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的呼喚,女性的贊歌——后殖民視域下對《藻海無邊》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2011-03-20 11:10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安托瓦伯莎內特

陶 李

(云南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一、引言

《藻海無邊》這部作者花費二十一年心血才完成的作品,曾引起了世界上各批評流派的關注,問世四十多年來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作品進行了分析解讀,使其走向深層的心靈領域。本文試圖從后殖民女性主義和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覺對《藻海無邊》重新解讀。

斯皮瓦克說,《簡·愛》中的伯莎·梅森是“用帝國主義塑造出來的人物”。[1](P209)而簡·里斯卻恰恰以這位來自克里奧爾(英國前殖民地)女性安托瓦內特為小說的主人公,通過自述的形式來描述她在殖民地的生活和遭遇,本身就可以看作對殖民帝國主義的反抗,所以有很多評論家都說《藻海無邊》是“一個顛覆文學經典的后殖民文本”。盡管小說的末尾以女主人公悲愴的夢境而引出一個開放性的結尾,但文本中所體現的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仍可見一斑。

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和生態主義雖然是不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但是卻都在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消解中心,解構以“邏各斯中心主義”為其堡壘的男權中心、西方中心和人類中心,使在歷史上受到壓迫的各種弱勢群體覺醒過來,顯現本來的面目。三者都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反對由傳統的主客價值二元論和價值等級論而決定的傳統的男性/女性、人類/自然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目的是使對立雙方建立平等關系,是相互包容的互補的關系。[3](P81)

后殖民女性主義對女性主義的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第三世界女性的再認識和再發現。[4](P64)謝里爾·格洛特費爾蒂指出:“生態女性主義是一種理論話語,其前提是父權制社會對婦女的壓迫和對自然界主宰之間的聯系”。在父權制中心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自然和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是一致的,同樣都被驅逐到“他者”和“邊緣”的地位,自然和女性都是父權制的犧牲者。在這一批評視閾中,被“邊緣化”與“他者化”的女性與自然從“缺席”走入“在場”。[8](P82)

二、對《藻海無邊》的文本解讀

小說《藻海無邊》記述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內特在邊緣化的社會狀態下艱苦地尋求自我身份,在后殖民背景下遭到性別與種族壓迫后的自我迷失,并試圖在自然中尋求慰藉,最終在烈火中找到了自我并獲得了心靈的救贖。

1.性別與種族的壓迫

女性主義的出現,其目的就是改變女人和男人之間現有的權力關系。在《藻海無邊》中,男權的陰影無時不在,時刻影響著女主人公的命運。從安托瓦內特幾次改姓就可說明當時婦女地位的低下。羅切斯特無視安托瓦內特的反對,堅持稱她“伯莎”。 “Bertha”和英語中的“birth”讀音相近,就是希望她能重生,能夠變成他想要的符合英國父權社會價值要求的妻子,這也為伯莎的不幸埋下了伏筆。[5](P167)

正如《藻海無邊》的開頭所寫的:“常言道同舟共濟,白人就是如此??晌覀兏麄儾煌??!保?](P1)安托瓦內特這種模糊而無法清楚界定的文化身份使她處于“夾縫”的境地,以致她自小就遭到白人和黑人的雙重拒絕與仇視:黑人稱她“白蟑螂”,白人則喊她“白皮黑鬼”。這種邊緣身份注定她一生坎坷,也注定要自我毀滅以成全她的英國姐妹——簡·愛的自身發展。[8](P75)但同時也為抵抗以自我/他者二元對立為基礎的殖民表述提供了有利地位。

從情節上看,簡·里斯多次描寫了安托瓦內特和羅切斯特的沖突,是要揭示出父權社會虛偽卑劣的本質。羅切斯特的娶親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殖民統治,他想占有并征服安托瓦內特。在度蜜月的時候,他流露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并不愛她。我渴望得到她,可那不是愛。我對她沒幾分溫情,她在我心目中是個陌生人,是個思想感情的方式跟我那套方式不同的陌生人?!保?](P66)盡管她放棄自尊想竭力挽回這段婚姻,但正如仆人克里斯托芬所說的那樣:“男人一旦不愛你了,你越是熬著,他越是恨你?!弊罱K的結局是羅切斯特設法傷害她,并像颶風傷害一棵樹那樣——一下子摧毀,使安托瓦內特再也不會在陽光下歡笑了。面對丈夫的惡意挑釁,安托瓦內特也沒有表示沉默。在羅徹斯特喊她伯莎時,她反抗道:“伯莎不是我的名字。你為什么叫我伯莎?你用別的名字叫我是想法把我變成另一個人?!保?](P103)因此,當她被帶到夢想中的英國,成為閣樓上的瘋女人時,她把羅切斯特當作唯一報復的對象,卻對幽禁她的看門人和簡·愛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傷害。

2.生態回歸

婦女與自然的聯系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將自然等同于一個哺育著的母親。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小說開篇就展現給讀者具有圣經啟示性的一段描述:“我們家的花園又大又美,跟《圣經》里那個長著生命樹的花園一個樣??墒腔▓@荒蕪了?!保?](P3)這破敗荒蕪的“花園”無不暗示著在當時頒布了解放奴隸法案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女主人公并沒有過上伊甸園般幸福無憂的日子。而她在現實中感到寂寞、恐懼和茫然時,都是在她家鄉的自然景物中找到了慰藉。她對西印度群島比對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愛,好像它是一個人,超過一個人。當她眼看著太陽下的紅花黃花,心里便什么都不想,恍如打開一扇門,而她身在別的什么地方,成了別的什么東西,再也不是她自己了。

結婚后,安托瓦內特把她的丈夫帶回了故居,開始丈夫感覺一切都是新鮮的,清新的空氣讓人陶醉,連丁香、肉桂、玫瑰、橘子花的香味都美得似乎以前從未聞過。但沒過多久,他對這些花香膩了。在新婚之夜,他對安托瓦內特說道:“我看這個花環簡直配不上我這張漂亮的臉吧?”說著他摘下花環,花環掉在地上,并在朝窗口走去時踩在花環上。[2](P47)不僅如此,他覺得安托瓦內特與這個色彩和熱度都太過張狂的島嶼一樣不可理喻。他抱怨一切都未免太過分了——藍的太藍,紫的太紫,綠的太綠;花太紅,大山太高,小山太近;而這個女人又是個陌生人。曾經他采來幾朵蘭花送給妻子,“這花就像你,可現在我停下步來,折下一枝花,把花踩進泥里”。[2](P72)小說中的花都好美,卻是那么容易凋零,就像安托瓦內特的幸福一樣。

3.心靈的救贖

與其說小說名體現了既分開又連接英國和西印度群島的茫茫大海,不如說它表征了更遼闊的海洋——那阻隔人和人的溝通,破壞建立真正愛與信任的文化壓迫和種族背景。安托瓦內特的出身背景使她和任何一方都有密切聯系,卻又不為任何一方所容。對于她來說,英國是她的一個冰冷而黑暗的夢。男女主人公之間隔著“茫茫藻?!?,無法了解對方,互相仇恨,互相疏遠的關系永遠無法調和。

雖然她曾渴望成為《磨坊主的女兒》畫中那個英國姑娘,但是真正談到英國,她覺得英國像個夢,強調自己要醒過來。她尋找英國歸屬的愿望與現實帶給她的失落使她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英國及英國性的虛偽,她與英國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終于她被帶到了英國,但這次她曾夢想過多次的“回歸”并未帶給她完整,而是死亡、分裂。于是她完成了這個夢給她的使命,她摧毀了這個偽裝著合法愛情和婚姻的囚牢,像飛蛾一樣在燦爛的烈火中找到了歸宿。[7](P72)在夢中她向兒時的唯一玩伴蒂亞義無反顧地奔去,說明她清醒地認識并承認了對返回西印度群島的渴望。這一“頓悟”是對小說中的黑人文化下意識的肯定和認同,是向克里斯托芬乃至那些放火燒房的黑人們靠攏。最后,明確的主題,安托瓦內特一直渴望與本土人的交流與本土文化的相融,只有她成長的土地才能給她完整的自我;而她尋求的“英國歸屬”僅僅是一個破裂的虛假的夢。

三、結語

正如古希臘人所理解的那樣,悲劇使他們振奮,從而更加向往生活,使他們在精神上獲得深刻的啟示,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卑瑣貪求中解脫出來。因為悲劇因素是生活的意義和希望,最崇高的永遠是最富于悲劇性的。父權制世界觀里女性始終是處于被統治的地位,這樣,男女兩性的愛情婚姻永遠不可能達到一種真正和諧、平等的兩性生存關系。安托瓦內特渴望被愛卻又始終處于孤獨寂寞的狀態之中,渴望自由卻處于精神失常的痛苦中,最終以一場大火展示了她最后的反抗。仿佛聽到了自然的呼喚,她縱身跳進火海,就像跳進放肆盛開的如火焰般花的鳳凰樹下的墳墓,在燦爛的烈火中找到了歸宿,靈魂升入了天堂。她的反抗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如飛蛾撲火,最終找回了自我并獲得了精神的救贖,譜寫了一曲女性的贊歌。

[1]Spivak,Gayatri Chakravorty,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of Imperialism[M].1985:209-225.

[2]簡·里斯著.陳良廷,劉文瀾譯.藻海無邊——《簡·愛》前篇[J].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3]馮翠翠,李穎.試論女性主義與后殖民主義、生態批評的關系[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8-83.

[4]李立新.“瘋”女人的控訴——《藻海茫?!分械闹趁衽c后殖民主義話語[J].德州學院學報,2005,(5):62-65.

[5]李媛媛.試析《簡·愛》與《藻海無邊》女性文學的文化特質[J].學術交流,2006,(5):167-169.

[6]王文惠.《簡·愛》的雙層文本讀解[J].外語研究,2006,(1):75-77.

[7]張德明.《藻海無邊》的身份意識與敘事策略[J].外國文學研究,2006,(3):77-83.

[8]朱虹.禁閉在“角色”里的“瘋女人”[J].外國文學評論,1988,(1):88-92.

猜你喜歡
安托瓦伯莎內特
從瑪麗·安托瓦內特到喬喬·西瓦,蝴蝶結發飾意義驚人的歷史
淺析伯莎·梅森形象
不愛讀書的王后
瘋女人伯莎·梅森與簡·愛
瘋女人的自我救贖——《藻海無邊》解析
淺談《簡·愛》中的邊緣人物——伯莎·梅森
憤怒之聲響徹蒼海
——《藻海無邊》中“他者”的瘋癲與毀滅
特內特:美國中情局局長辭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