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現代學校必須實行公共治理制度

2010-12-26 12:56
團結 2010年6期
關鍵詞:辦學政府制度

葉 忠

建設現代學校必須實行公共治理制度

葉 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要求,今后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要“去行政化”,并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作為今后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如何理解與貫徹綱要這一精神?筆者認為,調整學校與政府的關系,是今后我國教育改革繞不過去的重要環節之一。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核心就在于政府教育職能的轉變與重新定位,在于學校自主辦學動力的激活。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家管理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與學校發展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不斷顯現出其弊端。而公共治理模式正在世界范圍內的公共事務管理領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處于轉型時期的我國教育管理改革,對推動學校與政府關系的轉型和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學校公共治理模式的特征

公共治理是由開放的公共管理與廣泛的公眾參與二者整合而成的新型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的新型學校與政府關系,具有學校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依據多樣化、治理方式多樣化等特征,有利于建立現代學校制度。

就治理主體多元化而言,這種模式主張學校治理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應包括家長、社區、教育協會等。其中家長和社區參與主要是指家長與社區對學校教育擁有知情權、選擇權和參與權,家長代表和社區代表在不同程度上參加學校的決策過程及各級管理工作,讓家長和教師、學校領導處于平等的地位來研究和討論學校中的重大問題,使他們感受到學校領導的信任,從而體驗出自己的利益與學校發展密切相關而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就治理依據多樣化而言,公共治理模式下學校與政府關系主張處理學校事務不僅按照國家法律,還應包括學校利益共同體形成的規則,甚至是不同主體之間達成的協議等。因此,這種治理模式強調學校治理并非政府主導,而是民主治校、校務公開。它要求學校管理注重權責利對等,建立責權明晰的學校領導制度,不同行為主體在教育資源配置與使用權限上,立足于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三權分立原則,以通過權利的制衡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各個學校領導職能機構應該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如學校黨組織是學校重大事情的決策機構和保障監督機構,以校長為代表的校委會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是決策的執行機構,教代會是民主決策和監督機構,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相互制衡的有機協調系統。

民主治校的最大前提莫過于對知情權的保障,即只有人們可以以最大限度地自由獲取學校教育信息、了解學校經營情況,才能使參與學校管理成為可能,也才能使人們有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也就是要求學校校務公開與透明的制度化。校務公開是保障教職工、學生及家長、社區權益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又是對學校領導者教育資源配置與使用的重要約束機制之一。實行校務公開,學校職能部門必須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別落實校務公開的具體內容、公開的形式、公開的時間和公開的范圍,并使之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

就治理方式的選擇上,公共治理模式下的學校治理主張依照實際需要,在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礎上,盡量使用非強制方式、協商解決方式、自治方式,實現學校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與市場化。因此,它要求通過政府轉變政府職能,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建立現代學校法人制度,使政府職能與學校職能基本分離,國家行政權利與學校法人權利基本分離,舉辦者產權與學校經營權基本分離,由此構成新型的政校關系。

新型的政校關系絕不是要把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簡單地分開,絕不是要減輕政府應承擔的教育責任 (特別是經費投入的責任),而是要改變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內容,要把政府對學校的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逐步、有序地轉變為宏觀指導性調控管理;由宏觀、中觀、微觀的管理職能刪減為只進行宏觀管理。在現代學校制度的框架內,政府管理學校,應主要采用三大手段,即通過制定、實施法律、法規,對學校進行宏觀管理;通過下撥經費,對學校的建設和教育、教學施加影響;通過督導機構的督導和以中介機構為主的評估手段,對學校進行督促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施加影響。這種新型關系是現代學校制度確立及學校自主辦學的前提,也是教育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保證。

最后,這種治理模式下的學校與政府關系還主張校本管理、專家經營。所謂校本管理,就教育行政機關應當把學校的日常管理權下放,交還給有能力進行自主管理的學校;學校管理機制的形成和運行、學校決策過程、校本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師培訓、教職員工管理、學校文化塑造,都從各學校所具備的條件、文化特點、所在社區的實際需要等因素出發,突出學校特色,逐漸形成具有各學校文化特質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梢?,校本管理不僅使學校成為權利的主體,同時也成為了責任的主體。同時,“資源多的地方不一定就富,資源少的地方不一定就窮?!睂W校辦學效率與辦學質量的提高,并不完全在于教育資源獲得的多寡,關鍵在于教育資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效率原則一般要求學校由專家治校,通過良好的組織設計、制度安排來管理財務,使學校教育的成本支出減少,而產出更多。因而新型學校與政府關系要求教育管理行家走上學校領導崗位,并為行家治校提供制度保障。這也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必然要求之一。

實現學校公共治理的路徑選擇

現代學校制度與學校的公共治理模式有內在的契合性。學校公共治理是對國家管理理念的超越,是政府、市場化與公民社會形成組織網絡,共同參與作為公共事務的教育管理,謀求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并共同承擔責任的合作行為。當下推動學校與政府關系的轉型,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就是要把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公共服務的精神融入到學校治理中,糾正偏差的同時引導學校公共治理的發展方向,以持續提高學校教育的治理水平及和諧程度。

首先,減少政府對學校辦學的過多干預。目前減少政府對學校的過多干預,進一步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政校分開,顯得十分必要。比如招生權、專業課程設置權、學校內部資源處置權等交還給學校,使學校真正成為面向社會獨立辦學的實體。同時放寬對民辦學校辦學的限制,變審批制為申報制,形成多元辦學、共同競爭的局面。這樣,各學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但也直接面對市場選擇的壓力,不得不時常思考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各學校的第一追求就由學生數量讓位于適應市場需求的教育供給,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

其次,對學校辦學的相關信息進行搜尋和發布,減少信息不對稱。放松政府對學校的管制,不等于放松對學校辦學的有效監督,政府在減少直接干預的同時,以法律、法規和一定的指標為依據,采用規范化的程序和有效的方法,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履行相應承諾的能力及可信度等信息進行搜集和評判,引入學校評估機制并向社會公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監督還應當更多地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或由社會中介機構來進行。各種專業組織、新聞媒介、社會團體及用人單位都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督促學校提高教育質量,滿足社會需求。此外,辦學單位應形成和建立自我監督約束的機制和機構,如成立教育行業協會、學校發展聯盟等,通過鑒定、監督、評判等活動來協調、約束各學校的辦學行為,增強自律。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學校更重視學校聲譽,重視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與特色。

第三,改進政府對學校管制的辦法,建立激勵機制。信息經濟學認為,市場活動的各方主體如果一方擁有信息優勢,那么他方承擔的風險就會更大。實行風險分擔,就是要將信息劣勢方的不確定性向信息優勢方轉移一部分,因為信息優勢的一方在行為選擇上更富有理性和彈性。學校往往對相關信息具有優勢,因此需要從制度安排上,考慮如何促使學校校務公開,盡力做到各方信息對稱。如果政府對學校進行干預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可以改變政府行使干預權力的方式,盡量采用市場化的方式,構建各種形式的以誘導和刺激學校提高內部資源利用效率、重視學校聲譽的“激勵性管制”。例如政府在分配教育資源、各種與學生數量增加關系密切的要素時,可以采用類似公開“拍賣”的方式,并將資源利用效率、畢業生質量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改變單純依靠學生數量分配教育資源的方式。

第四,提高政府教育決策的民主化程度,增強教育政策的透明度。由于政府的教育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教育資源配置和使用的預期,影響了學校的教育發展和社會教育需求變化,政府教育決策是否民主和透明就直接關系到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效率。如果政府對教育進行管制的權力使用方式也無法改變的話,那么傳統的經驗決策和“拍板”決策的方式是不能夠適應現實需要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瞬息萬變,教育活動也日趨復雜,教育決策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適應變化,強調民主決策,包括建立教育決策咨詢制度、教育信息管理制度、教育撥款審議制度等。同時需要增強政府教育決策的透明度,以促使個人、學校、社區對學校教育發展形成準確而穩定的預期,調動各方參與管理與監督學校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積極性。

(葉忠,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責編 張海鴻)

猜你喜歡
辦學政府制度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制度空轉,是“稻草人”在作怪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某些單位的制度
“政府信息公開”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