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文化民生與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關系

2011-04-11 12:20張潔云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服務體系民生群眾

張潔云

(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江蘇南通 226300)

·文史縱橫 ·

試論文化民生與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關系

張潔云

(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江蘇南通 226300)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層面的人民生計,要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改善文化民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加快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徑。

文化民生;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人為本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那么,文化民生與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究竟是怎樣一種關系呢?這需要加以探討。

一、“文化民生”的含義及改善文化民生的意義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而到了現代社會,民生之本,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也就是說,經濟民生和文化民生,是現代化的一雙翅膀,缺一不可。所謂的“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層面的人民生計,也就是人民生計中的文化層面。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企業改制、城市規劃和拆遷等問題,屬于經濟、物質層面的民生。獲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勵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 (包括終身教育),享受體育和醫療服務、圖書影視消費、旅游休閑,以及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講座展覽等,則屬于精神、文化層面的民生。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兩個方面所涵蓋的內容及其范圍,都是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

文化民生就是要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用人文的情懷關懷人、疏導人、引導人,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衣食住行已經基本滿足,在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就必須及時地關注文化民生。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不能說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的任務更加繁重。文化的發展要把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用新的平臺、新的載體、新的活動方式、新的消費品、新的文化產品、新的文化消費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們的文化建設只能滿足群眾精神上的淺層“溫飽”,要真正達到精神上的“小康”需要讓群眾真正成為文化藝術的“主人”,充分參與其間,并從中得到精神激勵、智力支持以及物質享受所無法比擬的幸福感。

改善文化民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文化民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茖W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改善文化民生,必須以人為本,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為了一切人”的原則,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目標。其次,改善文化民生是社會公平正義在文化方面的落實和體現。鄭杭生先生認為,公平的正義是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義特征,它與“合理的差別”聯系在一起;平等的正義是高級階段正義的特征,表現為“事實上”的平等或實質性的平等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能追求公平的正義而不能盲目追求平等的正義。如何把握初級階段社會公平的正義?可以從社會公平兩個主要維度即制度安排和百姓認可來把握。改善文化民生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即以保護居民文化權利為宗旨,關注弱勢群體文化權利問題,很好地體現了社會正義在文化制度公平方面的落實。在改善文化民生的過程中,廣大居民不僅基本文化權利得到實現,而且體驗到社會的公平度、公平感,積極投身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

二、“文化民生”與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今天,隨著國家 GDP不斷增加,恩格爾系數逐漸下降,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因此,加快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文化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會福利事業,最能體現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體現人民群眾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這個體系必須堅持以民生理念為主導,重在解決群眾在文化方面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應該在政府主導下,舉社會之力,建設一個能夠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實用高效、服務全體公民的文化服務系統。讓人民群眾充分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促進民生的極大改善和全面發展。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之一。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明確指出“要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梢?構建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能體現關注文化民生的價值理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主導的、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其實質就是整合重組各種文化資源,以達到文化建設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服務最優化目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社會福利事業,具有親民、便民、利民的突出特點,要求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建設的公共價值。

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組的成立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制度層面:建成農家書屋 24萬個;1 444座博物館免費開放;前四年,文化事業費年增 25%;十年后,實現農村廣電戶戶通。但這總體上還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離“普惠型”的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質量不夠高,公益文化機構活力不足,城鄉和地區之間文化發展的差距還比較大,尤其是農村基層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很多時候還顯“單調”。所以,只有構建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真正實現“文化民生”的改善。

三、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路徑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進入社會加速轉型期,進入從注重總體發展向注重均衡發展、從注重提高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向更加注重實現社會發展公平性和均等化發展、從注重經濟領域改革向更加注重公共服務領域改革轉變的發展階段。要以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實現“文化惠民”為目標,找準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向和著力點,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擴大和改進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強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1.創新公共文化發展方式,不斷完善機制保障

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與時俱進地推進創新。

一是推進多元服務機制。改變過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和管理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優勢,采取公共財政直接投資、產業政策扶持、政府采購、特許經營、委托生產、公共文化項目外包等多種方式,以提高改善文化民生的能力和效率。

二是探索服務便利機制。為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創造各種方便條件,使公共文化服務能夠以最便捷、最經濟的路徑,被人民群眾所享用,特別是重視完善社會特殊群體、困難群體享受文化成果的渠道和形式。

三是建立信息網絡機制。充分利用新興信息網絡技術,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使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更大、影響力更強,提高管理和運行水平,提升服務質量。

四是建立監督反饋機制。發揮相關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建立一整套運行考核標準,完善監督反饋機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監督和評估,推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2.整合人才資源,加強隊伍建設

人才是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有了人才就有了生命力和活力,一支思想好、業務精、善組織、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是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更需一專多能的人才。為此,要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廣泛吸納人才,不斷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目前,專門人才奇缺已成為制約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解決這一問題,要開辟“綠色通道”,采取多種方式及時吸收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充實文化隊伍:向社會公開招聘各類文藝專才,充實文藝骨干隊伍;可由政府牽頭出臺政策,鼓勵應屆文藝類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服務;大力發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鼓勵民間成立各種形式的業余文藝團隊,發現和培養一批熱愛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人員作為兼職人員,積極發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義工隊伍;文化部門積極動員企事業單位、學校、政府機關的職能部門舉辦文化活動,提高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堅持在活動中發現人才,及時提供輔導和幫助,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中的骨干,并逐漸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堅;充分挖掘農村的“草根人才”,通過他們來充分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向群眾輸送最需要的文化產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活躍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等等。

二是要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文化從業人員的素質。其一,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要根據形勢發展和任務需要,加強文化系統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管理培訓,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文化人才水平。通過以單位支持為主、個人支出為輔的方法,積極鼓勵業務人員抓住各種學習機會出去充電,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業務人員多下基層輔導和調研,從民間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源泉,在實踐中磨煉自己,不斷總結和提高。其二,業余人員培訓。通過培訓班,為基層和農村培養適用的相關人才,發揮農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積極作用,對農村業余演出隊、業余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農家書屋、農村義務文化管理員等業余隊伍進行培訓。培訓出來的優秀學員充實全市群眾文化工作隊伍,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高新形勢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能力。其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在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學習。

三是要明確獎勵措施,激發文化人才從業的積極性。對在精品生產上有重大建樹的個人,除政治上進行表彰外,經濟上實行重獎并積極爭取政府的獎勵。在社會上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提升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建設中。

3.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要通過源源不斷地向人民群眾提供各類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確保公共文化產品及時有效供給。

一是發展多主體。充分調動各類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特長,提高精神文化產品的導向性、大眾性和專業性。

二是促進多樣化。探索和豐富公共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各類公共文化產品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拓寬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渠道,促進各種途徑相互補充,共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是提高針對性。認真開展文化需求調查,切實把握社會各群體的文化需求,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做到需求與供給相匹配。

四是把握層次性。在大力推出精品力作、積極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時,不斷推出小投入、小制作,普通群眾看得懂、學得會、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小品”,為不同層次的人群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

G123

A

1008-8520(2011)01-0086-03

2010-11-18

張潔云 (1978-),女,江蘇南通人,教師。

[責任編輯:孫 霽 ]

猜你喜歡
服務體系民生群眾
智慧出行,智繪未來——新一代出行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探討
多讓群眾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三效合一”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最后一公里”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