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

2010-11-30 08:37李寶東
新課程改革與實踐 2010年20期
關鍵詞:教研特征概念

李寶東

初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初一的時候,如果跟不上課,那么他們就失去了繼續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針對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教師肩負著學校教育教學的責任,同時也間接地肩負著社會和諧重任,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原來的教育教學方式,認真努力的進行教研活動,并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切實找到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模式。

通過我們生物學科教師多年來的教研活動,我們認為提高學生的兩種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是學生的復習能力?,F在闡釋如下:

一、指導學生經過抽象概括的思維建立科學概念

“指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的中心內容之一。

教師要起到“指導”和“培養”的作用,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科學概念”、什么是“抽象概括”。

科學概念是通過了解科學來實現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是經過專門的教學而形成的。不經過專門教學而形成的概念叫作日常概念或前科學概念。日常概念是從日常生活和個人經驗中掌握的。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初淺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由此而產生的概念的內涵受狹隘知識范圍的限制,或者沒有把對象的主要特征包括進去,或者沒有同不重要的東西清楚地分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在教學的影響下,日常概念才會逐漸提高到科學概念。

抽象是一種思維過程,在把同一類事物的性狀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相同與不同的性狀,把不同的性狀舍棄,把本類事物有的、其它類事物沒有的性狀抽取出來,抽取出來的這些性狀便是這類事物的本質特征,也就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因此,我們在集體教研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多準備些材料,材料可以是實物、圖片、相片或者是錄像等,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抽象出同類的特征,學會抽象的思維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的這種訓練應該是經常的,久而久之,一定會學會并且自然而然的運用這種思維方法的。知識日新月異,并且我們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但是這種抽象的思維方法掌握了,對于學習終生受用。

明確了“什么是抽象概括、什么是科學概念”,可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進而研究 “怎樣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如何指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才能解決“怎么教”的問題。

“怎么教”的問題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既然是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必須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身參與抽象概括的全過程;既然是指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就必須確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去進行思考,要善于指導學生去理解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具體的做法是:

(一)提供充分的可供研究的具體事物

抽象的過程是把感性認識發展成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利用實物、圖片、照片或者錄像等使教學的活動接近于真實,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提供一些可供學生自行探究的材料,這些材料既要有某類事物的本質特征,又要有其它的非本質特征,特別是容易混淆的特征,例如要建立“鳥”的概念,就要準備一些活鳥、鳥產卵的錄像或掛圖,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學生觀察、分析鳥的身體結構、繁殖方式和生活習性,抽象出鳥的共同特征(身體表面有羽毛,有角質喙,前肢變成翼,卵生)。在建立了鳥的概念以后,還要提供一些外形不像鳥而是鳥(鴕鳥)、外形像鳥而不是鳥(蝙蝠、翼龍),能在水中游泳的鳥(企鵝)的掛圖、錄像或實物,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運用概念去判斷這些動物是否屬于鳥類,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

(二)使用準確的語言,表達正確的思維

概念是運用語言、詞表現出來的,詞不可分割地同概念聯系著。分析和綜合、分類和比較、抽象和概括、歸納和演繹、判斷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都要借助于語言去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準確程度影響著思維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語言、措詞反映教師的思維,反過來又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表達不準確,對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是有害的,不能看作只是“表達不清”的小事情。所以,教師不僅要能準確使用語言,正確表達思維,而且還要能及時發現、糾正學生不準確的語言,幫助兒童把思維和語言融合在一起,建立正確的概念。

(三)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

概念是在思維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各個階段的不同要求,及時地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思維活動,使教學過程向著預期要達到的概念目標前進。根據以建立科學概念為目標的課型要求,一般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1、明確觀察目的、指導觀察方法:觀察中的“觀”字,可以理解成“又見”就是重復的見到某種現象特征。觀察中的“察”字是“穴”字頭,代表著洞穴里的東西,我們看不到,必須想方法去探究去尋找規律。觀察是人對現實的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是有觀察對象和觀察目的的。觀察得成功與否決定于對觀察目的明確到什么程度。在教學中,觀察不能是隨意地觀察,而要根據教學的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全面地、準確地觀察事物本質特征。例如在觀察哺乳動物時,如果教師不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豬的大耳、貓的的“圓眼”轉移,只有明確提出了觀察目的,學生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到觀察各種動物共有的特征,也就是重復出現的特征,才能抽象出哺乳動物的概念。

2、營造探究的課堂氣氛:要激發初中學生探究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去開展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探究的課堂氣氛,要善于用“一石”在學生中“激起千層浪”,要善于發現學生分析問題時的不同見解,及時地利用矛盾,展開討論,形成高潮。如解釋和判斷不了的,老師這時不應當去

明確地判斷誰對誰錯也不要盲目的給學生們下結論,要與學生們一起探討,查找資料,觀察分析比較并將來最終最后達成一致的意見。這樣獲得的知識將是終身難忘的。

二、指導學生經過規律的復習和體驗,鞏固并提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根據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記憶遺忘規律,這個規律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時的,等到后來,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剛學完記憶100% ,30分鐘后50% ,(課后小結)一小時后44% ,8-9小時后35% ,(晚自習)一天后33% ,(第二天早晨)2天后28%,6天后25%,(周六日) 一個月后20% ,(月考)研究這條遺忘規律,我們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33%。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復習的時候,堅持“課后小結”,“晚自習復習”,“周末復習”和“月考復習”,做到學過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等積累沉淀下來,成為自己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研活動中,一定要把思維方法和復習方法的教學作為一個命題,長期積累好的教法和學法。

猜你喜歡
教研特征概念
抓特征解方程組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問題指向:學校教研品質提升的實踐轉向——以福建省尤溪縣教研實踐為例
關注教研活動提升教研能力
古代的時間概念
深入概念,活學活用
春天來啦(2則)
抓特征 猜成語
不存在的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