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主體性困境及其應對策略

2011-04-11 11:09張偉東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主體信息

張偉東

網絡主體性困境及其應對策略

張偉東

互聯網絡的出現與普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認知模式,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網絡不僅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張揚與發展,也導致了人類主體性的諸多困境,如何應對這種全新環境帶來的全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網絡主體性 困境 對策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變革發展都會對人類主體性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進入現代信息社會后,這一影響更為明顯與全面。計算機、互聯網絡的普及空前深刻地使人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認知模式等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互聯網已經具有了越來越顯著的社會文化意義。網絡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每一個人,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已經到來?;ヂ摼W所造成的時代巨變,需要我們進行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網絡主體發展面臨的一些困境

一方面,實踐手段的智能化帶來了勞動方式的分散化、小型化和多樣化,實踐的超地域性帶來的自由交往和虛擬性使得生活質量、工作效率提高,知識化、信息化的實踐客體提高了人的學習興趣和自覺能動性,創新性的實踐結果激發了人們的挑戰性、競爭性、創造性,網絡還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審美化等,這些無疑都大大增強與張揚了人的主體性。但另一方面,網絡作為技術性很強的存在物,必然會在某些方面影響人的主體性的健康發展,造成人類主體性的某些困境。

(一)技術性困境

應用網絡從事一定的活動就必須依賴計算機網絡的支持,若沒有這些信息技術的支持實踐活動就無法展開。計算機網絡不僅具有主體的品格,在虛擬實踐中起著功能主體的作用,而且還是虛擬實踐所借助的物質工具和精神手段。同時,虛擬實踐的客體,虛擬實踐的活動空間也都是計算機、網絡和虛擬技術創造出來的,甚至虛擬實踐中所呈現的內容也是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軟件編制的結果,離開計算機網絡虛擬實踐就無法展開,沒有虛擬實踐,計算機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人們一方面享受著虛擬實踐活動中所擁有的充分自由,另一方面忍受著對計算機的過分依賴所造成的人的主體性的部分喪失。

(二)認知困境

網絡環境在擴展網絡主體的認知能力的同時也給主體帶來了認知困境。

1.信息泛濫,使主體的知識選擇、處理面臨困境,制約主體性的發展

賽博空間本質上是個信息空間,但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量的過度膨脹,另一方面,人腦接受、識別、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二者之間產生了嚴重的矛盾。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制造信息的速度開始超過處理信息的速度。芬蘭社會學家亞科·萊赫托寧(Jaako·Lehtone)把這種情形稱作“信息矛盾”(informationdiscrepancy).當我們用“搜索引擎”搜索一個詞,會出來成千上萬條龐雜的信息,一部分肯定對你非常有用,但大多數則是垃圾,如果你好奇心強,試著去點擊盡可能多的網頁,那么你最終除了頭昏腦漲外,可能一無所獲。面對眾多的信息,選擇主體反倒感覺有用信息的不足,信息作為主體的異己力量與主體對立起來,信息控制著人的感覺、思想和行動。更重要的是,信息過剩不但使人正確處理信息產生困難,它還壓縮了人們思想和精神的空間。精神的創造需要一定思考、品味和想象的空間,過多的龐雜信息反倒會使它失去輕靈透徹的品性,使它淪為一個信息材料倉庫。

由于互聯網絡特有的虛擬性和交互性,信息的發布缺乏有效制約,因此賽博空間的虛假信息、不良信息也日益增多,對于網絡主體(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從技術上對信息源的控制難度日益增大,缺乏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合理正確地區分和鑒別有價值信息的責任主要落在個體身上。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隨著人們的注意力、精力和時間越來越分散,人們選擇、判斷和鑒別信息的難度加大,有可能變得更加輕信、盲從,許多事情難辨真假,有意編造的謊言往往比真相跑得還快,而且往往會轉化為“事實”。這種對信息的鑒別和取舍也給主體的認知能力形成新的挑戰。

2.信息網絡技術不利于主體思維能力的發展

(1)思維的平面化。賽博空間的信息空間性質和超文本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超大的記憶體,當我們需要信息時候只要通過適當的技術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這改變了傳統上的記憶方式,網絡記憶取代大腦記憶成為主流。這一改變使得主體思維“平面化”,從而使人們失去思維的“深度”,即降低了大腦記憶在人類理解過程中的作用,就像普遍使用“文字”使人們逐漸忘記了對生活的直接體驗一樣。早在20世紀中期,海德格爾就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信息技術對于語言和思維的革命性影響。他認為任何觸及語言和思維的技術都是基本的技術,必須加以深入反思。他在1967年說:“也許歷史與傳統將平穩地順應信息檢索系統,因為這些系統將作為一種資源以滿足按控制論方式組織起來的人類的必然的計劃需求。問題是思想是否也將在信息處理業中走完它的道路?!?/p>

當代網絡技術的發展證實了海德格爾的憂慮。網絡思維方式的平面化導致思維深度的消失,信息量的爆炸掩蓋了思想的深度貧乏。人類理解力的功用在于認識世界,思考世界,獲取知識以技術性地改造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提供“意義”和對技術的運用提供思想指導。而在網絡上我們獲得的很可能只是“知識”,它往往無法替代我們自己頭腦中的思索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提供意義。

(2)思維的技術化。信息網絡技術本質上屬于一種虛擬現實技術,賽博空間的虛擬性特征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這表明網絡主體的思維多在虛擬條件下發生的,帶有明顯的思維虛擬化,這容易導致思維的空洞化。麥克盧漢曾經警告過,要注意精神可能會離開肉體,被加速運轉到能夠浮進電子虛空,他稱之為“脫離肉體效應”(Discarnate Effect)?!拔覀冏晕壹铀俚揭粋€超出我們生存本能的速度,”多倫多大學“麥克盧漢中心”的納爾遜·塔爾(Nelson Thall)說,“今天,人們醒悟到,電力技術將人腦加速到一個異乎尋常的速度,而人的肉體卻原地不動,這樣形成的鴻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人的大腦被賦予了能夠浮出肉體、進入電子虛空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瞬間到達任何地方,于是你就不再只是血與肉了,”當我們逐漸進入虛擬化的生存,那些數萬年來為我們的本性作出規定的生理邊界,越來越快地變得過時了,在虛擬世界里,我們幾乎能在任何時候“到達”任何地方,我們的選擇不再受到金錢和距離的限制--僅受時間的限制。

(三)交往困境

1.網絡既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又會使主體弱化人際關系和感受性

借助網絡技術,人們可以感受許多前所未有的屬性和領域。但是,即使在計算機網絡發展到了十分先進的程度,人類的非網絡交往還是十分必要,人與人面對面的感受性是無法替代的。人類需要今天這種人與人所特有的關系。也就是說,只有人與人這種特殊的環境,才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具有人的個性和人的“身份特征”的人。在網絡上,“人機”對話盡管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廣闊空間,但是人與人,人與人群之間的“人性化”交流和人與人的“人性化”體驗與移情,不是“人機”所能感受到的。即使計算機網絡再發達,再廣泛地滲透于人的具體生活,都只是人類生活的工具,而不能替代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人類必備的生活方式及要件。人類的繁衍、生育、兒女情長、含飴弄孫等人際交流和真實的人際感受,決非網絡所能夠取代。如果用網絡交往代替一切,那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際關系、人類感受性、降低人的直接體驗性和感悟性。

2.網絡時代人的交往的異化,削弱了人的主體性

網絡作為人與人交往的中介,雖然消除了人與人交往的時空障礙,擴大了人際交往的空間,但是,這畢竟是以技術為中介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技術一只手給予,而另一只手則常常索取,技術愈來愈忽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當計算機空間給了我們更大的個人自由的同時,它也破壞了直接交往的親密關系網。機器的使用使得許多勞動都成為自動化的,人們之間需要互助的事情越來越少,交往成了成了一件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們之間的真實情感減少了,網絡空間中的交往成了替身的交往,這種意義上的交往使參與者的身體在場打上了括號,肉體的直接性既可省略也可模糊,似乎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了,但在另一種意義上表明人類相遇的質量下降了,“第二位的或替身的身體所揭示的僅僅是我們心理所希望揭示出來的那種東西”。但替身自我永遠也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我們越是把虛擬人身(cyberbody)錯當成自身,機器就越是把我們扭曲”。與傳統社會里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有著質的不同,不直接在物理空間中與其他人見面,我們的倫常也就松散了,面對面的交流,人與人長期靠情感支持的溫情和忠誠消失了,人們整天與電腦終端為伴,會使人們之間的關系疏遠,情感淡漠,個人容易產生孤獨、冷漠等情緒,這個也會削弱人的主體性。

二、網絡主體性困境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對網絡主體的教育

1.教育網絡主體應立足于現實社會的交往。保持人對網絡的相對獨立性,使人自由地進出網絡,不能一味地沉溺于其中,使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符號掌握者和使用者。就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言,這是出于人的本性的一種需要,要教育人們應該懂得滿足這種需要是人之發展所不可欠缺的,虛擬交往不同于,也永遠不能取代現實社會中的人的交往,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的缺失會造成人性的某種喪失,從而弱化人的主體性,網絡主體應該立足于現實社會中人的交往。只有現實社會中的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的交往才能實現人們之間真正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2.引導網絡主體在現實世界中展現自我。正是由于計算機這一創造符號的工具開辟了一個普遍數字化的符號世界,人們則更應有意識地將一個豐富的、現實真實世界展現于受教育者面前,引導他們參與其中,用各種方法讓他們感受和意識到真實的事物、真實的自我、真實的他人、真實的關系,歸結到最后一點,也就是實實在在感受到人的真實存在,防止他們借網絡世界而逃避現實,使他們明白,網絡只是他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工具。這樣當他進入網絡符號化的虛擬世界中時,才能分辨真實的世界與符號世界,明確以真實的人的身份去把握符號,把握符號世界中的一切,成為符號世界的主體,而不至于喪失自我,淪為異化物。

3.加強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教育。鑒于網絡社會中人的符號化身份,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符號這把庇護傘的遮蔽下,人們可以僥幸逃脫輿論和利益機制的制裁,于是進行自主自律性的道德教育就更為必要。

首先,網絡行為主體要對自己負責。在網絡時代,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網民應有強烈的責任心。在網絡社會每個人都賦有一定的道德責任,這種責任不僅是對自己,同時也是對社會和他人的一種責任。另一方面,網絡主體在自覺履行責任的同時還應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超越自身,網絡技術為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的張揚提供了技術支持,但也助長了人的無拘無束,這就要求網絡主體學會自我克制,在張揚人的主體性的同時,獲得自我超越性,建立適合自我身心需要和適應網絡社會特點的健全人格;其次,塑造理想人格。網絡教育與傳統的教育不同的一點是前者是自我教育,而后者是他者教育。實體社會中的教育自我建構是以他人所代表的社會規范為準則的,最終形成的是具有統一性的自我,大家恪守基于共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建立的共同的社會道德和規范。虛擬社會中的自我是多重性的,沒有一種統一的社會規范約束網民,這就要求網民進行自我的重塑,塑造一個求善、求美、求真的網絡實體。

(二)增強認識和辨別信息的自覺性,成為信息的真正主人

在網絡環境中,網絡主體應當增強認識和辨別信息的自覺性,成為信息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迷失于信息洪流中。當信息洶涌澎湃從你眼前流動時,你應該自覺地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分類,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和過濾,儲存和使用有價值的信息,篩掉那些污穢不堪,不堪入目的信息垃圾,這樣,信息才會變成真正的知識,具有實際意義并使使用者主動利用這些進行知識創新,創造出新的知識、新的思想和新的觀念,正是這種知識創新才能充分體現人的主體性,充分體現人在信息面前的主體地位。

(三)加強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整合

虛擬的網絡化生存讓人真正領略到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差異。在現實世界里,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承擔著現實社會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在網絡世界里,作為網民,他遵循著網絡社會里的規則,作為精神個體,通過符號進行著信息交換以維持其精神的存在。同一個個體奔波于兩個不同的世界里,在雙重生活世界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同一個人的生活空間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有可能會導致雙重人格甚至更嚴重的后果,從而弱化了他的生存和判斷能力。因此,應盡快地將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整合起來。在整合過程中,兩個世界的文化和行為規范應是互相制約的。一方面作為文化形態的現實生活模式因歷史的傳承和積淀具有異常的穩定性,從而對網絡生活發揮調節和規范作用;另一方面,基于網絡特性的網絡文化也因其異質和前衛特點具有異常的活躍性,從而對現實生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兩者的良性互動將達成現實生活和和網絡生活的和諧統一。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發布管理制度

網絡環境雖然具有不可控性,但是網絡環境畢竟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利用社會規范手段來對信息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規范是可行的。例如,信息的泛濫,使主體的選擇性弱化,因此,必須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信息發布制度和規則,明令禁止哪些信息不應在網上公開發布,避免擾亂網民的視聽,帶給上網者不必要的麻煩和浪費他們的時間。如何建立起這樣一套約束網民行為的規章和制度,這將是一個復雜和全新的課題。需要各個部門的緊密配合,任何一個單獨的部門都沒有能力對信息發布進行單獨的管理,政府必須明確規定,發布單位的資格審查與監督必須由政府設立的專門機構來管理,加強對信息內容的審核和監控。

(五)改進網絡技術,對網絡主體行為本身進行規范

利用新的技術來彌補已有技術的不足,是技術樂觀論的主要觀點,這里也可以成為一種可能性的對策思路。例如,科技人員應應用有效的科技手段研制出高智能的計算機系統軟件,為防止互聯網的濫用提供技術上的幫助。當個體上網時間過長或身心出現疲勞,電腦會自動發出信號或關閉,只有到了適當時間當個體身心狀況恢復正常時方能使用。這樣就通過技術手段迫使網絡使用者自覺走出網絡世界,主動調節其身心健康,減少由于長時間沉溺于網絡而帶來的身心傷害。

(六)加強人與人之間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提高對現實生活的吸引力和滿意力,從而減少對互聯網的過分依賴?,F代社會中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強,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人們往往是在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奔忙,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交流,人們之間的感情淡漠了、疏遠了,或者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人們不愿意和熟人之間進行交流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是非,于是人們更愿意去網上找朋友、傾訴煩惱和表達對工作與生活的不如意,久而久之人們越來越迷戀網絡,只會和電腦交流,語言表達能力退化。還有一些青少年更是對網絡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上網成癮,成為名副其實的“癮君子”。因此,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提高對現實生活的吸引力和滿意力,從而減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尤其是青少年對網上的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辨別真偽能力,一味模仿和聽憑網上的言論引發了不少青少年犯罪行為,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和關懷箭在弦上,不能延誤。父母應抽出更多的時間和他們交流思想,讓他們能從家的氛圍中吸取更多的知識營養,建立起和諧的家庭關系,以便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體認知能力。

[1]Matin Heidegger:Preface to Wegmarken,Frankfurt,Klostermann,1967,pii

[2]戴維·申克:《信息煙塵: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頁。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

龍 菲

猜你喜歡
主體信息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訂閱信息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展會信息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信息
健康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