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產數據“窩里斗”是政府責任的迷失

2010-09-14 07:59顧海波
中國房地產業 2010年8期
關鍵詞:迷霧均價樓市

顧海波

房產數據“窩里斗”是政府責任的迷失

顧海波

中國房產統計迷霧和“打架”現象實在不是新鮮事,2006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顯示,當年1月和2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增長了8.4%和7.3%。同時,北京市建委和市統計局等部門聯合向社會發布,之前兩個月,北京市商品住宅預售交易價同比上漲17.3%。時間來到2010年7月27日,市場還是那個市場,“迷霧”也還是那片“迷霧”。7月27日,上海各大媒體登出了“上海樓市均價創2010年年內新低”的報道,雖然標題大同小異,但是價格卻差距千里。一則報道為“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17678元/平方米,創2010年周均價的最低紀錄”(新聞晨報等),另一則“上周上海樓市成交均價9787元/平方米,連續第七周低于2萬元/平方米,創造了今年周均價的最低紀錄”(東方早報)。另外,還有最近被媒體傳播的家喻戶曉的“國家電網通過監測電表,發現全國660個城市有6540萬套住房半年沒走字,即中國至少有6540萬套住房空置,足以供2億人居住”的報道,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統計部門來澄清!假如事實確鑿,加上現在開發商捂盤的,加上出租的,全國住房的空置率恐怕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樓市統計迷霧司空見慣,可以說是個“頑癥”,之所以最近會引起各方的興趣,我想一是當前中國經濟無話題,其二是高房價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之潛在危險和老百姓心頭之痛,而上海更是中國高房價的“風向標”和最后的堡壘。因此,格外引起關注也不奇怪。

理論上講,房價迷霧大家不難理解,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用均價和高撤單率來掩蓋房價真相很容易,而且也屢見不鮮。但成交量理論上是不會出錯的,現在數據相差如此懸殊,確實讓人深思。這不僅會影響中央宏觀調控的正確決策,更關乎廣大中低收入者的安居樂業和財產性收入的安全。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有關方面應該也必須有個澄清。

“統計”怎么一不小心變成了“滑稽”? “計劃”變“滑稽”已習以為常,但統計是事后的總結,尤其是數量的總結,怎么會差異如此懸殊呢?由此可見,“統計腐敗”必須根除,不然我們怎么進行準確的研究,就更談不上科學的研究了。也為難了那些秀才和房地產“專家”們,要么“鸚鵡學舌”,要么為權錢折腰,齊唱房價大起不落的“同一首歌”。社會科學和房地產“研究”的唯“物”主義和違“心”主義盛行(教授變商人,商人變“教授”),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也實在讓人憂慮。借此一角,呼吁寬松的學術環境和學者職業道德的理性回歸。

事實上,不少統計機構并非不知道統計口徑、抽取樣本的不科學會導致統計數據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但為了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各自利益,人為的用數據掩蓋了事實真相,這已成了當前樓市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隱患:影響中央宏觀調控的正確決策、影響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形象和公信、影響廣大中低收入者的安居樂業、影響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步伐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樓市大唱“空城計”(大量閑置),另一方面,大量的“蝸居”一族買不起房,這是對我國住房制度和政策的拷問。房產數據的“窩里斗”和紊亂是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道德和責任的迷失,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真實心態——就是“欺上瞞下”,讓房價“只漲不跌”。其潛臺詞就是房地產調控已經取得成效,可以結束了。地方政府(銀行)的積極托市和保障房建設的嚴重滯后是調控8年中國房價越調越高的根本原因。

提供準確、全面、真實、透明的統計信息是政府的基本責任和職責,是法制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內在和最起碼要求。統計數據的紊亂和缺失是職能部門瀆職的表現,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腐敗,是道德的頹廢和倒退。

隨著市場經濟和法制社會的日益完善,統計之亂和房價迷霧應該成為歷史。為此,我們期盼著,希望不要讓老百姓望穿秋水。

新一輪的樓市調控,更需要關注影響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長期因素,而不是著眼于一時的房價回調。要讓房價回歸理性,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必須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讓購房者形成穩定預期,避免房價陷入“越調越漲”的怪圈。中國房地產不著陸,中國經濟就不能安全著陸。中國高房價必須理性回歸,中國經濟發展也必須徹底擺脫“以房為綱”,這是中國經濟的百年大計。(作者單位系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

猜你喜歡
迷霧均價樓市
迷霧中的閑庭信步
本月樓市政策掃描
本月樓市政策掃描
4月樓市政策掃描
3月樓市政策掃描
演唱會迷霧(上)
迷霧中的蓋爾瑪
9月百城住宅均價環比連續17個月上漲
6月百城住宅均價環比連續14個月上漲
5月百城住宅均價環比連續13個月上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