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兒會”漫談

2010-09-02 06:16何家國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花兒

【摘要】文章從“花兒會”的來源傳說、歷史記載、功能性質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流行于我國西北廣大地區的這一群眾性集體歌詠及信仰活動。并對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會在進行程序、歷史演變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論述,以期得到學界、社會對這一古老民俗活動的關注和保護。

【關鍵詞】花兒會;花兒;蓮花山花兒會

一 “花兒會”

“花兒會”這一稱呼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逐漸形成的,“花兒會”一詞所指代的活動,在當地群眾中并沒有這個專門的稱呼。對他們來說,花兒會就是“唱山”或是“山場”,后來這一影響廣泛的群眾性活動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某些文化人試著從文化角度來認識這一現象,才用“花兒會”一詞來稱呼。

那么被稱之為花兒會的花兒演唱活動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陸泰安先生在《洮州紀略·高廟盛會》一文中對甘肅省岷縣高廟花兒會有詳細記載:

這座廟是建筑在岷縣的西北區元山嘴(距離縣城約一百里,距離臨潭縣城卻僅五十里),與臨潭縣屬磨溝相鄰……嗣于元山嘴建廟一座,以紀破敵之功,以其建筑雄峻,故稱高廟,每年五月十二日高廟逐為洮岷盛會的所在了。

每逢此日,洮、岷抬諸神十余位赴會,均乘轎趕赴此廟盛會,村村相迎,家家恭祀,山巔形成鬧市,男女人等穿紅戴綠,其徒步頂禮赴會朝山者不下五千人,往來參神,逢場照戲……這一天,諸神供宿這廟,凡是遠道前來赴會者,大多食宿于此。他們徹夜高唱,那新穎香艷的詞句,婉轉嘹亮的聲韻,動人魂魄,醉人心神,男女問答相合,若彼此情意融合,即在廟前神,權作結婚前奏,同席者不足為奇。翌日諸神紛紛乘轎回府,人們就在這復仇艷遇難解難分的場面,結束了一年一度的高廟盛會。

這是現今所見關于花兒會的最早記載??梢?宗教活動雖與花兒歌唱同時同地進行,但參與者卻各不相同,各行其事,互不干涉:一方專事迎神、敬神;一方專門唱情、抒情。

當地群眾對花兒會的來源大多保存于一些傳說中。有“道士傳授之說”,有“對神仙模仿之說”等。道士傳授說和對神仙模仿說都回答了花兒的來歷問題,一是認為花兒是道士即神創造的;二是認為花兒源于對神造物的模仿。而從神仙啟示說中,我們可以得知,唱花兒的目的是為了敬神。這三種學說有著共同的特點即:一、花兒和花兒會大多同宗教、神仙有關;二、與山相聯系,指出了花兒會的地點;三、花兒會是一種群眾性、集體性很強的戶外活動。因此,花兒會的性質就是一種基于人們抒發感情和進行交際需要的,節令性很強的群眾歌唱活動。

就目前了解的情況,花兒會的會場主要集中在甘肅和青海兩省花兒流行區內,而在也流行花兒的新疆和寧夏兩省卻幾乎沒有花兒會。根據實地調查可知:(一)、洮岷型花兒的流行區域較河州型花兒流行區域要窄,只在甘肅省內傳播;(二)、兩類花兒會場幾乎都在偏避的山區,且大多是廟會、宗教活動所在地;(三)、花兒會的會期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每年農歷的四月至七月,且以五、六月最多,多處于當地的農閑時期。

二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是洮岷型花兒的兩個歌唱中心之一,每年農歷六月初在甘肅省康樂縣蓮麓鄉蓮花山一帶舉行,會期從六月初一開始,六月初六結束,歷時六天六夜。參加花兒會的有蓮花山周圍臨潭、康樂、卓尼、岷縣、臨洮、渭源等縣的各族群眾,人數最多達八萬人之多。元朝時期,蓮花山一帶就有“唱山”的習俗,現今流傳在蓮麓地區的一首古老的蓮花山花兒這樣唱道:明朝年間洪武年,蓮花山上就朝山??梢缘弥徎ㄉ交▋簳两褚延?00多年歷史了。

在蓮花山花兒會上,歌手以演唱“兩蓮兒令”為主,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輪唱等。整個花兒會是按照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進行的,具有非常濃厚的風俗色彩。由于花兒會多是每年舉行一次,當地群眾極為重視,且會場都是在山林之中,離村莊較遠,因此,在參加花兒會之前,人們一般都做一些相應的準備。據張亞雄《花兒集》記載,建國之前,蓮花山花兒會的參會者都做以下物資、服飾準備:

服裝,普通以新鮮干凈為原則。但是合乎要求的服裝,有一定的風尚。白布汗衫,青坎肩。腰系五尺余長青布腰帶,細棱青色的褲子。青線馬鞋。白絲布的襪子,這是男唱手的制服。

什物,凡加入唱會的人家,須預作白面饅頭,準備定量的清油,肉菜之類,臨期拿牲口送到會場去。赴會是集團的,事先攤收定額錢,作為會期中的零用。有錢的人且釀好青稞燒酒,以犒勞唱手及來賓。到會場上去觀光的人,紅綠棱布什不可少的,就等于是一種獎品。

其他如帳篷、馬匹、雨傘、應用等件,均應事先準備齊全。

這是建國前的情況,如今歌手們的服飾已不像從前,但還是有特點可查:男歌手多頭戴草帽或干部帽,穿白襯衫,黑背心,已不再扎腰帶。女歌手一般頭戴白色蘑菇形帽子,著大襟上衣。男女歌手隨身都攜帶著一把藍布傘和一把折扇。這不僅是唱花兒的講究,這可能是出于實際的需要(因為花兒會在夏季舉行,天氣炎熱多雨)而漸漸演變成一種唱花兒的講究了。而隨著商業氣息的漸漲,早在農歷五月下旬,蓮花山周圍各縣的商業部門、小商小販,就已經車拉馬馱地運貨上山,在花兒會各個演唱地選擇有利地形,搭起各式帳篷、臨時商鋪,為四路八鄉的歌手和遠道而來的游客準備好了各種風味美食、日用百貨和農副產品。因而,現今的花兒會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商品交易的機會。

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初二兩天,當地各族群眾攜親邀友,穿新衣,持彩扇,或騎馬,或步行,興致勃勃地向蓮花山進發。這兩天,主要是朝山、拜佛、進香、祈求神佛對親朋好友的保佑。但在上山途中,也有歌手演唱花兒。初三、初四,歌手們從蓮花山腳下的足古川出發,當地村民拉起馬蓮繩,攔住去路,要求現場對歌,不唱上幾首花兒,就休想“過關”,這叫“堵半截”。隨著一道道馬蓮繩解開,人們在花兒歌聲中,爬至蓮花山頂。六月初五,人們登上金頂,因為金頂可以采折到枇杷。采摘到枇杷不僅表示已到達山頂,而且預示著求兒要女的成功。有花兒唱到:“紅心楊柳兩張杈,你拿的是羊枇杷嗎馬枇杷,枇杷葉里卷娃娃?!?/p>

朝山者帶著從山上采集的枇杷葉,唱著花兒向三十里外的王家溝門前進,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入夜,就在附近的草坡、河灣休息,架起篝火,唱起花兒直至天亮 。六月初六清晨,從王家溝門向蓮花山花兒會的終點—紫松山出發,當地群眾放鞭炮歡迎,用馬蓮繩攔路,向歌手敬青稞酒,然后一起對歌。傍晚時分,人們在歌聲中依依不舍地告別,相約明年花兒會上再見。至此,一年一度的蓮花山花兒會正式結束。

但是隨著現代化腳步的加快,蓮花山地區原有的“山場”格局已經被逐步改變。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下轉第55頁)(上接第54頁)府批準建立蓮花山自然保護區。從這年開始,由足古川到蓮花山唐仿灘的足川公路開通,尕浪橋賓館、唐仿灘賓館、停車場相繼修建完成,這些措施使蓮花山花兒會的地點逐步轉移,整個花兒會的程式和內容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第一,“馬蓮繩攔路”、“堵半截”習俗正在逐漸消失。由于川蓮公路的開通,以前從足古川到唐仿灘的山路全部被公路代替,朝山者可以坐汽車一直來到唐仿灘,因此也就無人在途中用馬蓮繩攔路對歌了。往日“朝山英雄浪山友”們一邊漫花兒,一邊“打馬蓮繩”那種特有的情景正逐漸消失在汽車尾氣中。第二,由于現今交通的便利,朝山者早晨坐上汽車,不到幾個小時就可以達到尕浪橋、唐仿灘,而后登上蓮花山,下午即可往家中返行。因此省去了在蓮花山住店吃飯的時間,蓮花山不像以往可以留住“朝山英雄浪山友”了。第三,以往朝山的人都預先到蓮花山腳下的足古川、山神廟定店,初一、初二一路 “打半截”往足古川進發,夜間投宿在足古川。而隨著交通便利,足古川附近的會場正逐漸消失,攀登蓮花山的大多是燒香拜佛的當地六、七十歲的老人和外地游客,已很少有當地青壯年上山唱花兒了。

注釋

①《西北通訊》一卷六期,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出版,轉引自《西北花兒學》,郗慧民,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61-362頁。

②“兩蓮兒令”也稱“蓮花山令”,是蓮花山北路花兒的代表曲令,其節奏規整,曲調鏗鏘有力,起腔多伴隨著音程的四度跳進,結尾多四度下行,前后呼應,結束感很強。

③《花兒集》,張亞雄,重慶青年書店,1940年版,第165頁。

④蓮花山花兒會期間,當地群眾用一種叫做馬蓮的植物搓成長繩攔在路中間,不讓歌手通過,歌手必須唱上幾首花兒才放行,這叫“堵半截”。而歌手唱花通過馬蓮繩的過程也就叫做“打半截”。

參考文獻

[1]汪鴻明、丁作樞: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郗慧民:西北花兒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柯楊: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6 月第1版。

作者簡介:何家國(1980.4-),男, 音樂學碩士研究生, 現任教于貴州省凱里學院,從事作曲技術理論、音樂人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凱里學院重點扶持學科課題

猜你喜歡
花兒
花兒好看我不摘
花兒是本書 等
會縱火的花兒
吃完果兒來認花兒
那些花兒
春天的花兒
把“花兒”留下
用花兒做的美食
《花兒與少年》的搞笑瞬間
花兒一歲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