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凋零的花園——論《喜福會》中許露絲婚姻中的跨文化交流困境

2011-03-20 11:10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特德喜福會露絲

李 楊

(暨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1.引言

在小說《喜福會》中,許露絲無疑是一個既引人注目又使人同情的人物:她美麗迷人,柔弱溫順,雖然同白人丈夫特德的婚姻始于愛情,但最終走向離婚的邊緣,充分表現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交流困境。在《離婚之痛》的《信仰和命運》這兩個章節里,譚恩美深刻描繪了雙方自認識到離婚整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從側面反映出中美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屏障和交流困境,也表示出作者對互為異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共存的潛在希望。

2.本文化與異文化

本文化是民族自身的文化,即本民族文化;異文化是區別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世界任何一個民族,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歷史沉淀,都會有些固定的、共同的歷史、傳統、集體意識等。以色列著名學者錢姆·甘斯(Chaim Gans)明確指出:“國家民族具有文化特性,而且還擁有共同的語言、傳統和歷史感?!雹俦疚幕敲褡迥哿χ?,也是內部成員文化特征的共同承載體。在《喜福會》里,雖然譚恩美沒有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文化偏向,但是美國作為“本文化”的承載體已經不言而喻,而那些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母女們,也間接成為異文化的代表。

許露絲的白人丈夫特德出生中產家庭,就讀醫科學校,屬于美國“本文化”的主流,與亞裔許露絲相愛并結婚完全契合美國崇尚自由和多元化的精神。美國社會學者張濤曾評論道:“美國人真正的民族意識,即社會成員相信自己同屬于一個與群體或個人利益休戚相關的國家整體——得以在不斷的社會沖突和磨合中進一步升華和鞏固?!雹诒M管如此,作為對異文化的排斥,其表現性還是在特德母親身上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她阻撓許露絲與特德的婚姻,歧視作為少數族裔的許露絲,甚至在兩人的婚禮上,坐在教堂前排的長凳上大哭起來。

同樣,許露絲對于異文化代表的特德,一開始也表現出些許對抗。對此,德國學者馬勒茨克評論道:“人與人之間談話中,人們會顯示出帶有各自文化烙印的不同的世界觀……談話者大多并沒有想到他們之間的世界觀是有區別的?!雹鬯c特德想法不同,談話溝通理解也不同,在特德母親暗示自己不要再繼續同特德交往時,她反應平靜,遠遠沒有特德暴跳如雷般的激動,這些無不暗示在許露絲的內心深處,“本文化”與“異文化”之間強烈的不同。

3.跨文化交流和交流困境

當不同文化族群的人們走到一起時,跨文化交流便由此開始??缥幕ㄋ械淖晕姨卣骱湍吧庐愋?,也包括 “通過越界體系界限來經歷文化歸屬性的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④許露絲同白人丈夫特德自雙方開始認識起,跨文化交流便隨之展開。起初不同文化間排斥與吸引共存的狀態使得交流極具魅力,許露絲自己也承認:“特德最初能引起注意的,恰恰就是那些與我的哥哥和我所認識的中國男孩子們的不同之處?!碧氐律砩袭愇幕奶刭|深深地吸引了許露絲,而許露絲的異文化特質也讓特德對她愛得如膠似漆,“彼此難以分離”。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露絲發現:“中國人有中國式的建議,美國人也有美國式的建議?!薄皞€體的品質——包括耐心,幽默感和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以影響這種文化沖擊的深度和時間長度?!c其他類型的‘沖擊’一樣,文化沖擊通常是短暫的,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雹莓斪畛醯募で楸蝗粘5纳罴毠澣〈院?,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才開始。

歐洲著名學者恩貝托·??疲║mberto Eco)指出:“兩種不同文化的相遇,有三種可能:(一)文化征服,(二)文化掠奪,(三)文化交流?!雹拊S露絲與特德從認識到結束婚姻,共同走過17年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一直是特德處于主導地位,他們的交流模式也大概具備“文化征服”的特質:露絲在生活里“總是特德來決定……從來沒想過要違抗他的決定”。這種交流模式最終導致交流困境:特德認為露絲的依賴和溫順是逃避責任,兩人不平等;而特德讓露絲自己作決定時,她反而覺得“特德處處都在逼脅著我……似在有心折磨我”,露絲感覺雙方交流出現問題后,覺得“腦子越來越糊涂了,都成一團漿糊了,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表示”。

雙方的交流就如同他們的花園那樣:最初,枝繁葉茂,隨著雙方的懈怠和正常溝通的欠缺,終于破敗凋零。在露絲準備簽下離婚協議書時,花園的景象生動體現出雙方的交流困境:“大片的百合花,已變得枯萎不振了;沉甸甸的雛菊,因為沒有東西支撐住,幾乎把花稈給壓斷了。石板小道的夾縫中,雜草叢生,……這曾是那么美好的花園,一下子變成一塊荒地了。這一片敗落荒蕪的景象,令我憶起曾在一本雜志里讀過的一番話:當一個丈夫不再注意修整家中的花園時,這說明他正在想把這個家連根拔掉?!贝藭r,極具東方特點意象的花園已成為雙方交流的象征,使大多數讀者在為花園凋零而扼腕時,更可以細細玩味其中的深意。

注釋:

① Chaim Gans,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②張濤.美國民族意識的開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

③[德]馬勒茨克著.潘亞玲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9-30.

④P.A.Bruck:Interkulturelle Entwicklungund Konfliktloesung:345.

⑤[美]加里·奧爾森,蘇珊·希馬尼亞著,戴冰譯.解讀美國人.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212-213.

⑥樂黛云.跨文化之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3.

⑦陸薇.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250.

[1]Chaim Gans.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樂黛云.跨文化之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陸薇.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衛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5]蘇國勛,張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德]馬勒茨克著.潘亞玲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張濤.美國民族意識的開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美]加里·奧爾森,蘇珊·希馬尼亞著,戴冰譯.解讀美國人.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9]梁茂信主編.美國社會發展與中美交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特德喜福會露絲
Never Let Go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歲
最好的老師
參考譯文
投資專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