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原因及性質淺析

2011-04-11 11:09郝繼明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網民

郝繼明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 210001)

·科社新探·

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原因及性質淺析

郝繼明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 210001)

網絡公共事件頻發期已經到來,如何應對乃至治理網絡公共事件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找準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原因,解析網絡公共事件的性質,對于我們更好地應對、處置、治理網絡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公共事件;原因;性質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隨著網民數量的急劇增加,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網絡作為表達自己意見的場所。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網絡關注事件,深刻印證了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思想,它讓人們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與互動成為可能,打破了傳統社會結構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的邊界。更為重要的是,在網絡環境下,我國社會轉型中的某些社會問題與矛盾容易引起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并快速形成網絡公共事件。網絡公共事件又容易使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網絡中出現吉登斯所說的“脫域”現象,即它們已經脫離了具體的人和事本身,主要以問題、議題為導向,在打破空間和時間過程中不斷重塑社會關系。

所謂網絡公共事件,是指圍繞現實中的某個社會事件產生,而在網絡空間引起網友廣泛討論并進而形成強大網絡輿論,影響黨和政府決策或造成重大現實影響的公共事件,如“躲貓貓”事件、天價煙局長事件、龍蝦門事件等。胡錦濤同志指出:“能否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聯網,能否真正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彼?,研究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原因,解析網絡公共事件的性質,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1997年“三網”互聯互通算起,我國網絡的發展也就13年的歷史。從1997年到2002年,是我國網絡公共事件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由于網民數量有限,人們對網絡新聞的關注度不高,一般新聞事件發展為網絡公共事件的幾率比較小。從2003年到2006年,是我國網絡公共事件的起始階段,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孫志剛事件,2004年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6年的河南“白宮”事件等。這一階段的網絡公共事件數量開始增多,網民參與的積極性開始增強,但也大多說說就罷。而從2007年開始,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急劇增加和網絡本身的快速發展,網民通過網絡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不斷高漲,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直接上網和網民交流;2010年9月,在深圳特區建區30周年時,胡錦濤同志參觀騰訊公司,并獲贈qq號;溫家寶總理連續幾年在人代會召開前都與網友在線交流,征求他們對國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兩位領導人的行動更是激發了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莫大熱情。所以,這一時期的網絡公共事件開始顯現出大規模爆發的特征,頻率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2007和2008年,網絡公共事件基本上是每月1-2起,而2009和2010年,每月的網絡公共事件達到了13-17起。不僅如此,很多網絡公共事件已經從虛擬走向了現實,而且網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逯軍事件、內蒙女檢察長豪車風波事件、最牛團長夫人打人事件等都是以當事人的受處理才趨于平息。這些引起網民熱情關注的網絡公共事件,對政府決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也可能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直接原因

1.網絡本身的原因

一是網絡的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網民達到了4.2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機網民用戶達到2.77億,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搜索引擎用戶規模已達3.2億人;網絡新聞使用率為78.5%,高于韓國的67.1%和美國的71%,用戶規模達3.3億人;博客的用戶擴大到2.31億。2007年,我國網絡創造出的信息高達1 771億GB,如果壓縮成DVD格式,全部播放將會長達805萬年,而這些內容95%都是免費的。2008年,人民網、新華網、新浪、搜狐等主要門戶網站,每天新聞更新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1]。二是網絡言論的匿名與自由。網民可以輕松、隨意而無所顧忌地就政治和社會問題展開討論、交換意見、形成輿論,而很少承擔破壞規范的后果。大大減少了現實中政治參與的不安全感,也使得傳統的政治控制變得困難重重。三是提供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普通民眾能夠更加從容地以較低成本選擇和吸納相關的政治信息,民眾參與政治舞臺的成本趨向于零,傳統的參與舞臺設置毫無意義。民眾可以足不出戶就介入政治過程,某些社會、自然的約束條件幾乎不存在影響。而且,網絡也極大地促進了各類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而這又反過來使素質不斷提高的民眾參與政治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2.社會轉型期間的結構性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經濟層面從農業自然經濟、手工業、計劃經濟轉變為工業化、市場化、商品化、市場經濟;社會層面從倫理化、同質化、鄉土化轉變為法理化、異質化、城市化;政治層面從集權化、神秘化、權力本位轉變為民主化、透明化、權利本位;文化層面從單一化、貴族化轉變為多元化、大眾化。而這些轉型又表現出急劇性、整體性、全面性、深刻性、差異性、非均衡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的很多體制上的缺陷就會集中性的暴露出來。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轉型實際上就是使社會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得以發展和進步。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加速期”,社會結構“同質性”快速消解而“異質性”不斷增加,社會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廣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刻,而整合的力度卻相對不足。而這正是網絡公共事件大量涌現的歷史背景和根本性原因。

3.相關職能部門的缺位、越位與失位

一是網絡立法的不夠完善。自1996年以來,我國已經頒布和實施了一些相關的法規和條例,如《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網絡安全的決定》,但隨著網絡應用的飛速發展,有一些條文已經滯后,有一些條文過于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對網絡公共事件,法源上更是空白。二是某些部門的行政不作為。某些地方干部不能認真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要么執行時結合本地實際不夠,要么執行時落實不到位,使群眾應該享受的黨和政府的政策權益受到嚴重侵犯。有些地方對群眾出現的思想問題長期不疏導、不解決,越拖越大。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簡單、作風粗暴;有的辦事不民主,政務不公開;有的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有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有的無視群眾疾苦;有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能力低下,一律捂壓了之。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就是政府沒有及時回應,導致了人們情緒的激化。三是部分網民道德規范不夠。如2009年10月沸沸揚揚的“艾滋女”事件,就是女孩的男友純粹為了報復而捏造的一個虛假事件。

4.民眾的社會心理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舊的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被否定或者遭到破壞,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約束力。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競爭意識、利益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等都在不斷增強,而新的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套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來解釋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并讓人們普遍接受,社會才能夠和諧穩定?!霸诒3终麄€社會集團的統一中,意識形態起了團結統一的水泥作用?!保?]但目前,我們國家的這些意識形態尚處于構建中,這個時候一些人的信仰就處于無助的時期?!度嗣裾搲吩涀髁艘粋€調查,在面對“您認為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態如何”的提問中,70.8%的人選擇“繃得很緊”;在選擇“造成各類群體繃得很緊的社會原因”時,40.3%的人認為是由于“機會不平等造成的社會公正受損”[3]。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受到挫折后的心理能量如不能及時得到緩解,經長期積累,就一定會“爆炸”。而信息時代又加大了人們心理的互動影響。比如對貧富差距的心理,馬克思曾做過一個比喻,當大家都住在茅屋里時并未覺得生活怎樣貧窮,一旦在茅屋旁邊出現了一座宮殿,就會反襯出簡陋與寒酸,再坐在茅屋里就會感到不堪忍受了。

5.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

一是傳統媒體的推波助瀾。網絡時代同時是媒體聯動最為充分的時代,媒體聯動是指大眾傳媒受利益的驅動,在一定的時期內所采取的一種聯合傳播活動,互相呼應,互通有無。聯動的媒介環境為網絡事件的升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梢哉f,傳統媒體的推波助瀾是網絡公共事件形成的主要推動力。比如傳統媒體的報道可以引發網上網下的互動和合力效應。過程是:傳統媒體報道→網絡媒體轉載→網民跟帖討論形成熱點→網絡媒體突出展示、網上“意見領袖”推波助瀾→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火上澆油→網絡媒體再轉載→網民再熱議。再比如網上信息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如果傳統媒體印證報道也可以引發網上網下互動。過程是:網上敏感帖文引起網民關注→跟帖量不斷增高→傳統媒體根據網上反應和帖文線索進行采訪報道→網絡媒體轉載→網民再熱議。二是某些敵對勢力的煽動。敵對勢力利用QQ、MSN個人空間、博客等形式把意見相近或相同的網民集合起來,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制造各種反對我國政府和社會的言論,制造恐怖事件。如烏魯木齊7·5事件就是敵對勢力利用網絡的煽動和串聯組織的。

三、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深層次原因

1.從歷史層面來認識,網絡公共事件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綜合反映

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指出:“生產力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的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然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也要死灰復燃?!倍鞲袼怪赋?未來社會主義“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保?]所以,只要當人們的期望和要求在社會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或者社會提供的滿足程度低于期望的要求,人們在期望受挫的心態下就會形成對社會的不滿,從而會構成引發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心理基礎。這種需求增長與滿足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往往成為網絡公共事件集中爆發的誘因。

2.從政治層面來認識,網絡公共事件是部分網民彌補自己政治參與權不足的一種表現

亨廷頓認為:“政治參與就是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保?]在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還缺乏廣泛的人民代表性,愈來愈政治精英化和知識精英化,愈來愈非大眾化、非工農化”[6]。而各級黨委、政府開辦的人民群眾來信來訪、領導接待日、領導座談會等渠道由于缺乏制度和法律約束,容易造成一頭熱、一頭冷;短期熱、長期冷;部分地方熱、多數地方冷的局面,不能持久化、規范化。即使理論上平等的網絡政治參與權利和機會也由于技術鴻溝的存在實際上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狀態。比如,北京和上海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0%,而云南、貴州、四川、甘肅等地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從網民居住地看,城鎮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30%,而農村只有8%。所以,當一部分人利用網絡更多、更方便地參與政治、享受民主權利時,另一部分人卻只能固守傳統的參與方式或者站在政治生活的大門之外。對于像我國這樣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來說,情況可能比數字反映的更加嚴重。托夫勒尖銳地指出:“各個高技術國家的政府所面臨的一種潛在可怕威脅來自于網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兩部分,下層階級和主流社會之間的鴻溝實際是隨著新的傳播系統的普及而擴大了,這種大峽谷一樣深的信息鴻溝最終會威脅民主?!保?]所以,在人民群眾政治民主權利意識越來越強的條件下,政治參與權的不足就會激起部分網民的不滿。

3.從經濟層面來認識,網絡公共事件是部分群眾利益訴求受阻后的一種激進反映

所謂利益訴求,是指人們對待利益問題的一系列態度和行為的總和。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倍壳拔覈l生的群體性事件,利益維護型的就占到了總數的80%以上。甚至于有學者認為,中國99%以上的群體性事件是由老百姓利益受侵害引起的。因為訴求渠道的不暢使得他們往往選擇以群體性事件這種比較激進的形式,要么在網下反映,要么在網絡里反映,要么網上網下結合。

我們國家訴求的主要渠道一是信訪,二是司法。就信訪來說,其一,信訪制度已經出現了制度性的缺陷。因為信訪部門無權對自身受理的案件做出裁決或裁決性處理,所以,重復上訪的比例已經達到了3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50%,有的重復上訪次數多達數十次或上百次。而且,信訪救濟過多過濫,會使民眾滋生一種信“訪”不信“法”的思想,不利于社會公眾法治理念的培養與強化。其二,信訪的作用有限。這從持續上升的信訪數據就能看出來?!恫t望東方》刊載:2008年7月1日到8月20日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到北京市委門前上訪的就達1.9萬人次,群體上訪347批;到中紀委門前上訪的人員達1萬人次,群體上訪453批,平均每天100多人,創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新高。2007年寧夏自治區信訪局全年接待群眾來訪批次和人次分別比上年增加54.22%和52.56%[8]。從司法渠道來看,現有的司法救濟機制難以成為化解訴求的最后防線。因為目前影響司法公正的因素很多,法院構成的“泛行政化”使法院容易向權力負責而非向法律負責;法院受制于地方財政;法院成為利益主體;法官的責任機制難以落實等都會影響司法的公正。所以,來自社科院的一項報告顯示,有關渋法糾紛,再次來京上訪的群眾中,37.78%的人因為法院不立案,28.48%因為判決敗訴,而13.35%的人則是因為勝訴卻未能執行[9]。在屢屢碰壁后,很多人想到了網絡這個渠道,紛紛通過網絡來反映。

4.從文化層面來認識,網絡公共事件是部分群眾文化心理受困的一種無助的宣泄

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期,同時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業已高度發達甚至出現某種弊端和危機,并開始向后工業文明過渡的復雜的人類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使原本以歷史的形態依次更替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在置身于開放的世界體系的我國社會,轉化為共時的存在形態。這就容易導致社會規范權威失落、社會規范真空或規范沖突。就整個社會而言,我們國家既存在著反映市場經濟要求的平等、自由、公正、競爭、效率、開放、改革等現代形態的價值觀念,也存在著諸如身份、等級、特權、懶惰、散漫、封閉、保守等傳統社會形態的價值觀念。時間一長,必然導致一些群眾的文化心理極其困惑并著重表現為無助、不滿、憤慨、暴怒等反程序、反規則的情緒。所以,在網絡里,很多人借機宣泄長期積累的不滿情緒,如2009年最大的網絡公共事件“賈君鵬事件”,反映是就是很多網民文化心理的困乏。

5.從生產關系層面來認識,網絡公共事件是社會關系不協調、不和諧的一種表現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進入了國際上公認的敏感發展階段,處于一種“黃金發展”與“矛盾凸顯”的并存時期??傮w上說,我國社會是和諧的。但由于我們過去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以至于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明顯的問題。國家統計局2008年的數據表明:我國41.5萬富人擁有的財富為21 16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14.82萬億元,相當于全國GDP的60%,相當于全國財政收入的2.895倍。而我國最下層的20%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只占GDP的3%。即便在城市,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的人口收入總和也只有最高收入1/5人口的4.6%[10]。再比如教育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配置問題。從教育資源分配來看,我國中央教育經費撥款的92%用在了占人口不到30%的城市。多年來,我國農村學生的平均經費只占城市學生的1/4,平均固定資產總值和平均專用設備僅為城市的1/3和1/6。從受教育程度來看,2003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 323.6萬人,其中75%分布在農村,農村文盲人口是城市的3倍。城市、縣鎮、農村三者相比較,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是4:3:1,受小學教育的人口比例為0.37:0.55:1;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3年,而城市已達10.2年;具有科學文化素養的農村居民比例只有0.4%,而城市達到3.1%。在公共衛生和健康醫療方面,我國70%的農村人口享有的資源不到全國總量的30%,醫療保險覆蓋率也只有9.58%,而城市則達到42.09%[11]。這些矛盾和問題遇到一個導火線就容易演化為網絡公共事件。

四、網絡公共事件的性質

1.網絡公共事件屬于突發事件

網絡公共事件往往由于某種外部偶然因素的直接刺激,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的網民集聚起來,甚至走出網絡回歸現實,使有關部門出乎意料乃至猝不及防。有專家把這一特性分為有先兆的突發和無先兆的突發。特別是無先兆的突發,有關方面尚處于不知情的狀態,在某種特定條件的“催化”下,一下子爆發出來,突發性更加明顯。還有一些網絡事件,不排除籌劃者或組織者,在行動之前予以保密,選擇時機和場所突然行動。所以,網絡公共事件屬于突發事件。2007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而網絡公共事件顯然可以歸入社會安全事件這一類。另外,這幾年的網絡公共事件還呈現出激烈化、多元化和擴散化的特征,具有明顯的危機屬性。因為突發事件在它自身范圍內、相關人群中按步驟處理,并不會導致危機的爆發。但是當突發事件被網絡以一定規模連續傳播時,危機便已降臨。所以,網絡公共事件也屬于公共危機的一種。

2.網絡公共事件是一把雙刃劍,積極與消極作用并存

網絡公共事件的增多,對政府和社會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可能表明某地社會矛盾的表達渠道不暢通,矛盾的解決機制不健全;它可能表明社會上對黨和政府不滿的群眾在增加,執政黨的民意基礎可能在流失;它可能表明政府化解沖突、調解矛盾的能力不強或者對存在的隱患不敏感;它還可能對社會的正常秩序產生嚴重破壞,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它也可能造成非理性的情緒在不同的群體間傳遞,引發強烈的社會動蕩,甚至動搖政權的合法性基礎,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持續威脅。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指出:“廣大人民對政府、執政黨的信任度、支持度有所下降,繼而導致核心的價值理念被摧毀,易產生政治合法性危機和精神危機?!保?2]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正視網絡公共事件凸顯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卻如雙刃劍一樣,也具有很好的正功能。比如,它可以告訴我們社會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明了下一步的改革應該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事件爆發還可以釋放社會上一些不滿的情緒,因為矛盾和沖突不能掩蓋、壓制,而應讓它顯現、表現出來,這是“安全閥”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而網絡公共事件在這點上恰可以對社會矛盾起到一定的化解作用,防止出現跨地區、跨行業的全局性危機甚至動蕩,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薄斑@種事件發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們接受教訓,克服官僚主義,教育干部和群眾。從這一點上說來,壞事也可以轉變為好事?!保?3]

3.網絡公共事件屬于非政治性和非對抗性事件

網絡公共事件,不管網民的言論和實際行為如何表現,在整體上最多表現為實現和維護自己利益需求的一種非制度性的參與和發泄性行為。幾乎所有的事件都是為了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和矛盾,目標是有限的,并不以反對黨和政府為目標。雖然有的網民有一些過激甚至于在網外有一些沖突行為,但只要他們的具體問題和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或緩解,事件大體上就會平息下去。因此,不論事件的表現形式如何,是否有過激行為,就其本質來說,我們認為具有非對抗性、非政治性、暫時性、局部性和人民內部性的特點。當然,盡管極少數事件,特別是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事件有國內外敵對分子在網絡上的插手和煽動,如拉薩“3·14”事件、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事件,它們屬于動亂性的政治活動,需要區別對待和處理。但這類極少數含有敵對性質和對抗性質的事件,并不能在整體上改變對網絡公共事件具有非對抗性質的總體認識和判斷。

[1]葉皓.政府新聞學網絡案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3.

[2][希臘]波朗查斯.政治權力與社會階級[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213.

[3]人民論壇調查組.不同群體感受調查[J].人民論壇,200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0.

[5]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5.

[6]王燕飛.“十一五”期間緩解社會分化和利益沖突問題的基本思路、近期目標及對策思考[J].昆明社會科學,2007,(1).

[7]A·托夫勒.力量轉移——臨近21世紀的知識、財富和暴力[M].劉炳章,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271.

[8]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中國群體性突發事件成因及對策[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91.

[9]趙凌.社科院報告稱中國已形成上訪文化[N].南方周末,2007-04-05.

[10]丁武.轉型時期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分析[J].體制改革,2009,(9).

[11]李永寧.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形成困境中的政府行為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9,(11).

[12]陸學藝,等.中國社會形勢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15.

[1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C913

A

1008-8520(2011)02-0034-05

2010-12-04

江蘇省黨校系統2010年調研課題(XT1036)

郝繼明(1969-),男,安徽安慶人,教授,南京政府管理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趙延民]

猜你喜歡
網民
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 在線教育用戶占34.6%
“臺獨聯署”被島內網民嘲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網民心理與風險溝通
從運動式清網到常態化治理下的網民政治參與
現代化網民要有“仁心”“學心”“公心”
微博輿論中網民信息互動的擴散模式
有感“網民節”
2.9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