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百年的對話——評《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

2011-03-20 11:10蔣立平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李叔同弟子音樂課

蔣立平

翻閱中學的音樂教材,感覺自己像是落入了一個文化激蕩的漩渦。一會兒中國古樂,一會兒歐洲古典,又到中國京劇……好不熱鬧。對于教師而言,想在一時弄清楚這些音樂風格背后的文化基礎尚屬難事,而那些幾乎沒有音樂基礎的中學生以怎樣的身份、怎樣的態度面對這些教材,這一頓文化大餐,他們吃下去能消化嗎?音樂教師為了能在優質課比賽上拿一個獎,處心積慮地制造出多少“表演性”的音樂課。更有我們的師范教育,技能課也成了大課。在拜讀《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1]之后,我心中充滿了憤懣與遺憾。原來我們迷失了這么久,把先輩們遺留給我們的財富束之高閣。李叔同的思想、精神得以在其弟子中薪火相傳,而我們從音樂老師身上繼承了什么?連一首完整的歌都沒有。

此書是楊和平[2]教授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取歷史學、哲學、音樂教育學等多個視角,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展現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的音樂教育思想,并對其局限性的一面進行了客觀公允的評判。我立足于李叔同及其弟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目前音樂教育中教材、教師、教育方法三個方面展開反思,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以人為本,對普通音樂教育教材及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中李叔同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凡是有志于從事藝術或有才華的學生在其教導下均學有所成。像豐子愷、劉質平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與李叔同課外給他們“開小灶”是分不開的。李叔同遁入空門后,還不忘在其弟子遇到經濟困難時施于援手,這充分體現了他惜才、愛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李叔同在音樂教學上非常嚴格、嚴謹,不允許學生有“不合拍”、“不和諧”、“不準確”的現象出現。這些教育思想均被其弟子所繼承。例如,劉質平提出普通音樂教育應循序漸進[3],繆天瑞提出音樂教育必須適應教學對象的特點[4],陳嘯空對呂驥的幫助、劉質平對俞紱棠的課外輔導、邱望湘溫中帶厲的教學方法等,都是李叔同“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影子。正是李叔同在教學中的以人為本、嚴格要求才成就了其弟子的輝煌。

李叔同為兒童編寫的歌曲無不注意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例如,由他作詞作曲的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游》,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無懈可擊?,F在聽起來仍然是那樣的清雅、悠揚。從音域上看這首歌非常適合中小學生演唱。還有經他填詞的《送別》已成為經典,聲樂專業的學生都在傳唱。此后其弟子吳夢飛編寫的簡易師范 《音樂》教材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注重迎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認知規律,還有陳嘯空、邱望湘等都專門為中小學生寫過大量的歌曲等,無不是受李叔同“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影響。

反觀我們目前的普通音樂教育,教師過多關注自己“如何教”,而不關注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教學環節設置上、教學材料的選擇上及教學語言的使用上,教師多從自己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基礎,使得學生在音樂課上得不到應有的愉悅。音樂課像是歷史、數學課,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特性。斯賓塞說過,音樂除了產生即時的樂趣以外,它還有什么作用呢?[5]這句話雖然有些偏激,但是足以說明學生聽音樂、上音樂課首先是為了愉悅,為了放松。喪失了這一特性,音樂課也就面目全非了。對于學情的忽視造成教師越來越遠離學生。教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鴻溝越拉越大,音樂課看起來既無趣又無益,學生想不恨音樂課都難。

沒有人能夠精通所有風格的音樂,尤其是外國的民間音樂。像非洲的民間音樂與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有著強烈的社會功能。如果教師不能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了解這種音樂產生的背景,怎么準確選材并實施有效的教學呢?教師若不能理解,學生如何去理解呢?更不要說喜歡。翻看現在的初中音樂教材,適合初中生的只有《紅星歌》、《大海啊,故鄉》等這些少的可憐而且也有些過時的歌曲。其他的音樂或來自歐洲歌曲、交響樂,或來自中國少數名族地區,亦或來自遙遠的非洲。音樂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藝術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因此,從時空上看,目前教材中的這些音樂離我們的學生太遠了。他們怎么會喜歡?舉例,我在實習過程中發現,有些實習生甚至是老師在講京劇這一課時,直接找一個選段讓學生聽,而不事先解釋唱段的背景、歌詞的含義。像花旦的一些唱段,歌詞根本就聽不清楚,更不要談理解。流行音樂喜聞樂見,中小學生也不例外。目前,普通音樂教育中對于流行音樂進課堂普遍采取謹慎的態度。但是我們為什么不去探究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根源?流行音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聽眾,一方面是因為其歌詞通俗易懂,曲調容易上口,另一方面它無處不在,在每一個人的身邊。時空條件都具備了,難怪大家都喜歡。所以,目前的教材應該改革,作曲家應該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興趣,創作真正適合學生的歌曲或音樂。

以人為本,這一先輩在百年前就提出的教育思想,又作為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至今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仍未完全實現。

二、身教勝于言傳,對教師自身修養的反思

李叔同在教學過程中從不嚴格要求學生,更不會責罵學生,但是學生自會用功。正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與其具有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李叔同精通繪畫、書法、音樂、表演、篆刻、國學等,豐富的文化積淀,使得他在教學中可以融會貫通。豐子愷說:他教繪畫或者音樂,有許多其他修養作為背景。傅彬然說:“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條件,應該是教育者本身的學問與人格;學問湛深,人格高尚,學生自然會信從,自然會跟著好起來?!保?]李叔同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大都多才多藝,像豐子愷橫跨繪畫、音樂、書法多個領域,再傳弟子繆天瑞更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翻譯家、律學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方面,他們立足于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秉承這一教育思想的還有同為李叔同再傳弟子的裘夢痕??傊?,他們全面的藝術修養以及教育思想無不受到李叔同的影響。

先不說建國初的百廢待興,音樂教育師資匱乏,即使是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又怎么樣呢?目前,中小學的師資大都是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師范院校的藝術生大都是在高中階段“半路出家”學的音樂。他們的文化課大都不好,但是又想上大學,將來能夠混口飯吃,于是就投奔了音樂。在文化基礎方面,他們不如普通班的同學;在音樂基礎方面更是不如那些從小就學音樂后考入專業院校的學生,再加上師范教育的不健全,教育技能也沒有得到實質的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可謂是不倫不類。就是這些“半成品”在支撐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有些偏遠的山區或農村連這樣的老師都沒有。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教師如果本身缺乏對自然美、藝術美、行為美的鑒賞能力與深切體驗,就無法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保?]就無法達到裘夢痕所說的“發揮音樂的感化作用”[8]。這種能力是需要一個人長期對藝術美的追求才能練就的。而音樂教師本來各方面的素質就不高,工作后又疏于各方面修養的提高,有些原來的音樂技能都在退化,就更不要說成為學生“美的領路人”了。美國心理學家塞拉維和梅耶提出情緒智力一說,認為藝術是人情緒的表達。[9]也就是說音樂教師要運用音樂的感化力并結合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調動學生的情緒,將學生引入到自己創設的藝術情境中。我想這樣的音樂課才是藝術的,符合它本來面目的。而不是現在的音樂教育為了教學而教學,或者過于強調音樂教學的情感價值目標,使得音樂課去藝術化。因此,對于中小學的音樂教師而言,要想使得自己的音樂課富有藝術性,突出音樂性,就必須注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高,培養自己的藝術氣質。自身的氣質、魅力提高了,學生自然會被帶入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三、先器識后文藝,對普通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反思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人的修養培養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將音樂學習作為人格養成的最后一個環節,說明音樂在培養人格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無獨有偶,李叔同也提出了首重人格培養,次重藝術學習的“先器識而后文藝”的音樂教育思想。這一教育思想是在其老師蔡元培先生人格審美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產生的。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蔡元培將美育單獨列出并作為育人的重要方面,就是看到了其在構建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10]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11]??梢姽沤裰型獾慕逃叶紝⒁魳方逃暈槿烁衽囵B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李叔同的這一重要教學思想同樣被其弟子豐子愷、劉質平、繆天瑞、俞紱棠等繼承下來,他們都注重音樂的“育人”功能,強調音樂在構建完美人格中的作用。

好景不長,20世紀初隨著蔡元培辭去教育總長一職,1912年7月12日教育部在召開的 “臨時教育會議上”將美育從學校音樂教育中刪除。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得知后在日記里忿然寫道:“聞臨時教育會議,竟刪除美育,此種豚犬,可憐可憐!”[12]從此音樂課就帶上了“小三門”的帽子。雖然1994年7月12日國家教委發布了《國家教委關于在普通高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的通知》,標志著音樂課已經在中小學各階段全部開放;雖然1986年4月音樂課已經被寫入義務教育法,但是,直至現在音樂課沒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音樂課仍然被作為消遣品,被霸占的情況仍有發生。中小學音樂教師評職稱難,普通音樂教師在學校里根本沒有話語權。

難道音樂課真的是“雞肋”,音樂課真的是浪費時間的消遣品嗎?我想下面這個例子能夠給我們答案:1988年至1991年,瑞士在50所學校1—9年級開展一項實驗,在這些學校中音樂課由原來的一周2次改為一周5次,主科課時減少。相對于其他班,實驗班的同學的成績并沒有下降。[13]令人驚訝的是自1901年至今瑞士人已經將24個諾貝爾獎收入囊中。瑞士也成為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我們看似非常重視基礎教育,但是有著13億多人的中國,至今沒有培養出一個本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難道不是對中國教育的諷刺嗎?雖然諾貝爾獎不能作為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但瑞士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音樂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音樂顯然有助于發展非智力因素。

“先器識而后文藝”這一被先輩用實踐證明的真理,在經濟已經不知道超越當時多少倍的今天仍沒有真正的實現。音樂有利于完美人格的養成,這并不是一個口號,對音樂課的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為之立法、在學校里設置足夠的學時,關鍵是要從根本上轉變人們對藝術課程的觀念,尤其是現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仍然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結語

通過對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教育思想的梳理,以及與我們目前學校音樂教育的對比分析,大部分人都會有一種體會,就是與我們的先輩比起來,我們差的太遠了。列寧說過,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看“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哪些新的東西”[14]。我們的后代該如何評價我們這一代呢?從另一個角度看,我以上的觀點至少為大家提供了一些新的東西?!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李叔同的“以人為本、先器識而后文藝”的教育思想目前對我們今天的音樂教育、教材建設仍然具有莫大的啟示。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我們能為后代留點什么呢?

[1]楊和平.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2]楊和平,男,1961年10月,山東淄博市人,浙江師范大學音樂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副主編等。

[3]楊和平.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24.

[4]同上:135.

[5][英]赫·斯賓塞著.胡毅,王承緒譯.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1.

[6]余涉.漫憶李叔同[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153.

[7]畢淑芝,唐其慈,王義高等.當代蘇聯教育家的新思想贊科夫的“實驗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9.

[8]楊和平.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88.

[9]桑標.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7.

[10]高平叔.蔡元培論美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5.

[11]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三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4.

[12]顧明遠.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周世斌,雅烏塔羅.瑞士學校的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5,(05).

[14]列寧.列寧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歡
李叔同弟子音樂課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標
——《李叔同—弘一大師年譜長編》評介
影像中的燦爛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師影像》簡評
聽李叔同送別(外一首)
音樂課的“樂”要大于“講”
我的成長之路——參加“第七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有感
上好音樂課的三點思考
觀“第七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有感
掃凈心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