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從政”的利弊探討

2011-04-11 11:09杜寶青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政界從政學界

杜寶青

(上海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科社新探·

“學者從政”的利弊探討

杜寶青

(上海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推進,學者型官員逐漸增多,“學者從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要研究學者從政的利弊,以及如何推行學者從政的干部選拔方式。此種選拔方式雖然利弊共存,但只要把握適當的選拔數量和遵循科學的選拔原則與程序,并在實踐中予以不斷調整和完善,它依然是選拔干部的一種有效方式。建立學者從政的制度化體系,是新時期推行“學者從政”的客觀要求與重要保障。

學者從政;優勢;弊端

“學者”,指從事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研究且在其研究領域有一定造詣及獨到見解的人,他們的思想與成就能夠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對于“從政”一詞中的“政”存在著狹義和廣義之分:很多人將“政”狹義的理解為“政府”;而筆者認為,“政”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指政府機關,還包括黨委、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等。在廣義的范圍內,“從政”指的是“參與政治事務”或者“從事政治活動”?!皩W者從政”,是指學者不再從事科研工作,而是轉向政治工作,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者或者決策機構的“智囊”。

學者從政,自古有之。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學者從政的事例不勝枚舉,因而這并非今天才出現的新現象。但是近年來,由于學者型官員的逐漸增多,學者從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發展,黨政機關對高級知識分子價值與地位的認知更加清晰,政界與學界之間逐漸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1]。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使得政界與學界的任務區分也越來越精密,但這并不意味二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的聯系與共性。學者從政雖然不是新時期的創舉,但它有利于實現政界與學界之間的“互利共贏”,符合社會與時代發展的潮流。

一、學者從政的優勢

學者從政能夠有效地促進科學理論、科學技術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在科學理論與技術的指導下進行政治決策,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而通過社會實踐又可以檢驗和進一步完善學者的學術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在發展道路上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這就需要領導者具備更加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茖W有效地推行學者從政的干部選拔方式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現實作用,它促進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便于黨政機關更加靈活地選拔優秀人才。

1.學者從政有利于提高政治決策的科學性。學者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儲備了豐碩的理論知識,培養了熟悉的業務技能,對所研究的行業發展或前景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學者從政以后,成為黨政機關領導層中的一員,便于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與專業知識,圍繞各自所負責與分管的中心工作發揮專業優勢,科學地制定和執行一系列方針、政策,這可以有效減少乃至避免由于專業知識的匱乏而造成的決策失誤,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與可行性。一般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部門(如法律、科技、教育、農業等),更需要該領域的行家或學者參與決策的擬定,更需要“內行”的領導。此外,由于絕大多數的學者均是通過組織統一選拔后調往一個新的地區去開展工作的,“所以客觀上有助于從事物本身的是非曲折來做出評判和決斷,可以避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利益導向對決策的影響,有利于公正施政”[2]。

2.學者從政有利于促進學界與政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學者從政后,可以更加廣泛地接觸廣大人民群眾和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實地調研,這可以有效促進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良好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做到學以致用。學者從政后,他們為原來的領導干部隊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清新的理念與氛圍。學者進入黨政機關的領導崗位后,通過與官員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與協作,可以有效促使雙方在分析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措施等方面取長補短,更加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使理論與實際聯系的更加緊密。由于學界與政界在分工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在長期的工作中培養了專屬于自己的經驗與特長,通過交流、學習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3.學者從政有利于促進領導干部隊伍的廉政建設。學者一般具有崇尚理性、尊重科學的精神以及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他們的“官念”相對比較淡薄,能夠準確定位自身的政治角色,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通過一定時期的工作磨合,學者能夠為領導班子中的其他成員樹立起崇高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對其他官員起到引導和鞭策作用。此外,學者一般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強烈的事業心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他們進入黨政機關的領導層有利于促使班子成員朝著清正廉潔的方向邁進,這有助于抑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4.學者從政有助于打破長期形成的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營造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推進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步伐。吸納學界精英直接參與政權運作,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理念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具體實踐,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種重要體現。學者從政的方式為熱衷于政治事業的優秀學者開辟了“綠色通道”,“這為一些游離于‘體制外’又擁有政治抱負的公民開辟了新的從政道路,尤其是激發了高素質高學歷人士的政治參與熱情”[3],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論資排輩、逐級晉升”干部選拔模式,有力地增強了人才選拔方式的靈活性和促進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學者從政的弊端

學者從政為黨和國家選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學者也不是萬能的?!坝捎跉v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雙重催化作用,各種復雜的從政規則和為官之道仍在隱蔽的層面上運行?!?因而,學者從政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者從政以后可能受到官場不正之風的影響,禁不住金錢與權力的誘惑,從而走上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等違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人際關系比較簡單,科研人員的接觸面比較狹窄,很少有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誘惑,是一片相對“清凈的土地”,學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少會產生腐敗現象;而政界的工作環境要比高校和科研機構復雜許多,接觸的人員也十分龐雜,時常會出現“糖衣炮彈”的襲擊。學者進入政壇后,工作的環境在短時間內變得相當復雜,面臨的誘惑十分頻繁。在這樣的環境下,有的學者禁不住金錢與權力的誘惑,放松了對自己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改造,逐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學界和政界對各自的從業人員在性格、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著較大差異,因而學者能否適合從政還需要時間與實踐的考察。學者從政以后,一般在短期內難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無論在思維方式、處事之道方面,還是在工作方法與生活習慣方面均與以往不同。到一個新的環境下,甚至會有文化沖擊感。與專職的從政人員相比較,學者一般缺乏高超的領導才能與技巧,如果他們不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那么很難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也難以在政治上取得較大的成就。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鍛煉,如果學者能夠勝任政界的工作,那么對雙方均有利;如果學者不能勝任新工作,反而會造成決策的失誤,這對學界和政界都將是很大的損失。

3.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比較匱乏,將優秀學者從學界選拔到政界,對學界而言是一種損失。

培養出一位學者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大量的學者“跳槽”,進入政界,這無疑對學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科研領域)。在高尖端人才不足的情況下,選拔過多的科研人員從政,勢必影響科研工作的原有進程。即使這些人員進入政壇以后,能夠勝任新的工作,其創造的價值也可能遠遠小于從事科研創造的價值,有違“人盡其才”的原則。此外,科研能力強的學者,未必具備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與良好的行政協調能力,如果讓這些學者從政,這對學界、政界和學者本人都是巨大的浪費與損失。筆者認為,在選拔從政的學者之前,需要經過反復權衡和斟酌,而且要核算機會成本,力爭使學者的價值得到最大發揮。

4.“雙肩挑”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學者從政以后,還兼任原單位的職位,繼續擔任碩士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形成“雙肩挑”的工作方式。在專業化分工要求越來越嚴格和工作強度越來越大的今天,“雙肩挑”分散了從政學者的有限精力,這難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蒲信c從政雖然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共性,但二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蒲行枰潇o與沉思,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而從政卻應酬繁多,內容復雜,需要經常參加會議與進行調研巡視。如果學者“雙肩挑”,兩項工作難免會產生沖突,甚至造成科研與從政兩方面都難以取得成就。學者從政以后,如果繼續擔任原單位的職務,則很可能利用現有的職務之便為原單位謀取利益或者在政策的制定上向原單位傾斜,這樣既不利于學術公正,又容易滋生腐敗行為[3]?!半p肩挑”還意味著一個人占據了兩個職位,這也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就業壓力。

三、對“學者從政”的幾點建議

學者從政的干部選拔方式,雖然利弊共存,但如果把握好適當的人才選拔數量和遵循科學的選拔原則與程序,并在實踐中予以不斷調整和完善,這依然是選拔優秀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學者自愿從政或者有從政的意向,這是推行該選拔方式的首要條件。由于每個人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不同以及在性格上存在著差異,因而并非每位學者都愿意或者適合從政。自愿性是學者從政所需遵循的首要原則,學者只有自愿、主動的參與政治,才能懷著最高的熱情和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各項工作。如果因工作需要而強迫學者參與政治工作,這不但不利于他們學術研究,也會影響到政界的工作效率。

2.選拔的名額要適中。政界與學界畢竟在性質、工作重心以及對從事人員的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學者不能占據從政人員中過大的比例。如果從學者中無止境地選拔人才進入政界,實行“學者治國”,反而不利于社會的治理與國家的發展;如果給予學者從政的名額太少,難免會引發競爭,打壓有意向從政的學者的積極性??傮w而言,選拔從政學者的數量不宜過多,而且學者所將從事的新領域要與他們事先的研究領域相匹配,實行“內行”領導,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

3.靈活處理從政學者的組織關系。由于從政與科研對從事者能力要求的差別,有意愿從政的學者未必能在一定時期內適應工作的需要,因此可以靈活處理他們的組織關系。原單位可以保留從政學者適當期限(半年、一年)的組織關系,待他們適應新的工作后再將組織關系轉移。對于從政屆滿的學者,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意愿和政界的需求進行靈活處理,是續聘還是返回原科研單位,這樣有利于完善現行的公務員退出機制。如果學者不再愿意繼續從政,則可返回原單位繼續從事科研,其組織關系也隨之變動。將從政其間的實踐經驗與科學理論相結合,有利于他們在科研領域取得更大的成績。

4.以“掛職鍛煉”為過渡方式,進行培養與考察。為了更加有效地選拔適合從政的學者和避免因工作環境突然改變而造成的不適應,筆者建議學者先需要進行“掛職鍛煉”。這既是對學者從事新工作的培養,也是對他們的考察。經過“掛職鍛煉”如果的確能夠勝任政治或行政工作,方可正式走上領導崗位;對無法勝任新工作或者考核不合格的學者則回原單位繼續從事研究工作。這樣可以大大減小人才選拔的失誤,對學者在掛職期間出現的問題要及時予以糾正。

當前,“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規范學者型官員的選拔和使用,讓學者與政府系統之間的交流渠道暢通,已十分必要”[4]。

“學者從政”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政策咨詢,它是學者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管理與發展中的實踐行為。盡管教學科研與從政對各自的從事者有著不同的要求,但它們都需要科學知識的有力支撐。學者從政并不意味著學者要放棄所有的學術研究,而是要結合新的環境與崗位來確立新的研究方向,將工作重心進行及時合理的轉移,充分發揮“學者型官員”的優勢。建立學者從政的制度化體系,是新時期推行學者從政選拔方式的客觀要求與重要保障,它關系到該方式的有效性與長久性。

[1]周麗萍.學者從政帶來政壇新氣象[J].廉政瞭望,2005,(11).

[2]楊小川.專家學者從政的利弊探討[J].粵港澳市場與價格,2009,(3).

[3]韓東屏.學者從政后不應還做學者[N].科學時報,2008-03-21.

[4]李嬋.學者從政新潮[N].北京科技報,2010-04-12.

D630.3

A

1008-8520(2011)02-0047-03

2010-11-24

杜寶青(1986-),男,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詠梅]

猜你喜歡
政界從政學界
學界亮點
一只玩轉英國政界的貓
從政德為本
有必要制定從政道德法
業界·學界“微天下”
業界·學界:“微天下”
業界·學界“微天下”
新聞速遞
普羅霍羅夫的從政歷程
俄羅斯政界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