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借鑒研究

2011-04-12 17:18王柏玲
航海教育研究 2011年3期
關鍵詞:通識課程體系融合

王柏玲,李 慧

(大連海事大學 交通運輸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時不我待

根據《牛津英漢詞典》,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中的General的本意是指“not specialized in subject matter”,即“非專門的、普遍的、一般的”,與“Specialized” (為適應某目的或為某目的而設計的)相對應。通識教育目前在我國已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單純的專業化教育體系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后果。專業的過度分化導致學科間的相互疏離與割裂,知識的專精日益滑向狹隘與瑣碎。當前很多大學生熱衷于追求功利和實用,用金錢和物質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缺失了人文素養和價值倫理教育,大學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象牙塔,日益被視為職業培訓所。因此,如何既培養大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又能使他們成為有教養的人,從而在科學與人文、功用與理念、專業與通識、知識與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與和諧,是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緊迫課題。

狹義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是指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作準備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過科學與人文的滲透與溝通,培養具有寬廣的知識視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學精神的合格公民。它包括一系列以提升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關注的是相關課程體系的設計與編排,它構成了高校本科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并親自推行了影響全美的芝加哥大學的教育改革、美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羅伯特·赫欽斯說,“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在于給青年人提供他們自己所需要的習慣、觀念和技能”,“幫助學生學會作出自己思考,作出獨立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按髮W的存在,是為尋找和溝通真理,假如大學不能完成這樣一點,便再也不是大學了”。[1]因此,在他眼中,通識教育是實現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弘揚人的理性的重要載體,提高人類普遍的理解力、洞察力、判斷力,加強理智和美德的培養,以補救科學和物質高度發達的文化中出現的“精神貧血”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美國相當多的一些高校在辦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及校園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現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并為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因此,長期以來,美國的高等教育都不是僅僅針對某一特定職業而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和訓練,它更強調終極目標,那就是致力于發展個體深層次的智能和技能,不管學生未來從事哪一種職業,他(她)都將努力具備但卻不局限于以下能力的培養:(1)對世界保持持續且活躍的好奇心,能夠提出有趣問題的能力;(2)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推理思維、擴展思維的能力;(3)通過多種渠道積累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審慎識別與運用的能力;(4)對特定學科進行持續分析,甚至在需要之時進行多種方式分析的能力;(5)準確且有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發揮與運用個人才智的能力;(6)與他人合作以完成個人一己之力無法實現的目標的能力;(7)樹立個體是社會中的一員,自己的能力將被用于獲取更大的公共利益的意識;等。美國著名學者艾倫·布魯姆(Allan David Bloom)指出,要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理性危機,就應該在大學中開展通識教育,“回到傳統,閱讀經典”,讓學生接觸名著,以凈化他們的靈魂,懂得追求卓越與德行的完美。[2]筆者在美國的訪問學者的經歷也見證了這一點。

反觀我國,建國后高等教育是在學習前蘇聯專業化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建立的。受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局限,我國的高等教育一度以培養專才為重點,這種對專業教育的強化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專業人才的瓶頸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忽視在大學中進行通識教育、不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模式逐漸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轉型的不斷推進,物質文明不斷邁上新臺階,精神文明的建設則明顯滯后。拜金、腐敗等不良社會風氣使得我國教育改革廣受詬病。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和美國人文學科基金會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證實了高等教育過于職業化問題的嚴重性,該調查報告明確提出,“誰也不能確切地知道新技術將會怎樣影響我們未來勞動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識”,因此,“為未來的最好準備,不是為某一具體職業而進行面窄的訓練,而是使學生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的一種教育”,即在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培養模式中必須融入通識教育。單純強調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忽視心靈啟蒙,冷落公民教育,必然導致負面的社會狀態。越來越多的社會有識之士強烈呼吁在當前高校專業教育中貫徹人文精神,融入通識教育。實現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是走向公民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手段,我國高等教育為了適應全球經濟競爭和人才競爭的挑戰,有必要對發達國家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動向加以研究和借鑒。

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需要準確定位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關系。實現在高校培養模式中兩者的明確定位以及有機融合是當前成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美國很多大學不僅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非常重視,而且在實踐中也有著明確的定位。美國高校普遍不主張過早地開展專業教育,一般來講,學生在本科學習的前兩年往往不需要確定專業,他們一般先進入文理學院或新生學院學習,通過通識教育在更廣泛的領域中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識,以便更充分地認識自己、認識學校和社會,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專業,從而為未來的專業學習以至于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專業教育則往往放在后兩年甚至是研究生階段才開始,即使在這個階段也始終貫穿著通識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對通識教育的定位,大多數美國院校都是非常明確的。如哈佛大學對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定位是:提高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互動的能力,培養個人對環境的理解能力,改善個人對當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強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知識。筆者曾訪問過的肯尼索州立大學(KSU)商學院則根據社會和企業實際需要,明確了該校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包括:(1)反應力(Responsiveness);(2)靈活的能力(Flexibility);(3)改革、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4)全球化能力(Globalization);(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6)通過持續提高強化競爭力(Competiveness through continue improvement)。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諸如分析(analysis)能力、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應用(application)能力、綜合(integration)能力、道德與社會影響(ethics and social impact)、領導力(leadership)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等等[3]。不僅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強調這些能力的培養,甚至在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依然精心設計,將這些目標貫穿其中,體現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較高的融合程度,二者教育內容不同,教學方法各異,但目標卻是一致的。

三、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

美國各地的高校一直致力于重新審視他們的課程設置并進行修訂,甚至重新構建他們的課程體系。在美國,進行公民教育、培養合格公民被視為高等教育的根本職責。大多數美國院校的通識教育學分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旧纤羞M入高校學習的學生,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專業,都必須選修歷史、藝術、文學等課程,強化其人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哈佛大學一直在推廣“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計劃”,它要求學生必須掌握6大類的知識與技能,包括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理性推導、定量分析、科學與社會分析。每一類都開設10門以上的相關課程。每一門課程都經過詳細論證,既有趣味性,又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只有以這種經過科學論證的知識體系作為載體,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當今美國90%的高校都本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目標設計自己的課程體系。如哈佛大學以核心課程為載體實現二者相融合。2007年5月,該校將通識教育課程調整為8大類別,分別是審美和詮釋、文化和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宇宙科學、世界的各種社會、世界中的美國[4]。而芝加哥大學、圣約翰學院則要求他們的課程體系絕不能是大而全的“概論課”,更多地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落實通識教育目標。此外,美國高校非常強調課堂外的教育手段,高度重視學生社團、模擬實踐、深入社會和企業一線等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作用[5]。

美國大學課程體系在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中,在課程體系改革上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第一,美國高等教育強調學生的基礎學術訓練,也同時非常注重教給學生終生學習的理念和方法;第二,美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具有多元化特點,注重實現多元文化的整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第三,美國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及學術爭鳴、師生互動這些延伸課程平臺的作用。

四、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參觀美國的高等院校會發現,他們的校園景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古老的建筑、修剪整齊的草坪、樹木以及美麗的湖泊等,形成了美國大學共有的清靜典雅的大學文化氛圍,既體現出大學的人文精神,又有極強的育人功能。哈佛大學藝術館位列北美第三位,藏有15萬件美術作品供學生學習和鑒賞。密歇根大學校園建筑和豐富的館藏也是非常著名的,它的圖書館藏書730多萬冊,期刊近7萬種,此外,學校還有自己的電視臺以及藝術中心。

美國高校普遍都有體現獨特校園文化的藝術節,學生通過認真準備、精心設計,不計較水平地充分地展示自己,藝術節期間的美國校園是非常熱鬧的,讓人身處其中感受著強烈的人文藝術的魅力。美國高校校園中各類組織健全,學生活動非?;钴S。密歇根大學校內共計有900多個俱樂部及各種協會[6]。學生借助社團活動,促進相互之間的交往和信任,鍛煉自己的溝通與合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此外,美國大學校園文化中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經常舉辦各種主題的名人講座和專題討論會。邀請的主講人既有世界各國的首腦,也有來自企業的經理,政府部門的官員,甚至是普通的社區義工。通過各式各樣的講座和專題討論,學生在提升專業素質的同時,也在不斷塑造著價值觀和處世理念,是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最有效、最生動的手段。

五、對美國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借鑒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仍被定義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教育”,因而,通識教育不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足以與專業教育分庭抗禮、平分秋色。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要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重要一環是加強通識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于職業培訓,不能一味地、盲目地以就業為導向,不能放棄其精神教化的職責,而應當成為教化和提升全社會、全民族和全人類價值與理想的重要力量。

第二,承認專業教育的必需性,將二者有機融合、相輔相成。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功能是不同的,它保證著學生的現實職業世界里的謀生能力,生存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

第三,考慮現實環境,循序漸進地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大行其道,高校在推進通識教育的進程中一定會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和困境。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要想辦法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專業教育的熱愛,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滲透通識教育的理念,使得學生的身心方面和專業方面得到均衡發展,而不是淪為精神空虛、人格墮落、人際關系冷漠,甚至異化為所謂的“經濟動物”“科技奴隸”。

參考文獻:

[1]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艾倫·布魯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15-128.

[3]王柏玲.美國MBA教育改革的借鑒與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3):15-18.

[4] The File at the Regular Meeting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Harvard University I on Tuesday, May 15, 2007.

[5] 王玉英.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41-43.

[6] 宋小平,梅紅.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0(1):30-34.

猜你喜歡
通識課程體系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