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分類和語言

2010-08-15 00:55周東洋
時代農機 2010年7期
關鍵詞:區分社會科學表格

周東洋

(武漢大學 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2)

1 前言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無論我們使用哪種研究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是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一個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對象”。也就是說,當我們進行研究時,就是試圖將某一個或某一類事物從其所在的復雜環境中剝離出來并加以概念化和操作化,變成所要觀察和分析的對象。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區分,包含著最基本的分類。那么分類究竟是怎樣進行的,或者說,分類需要借助什么樣的工具呢?當然,這個問題并不難解答:分類的工具是語言。

2 語言是分類的工具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分類。我們每說一句話,表達一個觀點,它的基礎就是分類。日常生活的語言和文學作品的語言比較相像,它給人們帶來的更多的是感官和情感上的“喚醒”,而不是“理智”的伸張,它依賴于話語情境。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卻并不是文學性質的,它背后依然存在著波蘭尼所謂的“默會知識”。話語的含義依賴于情境,而人們理解的情境含義的方式卻來自于“默會知識”,這種知識帶有包括文化賦予人們的一些理解的圖式和框架。所以,當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經歷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不能理解和溝通的地方。與日常生活中的“默會知識”相對,還存在著一種“科學知識”這種知識依賴于對概念的進行嚴格和清晰地界定,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嚴格而詳盡的分類方式。這種分類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識”,而且這種知識近乎一種原理。在自然科學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簡化為符號以及符號組成的公式,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個個“原子”或者“單元”。我們首先認識這些不可分割“單元”和“原子”的性質,并最終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然后觀察他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加以還原,并最終完成對世界的認識。自然科學依賴于邏輯和觀察,這也是愛因斯坦所謂的西方科學的兩大傳統。但如果我們認為“主觀”和“客觀”,“自然”和“社會”的區分是有效的,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將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到社會領域的“危險”了。這種“危險”在于基本的“分類”上。

與自然科學的分類相反,社會科學內部的分類顯得比較混亂。為什么會這樣呢?謝宇認為社會科學的三大原理是變異性原理,社會分組原理和社會情境原理,這個分組類似于本文中的分類,但又不盡然相同,但是無論是分類、分組、還是區分,這些不同的說法背后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西方科學傳統是將事物“切割”以后再進行研究。所以,社會科學的解釋傳統的邏輯基礎是比較,分類和分組之后才能進行有效地比較。而分類和分組的依據則是社會現象的差異性,也是為了減少差異性,凸顯某一種現象背后所蘊含的因果關系。社會分組(分類)又受到情境的制約,所以要用抽樣和統計的方法來描述變異的總體。但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卻是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內部對許多現象分類的混亂和無序。正如趙鼎新先生所說:“在自然科學中,一個有效地分類系統不但有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支持,而且抓住了一類重要現象的內在本質,因此常常是一個理論甚至是一個學科的基礎。與自然科學不同,在社會科學中,即使比較成功的概念,如階級、民族、性別、等等,也達不到自然科學分類的標準。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社會科學家在方法論素養上的缺陷,以及社會科學家頭腦中意識形態的干擾,都會導致社會科學家提出許多既沒有理論和經驗支持,也未能抓住事物關鍵本質的分類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這就是為什么社會學中以太式的新概念和分類系統,以及建立在這些概念和分類基礎上的理論源源不斷地推出,但學科本身的發展卻如牛步喘行的原因之一”。1所以,這樣的后果是社會研究的重復和無積累性,以及為交流和對話所設置的障礙。因為,如果研究者之間的基本分類都不相同的話,那對話就無從談起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覺得還是要回到分類的依據和分類的工具上來檢討。

3 分類是一種主觀建構的過程

不可否認,研究者進行研究是一種主觀建構,分類也是一種主觀建構的過程,盡管分類依據的差異性是事物的特征和屬性,但差異性可以區分為“客觀差異”和“情境差異”。分類是在情境中進行的,這個“分類情境”包含著主體,而這個主體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受各種圖式支配的具有主觀判斷能力的人?!拔摇本褪沁@個主體,而我認為有些差異是客觀屬性,是很難引起爭論的,比如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很好測量的變量。但另外一些差異則是依賴人們的“建構”。這個“人們”包括進行社會行動的人和觀察他們的研究者,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他們作為行動者的主觀取向,二者的重疊就會使差異性變得不可區分,或者一旦進行區分就難免會掛一漏萬,所以“情境差異”制造了分類的混亂。

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式,比較揭示的不僅是事物之間的“差異性”還有“同一性”,依據差異性進行嚴格分類是西方科學的傳統,就如同畫一個很大的表格,差異是表格的線條,引起我們注意的也是這些線條。盡管表格劃分是依據事物的差異性,但是表格的命名呢?大多數表格的命名在依據“差異性”之外還有賴于事物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比如,我們首先把一種動物叫做馬,在海里發現了一種類似馬形的動物就命名為“海馬”,這就是語言的作用。所以,詞與物的對應就是靠這種差異性和相似性綿延下去,最后將所有角落都“點亮”,將未知變為已知,這種“知”與合理性無關,重要的是可以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你可以說中國人的“陰陽五行”的分類法并不科學,但它至少可以將事物進行分類和命名,并且解釋了很多東西,此間的解釋也不能接受嚴格的合理性追問。但問題是,如同前文所言,科學知識正是建立在對合理性的反思性追問的基礎上。一旦對分類進行反思性追問并試圖用觀察來檢驗,那就走上了科學之途了。而即便是嚴謹的理論語言,也無法脫離對日常語言的“糾纏”,加上學者本身的經歷,就使得社會科學內部的分類出現了混亂。然而,正是在混亂與秩序的角力中,才有了社會理論和方法的不斷繁榮和發展。

[1]趙鼎新.社會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區分社會科學表格
你能區分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嗎
《現代臨床醫學》來稿表格要求
《云南社會科學》征稿征訂啟事
《現代臨床醫學》來稿表格要求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統計表格的要求
教你區分功和功率
怎祥區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數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罪數區分的實踐判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