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大三峽》創作特色分析

2011-05-03 02:26賈元
關鍵詞:創作特色

賈元

摘 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央視播出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峽》,引起熱烈反響。本文從選材、藝術特色等方面,簡要論述《大三峽》的創作特點,以此探尋當下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方向。

關鍵詞:《大三峽》;創作特色;藝術成就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3-0093-01

一、題材宏大,反映主流

紀錄片題材在生活中應該無處不在。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紀錄片開始關注個體,關注普通人在當下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這應該說是當時紀錄片創作的一大飛躍。但與此同時,紀錄片對重大社會變革和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事件關注逐漸減少,選題面過窄,挖掘太淺,對社會生活的卷入程度遠遠不夠。任何創作,包括紀錄片在內,都應是社會現實主流的反映。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主流,是沒有生命力的。那么,紀錄片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深度卷入我們這個時代,卷入我們這個社會。進入新世紀,紀錄片創作開始把鏡頭對準主流的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中央電視臺歷時3年拍攝完成的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大三峽》并不是一部簡單的科教紀錄片,而是融科技、歷史、人文等于一體。宏大的敘事將視線投向了近60年來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充分展示三峽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洞笕龒{》在歷時三年的拍攝制作過程中,攝制組輾轉于全國十余個省市,采訪了30多位相關部委、省市、部隊領導、兩院院士和上百位國內外水利水電行業的權威專家,搜集整合了有關三峽工程的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文獻,足可見體題材的宏大,內容的詳實豐富。

二、歷史題材中的現實思考

定位為歷史文獻紀錄片的《大三峽》,首先推崇的應該是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但要在近百年的歷史中,選擇值得陳述的內容,卻是應深入選擇的。優秀的主流文化紀錄片應具有思想上的穿透力,對于歷史的書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記錄,不能只陶醉在自己過去的輝煌歷史中,尤其是歷史題材的主流文化紀錄片要體現對現在和未來的昭示意義。

這部《大三峽》首度全方位披露三峽工程興建始末,多角度展示三峽工程建設成就。然而,創作者卻并沒有將視野僅僅放在那些過往的歷史中,而是始終將時代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結構因素來使用。例如,第5集《安瀾興國》在講到近百年來中國長江持續遭受洪澇災害,而在2007年7月長江再一次面臨嚴重的洪水侵襲,這時就用了一組央視新聞作為敘事的依托,持續交代大量的洪水融入三峽大壩,然而三峽大壩的投入使用,使荊江地區的防洪形勢有了徹底的轉變,滾滾的洪流,在三峽的馴服下順利流向下游,將一個歷史百年的追述,最終結在了一個振奮的消息上,讓歷史與現實在節目中很好地契合在了一起。

以文獻紀錄片《大三峽》為代表的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已經不再將歷史與現實簡單地割裂開來,而是力圖找到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

三、用事實說話,客觀反映現實

“真實對紀錄片來說,并不是唯一屬性,卻應是紀錄片的第一屬性?!奔o錄片是真實的客觀再現,它不僅要求故事的主題和行為方式是真實的,同時,還必須去解讀造成主體和行為方式的時代社會背景。這種解讀不是人為添加的說教,更不是編創人員的參與和表演。它的真實是客觀的反映問題,從而把人們的思考引向更深層次。

從當初三峽工程的設想到現今的投入使用,都伴隨著質疑聲?!洞笕龒{》沒有回避各界和公眾對三峽工程的種種猜測和擔心,《大三峽》在第2集《科學決策》中直面三峽工程面臨的主要難點問題,如工程的選址、地質、泥沙、氣候、生態、地震、戰爭等幾大核心難題,用了一整集的篇幅,請多位重量級專家,集中解答了上述疑問,真實披露了三峽工程的民主決策、科學論證的過程,充分展示了鮮為人知的數十年勘探和實驗歷程??茖W論斷,事實解答,讓廣大觀眾對三峽工程有了科學、客觀、正確的認識。

四、宏大敘事中的以人文情懷

介紹工程的紀錄片,作為科技類紀錄片的一種,往往沿襲著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創作思想。節目的信息量巨大,但是并不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為在機械的縱橫交織和大機器生產的轟鳴中,我們很難體會到一種感性的溫情,而大都是一種科學的嚴謹。然而,《大三峽》卻放棄了對科學知識的大信息量灌輸,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人”的身上。無論是講大壩的建設、三峽的航運還是電力的輸出,都首先關注人。以人為線索,以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為核心,將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熔鑄在這些人的身上。觀眾關注的雖然是人,但是體味的卻是人與自然、人與科學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許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學的嚴謹性和知識量,但是卻在信息的有效傳遞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人文情懷不僅要關注“人”,更要用大眾的思維、語言去看問題?!洞笕龒{》的導演組的成員之一寒冰在進行創作時曾說過:“要用事實、數據、親歷者的口述,平實質樸地詮釋三峽工程的歷史價值。同時要解答觀眾的疑惑,最后就是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好。最起碼讓觀眾明白,然后再做到讓觀眾喜歡?!斑@其中重要的就是把三峽建設過程中大量與專業有關的故事,通過我們的語言轉換,讓觀眾能看明白,而不是扯著嗓子喊口號瞎煽情?!?/p>

五、新技術的運用推動畫面造型效果的飛越

《大三峽》采用了與主題匹配的大型制作班底,聘請國內一流的專業人士、動用最先進的高清設備以及航拍、數字動畫、特種攝影等多元化的電視手段,以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讓觀眾以最逼真、最形象的方式走進三峽工程,將一個最真實、最壯觀、最富震撼力的新三峽呈現給全國的電視觀眾。如紀錄片片頭,通過3D動畫制作而成的三峽近景,詩使人身臨其境,體會其雄偉壯觀。攝制組也可謂“海陸空”全方位拍攝,在紀錄片中我們既看到了三峽大壩雄偉壯觀的全景,又能看到在水中暢游的中華鱘。

參考文獻:

[1]蔣寧平.理念、題材與手法——十年來我國紀錄片創作的三點審視[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0,(6).

[2]孫振虎.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2009年度中國紀錄片創作回顧[J].中國電視,2010,(2).

[3]李斌.電視紀錄片的審美特征[J].時代文學(雙月刊),2007,(03).

猜你喜歡
創作特色
從鴛鴦蝴蝶到雙重焦慮
論陳田鶴為現代詩譜寫的藝術歌曲
淺論陜西鄉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色
淺析嗩吶樂曲《歡慶》的三次變奏
許地山散文的創作特色分析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創作特色賞析
礪志典藏 逐夢航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