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孟子的音樂社會觀

2010-09-02 06:16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民本思想孟子

李 杰

【摘要】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代表,思想承接孔子,而又有所不同。它以性善論為基礎,以仁政思想為核心,以崇揚至大至剛的人格為特征。其音樂思想附屬于他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主要基于“仁政”與“性善論”?!芭c民同樂”作為一種音樂社會觀,是基于“仁政”政治思想中最有價值的民本思想。

【關鍵詞】孟子;民本思想;與民同樂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中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發展孔子學說,趙岐為《孟子章句》所作的《題辭》稱:“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第一次將孟子尊為“亞圣”。作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他強調倫理道德精神修養。孟子直接談論音樂的地方不多,他主要是研究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制禮作樂是當時整個社會政治倫理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他不能不涉及音樂問題。其音樂思想立論主要基于“仁政”與“性善論”,是附屬于他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的。孟子的“與民同樂”作為一種音樂社會觀,是基于其民本思想,而民本思想則是其“仁政”政治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一、“與民同樂”的思想基礎

孟子的音樂美思想是要使音樂能夠為他的“仁政”服務??鬃邮且岩笾艿摹岸Y樂”制度,加進新的“仁義”的內容,然后適應新的社會需要。因為孟子繼承孔子也主張和提倡“禮樂”,其出發點同孔子一樣,都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叭收痹诿献幽抢?是以“性善論”作為依據?!靶陨普摗崩碚撌紫葟娬{人皆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孟子·公孫丑》,此四心是善的開端,可發展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而孟子又以四心來區分“君子”與“小人”,認為“君子”存之,“小人”失之,失之便同于禽獸,故應通過主體的修養來“養心”、“反求諸已”,求其“放心”,恢復四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把這四心推廣到政治上,使統治者同情老百姓的痛苦,不施行“暴政”,而施行“仁政”,提出“得天下也以仁,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離婁上》)這類歷代統治經驗和教訓的認識。所謂: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睹献印す珜O丑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天下可運于尊?!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孟子是頗有抱負的,聲言:“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他“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以行“先王之道”。但是:“先王之道”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當時的客觀形勢是:

當時之是,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史記·孟荀列傳)

這就是說,當時各諸侯已經開始在奪取政權,他們執行各家之術,獎勵耕戰;實行富國強兵、以強勢弱、面面相對。各諸侯以攻伐作為圣賢的標準,用刀光劍影來開辟自己前進道路,無疑是血腥的、殘酷的??鬃雍兔献犹岢觥叭收焙汀跋韧踔馈眮韺惯@一混亂局勢,事實上很難說服那些暴力的國家統治者。但孟子提出以“仁心”為基礎的“仁政”和“以德服民”的“王政”卻被這些封建帝王當作籠絡和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在那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的戰國時代,各國的統治者為了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地盤,為了一統天下、統一全國,都想方設法招兵買馬,招徠人民。當這些國家統治者還沒有做穩“安逸”的君主時,他們對百姓都會表現出一副慈悲的面孔,手持利劍卻身披“仁政”、“王政”的外衣,裝出一副關心人民疾苦的樣子;當他們做穩了君主時,他們完全是一副劊子手的面目,實行的只會是“霸政”。孟子所游說的戰國時代,正好是各國君主都在互相爭奪,誰也沒有坐穩君主的時代。因此,對于那些兵甲還不那么堅、倉庫還不那么實的君主來說,爭取人民的擁護,就成了當務之急了。因此,孟子的游說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說服力。他向當時各國的統治者反復陳述人民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實行他所說的“王政”,才能得到人心,籠絡人心,并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章向下》第十四節)的著名理論。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這是站在君主的立場出發,要君主用這樣一種心態來籠絡民心,在《盡心章句下》中他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各諸侯要想當上“天子”,就必須把人民放在首要的地位,只有這樣,順應的人民才會加多,土地才會更廣。孟子所說的“保民而王”,正是這個意思。因此,他所說的“民為貴”與今天所說的“民主”思想是不同的,實際上是希望君主能夠看重人民,以爭取人民的擁護。張岱年先生認為:“孟子‘民為貴說,雖不是以民為主,卻是以民為本,可稱之為‘民本論”①。正因為孟子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看到了“國以民為本”所以他要實行“仁政”和“王政”,他要把“君為主”與“民為貴”這兩方面統一起來,“與民同樂”就是一種重要途徑,而“與民同樂”的音樂社會觀正是在這種民本思想的指導下產生的。

二、“與民同樂”的思想

“與民同樂”的思想是孟子見梁惠王和齊宣王時所提出來的。為了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王就必須“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這樣,“與民同樂”之“樂”就不僅僅指音樂所帶來的樂,而是指一切美感享受。就是說,王所享受的一切美的東西,應當與民同享: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湃酥?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吩?“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梁惠王上》)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赤之有也。(《梁惠王下》)

這里的“樂”有快樂的意思,引起“樂”的有視覺上的具體事物,包括亭臺樓閣,花鳥池魚、園林宮殿等。因此,“與民同樂”的范圍是及其廣泛的,音樂當然也應當包括在內,音樂也應“與民同樂”,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就提了出來: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痹?“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痹?“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薄俺颊垶橥跹詷?。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無幾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薄读夯萃跸隆?/p>

這段話,孟子充分闡明了他“與民同樂”的音樂思想,分析起來,可以看出有下列幾層意思:

孟子同齊宣王談“好樂”之事,孟子開口就說:“如果王真的好樂,且懂樂的真正意義,那齊國就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充分展示了說話技巧,把樂與治國聯系在一起,當然會讓齊宣王放平心態、放下身份,樂其心而愧其表。齊宣王心懼孟子指責他不喜好先王雅頌之樂,略帶謙意而又坦率地承認自己“直好世俗之樂”,也就是當時流行的“新聲”。但孟子此行并不是為了來給齊宣王推崇先王雅頌之樂,至于是哪一種音樂形式,并不是他注意的重點,孟子是要由此進而引出更重要的話題,說明其“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一,孟子從審美感情出發,認為人都有審美情感,行樂能讓人得到愉悅快樂,得到情感體驗,今人古人都是一樣的。并補充說“今之樂由古之樂”。在他看來:“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甚”字一般注釋為“大”、“遍”,那就是說,如果王所愛好的音樂又大又遍,懂得其意義,獲得的愉悅更多,這樣一來齊國就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又能快樂又能治理國家,齊宣王當然愿聞其詳,“可得聞與”。

第二,孟子抓住了行樂的結果、效應的不同,從“獨樂”、“少樂”、“眾樂”三個層面出發讓齊宣王意識到“眾樂”的意義。而齊宣王的回答是“獨樂不若與人”、“與人不若與眾”。這樣一來,若王樂而百姓無樂,王不一定真樂,此便謂“不與民同樂”;若王樂而百姓共樂,王就覺得天下和順,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樂,此便謂“與民同樂”。所以,孟子是從“不與民同樂”和“與民同樂”這兩種樂的結果、效應出發,從側面告誡齊宣王,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第三,孟子從人感官的相同出發進一步說明“不與民同樂”和“與民同樂”的區別,讓齊宣王更深刻地意識到“與民同樂”能使百姓歸順,得天下的重要意義。孟子說:“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同同樂也?!边@就是說:如果王在這里奏樂,得到快樂,百姓們聽見王的鐘鼓之聲,管龠之音,全都愁眉苦臉地議論說:我們的君王愛好音樂,卻為什么要把我們弄到這般地步,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子骨肉離散?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只顧自己娛樂,而民并不快樂,不能讓民和王一同快樂啊!孟子接著說: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這里是說:如果王在這里奏樂,百姓們聽到的鐘鼓之聲,管龠之音,全都喜笑顏開地議論說:我們的君王大概身體很好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百姓先想到的就是王啊!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王能快樂、百姓有快樂,王和百姓一同娛樂啊!最后孟子說:“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指若王能和百姓同娛樂,充滿廣眾,合人已君民而共之,那就能夠使天下歸順了。

三、“與民同樂”音樂美學思想的意義

孟子“與民同樂”的音樂思想,從根本的性質來說,是要音樂為政治服務。他所考慮的,不是音樂本身的問題,而是把音樂看成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作為溝通君主與人民之間感情的一種媒介?!芭c其說它僅只是孟軻的一種音樂美學思想,不如說,它是孟子整個‘仁政思想的一個組成部份②”。但在音樂活動中,孟子看到了音樂能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起著溝通、交流的作用,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是有重要意義的。因此,“與民同樂”現象本身,從音樂的社會功能上講,“達到的是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人群之間關系融洽、親和③”。一方面孟子提倡音樂要“樂民之樂”,把“樂民之樂”作為一種標準,也就是要音樂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滿足人民的要求,受到人民的歡迎。這樣可以察覺到一定社會、國家的人民的道德感情和心理狀態,這就把握住了音樂能夠反映社會生活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是使人從樂中意識到,并懂得作為一個人應如何處理對待各種社會倫理關系,達到人與我的協調??梢哉f是孔子“興”、“觀”、“群”、“怨”的繼承和發展。從音樂的審美功能上講,尋求的是在音樂的社會活動中,人們“通過某種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而在溝通和交流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④”。孟子看到了審美和藝術活動的社會性,美的欣賞、藝術的愉悅,不是排他性的占有而獨樂,而是本能地要與人共賞,共賞中的情感交流和共鳴往往能夠使欣賞者獲得更大的愉悅。他強調音樂審美中的文化認同、文化共同性。這一點與《禮記·樂記》中《樂論》篇中“樂者為同”是相一致的,都認為樂有和同人們情感的作用。當然要源于人感官的相同的心理基礎,孟子在《盡心下》里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于安佚也,性也?!彼J為人的感覺器官都有相同的功能,因而人對于色、聲、臭、安佚,天生都是有所欲求的。人性是天生的,人與人之間生來就是相同的。因此,就有了“同樂”的基礎和可能性,“更加強調音樂審美的文化認同、文化共同性⑤”。

注釋

①《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二輯41頁

②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第15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③④⑤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第176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修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3

[3]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

猜你喜歡
民本思想孟子
杯水車薪
柔軟生活
磨刀不誤砍柴工
《孟子》折射出的契約精神
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給國際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深刻啟示
淺析彭德懷廬山上書事件體現出的民本思想
習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論傳承及現實意義
儒家民本思想淺析
漫畫《孟子》(一)
漫畫《孟子》(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