化資源大市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大市。

(二)推動特色吳文化的品牌建構。吳文化要注重發掘區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將其發展成創意產業的品牌。文化特色是相對不同范疇文化而言的,如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明顯隸屬不同的文化環境,呈現不同的文化景觀。對屬于同一文化地帶的城市,就必須要超越特色。如同受京派文化影響的北方城市,文化氣質是相似的,但北京利用特殊政治與文化地位,以占據文化發展高地、發揮頂尖人力資源為定位,穩穩占據創意產業的頭把交椅,別的城市只有找到新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發展。吳文化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上海、無錫、杭州、蘇州等地都在其范圍之內,這些城市究竟要用什么方式來發展創意產業,就不僅僅是文化特色能解決得了,必須發展文化品牌。如上海與杭州的文化定位就不同,杭州著力打造“天堂硅谷”、“動漫之都”,強調文化創意的區域活力,而上海從國際化視角定位創意產業的發展。這種定位既彼此區隔,又形成了錯位互補的發展合力,有助于推動吳文化圈內的創意產業的集聚動力。在具體實踐上,各地有不同的高招。如深圳定位于“年輕化、實驗性”,開發現代藝術會展。長沙通過娛樂電視來實現創意翻新,形成電視傳播帶動產業發展的創意城市特色。麗江則利用電影《千里走單騎》與景觀劇《印象·麗江》實景演出,打造影視、演出、服裝、時尚活動為一體的全國創意產業的展臺。河南南陽則利用南陽作家群優勢、南陽文化文學積淀與影視創作資源,形成文學出版產業、影視劇創作產業核心。對于蘇州來說,更要發揮自己毗鄰上海的地理優勢與人才聚集、智力資源豐富的特點,既要相對非吳文化圈的城市凸顯特色,更要超越特色,在吳文化圈內以鮮明的定位展示個性。

(三)以“人”的創造活動呈現吳文化精髓。文化是動態的過程,創意產業強調個人的創造力,人的創意過程與活動正是文化生產的生動體現。吳文化不僅作為物質和精神成果存在,也通過人的現實活動而存在;不僅體現在物質形式上,更體現在人的創作過程中。從被動、靜止的文化成果向生動、鮮活的文化過程轉變,將給創意產業帶來新的機遇。蘇州周莊畫家村就吸納境內外數百名知名畫家,設立創作工作室。蘇州桃花塢產業園中,也有10多位工藝大師落戶,包括代表刺繡的任慧閑工作室、代表蘇扇、瓷畫、石壺等不同工藝類別的邢偉中、楊麗華、蔡云娣等名家工作室。這種做法既銷售文化成品,也展示文化作品的創作過程,把吳文化從物化的結果向生動的過程轉移,把人的創作因素、精神活動與觀看者的現代位置結合起來,加強了文化與現代人的貼近性,增強了創意產業的文化感染力。

(四)推動吳文化的生態開發。吳文化作為一種資源,不開發不行,盲目開發也不可取。既要注重對吳文化的利用,又要避免同質化重復勞動,如動漫產業對吳文化元素的開發,的確能帶來效益,但也不是萬能的?,F在各地都在開發動漫產業,吳文化元素也被四處借用,效果卻不一定好。每年各基地生產出非常多的動畫片,很多也已在央視播映,但問問孩子,記住的只有極少數。這里面根本的還是創意的缺乏以及相關產業的支撐。創意產業并不是借鑒了文化符號就能帶來效益。這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知識產權、科技力量、商業化運營模式結合的產業鏈,如美國動畫片《花木蘭》就涉及到產業內容、形式和運營模式的全方位創意。在缺乏優秀的創意人才、創意基礎與產業支撐的背景下盲目借用文化元素,只能最終毀掉這個創意。因此,對文化的借鑒和吸收也要注重生態和整體的原則,考慮到科學發展與可持續性開發。

[1]曹培根.翁氏文化世家[M].揚州:廣陵書社,2009.

[2]劉曉平.看創意怎樣讓吳文化點石成金[N].蘇州日報,2008-06-27(A2).

[3]朱建新.吳文化創新與應對經濟危機[J].江南論壇,2009(7):7-9.

[4]王重遠.基于生態理論的都市創意產業集群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9(9):26-30.

[5]“創意產業”需要產業創意[N].蘇州日報,2006-05-05(A2).

[6]虞澄.吳文化的基本精神[J].常熟高專學報,1997(4):1-6.

[7]朱棟霖.論青春版《牡丹亭》現象[J].文學評論,2006(6):96-101.

猜你喜歡
昆曲蘇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蘇州伴宅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紅樓夢》的當代昆曲改編與經典化
誰遠誰近?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文人之進退與百年昆曲之傳承
愛在昆曲里,化成一片舊時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